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三国倡导的“义”文化,今日在何方?

>>>  晚明變革與中國近代化  >>> 簡體     傳統

有句古训俗语叫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演义)》。意思是说,《水浒》写的是梁山好汉造反的故事,青少年涉世未深,易于莽撞冲动,读了怕有负面效应;《三国演义》写的是权谋、权术、谋略,老年人饱经沧桑,世故圆滑,读了可能会更工于心计,老谋深算,愈加偏离做人的基本准则。

  我的老家居于大山深处,没见过一套完整的“水浒”、“三国”书。书中的故事,多是从戏文及一些粗通文墨、善讲故事的人口中零星得知。家乡民风淳朴,人心向善,讲故事,特别是给青少年讲故事,多有选择。例如说“三国”,那些阴损的权谋、权术情节,一般从略,包括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出奇制胜,说书人也是点到为止,相反每每强调,诸葛亮因太能算计、出招毒狠,所以短寿,当引以为训。这种看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历史及“三国”原着的本意,无人计较,它只是反映了庄稼人的做人理念和审美情趣。反之,大家对美髯公关云长格外敬重,只要说到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表现关羽英雄气概的章节,说书人会情不自禁地放开嗓门,说得眉飞色舞、慷慨激昂、吐沫星儿四溅。而说到走麦城,则霎时声音低咽,有时甚至潸然泪下,草草收场。问其故,说书人往往会说上句文绉绉的话:关云长“义不负心,忠不顾死”,乃天下“忠义”第一人也。关羽的“忠义”,不仅受到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在民间也很受尊崇。宋、元时期,关羽就被尊为“真君”、“武安王”,明、清时期更被封授为“大帝”,“关公”、“关帝”庙遍布城乡朝野,享受着拔头份儿的人间香火。

  历史上的关羽其人究竟如何,封建统治者大树特树关公用意何在,《三国演义》竭力美化、塑造这么个“忠义”形象对错与否,都暂且先不去管它,而传统文化中对“义”字的敬重,却不能视而不见。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主张“性善论”的孟子还认为人性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有“不虑而知”的“良知”。而几千年来的沉积熔炼,“义”实际上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主要元素,甚至上升至“灵魂”。这就不难理解“程婴救孤”的故事为何经久传诵、关公庙的香火为何旺盛不衰了。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的盛行,人们对“义”的崇尚也受到严峻挑战。“无利不起早”、“只有永久的利益,没有永久的朋友”、“做人要有心机,做事要有心计”等成为一些人的“至理名言”。“厚黑学”大行其道;打着“智慧人生”旗号的诸如“纵横术”、“社交术”、“人脉术”、“操控术”、“忍耐术”之类的书籍汗牛充栋;在商界、职场及人们交往中,“三十六计”都派上了用场;我们好像进入了一个“权术”、“智谋”时代,背信弃义、两面三刀、逢场作戏不再是“寡廉鲜耻”。就连重炒的“三国”书、影视剧等,也都顺应潮流,加大了“表现计谋”的力度,加强了各色人物“谋略”的挖掘,罗贯中若地下有知,恐怕也会自愧弗如的。


北京晚报 2010-07-15 08:32:58

[新一篇] 三國:鴉片還是香煙

[舊一篇]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和歷史開的玩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