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 17.节约能源(下)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17.节约能源(下)

美国素称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但那里也发生过因违背了市场原则而导致重大失误的例子,一个明显的事例就是在第一次能源危机之后国家对于能源价格的干预。

1973年海湾国家控制石油输出,造成全世界石油价格上升3倍。当时美国所消费的石油中约40%依靠进口。按照市场规则,国际石油价格上升会导致石油进口国的国内生产的石油油价上升到同一高度,其结果一方面是消费者的负担加重,另一方面是原来国内的石油生产者将获得暴利,美国国会关于国际油价飞涨对策的辩论中出现了两派尖锐对立的意见。一派主张按市场规律办事,油价该涨多少就涨多少,让市场去决定价格。另一派主张限制油价,减轻消费者的负担,并避免石油企业的暴利。由于辩论中石油消费者人数多,结果后一派意见占了上风。最后决定石油生产者必须以高价从国际市场上进口一定数量的石油,此数量正比于该企业自产石油的量。然后将进口石油和国产石油合起来供应国内市场,在市场上形成一个供需均衡的价格。这个价格控制在介乎国际油价和原国内油价之间(通过进口比例的调整来控制),既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又能照顾生产者的利润,似乎是一个既公平又合理的油价。由于美国采取强制国内石油业负担国际高油价的办法,使国内油价大大低于国际油价,所以当时美国的汽油价格在各个市场经济国家中是最低的,尽管和1972年相比也涨了将近1倍。

这个貌似公平合理的定价政策,事实上违背了市场运行的原则,实行不久就出现了问题。首先是本来可以用比国际油价低的开采成本从国内的油田采油,但由于国内油价低于国际市场上的油价,石油业不愿在低油价下扩大生产,于是国内的石油资源没有很好利用,反而去国外买高价油。外国的石油业生产者得到了美国的所支付的美元,最终要回到美国市场上买东西。和开采国产石油比较,美国要支付更多的经济代价来得到同样的一吨石油。

其次是国内的低油价妨碍了节能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观点看,“节能”的定义是用其它价值比较低的资源来代替价值较高的能源的消耗。譬如用较好的隔热材料以减少热量的消散,而且前者的价值必须比后者低,这才是真的节能。再如随手关灯,则宣传也是有成本的。通过宣传节能确实是一项好的政策,但宣传的成本不得高于所节能源的价值,否则从经济学上讲非但不是节约反而是浪费。经济学中对于节能的定义强调了两点,首先是不仅要节能,而且应该节约一切资源,片面为了节能而浪费了更多的其它资源,则对社会造成损害,其次强调了各种资源的消耗存在着替代的可能性。绝缘材料可以代替部分能源,精确的自动控制(例如对室内采暖和空调温度的控制,对炼铁高炉和热处理炉内温度的控制)则是用精良的控制仪器代替部分能源。但是这种种的替代都有一个合理的限度,并不是绝缘材料用得越厚越好,能源用得越少越好。这个限度直接取决于各种资源和能源价格之比。当国际市场上能源价格上升时,立刻出现成千上万种节能的机会。因为在老的能源价格下,节约已经达到了最适当的限度。现在能源涨了价,则此限度跟着变化。使用更多的其它资源以代替能源成为合理的。现在美国政府故意压低了国内能源的价格,使得理应实现的节能措施表面上成为不合理的节能,成为无利可图的节能,错误地压制了人们的节能限度,结果使美国每年多消耗几千万吨石油。一些以石油为生产原料并出口化工产品的企业因为国内油价

低,还莫名其妙地发了大财,当然也增加了美国石油的进口。

经济学特别强调各种资源消耗之间的可替代性。发一度电用的煤,如果我们是追求效率不计成本,则可以降低到200克以内;如果我们因缺乏资本而用一些简陋的陈旧的发电设备则要超过500克。这个比例的变化范围很大。可见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产量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比例。正因为如此,才有经济学这门学问,它研究如何随着资源的稀缺性的变化来选择生产工艺。如果消耗量之间存在着固定不变的比例,就不会有经济学,只存在物理学和化学。1973年的能源危机之后,美国的能源价格虽然没有涨到应有水平,但也上升了1倍,并引起了更能节约能源的工艺的开发。从1973年到1987年的14年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45%(以可比价格计算),而能源的消耗完全没有增加。1987年能源价格明显下跌,美国的能源消耗量开始上升。

1973年以后美国能源低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由于汽油价格相对较低,使得一些可以节约汽油的替代性工艺没有得到发展,特别是汽车的汽油消耗占了总能源消耗的1/4弱,占石油消耗的约一半。为了制止因油价偏低而浪费汽油,美国国会再一次犯了错误。他们没有改变价格而是企图用节能立法来避免汽油的浪费。1975年通过了能源政策和节能法案(EPCA),其中要求从1978年以后生产的小汽车,必须满足以每加仑汽油行驶距离为指标的节能要求。1978年这一指标必须达到18英里(合7.65公里/升),以后逐年提高,1985年要达到27.5英里(11.7公里/升)。否则汽车制造商将被处以罚款,其数额是不足标准的汽车每差0,1英里罚5美元。通用汽车公司1985年生产400万辆汽车,其油耗指标只能达到25.5而不是

27.5英里,结果被罚了4亿美元。事实上这笔钱大部分被加到了车价上,由购车的人负担了。粗看起来,这种用法律手段避免因低油价造成的浪费是合理的,它强使汽车制造厂用其它资源来代替能源,例如用高强材料以降低车身自重,用电子控制喷油来节油。然而事实上效果适得其反。原本计划要买新车替换旧车的消费者现在因为新车涨了价而推迟了新车购置,旧车虽然费油但油价便宜,所以更为经济。一辆汽车平均能用七八年,所以路上跑的旧车数目七八倍于新车的数目。如果汽油涨了价,不但车主会尽量提早更换新车,而且对旧车也愿多花些钱,精心保养,维持较好的机件状态而节约一些昂贵的汽油。此例说明法律和行政手段不能代替市场价格的作用。其原因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可以选择的方法极多。价格的作用直接决定了各种资源的使用比例,当采用其它手段时,人们可以改变达到目的的方法,仍旧尽量利用低价格的资源,逃脱法律和行政规定的束缚。

用行政法规办事的另一个毛病是“一刀切”,不能照顾不同场合的不同需要。仍以汽车耗油为例,救火车的油耗经济性和出租汽车的经济性要求完全不同。前者难得出动一次,后者整天在马路上跑;前者首要的考虑是可靠性高,马力大,起动快,后者则要求油耗低。一刀切的办法只强调节能,反而造成使用不便或经济上的浪费。事实上我们要节约的不仅仅是能源,粮食、淡水、土地、钢材..都需要节约。如果用行政法规的办法搞节约,就得制订节粮法、节水法、节钢法等等。其中节能法就可能和节钢法矛盾;节粮法又可能与节水法矛盾,弄得我们无所适从。只有价格才能适当地照顾到一切资源的合理使用。当一种资源变得更稀缺时,由于市场的作用价格会自动上

升,当事人便会更经心地节约它,用不着第三者操心。法规和价格各有其作用的范围,逾了界,事情就要乱套。美国以市场立国,市场运行已经有了百多年历史,可是遇到了能源危机仍闹了被世界各国经济学家讥为笑柄的错误。遗憾的是这一类错误早已发生过几百次、几千次。因为不懂得经济学的人占多数,再加上手里有权,迷信行政手段的人常常决定政策。看来,类似的错误还会几百几千次地重复下去。

小结:不论生产和消费,各种投入品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可能:而决没有什么固定的比例。当价格变化时,利用替代关系就可以得到节约。用行政命令搞节约往往是节约了一种资源,同时却浪费了另一种资源。法律和市场各有其作用范围,不能误用。


茅于轼 2013-08-23 15:13:34

[新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16.節約能源(上)

[舊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18.沒有替代便沒有經濟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