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论国家危亡—唐《长短经》理乱篇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唐朝赵蕤在其所着的《长短经》第十二篇《理乱》中,通过对君主类型、国家风气类型和国家危机表现的阐述,将国家兴衰、成败的真谛揭示了出来,其所言历经千百年来验证而无太大差池。或许,那些今天仍有些迷茫的人们,从中亦可找寻到中国未来的命运。

《理乱》首先将一国的君主分为六种类型,即“王主”、“治主”、“存主”、“衰主”、“危主”和“亡主”。

“王主”是指具有先天的仁慈美德、志在天下大同,而且所有举措皆是为民的君王。“治主”是指那些性格宽厚、可以克制情欲、不感情用事、勤学好问、办事遵循仁义原则的君王。“存主”是指能奉行先主的传统法规、勤政爱民、处理国家大事能做到先公后私的君主。

“衰主”是指那些叛逆伦常、争权夺利、公私并行、政策的得失没有什么真正的理论标准做依据的君王。“危主”自然是指危在旦夕的君主,主要表现是:情欲压倒了礼义,私利重于公益,国家制度超过了界限,政治文化失去了常规。“亡主”指亡国之君,主要表现是重用邪恶小人、排挤忠臣,贪得无厌、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文过饰非,有错不改。

“王主”可以使天下兴盛太平;“治主”可以巩固这种局面;“存主”可以保住江山;“衰主”如果国家不发生灾难可以勉强保住安全,有难就危险了;“危主”一旦遇到国难必亡;而“亡主”则是必亡无疑了。

不妨想一想,中国各个王朝最高党魁属于哪一类呢?“危主”还是“亡主”?

在阐述完君主的类型后,《理乱》又分析了八种国家风气类型,即“理国之风”、“衰国之风”、“乖国之风”、“乱国之风”、“荒国之风”、“叛国之风”、“危国之风”和“亡国之风”。

“理国之风”的表现是君臣之间亲近有礼,文武百官虽有不同政见但仍然和睦相处,互相谦让,不争名夺利,勤勤恳恳为国效力。“衰国之风”的表现是礼教风尚不能统一,当官的不受敬重,基层官员攻击国家的弊病,平民百姓议论纷纷。“乖国之风”的表现是众叛亲离,君臣互相争荣誉,朝中大臣争功劳,士大夫争名声,老百姓争私利。“乱国之风”的表现是上层官员私欲泛滥,下层官员作恶多端,法规不稳定,政出多门。

“荒国之风”的表现是把奢侈误认为繁荣,把骄纵误认为高贵,把自由散漫误认为开明,遵守礼义的人被认为是顽固不化,奉公守法的人被认为是故步自封。“叛国之风”的表现是官员为国家服务是为了捞取好处,把宰割老百姓当作能耐,把溜须拍马当作忠诚。“危国之风”的表现是上下隔阂,内外猜疑,小官员争讨上司的欢心,当大官的竞相争夺权力。“亡国之风”的表现是上级官员不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下面群众的意见也无法向上反映,国家的法律不执行,大家各搞各的。

国家风气有哪几种类型呢?“乱国之风”、“荒国之风”、“叛国之风”、“危国之风”还是“亡国之风”?有着这样风气的社会还能存在多久呢?

何谓国家的“四危”?《理乱》认为是:“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此治乱之形也。”意思是说公卿和相国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大臣们不能同心协力,统帅军队的元帅不足以引起敌人的畏惧,人民不关心生产,这就是国家的四种危机,而这就是识别天下大乱或天下大治的标准。

那么,想一想,在一个王朝,百姓们拥护官员们吗?官员们同心协力吗?军队真的强大吗?老百姓还关心生产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政权危矣。

《左传》有言:“一个国家快要灭亡的时候,必然会有许多政策制度出台。”《理乱》作者认为,体制、风尚构成了治理的格局,体制合理,顺其自然,国家就不会发生动乱。相反,即使手忙脚乱,也不会治理好。尧舜垂拱,无为而治,都显得雍容有余,因为其体制是治理的格局;胡亥、王莽奔驰忙碌,都制止不住天下大乱,因为其体制就是致乱的格局。

“危主”当政之时,“乱国之风”、“荒国之风”、“叛国之风”、“危国之风”和“亡国之风”盛行,虽不断出台新政,但都无法掩盖其危机四伏的现状。这正是各个王朝体制治乱的又一明证。看来,古人对於各个王朝的命运很早就已是洞若观火。


林辉 2010-08-09 06:10:30

[新一篇] 夜讀《水滸》淚濕襟

[舊一篇] 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鄧麗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