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第二十章:你的善举是真慷慨呢?
还是期望别人有所回报?
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在街道上看见此景:
一个脏兮兮的人穿着破旧的衣衫,从暗处走出来,然后伸手向行人要钱:“给我一点钱好吗?”
结果有三个外表看来都相当富有的人分别给他钱,只是他们的想法却各有不同。第一位汤姆很乐意拿出一些零钱给乞丐,心想这位叫化子看来并不很丑.一定是他不走运才会沦于此境。又想到自己的工作也很不保险,也许有一天丢了差事,也会象眼前这位仁兄一样身无分文,因此这几个零钱象是一笔相当重要的保险金。有一天他或许也会遭恶运袭击,现在能照顾乞丐也算是保护自己吧!他仿佛可以感觉到有个乞丐公会能够报答他的慷慨解囊。
第二位是尼可,他一见乞丐向他走过来就吓呆了,一方面他有近视,另一方面他听多了抢劫的报导,所以更加惊慌。他本想拔腿就跑,但却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听乞丐要说什么,然后心想“要是我不给他钱,他一定会杀我。”于是一边把钱扔在乞丐手中,一边却目视着乞丐,以等待可以离开的暗示,结果乞丐谢完他后就走了,真是大出他意料I之外,他慢慢地踱步,心里还在庆幸自己没有惹上麻烦。
最后一位是保罗,他今天,心情特别愉快,而且他一向就喜欢赠予别人东西,于是他很高兴地就顺手给那乞丐一把钱,连看都没看乞丐一眼,就急忙走开了。满脑子都在想他被升迁的事及如何去改善办公室里的一切。
以上三位是不是都那么慷慨呢?其实不然。
汤姆及尼可二人就不能算在内,他们之所以给钱都是为了保卫自己,汤姆害怕有一天也会变穷,而尼可认为要是他不给钱的话,乞丐会攻击他。他相信自己的行为是在对付某种暴力。只有保罗毫无所求,他的举动才真是大方,他根本就不期望乞丐或整个世界回报他,他的行为里除了能使他快乐外,没有什么动机。
慷不慷慨其实又有什么关系呢?或许前两者我们不能称之为慷慨,但是他们也算助人啊!其间又有何分别呢?
还是有不同的。汤姆和尼可的行为都伤害到自己了,因为他们引发了一种几可预见的结果,那即是他们因内心存着某种恐惧,于是行为就包含这种动机,这样更加强害怕的心理。汤姆又一次地担心会因不能胜任工作而失去钱财,而尼可更加相信每个街道转角随时都会有危险发生。
当然啦,汤姆与尼可离开了乞丐后,暂时都可松了一口气,甚至于还会替他们的行为美其名曰善举。象一般人一样,他们会视自己为施予者,而不是懦夫。
其实他们是懦夫,而且长此下去都是,特别是他们再次因害怕给予别人恩惠时会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之中有不少人也都这么做过。我们每天都在害怕的心理下做决定,或以不同的方式付出以保卫自己, 却自认是慷慨行为,自以为很仁慈,很有体谅他人之心,如果再这么下去的话,可能我们一生都会活在害怕之中。
譬如说,有很多百万富翁对其子女做了没有必要的牺牲,却还嫌不够呢!他们认为如果不把孩子送往国外深造,或为他们买昂贵的玩具,或请很好的家庭教师,就会被视为不爱孩子,更糟的是怕孩子们日后不会再爱他们了。
另有些夫妻也是千方百计地取悦对方,他们相信若不如此做的话,对方马上会扬长而去。例如芬,她每天下班回来后,还得做出一桌丰富的晚餐,而且还不让她先生帮做家务事,她认为这样做才是个好太太。
怀有恐惧感的施惠者,通常都会这么告诉自己:“我向来高兴帮人做事。”“我要使自己成为有用之人。”“我真高兴你喜欢我做的东西,我还要再看看有没有什么事我能做的。”事实上他们并非真的很愿意那样做,而是经常带着不安,想知道自己的行为受到多少重视。他们做够了没有?而且好似本远都做得不够,以至于不能除去内心的不安。
有时候某些慷慨的举动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行为罢了。
一位母亲会冲入玩具店里购买她的小孩心爱的玩具,表面上是因为她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其实她的内心却满怀罪恶感。由于她想把小孩抛到一旁而自顾自地去做别的事情。买玩具只是为了减轻良心的不安罢了,但是反而加深了她须为自己的罪恶作补偿的想法。
另外有些人因心理害怕而表现在行为上,而且并不只限于特别的情况,整个生活方式都如此,还引以为傲。以杰为例,他一直自认是个仁慈的大好人,讲话从来不动火,而且别人有了争执,他一定会去当和事佬。其实,杰之所以会害怕争吵,原因得追溯到他的童年。每次爸爸妈妈一吵嘴,他就知道下一步一定是大喊大叫,摔东西,非把邻居吵个鸡犬不宁不可。家中和谐的气氛荡然无存。事情过后好几天,他都还心有余悸。
现在杰一想到争吵,就又回到幼年时的世界,虽然经过这么多年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了,但他反而害怕得更厉害。
有许多行为从表面上看好象是很仁慈的样子,事实上一点也不。就以上的几个例子来讲,仁慈与自我毁灭之间又怎么分呢?主要是看动机如何而定。出自于慷慨动机的行为不但会使自己快乐,而且令你觉得跟受予者非常亲近;反之,基于害怕某事而表现的举动会伤害到自信心,并且会使你愈来愈疏远你本想取悦的人。
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时刻表现出来其动机可能各异。有一天你邀请友人吃饭,可能是因为刚好那天发薪水,而对方又能替你制造快乐,另一天做同样的事时,或许只为了害怕对方不再喜欢你。你做这一切不过是为了满足你的需要罢了。
刚开始时同一个行为可能是基于同一个动机,但到后却又常变成好几个动机。曾有篇小说描写一位巳婚妇女好几年来一直都在星期三这天与情人会面。起初,她对这件事感到非常的兴奋,仔细地打扮自己,清理座车,拜访情人的家,把情人送她的礼物小心收藏,并且不让别人知道他们间的事。但是几年后,她对一切都不再感兴趣了,她甚至不爱对方,只想肯定一下自己是不是还会惹人怜爱。最先她的恋情还令她觉得自己很年轻,但后来却只有徒增加她年华已逝之恐惧感罢了。
因此你不能光看行为本身而决定有没有伤害到自己,应该看看行为的动机是什么。你在为某人做完某件事后,先看看有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之后,再去做别的好事。
下次你在“行好事”前,先想想下面三个问题:
1.你所做的事不管有没有得到对方热诚的感激,是不是都会带给你快乐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表示你的动机是真的想大大方方地付出你的一切。反之,那你一定是希望得到回报,或许是希望恢复你的自怜心,不过结果都是更令你生气。
2.你的行为是不是使你觉得与对方更接近了些?要是你的行为动机是想增益对方的生活,那么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你做好事只是怕遭到对方的敌视,那么答案无疑的便是否定。
3.在你做了好事过后不久,数小时或数天之内,你觉得自己是更强了呢?还是更弱了?我们在此章一开头提过
一个被乞丐吓坏了的人——尼可,他起初还在庆幸自己花钱消灾,但后来他却比先前要更加的焦虑。而真正的大方却能使人觉得更强,因为你有足够的东西——时间、金钱、才华、爱情——与人分享。即使是遭遇过大不幸的人也能体会这一点,他们对别人慷慨反而使自己获得力量与希望。那些动机出自害怕的人,虽然行为看来好似给人恩惠,其实是在加深自己的害怕心理。
当你了解自己做了许多好事之后的感觉时,不妨停一段时间.如三个礼拜或一个月,在此期间内只帮助自己,其他人一概不管。
然后再来研究一下你的想法。如果你是基于害怕而行事,那么你一定会极度的不安。例如你星期天总把车子借给葛瑞,即使自己要用时也不忍拒绝,因恐怕会使对方失望,甚至于不与你来往。但是你还是应该拒绝出借,或许起初几次你会极度地害怕他跟你绝交,不过渐渐地内心的不安就会消失掉,而你也能泰然自若了。
巴迪通常在每个星期五下班后为他的太太带回一束鲜花,他一直认为这是爱心及体贴的表现,但是一旦他不再买花时,他太太一定会对他不满,说不定还会跟他闹翻了呢!因此第一个没买花的周五真是令他难过非常,不过他却得知太太依然爱他,使他放心不少。而且他也领悟到,要是太太因此就不爱他,那一定是有什么不对劲之处。此后,如果他再为太太带花回来,那是真爱的表示,绝非害怕太太不爱他而做。
你停止施予恩惠后,或许会对你这些年来的行为有一番新的认识,以前做好事在你觉得是慷慨之举——当然对谁都无害——后来你可能会发现那么做只是站在朋友相助之立场罢了。就象玛达玲这阵子周转不灵,一直跟你借钱,而且也没还,你也不想催她,不过你也知道,你帮助她并非出于真意,而只是不好意思拒绝,这就是危险之处,因为你觉得自己无从选择。
你会不会想替玛达玲这种人辩护,说她是不为人所了解之人呢?比如你会说除了你之外没有入了解为什么玛达玲不能从事于较她的程度更低的工作,如果你替她——或是任何一直在接受你帮助的人——找各种各样的借口,那你或许是没有被对方威胁、或占便宜的事实。
拿和事佬杰来说吧,别人一发生争执,他就尽力去和解,他认为这不但是做好事,而且也是义务,他必须阻止他们,否则,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其实能叫杰相信他的居中调停无关紧要的唯一办法是要他停下来看看人家二人争吵的后果。起初他真是吓呆了——他太太与儿子在吵嘴。他料定他们会大打出手,甚至互相杀害,他不敢离他们而去,且仍强迫自己上楼,结果却出乎他意料之外,他们母子竟不必要他插手就言归于好。
但是你又该怎么向想跟你借车子,或期望你施恩惠的人交待呢?你要尽量少说话,事前简单地跟他们说清楚,或者等他们来要求你时说出来。
如果你能跟朋友们讲明你急需有一段时间不施恩惠给别人,他应该会了解你的处境,而且你也要认清友谊并不是建立在彼此施惠上,所以要是对方认为你这么做是自私不够朋友的话,你就得怀疑他有多少同情心。
你最好向他们说,你是想变换一下生活方式,并让自己知道不必借施恩惠才能交到朋友。如果对方没有别的目的,那么他该会了解你的意思。
倘使你的朋友非常担心当他有危急事件发生时怎么办,你可以告诉他你会及时相援的。但是除非你认为真的必要,因为有些人就是善于制造紧急事件,想多获他人的恩惠。
彼此给予恩惠不能算是真正的友情,没有真正的沟通就不会有真正的友情。所谓完美的友谊,是不靠互相施惠的。
对别人慷慨会带来不少快乐.因此我们都会主动想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做好事如果只是为了害怕某种事的 话,就得不到这种快乐,只会觉得有压力,有被利用的感觉,也唯有学习在何时不需要你去帮助别人,才能从你的善举中获益良多。
独眼易龙编辑 2013-08-26 14:46:2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