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百年(五):南京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31)——“二二事件”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4月10日

“西安事变”后,南京军事法庭判张学良有期徒刑10年,后来蒋介石出面特赦张学良。不过,获得特赦后的张学良却仍被“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引起西安之“三位一体”——东北军,西北军和中共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指责蒋介石背信弃义,甚至决定若蒋介石不放张学良回陕,则不惜一战。另一方面,蒋介石软禁张学良后,何应钦在甘、陕部署了25个师,并于1937年1月初再次逼近西安,中共则一边让驻上海的中共全权代表潘汉年继续同国府谈判(潘汉年自中共1936年5月5日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后,即代表共产国际和中共先在上海与张冲会商,后又在南京与陈立夫谈判),一边将红军主力集结到西安以北地区,准备支援东北军和西北军,同时又“反复无常”的电令西路军东返以策应。1937年1月,中共接管了西北军驻防的延安,中共中央从此迁至这里。

1937年1月5日,杨虎城及东北、西北军将领致函蒋介石表示抗议。为了分化瓦解“三位一体”,1月9日,蒋介石提出甲、乙两个方案,甲方案基本内容为:一、东北军移驻甘肃;二、十七路军移驻泾渭河以北;三、红军仍回陕北,防区另商;四、中央军进驻潼关至咸阳一线;乙方案大致是:一、东北军调驻安徽;二、十七路军调甘肃;三、红军仍回陕北;四、中央军进驻西安和陕西。对蒋介石来说,他是希望东北军、西北军接受乙方案,但张学良却盼东北军接受甲方案,使三军得以靠拢,西北局面尚可维持,不致被各个击破,他自己也返陕有望。

1月10日,周恩来在致张学良函中说:“只要中央军不向此间部队进攻,红军决不参加作战。若进入潼关之中央军必欲逼此间军队,为自卫而战,则红军义难坐视。”。次日,周恩来又写信给蒋介石,慷慨陈词,要求中央军尽快撤出陕甘,释放张学良回西北主持大局。1月14日,周恩来与杨虎城商定:只要中央军一发布进攻令,红军即向富平、蒲城开进支援关中。1月15日,杨虎城接到张学良来信,信中说:“关于改组政府及对日问题,准我等可在三中全会提出公开讨论;关于两案,盼兄等速即商讨,下最后果断。”。周恩来向杨虎城建议“坚拒乙案,对甲案可基本接受。1月16日,三方面会议决定:持和平方针;联络各方共同向即将召开之国民党三中全会提出改变国策;防区分配与营救张学良同时进行;再决定派员去溪口见蒋。

1月17日,西安代表李志刚(西北军)、鲍文越(东北军)到溪口见蒋介石。蒋介石说:“张汉卿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再三表示要跟着我读书、学习、修养,他自己不愿回去,你们也不能强迫他回去……西安方面必须按照南京提出的甲、乙两案,择一执行。”。鲍文越听后非常失望,立返西安,李志刚则向蒋介石报告“西安群情愤激,东北军、十七路军团结一致,张先生若不能回去,他们要打仗。”。蒋介石说:“他们要打仗呀,要打就打,我早就准备好了”,“要打的话,我在几天以内就可以消灭他们。”。于是,李志刚携蒋介石致杨虎城的信函返回西安。

1月23日李志刚再来奉化见蒋,蒋介石又说,如果要战,很短的时间就能消灭他们,并限西安于24日前答复并派代表至潼关与顾祝同谈判,同日,杨虎城给出了答复,随即派代表赴潼关谈判。1月26日,潼关谈判开始,这次谈判只涉及到军事问题,政治问题则留到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解决。至1月30日,谈判已大致结束,西安接受甲案,东北军7天内将渭河南岸部队撤到北岸。

在潼关谈判期间,谈判的进展情况不断传到西安,东北军少壮派听到后异常不满,因为无论是甲案还是乙案,张学良都回不来。此前两周,对和战问题,东北军高级将领与少壮派的分裂已非常明显,东北军、西北军少壮派联合起来,坚决反对在张学良未被释放前和平解决,其中应德田、苗剑秋、孙铭九3人成为东北军少壮派的领袖,他们在基层干部中由下而上的发起签名运动,要求营救张学良,不惜一战。此外,这三个人还认为,东北军高级将领,尤其是67军军长王以哲,放弃营救张学良是想取而代之。

1937年1月27日晚,东北军青年军官应德田等50余人向周恩来请愿,坚决主张等张学良回来后再撤兵,并要红军支持。周恩来解释道:如果我们坚持,那么蒋介石一定不会放人,这样就会引起战争;战争一起,张学良就更回不来了,甚至会造成混乱的局面,团结抗日的前途将不堪设想;只要我们“三位一体”坚持下去,张学良迟早会回来的。不过,少壮派并没有被周恩来说服,苗剑秋连哭带闹说:“你们不帮助我们打仗,咱们就先破裂。”,孙铭九则跪下边哭边请红军出兵。万般无奈下,周恩来才答复去红军司令部商量一下。

1月30日,周恩来、叶剑英、博古赶往红军司令部,与洛甫、彭德怀、任弼时、杨尚昆、左权等开会商定:只要东北军、十七路军两方意见一致,红军可以暂时保留自己的意见而支持他们的主张,跟他们一起打,并电呈中央。随后,毛泽东、朱德等回电:“我们与张、杨三位一体,应当同进退。”。当晚,周恩来赶回西安转告杨虎城及两军少壮派军官。

在此期间,东北军团长以上军官40余人在渭南开会,王以哲因病缺席,由董英斌代替主持。会上,何柱国首先发言,报告了潼关谈判的进行情况,并力主和平解决,争取南京方面释放张学良。这一主张立即遭到应德田的反对,他坚决主张“不放张学良,即与中央军拼死一战”,与会者群起响应,当场签名,无一人拒签,于是战争便成为决议。

身为东北军元老派的王以哲、何柱国等高级将领认为,与中央军一战则掀起内战,不但无胜利的把握,更有违“兵谏”的初衷,可能更难获得张学良的释放。接着,王以哲等派飞机到兰州将于学忠接到西安,因为名义上东北军是由于学忠领导的。1月31日晚,杨虎城、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周恩来等在王以哲的寓所开会,旁听者有应德田等人,会议由杨虎城任主席。在这次会议上,“渭南会议”所做的主张决议被推翻,与会者一致同意主和,先撤兵后救张,应德田等也未在会上提出抗议。

这一阶段,西安城内谣言甚多,局势十分紧张。1937年2月1日晚,西安街头已经贴出了“除奸”的标语,应德田还宣布了王以哲、何柱国的罪状,说他们暗通南京、收了蒋介石三百万的贿赂,要取张学良而代之。2月2日上午,少壮派突然下手,特务团于文俊连长率队闯入王以哲的住宅,开枪杀死67军军长王以哲,当时王以哲正卧病在床,不能自卫,身受九枪而死,其副官宋学礼也在寓所被枪杀。何柱国因事先逃到杨虎城公馆躲避而幸免于难。当日,被杀者还有“剿总”参谋处长徐方,交通处长蒋斌,西北军交通处长黄念堂。这就是所谓“二二事件”。

事件发生后,身在渭南的刘多荃师长和高崇民紧急研究对策﹐高崇民认为必须先制止杨虎城的动摇﹐然后令孙铭久等退出西安。于是,刘多荃立即命令他的一个团开回临潼﹐摆出进攻西安的架势﹐并声言要为王以哲复仇。在此形势下,杨虎城决定令孙铭久等离开西安,并派李志刚﹑鲍文樾于2月2日夜赶赴潼关进行和平签字。2月3日晚,刘多荃所部开始由渭南撤出,4日全部撤至渭河北岸,与缪澄流的五十七军靠拢。缪、刘在高陵会合后,即宣布接受乙案,东北军遂被调离西北。

此后,东北军陷于分裂,“三位一体”宣告瓦解,蒋介石达到了分化消灭东北军、西北军的目的。不久,杨虎城被迫出国考察,西北军也被分散。至此,“三位一体”中除中共尚有实力,可与南京讨价还价外,东北军和西北军都已无力再向蒋介石提任何条件了,只能一切听命中央。事后,中共也十分后悔没能很好的处理这次危机,以致让自己失去后盾,孤军奋战,力不从心,委曲求全,节节退让,勉强维持国共休战的状态。如果不是后来日军急于发动“七七事变”,掀起中国全面抗日,“西安事变”所达成的国共休战状态能否继续维持实在是难以预料,因此,可以说“二二事件”几乎造成“西安事变”前功尽弃,而张学良遭终身囚禁也与此事件有直接关系。


三鉴斋 2010-07-20 15:01:25

[新一篇] 民國百年(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30)——關于“西安事變”的結束語

[舊一篇] 民國百年(六):對日作戰的艱苦八年(1)——“西安事變”后的國共和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