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选择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从传统的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观转变,标志着当代人类正在从经历500 年之久的工业文明向着一种全新的文明转变。纵观人类的文明演化史,可以发现,每一个文明时代,不仅有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而且有其覆盖全社会的价值观。属于某一文明时代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全人类共同接受的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系列属于未来文明时代的新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正确地把握和理解这些新价值观,对于我国从时代高度正确选择符合我国国情与时代要求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在天人制衡、协调发展基础上的生态文明观
  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人类与地球上自然生态圈的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动植物的生产过程严格受到外在的天时和内在的遗传基因的影响,所以人们虽可以控制植物的裁培和收获,控制畜养动物的活动空间,却不能控制四季变化的天时和神秘的遗传基因。古代的农业生产活动,是一种在天时控制下的生产活动,在这样一种特定的生存时空中,以顺应天时、敬畏生命为主要内容的天人统一观,就成了古代人类特有的自然观。近代起,始于西方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其所需要的资源主要取自于自然界,整个生产过程都在人的控制下进行,生产周期不受制于四季循环、昼夜交替,而主要受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在这样一种特定的生产活动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人类敬畏自然、服从自然的关系,而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关系,天人对立观也就成了工业文明时代特有的自然观。
  天人对立观同天人统一观相比,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就是摆脱天对人的控制之后,发现了一个具有理性能力的、不仅能认识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世界的人类。正是人的自我价值发现和人的解放,才有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但是,在这种天人对立观下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仍然是一种有缺陷的自然观。特别是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按几何级数增长时,天人对立观的弊端就日益显露。在天人对立观下形成的传统伦理学,认为人类是唯一值得尊重的物种,应以自身利益作为唯一的尺度去对待其他事物。从密布全球的交通、通讯网络到分布在这些网络上的现代化大都市、大工厂,一切都是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支配下,按照人的物质需要和展现人的价值的需要设计出来的。维持这样高度有序化的人控系统的正常运转,是以不断地从自然界吸收有序物质、能量和信息,并不断地向自然界排放无序物质、能量和信息为前提的。自然界以有序物养育了人类,人类却不能以有序物回赠自然界。这种不平等交换已经发展到自然界所不能承受的临界状态。当代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缺短、物种锐减等危机,正是这种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界不平等交换的结果。
  针对天人对立观日益显露的弊端,人们对传统的自然观、伦理观进行了反思。1923年法国哲学家A ·施韦兹发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提出了尊重生命的伦理学,主张将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扩大到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应尊重所有的生命和自然界。1933年美国生态学家A·莱奥波尔洋德发表《大地伦理学》, 提出了现代环境伦理学思想。他们提出的伦理学思想当时没有被社会接受,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在轰轰烈烈的世界环保运动中才被重新发现。目前,在这种生态伦理观或环境伦理观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文明观正在形成,这种新的文明观,就是生态文明观。
  建立在人服从于天、天统治人基础上的古代的天人统一观,虽然有利于自然生态保护,但不利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力的发挥。近代以来的天人对立观,虽然有利于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不利于自然生态的保护。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当代人类,既不能回到古代的天人统一观中,也不可能停留在近代形成的天人对立观上。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1世纪人类的自然观,只能是建立在天人平等基础上的天人制衡、协调发展观。一方面,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的空间或人类的家园,人类有权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取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出于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类也有义务象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大自然。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应当在不破坏自然界的平衡态和自然界的持续能力的前提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在满足当代人发展的同时,也为后代人留下可持续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这种旨在谋取最大限度的人与自然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天人制衡观,对于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当代中国尤其重要。如果说特殊的历史条件,曾经允许西方国家在天人对立观下完成了西方的现代化,那么在人类走向21世纪的今天,无论国内条件还是国际条件,都没有为我国重复这条老路留下任何余地。历史留给当代中国走向未来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也符合生态文明观要求的新文明之路。
      二、追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观
  把拥的庞大的金融巨资、五光十彩的商品世界、物欲横流的物质消耗的西方社会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追赶目标,往往会使发展中国家的决策层和普通人自觉不自觉地在发展战略上和社会政策上,陷入急功近利、见物不见人的单纯追求物质增长的偏见中,误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就可以拥有一切。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不惜大举外债,迷信自由市场经济的神力,不顾社会两极分化、道德沦丧等问题,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其结果,为追求一时的繁荣,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对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一方面必须看到,在西方庞大的物质商品背后,不仅存在着经过几百年才形成的国民的高素质,而且存在一个由大批高素质的人运作的有效而完善的经济体制。我们对西方的发展,不能只看到发达的物质文明,而看不到物质背后高素质的人。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占世界人口1/4的西方社会靠消耗着世界3/4资源建立起来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西方社会中既包含着需要发展中国家汲取的人类文明进步成果,也包含着导致当代人陷入困境、需要当代人反思的弊端。其中最主要的弊端之一就是,西方的文明社会是一个极端的物质享受社会,这种极端物质享受不仅侵蚀着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破坏着人类的自然生态。这一点,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很难看到的。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曾陷入到见物不见人的误区之中。陷入这种误区导致的我国决策失误之一,就是对教育投资的不足。到目前为止,这种见物不见人、单纯追求经济的观点在我国仍有较大市场。不论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还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的要求出发,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都必须回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最高追求,当代中国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决不能偏离这一目标。罗马俱乐部主席奥尔利欧·佩奇在谈到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也指出过,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的发展是人的最终目标,与其他方面的发展或目标相比,它应占绝对优先地位。针对一些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度出现的人与物价值错位现象,联合国在一系列社会发展文件中也特别强调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
  从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出发,在经济发展中既要重视货币资本的积累,更要重视人力资本的培育和积累。一国的经济发展只有建立在高素质的人的基础上,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以人作为社会最终目标出发,我们在构建社会模式时,不仅应考虑到全国人民的物质需要和公平的社会分配制度,还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协调发展。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是物质与精神、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只有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三、承认物质、环境、知识与文化多元价值的新财富观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财富观,这种财富观不仅支配着人们经济活动的目标指向,而且影响着这个时代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战略。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的冲击和在高技术创新推动下的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强烈地动摇着几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的财富观。近代以来,支配着人们经济活动的财富观,是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在对物质无限增长的追求中形成的商品价值观。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任何物质的存在只有转化为商品的价值时,才能成为被社会承认的财富存在,所以对价值的追求就成为工业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但是对商品物质的追求遇到了来自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的挑战。自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劳动价值论以来,人们只是把劳动或工业生产活动的产品当作具有财富意义的价值来看待,从来没有把不通过劳动就可以使用的空气、河流、环境等当作具有价值的东西来看待。但是,当代人类面临的困境是,人们对商品价值过度追求的结果,使生态环境正在失去保证人类健康生存下去的价值,或者说,使自然生态出现了负价值。现代人类要获得大自然赐于的良好生态环境,必须付出一定的价值。只是在生态环境的使用价值被破坏,人们必须付出价值才能重新获得的情况下,环境的价值意义和财富意义才为人们所认识。当生态环境被纳入现代的价值评价体系之后,以环境价值为基础的环境经济学也就随之产生。
  对现代社会财富观念的冲击,还来自随着高科技创新推动出现的以知识资源为基础、以信息为主导产业的知识经济。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以物质价值衡量的社会财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不论从一国的总产值看,还是从某一商品的价值看,传统意义的物质形态的价值所占份额越来越少,而以技术形态、文化形态形成的价值所占份额越来越大。据经合组织1996年初发表的一份年度报告估计,在经合组织的主要成员国中,知识经济所创造的产值已占其国内总产值的50%以上。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产品,如微机软件等,其90%以上由技术价值构成。即使人们消费的一般物质产品,随着人们对商品由自然需求向审美需求的转变,其中包含的技术价值、文化审美价值的含量也将越来越高。知识与文化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不仅可以同物质产品一样用价值标准去衡量,而且还可以同物质产品一样生产出来。知识与文化的商品化,不仅改变着整个人类的经济形态,而且在深层上改变着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总之,21世纪的人类将生活在一个物质、环境、知识与文化多元价值共存的经济社会中。以物质、环境、知识与文化多元价值论、财富观来认识现在,设计未来,对于21世纪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以全新的财富观设计我国的未来,使我国在未来以环境经济、知识经济、价值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同样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5~17F10国民经济管理朱栋梁20002000阐述了建立生态文明观、协调发展观和新财富观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价值选择。经济可持续发展/价值选择/生态文明观/协调发展观/新财富观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 作者: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5~17F10国民经济管理朱栋梁20002000阐述了建立生态文明观、协调发展观和新财富观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价值选择。经济可持续发展/价值选择/生态文明观/协调发展观/新财富观

网载 2013-09-10 20:42:40

[新一篇] 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底蘊

[舊一篇] 臺灣現代派小說的“尋找”意向及其悲劇結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