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 33.个人和社会的致富之道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33.个人和社会的致富之道

按劳付酬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既比较公平,又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这一点,即使有争议也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它。但这个原则如何贯彻却众说纷纭,就这个题目发表的文章可以说多得汗牛充栋。但我在这里要谈的劳动报酬则是另一件事,尽管它比按劳付酬重要十倍,但很少有文章提出这个问题,更谈不上回答这个问题。

按劳付酬暗含的意义是同样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应得到同样的报酬。但我们是否注意到一个基本现象:同样一位外科医生,在中国的劳动报酬远低于在美国同行的报酬。即使他们的技术水平一样,工作的紧张程度也相仿,他们的收入仍相差极远。在这里的比较中,我们暂且假定中国不存在脑体倒挂等一时的不合理现象,而认为对中国医生确实做到了按劳付酬;而且我们也可以不用汇率折算来比较,而直接用吃、穿、住、用、交通、度假等具体项目来比较,上述的结论仍;日是符合事实的。不要说外科医生,就以餐馆里洗碗这种最普通的差事来说,中国工人可以享受的生活水平也远远赶不上美国的同行。这一奇怪的现象说明,一个人的劳动报酬不但取决于他本人劳动数量和质量,而且取决于他所处的经济环境。

当穷国和富国发生国际贸易时,宫国往往能用包含劳动较少的产品交换穷国包含劳动较多的产品,表现为贸易的不平等。许多人把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富国剥削了穷国,可是即使两国不发生贸易,像上面提到的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仍旧存在。可见这和剥削无关。事实上像台湾就是靠了国际贸易由穷变富的,类似的例子还有韩国等。可见穷国和富国的贸易也可以使穷国变官。国际贸易一般而言是双方同时得益的,否则一方可以退出交易。所以要解决贸易不平等问题首先要寻出穷国和富国同工不同酬的原因,或者说,这两类国家经济环境不同的原因。

“报酬还取决于环境”,这个发现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为过。如果我们穷其奥妙,懂得了如何创造出一个优良的环境,使得每个人在付出同样劳动的情况下生活水平可以成倍地上升,这不是大大造福于全国人民么?

有的同志把这一现象归结为由于美国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所以同样一小时的劳动,即使简单劳动如洗碗,由于不同劳动之间的可替换性,所得报酬也较高。但这种解释的毛病在于把结果误认为是原因。我们要问的问题是何以同样的劳动在美国所得报酬较高,他给出的解释是因为美国的人均劳动产值高。等于什么也没有说。

从微观来看,美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是一个事实,美国汽车装配厂每装一辆汽车所用的劳动不到中国同类厂的1/10。但这仍不足以解释上述现象,因为中国也有少数高度自动化的先进企业,劳动生产率并不低,但这些工厂职工的报酬仍远不能达到美国的标准。相反,美国也有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例如前面提到的医生和餐馆,这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不比中国同行业的高,可是从业人员的待遇仍旧比中国高出好几倍。

所以答案要从经济环境中去找。但所谓“经济环境”究竟是什么东西?它又如何使得一个国家变穷或变富呢?

有一种比较接近的分析是说,同样的劳动由于使用的场所不同,创造的价值会有差异。譬如说,社会上肥皂生产过剩,而火柴却不够,此时如果将劳动投入于生产肥皂而没有用来生产火柴,劳动创造的价值就会降低。这样的分析固然有理,但这种劳动使用的不当如果仅仅是偶然因素造成,并不会使总体上一国比另一国穷。只有在经济体制上的混乱,使得经常发生资源配置的失当,长线产品老是长线,稀缺产品长期稀缺,经济结构上扭曲纠正不过来,这才会成为穷困的根本原因。

当存在着消除浪费、增加生产、提高效率的机会,但或由于权责利关系不顺,或因管理上过严过死,或者是观念上无法接受等原因,使得上述的潜力眼睁睁不能发挥出来,这是更一般的经济环境中的问题,用马克思的说法就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我国有十几亿亩宜林荒山,农村有上亿的过剩劳力,国内木材奇缺,每年花十几亿美元进口,但不能从体制上使劳力与荒山相结合,类似地,农民不愿多施有机肥培养地力,只图短期利益,使农业产量的维持越来越困难。再如原材料产地与加工基地交换产品可使双方互利,但或因价格限制,或因保护当地并无优势的产业(原料产地硬去搞加工,而加工基地硬去生产原料),或因运输能力被较次要的货运所占用而使这种交换不能实现。再如农村某专业户因承包鱼池而发了财,村民妒忌他家的富有而哄抢鱼池,结果无人再敢承包而宁可让鱼池撂荒。笔者曾到北京公证处办理公证,那里每天仅受理60宗申请,而需要办公证的人超过500,每人要等8天才能挨上号。至于买车票排队、看病排队等上几个小时已是习以为常。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这一类的社会性浪费都决不是无法克服的。当这些浪费长期存在时,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必然受到影响。

美国社会同样也存在着低效率和浪费,像前文中提到的邮局排队,但总的看来浪费现象比中国少得多。我经常在思考,何以美国社会的生产潜力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从制度上或许可以对此作出一点解释:在美国任何个人能发明一种提高效率减少浪费的办法,在由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中个人可以分享的比例很大。因此人人都愿意开动脑筋,有了方案还努力去实施,社会的浪费得以日益减少。旅行支票的发明是一个例证。这个新念头方便了出门旅行的人,银行也略有赚头,而发明人因而得利几百万美元。我国有许多可以提高效率的新发明新念头,实行起来困难重重,部分原因是推动这种新方法的有关人士不能从减少的浪费中分享一部分成果。办成一件好事要过五关斩六将,把关的人缺乏与人为善的态度,往往是用损人不利己的原则作指导。

从更深层的原因来看,经济环境还与民族的法治水平、道德标准、生活习惯、文化素质有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法律严肃性的必要条件;必须有法律面前的平等才能有市场竞争的平等,国家提供公平严肃的法律和以法律为依据的治安管理,严惩贪赃在法,商业活动才能正常地进行。道德也构成经济环境,一方面道德引导人们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君子成人之美,诚实守信,克勤克俭等,这些都是生产和交换的每一个环节中所需要的待人处世的原则,而且这些道德在我国的传统道德中并不缺乏。但另一方面又要承认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并不违反道德。君子不但可以,而且必须喻利,生产和交换必须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追求利润,而不能“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这一点却是和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十分重要的差别。至于习惯和文化原则则更隐蔽地、又无所不在地影响人的经济行为。举例说,守时和讲究工作质量,这既不涉及法律也谈不上是道德,可是它直接关系到一个经济运转的效率。

在美国住久了回到国内感到生活不如在美国方便,类似地,一个在上海住久了的人搬到北京居住,也会感到生活不方便,如果搬到小城市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一个人习惯了周围的环境就见怪不怪了。但开放使信息沟通,人们多了一个参考坐标,因而开扩了眼界。开放最重要的一个成果就是懂得了改进我们的经济环境,可以开发出巨大的经济潜力,使个人和社会变得富裕。因而从逻辑上讲,开放的必然后果就是改革。现在大家逐渐感到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改革的困难究竟何在呢?照理说,经济环境是大家自己创造的,只要大家都认识到改进经济环境可以造福于国家和人民,大家一起行动,问题就解决了。可是具体到实际行动上就发现这里有一道极难克服的障碍:当经济环境还是老传统老习惯主宰时,你按新标准行事立刻会被淘汰掉。当欺诈和贪污盛行时,如果你坚持做一个老实守法的人,其后果是不难预料的;相反,在这种环境下更易于适应的是用更虚伪的办法欺诈和更巧妙的手段行贿。同样地,当用低成本制造出劣质产品充斥市场时,你却坚持质量第一,如果产品质量不能从表面上鉴别,必须使用三年五载才能区别良莠时,高质量产品就失去竞争力。改革的实践中有无数这一类的例子。虽然我们明明知道改善经济环境是解放生产力的关键性因素,它的价值比一切新技术新工艺的总和还要大许多倍,但得到它的代价却太高了,道路大艰难了。一些青年人争相移居国外,就是利用别人已经建立起来的比较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环境和制度,使自己的劳动力能体现出更高的价值。但是更多的人仍坚持留在国内,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努力实现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小结:一个社会经济效率的低下将导致整体的穷困,要提高经济效率必须改善经济环境,它包括资源的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最优结合,人们的商业道德和法治观念。这些条件也可以称之为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


茅于轼 2013-08-23 15:30:03

[新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32.經濟活動中的是非觀(下)

[舊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34.一個人人都買,人人都賣的社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