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杂说》潘旭澜 岂可讳言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岂可讳言

  长期以来,一些论着,称1856年太平军最高层的互相残杀为韦杨内讧。甚至,连内讧都不说,叫做“杨韦事件”,或叫做“天京事变”。

  根据太平军将领的供词,清朝官方文书,当时文人记载,外国人调查目击者的记述,加以综合分析,就可以看出,这说法是很不确切的。

  太平军1853年定都南京之后,洪秀全即深居不出,军政大权全在杨秀清手里。以至民间传闻。洪秀全并无其人,只是一个木偶。其实,洪的心思,是要尽情享受天子的最高荣华富贵,诸如大兴土木建造壮丽天王府,周旋于大量妻妾之问,还想作为教主营造洪氏教义,没心思处理具体军政事务。弄得连杨秀清有事要见,也要请旨批定时日。这就助长了杨的专擅和野心。

  杨秀清本是洪秀全、冯云山提携起来的人物,结伙时便权势欲很大。太平军攻占永安(今广西蒙山县)时,他地位本应在洪、冯之下,却被封为正军师、东王,不但排在冯之前,而且明确定为“节制各王”,分明是实际统帅。不仅如此,他还有借上帝附身、代天父说话的特权。这样,洪、杨内讧的种子己经落地。在流动作战之际,洪自己没本领,也需要有人代劳;而且,清军当前,胜败生死未卜,只能一门心思对付清军,去求得胜利,至少要站住脚跟,两人便相安无事。然而,对于这两个个人欲望高于一切的领导人,这种暂时平衡,迟早必然要打破。

  进入南京时,对杨有一定制约作用的萧朝贵、冯云山都已经死了,杨与洪争夺宝座、争享“天下”就此开始。那年首次考试,杨叫人出的考题居然是“四海之内有东王”。俨然以国王自居。读过“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洪,虽绝不会高兴,也认了。这年12月(夏历11月),杨假借天父下凡,指斥洪苛酷对待宫中“女官”,随便杀人,踢小老婆致其流产等多项错误,洪不但跪听训斥,杨还要打他四十大板,经众人跪着哭求并表示愿代受杖,洪才免挨打。于是。矛盾公开和激化。虽然两天后杨主动设法缓解矛盾,给洪留点面子,但洪是不能不记恨在心的。事隔十一个月,杨又一次以“天父下凡”,宣布自己“继治天下,佐理万国之事”,这个“继治”就是明确要做洪的接班人。杨的卫队门联曰:“参拜天父,永为我父;护卫东王,早做人王”,更是直自地表达了急切心情。凡此种种,洪岂能不感到家天下之受威胁?

  1856年,杨用“天父下凡”的办法,召洪亲到东王府封杨及其子为万岁。此举是要正式做并列天王,将大权独揽的事实在名义上也加以确定。这就意味着,洪只作为纯粹的傀儡暂时供养着,到合适之时连空头名义也废掉。为什么杨不以“天父下凡”名义,把洪废掉,加封自己为天王,而要洪加封万岁?简单说来,一是为了免于或减少拥洪官兵的反对;二是制造洪自愿的假象,自己也不必担待篡位的恶名;三是让全体官兵有个适应过程,循序渐进,减少震动;四是考察官兵尤其是握有兵权的将领的态度。总之,就是要循序渐进,减少阻力,顺理成章。作为一个有野心有谋略的人,杨做这样一些常识之内的考虑,是完全可能的。

  世界上最个人、最自私、最不能允许他人觊觎的,就是皇帝的御座。在位则生杀予夺、极富极贵。下台则成为他人刀俎上的鱼肉,最好的结果也只能屈辱偷生。这是任何皇帝都会尽最大努力,用一切办法去保卫的。何况,洪生性暴烈,必然会为到手不久的宝座,刚开始享受的帝王生活,而作殊死斗争。中国历史上,为了皇位,父子、母子、夫妻、兄弟、叔侄无所不用其极,以刀剑、毒药解决,太多了。洪既被杨逼到毫无退路,又深知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陈承镕等首事诸人,均被杨威压欺凌,怨望日甚,完全可以团结他们与杨一搏的。

  韦昌辉当时地位仅次于杨。而在杨的威压下,拍马屁如同奴才。又受杨凌辱最甚,曾为小事被迫将其兄五马分尸来讨杨喜欢,自己也被打过数百大板以至于站不起来,但杨知道韦表面谦恭、内心险恶,所以总是放在自己直接控制下。韦负责传令转禀,杨见他有权,就用一个不成其为理由的借口,说韦“劳心甚”,从外地召石达开来分其权。洪明知韦最恨杨,所以就将杀杨之事交他击办。

  如果没有洪的密令,韦不敢也不能杀杨。韦的权力、威望、下属、亲信、侍卫,与杨都相差太远,况且内讧前被杨派到江西,无法在南京策划杀杨。只有奉洪密令,才敢连夜进京。部下三千余人,才敢跟从他去干这种等于造反的事。向来侍卫众多,防范严密,尤其是对韦昌辉最为警惕的东王府,也只有持天王诏书才能夜里进入,不遭抵抗,轻易将偌大东王府斩尽杀绝。

  假传圣谕是完全说不通的。东府被血洗之后,外边杨的亲信部下还有五六千人,反攻杀韦绰绰有余。有些亲信巳集结反抗。但他们被洪、韦的双簧所欺骗了。这么多人被洪的圣谕召到天王府前,看韦因滥杀东府无辜而受笞刑。当他们被请进两座大房内后,成了笼中鸟俎上肉,被统统杀掉。只有将杨的所有亲信都杀光,韦才能免于报复,洪也才能免于杨余党再次阴谋篡权的威胁。没有确实无误的天王圣谕,杨的部下哪会集中到天王府前,从而被集体屠杀?如果说大屠杀完全是违背洪的意思,那么,就在他面前发生的事,他何不马上下谕制止?只要一下圣谕,即使韦不听,韦部下必迟疑慌乱,杨部下必拼死抵抗。再加上天王府侍卫相助,大屠杀是难以得逞的。根据是,韦既无多大实力,“附从者只极少数”,向来又不得人心,所以不久之后洪为推卸责任,下诏诛韦时,并没有费多大力气,“所杀不过二百人,且交战仅两日耳”。这还是在韦最为得势,杀尽公开的反对派两万多人之后。洪之敢于下诏诛韦,也是明知韦无实力、无威望,只要用天王名义,南京城内的反韦力量足以完成任务。

  洪利用韦出面杀杨,随后很快就要诛韦,原因很明显。最直接的是,石达开已起兵靖难,洪知道谁也抵挡不住。让它打进南京,局势就不可收拾。唯一的办法,就是用韦的首级,釜底抽薪。二则是,韦不肯代为承担大屠杀责任,使洪影响不好,会留下后遗症;诛韦可以灭口。将责任全推到韦头上,好收拾人心与动荡至极的政局。三是,从韦不肯代为承担责任,表明他不听话、不忠诚,不除掉会马上来一个比杨更可怕的威胁。四是,要欺蒙与安抚同情杨之人,尤其是他在外地的亲信将领,包括握有兵权的杨辅清(橱秀清之族弟)。核心是为了维护天王宝座和洪家天下。虽然洪才能平庸、识见浅陋,这么一些政治斗争知识还是有的。1859年,洪接受堂弟洪仁玕的建议,为进一步安抚杨的老部下,弥补信仰危机,挽回人心,将9月2日(“天历”7月27日)杨被杀日子定为“东王升天节”,用来纪念杨。这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一方面更加证明上述分析与判断,另一方面也表明洪还念及杨的一些功劳,还表示对大屠杀的一点忏悔。

  以前一些论着、史书、辞典,将这一场内讧称为韦杨内讧或杨韦事件,有些是从表面现象而言,大多则是为了维护“农民革命领袖”、“向西方寻找真理”代表者出发,讳言事变实情、实质。有些不合事实与情理的“考辨”,多半从维护洪秀全的角度,找些门面话作为依据,根本谈不上科学态度。

  总之,1856年“天京”内乱,正确的说法应当是:洪杨内讧。一字之差,关系到事件的实情、实质,不可不辨。这场内讧,对于探究洪、杨的思想心理,太平军的性质,都有重大的意义,岂可为替洪秀全贴金,而讳言历史真相?须知,最高的权威是历史真相与良知。


潘旭澜 2013-08-20 16:43:55

[新一篇] 《太平雜說》潘旭瀾 同路的猛將

[舊一篇] 《太平雜說》潘旭瀾 “下凡”瑣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