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城堡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城堡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品之一,本身就是一个迷。
   第一次拜读时,我是个不知世事的毛头小孩,完全很迷乱,剪不断理还乱。可以说是无聊中寻求痛苦的一种阅读。
   其实这很像人生,就像个梦,迷幻闪乱,茫然,不知所措。而其中许多是是非非一团乱,现在斩断是非齐物而观,眼前豁然开朗。就像对某个人的评价一样,多姿多彩,如果评价一致那么已经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写照,或则是利益共同体所趋。
   我记得城堡没有结尾,故而具有未完成性和开放性,所以不可能有一个更准确的解释,因此只能从诗学角度分析城堡。(而从卡夫卡现实生活中找答案可能会不同,但先按这种思路考虑)
   《城堡》的主人公叫K,一个字母,有符号化特征。跟阿Q的Q字相像,但不是同种用法。K自称是一个土地测量员,但城堡并不承认聘请过土地测量员。因此K无权在村庄居住,更不能进入城堡。于是K首先去找村长,村长告诉他聘请K是个错误,于是为了补偿过失,K被安排去给一个小学当看校门的,而学校也不缺看门人。最终K发现他是一个对城堡毫无用处的人,当然也进不了城堡。
    用故事描述《城堡》是一件很费力的事,因为《城堡》几乎是无法用讲故事来描述的,必须把城堡看成一个总体象征结构,小说才能获得解释。
   “K到村子里时,已经是后半夜了。村子深深的陷在雪地里。城堡所在的那个山岗笼罩在雾霭和夜色里看不见了,连一星儿显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儿的光亮也看不见。K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想,凝视了好一会儿。”
  这是城堡的开始一部分可以证明一开始卡夫卡就赋予了城堡双重含义,既是一个实体存在,又是一个虚无幻象,像一个迷宫,所以小说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近乎于梦幻的氛围。
  另一处是K到了村子的第二天早上走出客栈打算去城堡看看。
  它既不是一个古老的要塞,也不是一座新颖的大厦,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建筑群,……
  倘若K原先不知道它是城堡,可能会以为是市镇。
   这一章仍给人不可把握之感,从诗学角度来看,正是因为卡夫卡回避了主观感受,完全借助K的感受,才给人不可把握之感。
  因此,小说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所以每一个读者都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解释城堡,因此《城堡》就成了解释的迷宫,至于“城堡”到底为何物,可能连卡夫卡自己也不知道。
  如今流行的解释主要有:
  从神学来看,有研究者认为“城堡”是神和神的恩典的象征,K所追求的是拯救。
  心理学观点认为,城堡并不存在,它是K的自我意识的外在折射,是K内在真实的外在反映。
  存在主义认为,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危机,K被任意摆布而不能自主,他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从而代表了人的生存状态。
  社会学观点认为城堡是在批判官僚主义和集权统治的危机。马克思主义者本雅明,卢卡奇等人认为《城堡》表现了人与物化了的外在世界的矛盾。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K努力追求和探索的,是深层的不可知的秘密,他在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实证主义者则详细考察了作者生平,以此说明《城堡》与卡夫卡的关系。
  既然城堡的定义如此飘渺不定,那么让我们看看其内容的诠释上,从里面的人的关系上看,还是比较好明白的了。(基于一种齐物而观的方法去审视)
  和K接触过的人们的利益纷争,而导致之间的流言蜚语,不仅会让人难以判断是非,其实这是误入歧途的表现,也正如此,你才会迷茫,对城堡更加一头雾水。
  跳出圈子看,不用是非去看,里面一切不过那么坦然,不过是个欲望的堆砌物,就是我们的社会,人们追求的难道仅仅是城堡?
  首先要分析K为什么要找城堡?
  利益、生活,那么一切简单了,一开始K是以测量员的身份来的,那么不是找工作找什么呢?从小说出发一切根据源于小说吧。然后因为得不到承认,所以寻求地位的认可,也是为了生存,那么为什么要去城堡的原因可以理解了,虽然很简单,但很多东西本来就简单,只是很多人喜欢复杂。不过能说出个一二三的理由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从一开始城堡没给我们明确的答案,有的只是暗示而已。
  以上分析可以很明确的知道K为何而来,为何要找城堡。这样难免会让人觉得城堡是权力机构所在地也在所难免,因为谁有权利给人身份和合法地位呢?一切除了这个机构,有谁能够保证呢?
  从里面很多人物的细腻描写,确实可以看出卡夫卡的敏感和苦痛,而看的越清楚会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尤其是灵魂!
  我常觉得思考是种毒药,就像在抽烟一样上瘾,吐着圈,弥漫周围。而解药我常备“道家”。但是卡夫卡是把苦痛做到极致。
  K在城堡的文章中常常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做,就像棋子,为了追求自己的欲,而被摆布。中国有句话无欲则刚,现在想确实有几分道理。而里面的是非最后发现也是欲引起的。但是很多被愚弄而未知,像个小丑,没有自己,奴颜婢膝。而抵抗就像异类,一切不禁让人不寒而栗。
  我曾思考卡夫卡写城堡到底要说什么话?
  这应该从卡夫卡现实中思考。我对于此感到很无力,因为我只看过他的寥寥几篇文章而已,对此不敢妄言。
  米兰.昆德拉曾在在<<小说的艺术>>这本书中提到过城堡的结局 最后K被杀死了 但即使是在他死前前一刻 他也在后悔 后悔自己没有足够的力气把自己掐死 。
  而据卡夫卡的好友、卡夫卡作品的整理出版者布洛德说,卡夫卡计划在小说结尾让K力竭而死,恰在此时,城堡却传来消息称K可以在此地居留和工作。
  那么就是说K的死是必然的,可是人的死不也是必然的吗?人的欲是无止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城堡遥不可及,人的欲望永无止境,这让我们难免不去思索卡夫卡不是不在向我们诠释人生?当你精疲力竭时难道不想安息?想死而不得是一种苦难的深化!
  人生对于我永远是个梦,就像城堡。这难道是答案?齐物而观,没有答案,有的只是假设,卡夫卡为什么不写K最终怎么样?难道还不知道吗?生命,人生充满的神秘,没有什么可以固定僵化,天意等等又是我等可以胡乱揣摩的?
  而据旁人资料我们可以分析下我的猜想和观点
  “收在不久前出版的卡夫卡日记(S.费歇尔出版社)里第一次以德语发表的一个残篇叫《村庄里的诱惑》。它可以理解为卡夫卡代表作的早期试笔(写于1914年,而长篇小说《城堡》绝不会始于1917年之前)。这是关于一个人的悲剧,这个人想要与人们一起在村子里住下来然而却无法在此异域扎根,也找不到通往凌驾于村庄之上的“城堡”的道路。当地乡下人那几乎不抱任何希望的寂寞、他们宿命的不信任和误解,这一切已经在这试笔中像闪电般划过。这一点在一个当地人对他老婆讲的话——亦即短文的头几句——中便得到了体现:“这就来,稍等一等。我只不过还想看看这个人在这里想干什么。他是个外乡人。他在这里完全没有必要地乱转悠。你看吧。”(残篇的)主人公回答道:“我在这里找个旅馆,没别的目的。您的丈夫没有权力这样谈论我,使您对我产生错误的看法。”过了一会儿,那个女人以相似的样子轻声回答:“他话这么多。”对这个陌生的不受欢迎的不速之客的批评没有必要多提了。”这是天涯上发现的,我也不知是否可以当做根据。他说这是卡夫卡创作城堡前受的的一部名为《祖母》小说的影响。
  如果这样那么城堡的现实来源和阐诉恰好为我前面的某些现实猜测有所论证。K确实是来求生存的,因为这也是人活着的前提,难道不是吗?
  你看城堡是城堡,未必你就不是一座城堡,笑语拈花花不语,空留城堡独怆然
  K还在精疲力竭的追求着城堡,想放弃而不得,难道你不是吗?花随水而流,不得而随之,水流而下是自然,水流而上是枉然和损耗,因为你无法都往上,而最终也将往下吧。


总有一天你挂了什么意义都没了 2013-08-21 16:15:42

[新一篇] 沉重的肉身 不可玩耍的情感

[舊一篇] 卡夫卡文集:城堡 籠罩著一種神秘的、夢魘般的氣氛 寓意深刻 令人回味無窮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