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郑氏十七房自十年前被发现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文汇报》、《中国文物报》、《浙江日报》、香港《文汇报》等众多媒体竞相报道,一时间成了海内外的焦点新闻,在新一轮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把十七房列为保护区域。但从十七房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从科举考试的角度来研究分析,似乎十七房缺少状元,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其实,十七房郑氏作为大型的家族商帮,其经商时间在宁波帮中属于最早;其经商人数之众,势力之大,在宁波帮中极为罕见,可是这些至今尚鲜为人知,新出版的《宁波帮大辞典》很少提及十七房郑氏的经商活动。今根据明代嘉靖42年版《定海县志》、清代光绪七年刊刻的《澥浦郑氏宗谱》,对郑氏家族的经商、对十七房郑氏的文化渊源、在国内商界的影响、在宁波帮中的创始地位、最早的“红顶商人”、十七房郑氏是宁波帮中绵延时间最长、势力最大的商业家族等作全面的研究,以便重新认识十七房的文化内涵及保护开发价值。
一、宁波帮中最早的家族商帮——十七房郑氏
十七房郑氏作为大型的家族商帮,其经商时间之早、人数之众、势力之大,在宁波帮中极为罕见。十七房郑氏家族商帮形成于清初,是宁波帮中最早的家族商帮,鼎盛于鸦片战争之后,本来应该作为宁波帮研究的重点,但时至今日尚鲜为人知,新出版的《宁波帮大辞典》、《镇海县志》、《宁波市志》等几乎没有提及十七房郑氏的经商活动,颇令人遗憾。而此前研究者对十七房郑氏经商活动知之甚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缺少对十七房研究资料的全面搜集掌握,研究者显然没有顾及到明清时期定海(后称镇海)县志里的相关的明确记载。存世稀少的清光绪七年刻本《澥浦郑氏宗谱》当年共印20套,如今历经百年风雨存世仅3套(一套存天一阁,一套存上海图书馆,一套存郑氏后裔上海郑梦飞处),由于借阅不便等条件所限,十七房的研究者均未对上述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研究。
1、史志谱牒中有关十七房郑氏家族商帮经商历史的记载。
据《澥浦郑氏宗谱》载:“郑氏巾卷不绝,代有闻人。”明清时期郑氏一族致力科举,自南宋理宗时从河南荥阳为避金兵之乱迁居灵绪乡(今澥浦镇)的择山下的塘路沿(今十七房村)的郑氏,六世之后,世代业儒,代代封禄。明代考上岁贡生的有郑雍(宣德7年)、郑普(正统7年)、郑文献(成化12年)、郑珞(成化14年)、郑文魁(弘治7年)、郑滔(嘉靖24年)等,这些人分别被封为主簿、教谕、训导等官职(明代《定海县志》),郑文瑞被封为瑞安知县(《澥浦郑氏宗谱》)。十七房至今犹存进士门第、大夫第等七座,存有清代“圣旨”石匾,有清代成亲王和郑板桥等为十七房所题的楹联,有林则徐、姚燮、徐时栋等在十七房留下的酬唱等。郑谦(1765—1840)嘉庆22年(1817)中进士,官封福建南平知县,郑权同治4年中举人,其子郑传笈光绪14年中举,宗祠里现存“父子登科”、“父子及第”等匾额。十七房郑氏的文化成果主要包括诗集和谱牒:郑德峻着的《镜蓉馆诗钞》,郑传銛着的《寄梦庐诗草》二卷,郑光礽编的《澥浦郑氏家谱》(乾隆30年刊刻,已佚),郑传澜编的《澥浦郑氏宗谱》十卷(光绪7年刻本),郑一夔、郑理芳等重修的《前绪乡郑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时期印本)等。十七房郑氏经商而不忘文化上的追求,折射了宁波帮儒商的本色。郑氏商人以诚信为本,和气生财,敢冒风险,克勤克俭等经营理念,是植根于郑氏的儒学渊源的。
十七房郑氏经商历史很早,起码在明代已有经商活动记载,明代正德3年(1508)镇海(当时称定海)大旱,“禾黍无收,民采蕨聊生不给,至鬻男女以食。”十七房商人郑冲输粟而授嘉奖。(明嘉靖《定海县志•人物》),十七房郑文麒明代嘉靖初年(1526)经商致富,捐例贡,授登仕郎,续封文林郎(明嘉靖《定海县志•人物》)。清代郑世昌(1644—1728)在康熙中叶已“承父命,外出经商”。他们父子在北京东四大街开设“四恒银号”,据陈夔龙《梦蕉亭杂记》载:“四恒者,恒兴、恒利、恒和、恒源,均系甬商经纪,开设京都已有二百余年,信用最着,流通亦广。” “四恒银号”当时是京师着名店铺,京中大宗商务,如木厂、洋货庄、山西票号、粮食铺、典当铺,都向四恒借贷银两。郑世昌家族经商活动,距今已有330年的历史。
乾隆以后,十七房郑氏的经商家族有好几个。第一个经商家族是郑光礽(1707—1782)。他“精于白圭之术”。壮年(乾隆初年)在嘉兴、苏州一带经商,“弃取废举,屡能奇中,数致千金,而慷慨好施。”乾隆16年(1742)宁波大饥,郑光礽第一个“出粟赈贫民”(新编《镇海县志•人物》),又为“养其族之鳏寡孤独、废疾而贫无所依者,”捐银一千数百两,捐田110亩,被授予“修职郎”。
郑维嘉(?—1788)是第二个商业家族的开创者。他的经商活动约在乾隆前中期。他在宁波城里“操鱼、盐业”。维嘉年迈后,“虑佐理无人”,让长孙郑德标(1767-1849)“弃儒学贾”。乾隆53年(1788),维嘉卒,21岁的郑德表便独立承担起宁波的生意,“内理琐屑,外权奇赢,蓄积余羡,以浸为蛟川巨室”。德表除继续经营鱼盐批发外,还办起了钱庄,实行转帐制。嘉庆22年(1819)因“岁歉,发仓储,以赈饿者。又于萧山养济堂施寒衣数百袭,其他舍棺槥、立义冢、建梁、治道……诸义举”,援例授官正五品奉直大夫。中年后(道光初年),郑德表不再主政,将宁波的钱庄交由四子郑勋(1780-1863)来管理。由五子郑熙(1813-1858)“持赀”到绍兴“别营居积”。郑熙很能干,“勤慎周练,屡获倍息”。在绍兴多年,“越中贤豪长者,咸乐与订交”。除儿子外,德表的弟弟德楹(1783-1817)、侄子郑士旦(1801-1844)也帮德表经商。
郑天治(1760—1826)是第三个经商家族的创始人,他到舟山群岛的岱山“营鱼盐业”。他的经商活动约在乾隆末至嘉庆初。其长子郑开芳(1792—1868)17岁(嘉庆14年,1808年)即随父到岱山经商。他“禀承父训,筹画屡中,业日起”。后来,郑天治把生意交给了开芳,自己回到了十七房。郑开芳经营得当,“岱人暨同业者重公行,咸推为领袖”。再后来,郑开芳又把经营管理权交给了弟弟郑开圻(1795—1864)。郑开圻仍为当地商界领袖,郑开圻又把生意传给了儿子。
郑伟烈是第四支经商家族的祖先。他“夙有干才,自少即业甬江”。嘉庆22年(1817),其兄郑谦中进士官福建归化南平知县,因“拙于催科,云负南平县额课”,改任嘉兴府学教授,为了补苴亏损,郑伟烈在宁波“料理旧业”,经过几年的生意,终于偿还了南平县“巨款”。郑伟烈后来捐了五品奉直大夫。
郑惠舜是第五支经商家族。初在广东经商,后“转游吴(苏州),为业鱼盐者操会计,屡获倍息。既乃积己赀,自设廛肆,躬务勤俭,为肆中人倡,业日起。”
第六支经商家族是郑德阶(1799—1866)。在宁波开“泰和”米行、木行。1860年捐了布政司理问衔,摄会稽县学训导,做了几年官。又捐了正四品朝议大夫。
从十七房郑氏家族商帮经商的历史来看,有如下一些特点:1、以子孙繁衍,代代相传的家族财团为其核心,以宗亲同乡为其纽带。2、经营思路是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相结合。3、郑氏家族商帮形成于清代初期,鼎盛于宁波开埠之后,是宁波帮中最早的大型家族商帮。
2、郑氏经商活动跟明清时期早期的宁波籍行商及家族商帮之比较。
早期宁波帮多为家族式商帮群体,为便于说明问题,今将此前专家公认的宁波帮中最早的行商及家族商帮同十七房郑氏在经商时间早晚作一比较。
⑴、早期宁波籍行商的有关记载。
据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记述:宁波人孙春阳明万历年间(1573-1619)在苏州开设孙春阳南货铺。
慈溪慈水镇的中医乐显扬康熙7年(1668)在北京开设同仁堂药室悬壶济世,乐显扬之子乐凤鸣康熙41年(1702)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正式开设同仁堂药铺设店卖药。
鄞县童善长乾隆10年(1745)在上海设恒泰药行,乾隆48年(1783)盘进小东门瓮城竺涵春堂,改名童涵春国药号。
⑵、宁波早期家族商帮的相关记载。
早期宁波帮多为家族式商帮群体,为便于说明问题,我们把着名的早期家族商帮镇海桕墅方氏、镇海小港李家以及宁波帮其他早期经商家族始祖与十七房郑氏家族商帮作一番比较。
据镇海桕墅《方氏宗谱》记载:方氏家族第一代创业者方亨宁嘉庆元年(1796)“孑身至申江,典衣被为资肆市廛,积数年始营立贾店。”其弟方介堂不久来上海与其兄开设义和糖行,这是方家发迹之始。
镇海小港李家,李家始祖李也亭(1807—1868)1822年15岁时到上海,先在南码头曹得大糟坊当学徒,后转业沙船,积资渐多,独资开设久大沙船号,后又买进大码头,发财后,开设慎余等钱庄,1868—1911设于北市。
慈溪叶谱山嘉庆13年(1808)在杭州创立叶种德堂药号。
⑶、十七房郑氏是“宁波帮”中最早的家族商帮。
我们根据上述史料把十七房郑氏跟宁波帮早期行商及家族商帮分别作如下对比:
①、郑氏与早期宁波籍个体行商之比较。明代正德3年(1508)年十七房商人郑冲经商致福捐粮,比宁波人孙春阳万历年间(1573-1619)在苏州开设孙春阳南货铺早65年,而孙春阳此前被公认为宁波最早的商人。
②、郑氏与早期宁波帮中经商家族之比较。十七房郑世昌(1644—1728)之父康熙初年(1662)经商,比慈溪慈水镇的中医乐显扬康熙7年(1668)在北京开设同仁堂药室悬壶济世要早6年,比乐显扬之子乐凤鸣1702年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正式开设同仁堂药铺设店卖药早90年;比镇海桕墅方氏始祖方亨宁嘉庆元年(1796)在上海开始经营糖行和丝号早130年,比鄞县童善长乾隆10年(1745)在上海设恒泰药行早183年,比镇海小港李氏始祖李也亭1822年开始在上海南码头曹得大糟坊当学徒早160年,而这几大家族此前被公认为宁波帮中最早的经商家族。
③、郑氏与宁波帮第一代之比较。当郑光礽乾隆初年(1736年)在苏州经商大发利市,乾隆16年(1742年)宁波大饥,他在家乡第一个“出粟赈贫民”行慈善义举时,小港李家始祖李也亭(1807年生)、桕墅方氏始祖方亨宁(1772年生)和方介堂(1783年生)、以及被专家称为宁波帮“开山鼻祖”的严信厚(1828年生),还有叶澄衷(1840年生)、樊棻(1844年生)、周晋镳(1847年生)、朱葆三(1848年生)、盛炳纪(1860年生)、宋炜臣(1866年生)、虞洽卿(1867年生)、张逸云(1871年生)、黄楚九(1872年生)、傅筱庵(1872年生)、宋汉章(1872年生)、余芝卿(1874年生)等早期宁波帮商帮家族中的第一代全部尚未出世,有的甚至要比郑光礽发家晚一百三十年才出生。这说明十七房郑氏家族商帮比此前公认的所谓宁波帮第一代要早好几代。
④、郑氏与宁波帮第二代之比较。当十七房的郑勋咸丰九年(1859年)被诰授正二品资政大夫,成为宁波最早的“红顶商人”,十七房郑氏“屹然为甬江之砥柱二十年(1843-1863)”(光绪七年《澥浦郑氏宗谱》)之时,李征五(1875年生)、项松楚(1880年生)、蒉延芳(1883年生)、盛丕华(1882年生)、包达三(1884年生)、陈万运(1885年生)、刘鸿生(1888年生)、俞佐庭(1888年生)、金润庠(1890年生)、李康年(1898年生)等宁波帮中第二代人物及后来的上海滩风云人物,其时均尚未出生。
总之,迄今发现的、有史料明确记载的宁波商帮中最早的家族商帮是十七房郑氏,十七房是宁波帮的发祥地绝非虚誉。
二、十七房郑氏在宁波帮中的领军人物
郑氏由耕读起家,因商宦富族。1842年宁波开埠后,十七房郑氏从耕读传家转向商界。昔日芸窗奋志、皓首穷经的郑氏家族,在商海狂潮冲击下,才华秀美之子弟,大多出门经商。当初十七房郑氏多聚集在上海小东门十六铺及法租界一带。十七房郑氏以商业信誉着称,160年来创造了一批“中华老字号”、“中国第一”及金融业,为中国民族工商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⑴、十七房郑氏创立的“中华老字号”。
1843年上海开埠,1844年郑熙(1813—1858)便赴沪开设钱庄,并在嘉兴、绍兴、湖州、汉口、广州等广设分号,派驻店伙,随时通报金融信息。他很能干,“勤慎周练,屡获倍息”(光绪《郑氏宗谱》),1848年郑熙又在上海小东门方浜路创办“凤祥银楼”,前店后场,银楼收购旧金银器皿熔炼制成首饰出售。店内有一批技艺精湛的把作师傅,所制作的金簪、镶玉簪、项链、扣花等金质饰品,成色足赤,款式新颖,精镶细嵌,玲珑剔透,生意十分红火,获利甚厚,为沪上银楼业巨擘。1853年“小刀会”攻克上海前夕,郑熙预先将店铺临时搬迁至宁波,宁波“凤祥银楼”即始办于该年。1855年上海局势稳定后,重新在豫园旧址开业,改称“老凤祥银楼”,1857年郑熙病重回十七房。不久病故,之后“老凤祥银楼”转卖他人。
⑵、十七房郑氏创立的“中国第一”。
①全盛源记民信局。十七房商人郑景丰幼年在沪学酒业,后回甬,1852年在宁波创办“全盛源记民信局”,设总局于上海、宁波,在杭州珠宝巷、绍兴大江桥、定海南门外等地广设分局、联号代理信局等,形成通信网络,为国内民间信局中最有影响的一家。全盛信局主要服务对象为商业行庄,同时亦为一般群众服务。全盛信局的邮件运输方式:早期为水陆两路,利用租船及自雇脚夫专程运递。后亦利用火车、轮船运送,争取快递,节省费用。1934年前后经营了83年的全盛信局在当局的排挤下被迫宣布关闭。
②上海茂昌蛋业冷藏公司。1916年十七房人郑方正将自己旗下的“郑恒记”、“郑源泰”与奉化的郑源升等蛋行业户集资银元2万元,在上海黄浦路36号开设“承余蛋公司”,经营采购长江中下游和苏北地区鲜鸡蛋,开业数年获利甚丰。1922年承余蛋公司自历年盈利中拨出20万元,在原来营业地址改建一座冷藏工厂,经营外销鲜蛋和冰蛋的业务。当时由于内地军阀割据,运输鸡蛋途中常有扣查留难情事,而外商蛋厂在内地设庄采购鲜蛋则可豁免一切苛捐杂税,并能避免留难。承余蛋公司鉴于这种情况,即托人向上海葡萄牙领事馆申请加入葡国国籍,设立葡商茂昌洋行,英文名称意为“中国蛋品公司”,并将内地采购鸡蛋分庄一律改为葡商茂昌洋行采购办事处。葡商茂昌洋行为了扩展外销冰蛋业务,聘任美发蛋厂美籍制冷技师卡尔登来厂负责制冷业务,英籍职员潘国琪佐理对外销售和内外运输业务。
葡商茂昌洋行历年经营获利,已有相当基础,鉴于企业假借葡商名义掩护,终非长久计,于是两年后又退出葡国国籍,恢复“茂昌蛋公司”原有名称。上海茂昌蛋公司在1925年至1926年间,为了扩大冰蛋生产能力,又在原址邻近的黄浦路44号,购买空地一方,建设4层厂房及冷库,冷库容量1000吨,日产冰蛋能力达30吨。同时将原有厂房,改作公共冷气堆栈,供上海市各鱼行、肉店、海味店、餐馆、水果业、南北干果业、乳制品进口业堆存货物。又增添制冰设备一套,日产机冰20吨,供应渔轮及其他行业,这是中国第一家大型冷藏企业。
1927年上海茂昌蛋公司增资到200万银元,改名为茂昌蛋业冷藏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会议推选郑源兴、郑方正等五人为董事,并委任郑源兴为经理,郑方正为协理。1930年成立茂昌青岛分公司,共投资银元110余万元。上海茂昌则改为总公司,郑方正改任副总经理。
上海茂昌蛋业冷藏公司自从1934年伦敦冰蛋进口商“托拉斯”组成以来,直至1932年淞沪抗占前夕,它拥有全国33%的冰蛋生产份额和运销西欧数量,当时它的下属分支机构计有沪北蛋厂、沪北冷库、沪南冷库、沪南普通堆栈、青岛分公司、亳县蛋厂、高邮蛋厂、宁波蛋厂等处,规模为中国蛋业之首。
1948年间,上海茂昌总公司副总经理郑方正等人召开了一次企业董事会议,决定在香港设立分厂,资本400万港元,1949年五六月,沪青两地解放,郑方正等人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自港返沪。从此,上海茂昌总公司所属各分支机构,走上了新的道路。郑方正1967年在沪去世。
③上海英雄墨水厂。十七房人郑尊法(1899-1970),字玉川,1918年如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化工系,1923年毕业回国,1924年在上海集资创办“民生墨水厂”,任厂长,该厂为我国民族墨水工业的开拓者。起初产品除墨水外,有印油、印水、胶水、白糊等。1931年成为全国最具信誉和影响的墨水厂之一。1948年产量达25万打创历史最高水平。1966年该厂更名“英雄墨水厂”,郑尊法仍任厂长。该厂现称“上海墨水厂”。
⑶、十七房郑氏的金融业。
十七房商人郑振麟咸丰年间(1851-1860)在上海崇明北宝镇独资开设宝山银楼,资本1000两银子,是崇明最早、资金最雄厚的银楼。1938年崇明沦陷后歇业。
1918年郑佐如独资在沪创立“庆和钱庄”,庄址在河南路永宁里,资本2万两。
⑷、十七房郑氏后裔中的着名人士。
民国时期十七房郑氏后裔郑中伟曾任江浙邮政总局局长。解放后,他任上海市政协常委。十七房郑氏后裔至今仍活跃在海内外商界,他们是四川省保险总公司总经理郑信华、英美石油公司亚洲部总裁郑毓秀等。此外,十七房郑氏在当代学界政界名流依然不少,2001年岩体力学家郑颖人成了中国工程学院院士,还有美国堪萨斯医科大学癌症研究院院长、教授郑家骏,有湖北沙市市长,有全国政协委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庭负责人郑若谷,有南京大学教授(博导)郑毓华、有县组织部长,有省重点中学校长,有宁波市广电局局长,宁波图书馆馆长等,还有1963年创办上海《故事会》杂志的郑硕人夫妇。
三、宁波帮中最早的“红顶商人”郑勋
1、郑勋之父开宁波帮捐官之先河。
清代嘉道年间,巨贾富商流行捐官,在皇权专制社会,商人归于“士农工商”的末流,商人与商业在政策上受到很小的保障,同时由于皇权过于强大,它控制着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它也可以通过特许权决定商人能否做成一笔生意。通过捐官,商人在获得顶戴俸禄的同时获得了官方身份,有利于保障自己的产业免受政权和黑社会的侵犯,商人跻身缙绅还可以增加自己在商界的信誉;而就朝廷而言,巨贾富商捐官或可调剂贫富,均衡利益。十七房郑氏家族中最早捐官的是郑勋之父郑德彪,郑德彪(1767-1849),字锦章,他在嘉庆22年(1817年)就捐了六品儒林郎,开国内捐封之先例。因为据《清史稿》记载,清代捐官始于道光年间。此后郑德彪又于道光26年捐了五品奉直大夫。郑德彪家族中除他自己和儿子郑勋捐官外,儿子郑熙也捐了官,据民国版《镇海县志》记载:郑勋之弟郑熙“道光年间(1841年)蕃舶(英军)犯蛟关(镇海)出资筑土堡(炮台)”,被升为“议叙通判”,1844年郑熙为重建上海四明公所首捐银子3000两。不久,“海塘倾圮”再与同县王咸章共同捐银子三万两,后又为宁波府筹军饷首捐一万两“以充军储,加知府衔”,又“浚城河,赈饥民,义举甚多,里党皆称颂之,”最后被授予从四品朝议大夫,其热爱乡里,造福桑梓,更足为世人称道。
2、郑勋与晋商徽商等巨贾之比较。
清代巨富捐官最高只能捐到道员,但官品最高可以加到正二品资政大夫,所以巨富们便在品位上一比高低,而授正二品资政大夫的封典是当时所有巨商的最高荣誉。有清一代,受此殊荣的全国仅十余巨商:山西灵石“王家大院”主人王肯任捐到正二品资政大夫(光绪年间捐),山西祁县“乔家大院”主人乔致庸捐正二品资政大夫,淮北富商程开聚捐银20万两授正二品资政大夫,江苏同里“退思园”主人任兰生授正二品资政大夫(光绪年间),泉州富商蔡资深(1905年捐)授正二品资政大夫。福建李雨亭清末授正二资政大夫,福建南安的蔡浅捐正二品资政大夫(1905年间捐)。次一等的叫“从二品”通奉大夫,有晋商介休范毓宾捐44万两授从二品,平遥的“日升昌票号”主人李箴捐从二品,徽商棠樾牌坊主人鲍志道捐从二品,南通的张謇最高仅捐到三品(1852年捐),山西祁县“渠家大院”主人渠本翘捐三品(1909年捐),苏州同里的“务本堂”主人叶仲甫捐三品,南浔的“嘉业堂”主人刘承干最高捐到四品(1886年捐)。这些人物都是国内商界翘楚,属于凤毛麟角,他们当年营建的“大夫第”现在大都成了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或旅游景点。相比之下,十七房郑勋成为“红顶商人”是国内最早的。
3、“红顶商人”郑勋比胡雪岩早封14年。
郑勋是十七房郑氏商人中官品最大的,他也是郑氏家族商帮的核心。郑勋(1780—1863),字南琴,号竹溪,早年“弃儒业贾”,他发迹后举家迁居宁波城内,成了宁波钱庄业的巨头。兼营盐业、鲜咸鱼货、丝茶、银楼、当铺诸业,他“器识过人”,“筹算屡中,屡获倍息,家日隆,隆起后,生计益饶。”蓄资数千万,在商界呼风唤雨,“同业者皆倚君为重,由是声望震一郡,自当道群公,荐绅乡彦,下至牙侩杂流,及泰西各国诸彝商(英法商人),无不信服仰赖君者”,“盖屹然为甬江之砥柱二十年”(光绪《郑氏宗谱》),又据民国版《镇海县志》载:十七房郑氏“以商起家,至勋业益盛,为郡(宁波)商领袖”,郑勋暴发后,热心公益。另据光绪《郑氏宗谱》载:郑勋曾出巨资为浙江省筹军饷,1844年为重建上海四明公所捐银4000两,重建杭州四明义园又捐银5000两,为抵御太平军“护守郡城”捐巨资创立宁波保卫局,为掩埋“道旁遗骸”捐田110亩创立宁波“文仁局”,为宁波“体仁局”捐银1000两,为周济“孤寡困乏者”建“宝田庄”捐田百余亩,其他如“恤嫠赈饥,修桥梁,平道路,施寒衣药物”等,共捐出数百万两银子,土地几百亩,咸丰九年(1859年)一月经浙江巡抚胡兴仁保举,郑勋被咸丰皇帝诰授正二品资政大夫,叙议道台,盐运司运同衔加五级,顶戴红珊瑚,坐绿呢轿子,出入县府、知府、州府如履平地,见了巡抚亦可不必下跪。鲜为人知的是,郑勋成为“正二品”资政大夫的“红顶商人”,比杭州的“从二品”通奉大夫“红顶商人”胡雪岩(1873年封)足足早了14年,官阶还比胡雪岩高出了半级。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郑勋是早期的“红顶商人”。
4、宁波帮第一个“红顶商人”。
作为第一代宁波帮的领军人物、宁波帮历史上最早的“红顶商人”,郑勋无意中开了先例:先是巨富热心公益,造福桑梓,再由地方政府保举授正二品资政大夫。后来,这一创举被宁波帮第一代中有实力的巨商富贾竞相仿效,像郑勋一样被授二品官衔的“红顶商人”的先后有五位:镇海庄市叶澄衷(1899年捐)、镇海桕墅方氏家族第一代方性斋(1907年捐)、慈溪吴锦堂(1900年捐)、定海朱葆三(1906年捐)、慈溪周晋镳(光绪末年捐)等,而小港李氏家族第二代李也亭最高仅捐到四品(1868年捐)。这种巨富乐善好施,尔后为官一方为民谋福的现象竟成为宁波帮的传统,影响了以后的几代宁波帮商人,如民国时期支持孙中山的上海光复军统领的小港商人李征五,解放后第一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的镇海人盛丕华、首届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镇海人包达三、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包玉刚、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原宁波和丰纱厂老板镇海人俞佐宸、任国家监察部副部长的原宁波正大火柴厂厂长冯梯云等。宁波帮的这一传统的发扬,“红顶商人”郑勋的示范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四、宁波帮绵延时间最长势力最大的家族商帮
据《郑氏宗谱》记载:从清代嘉庆22年2月郑德彪受封至光绪5年2月郑桂受封为止,十七房郑氏被朝廷封典的总共多达百余人次,其中资政大夫(正二品)8人次,通议大夫(正三品)8人次,朝议大夫(从四品)46人次,奉直大夫(从五品)20人次,儒林郎(正六品)18人次,文林郎(正七品)的8人次,修职郎(从七品)3人次。清朝十七房郑氏主要人物所捐的头衔均高于本地县官的品位,十七房郑氏由义捐而绅士云集,既说明了十七房郑氏家族经商人数在宁波帮中最多、经商所积累的资本雄厚,是当时宁波的望族,乐善好施,声名显赫;同时表明十七房郑氏商人不仅拥有巨大的财富,而且具有不可等闲视之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政治能量。郑氏深知钱财是与政治为伍的,光有钱而没有势力钱财便保不住展不开,富埒王室也无济于事。因此郑氏发迹之后,不惜一切代价义捐以跻身绅士阶层,从而对经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郑氏家族商帮以血缘宗亲为核心,为巩固其在商界的地位与商业利益,与宁波各地富商巨贾实行经济联姻,先后与镇海桕墅方介堂方氏家族,小港李也亭李氏家族,骆驼盛氏家族,庄市叶氏家族,李康年家族,宁海前童的童氏家族,宁波徐时栋家族等互为姻亲。如郑芳均妻即方仁高之女等,在弱肉强食、对手如林的商海中抱成一团,宗亲助宗亲,姻亲帮姻亲。同时以地缘为纽带,同乡助同乡,互为照应,风雨同舟。这种家族同乡的结合,群体互助意识的建立,对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管理富有人情味,对外则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富有竞争力,初步形成了宁波帮的雏形,为宁波帮成为近现代中国一着名商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但郑氏义捐成为绅士之后,也带来了问题,依照清朝惯例,所捐金额多少决定官阶品位的高低,而官阶品位恰恰是商人地位和实力的标志。当时捐一个“正二品”至少需要20万两以上的银子,像晋商范毓宾、淮北富商程开聚等就是如此。郑氏要跻身绅士阶层,要捐那么多官衔、那么高的官衔,要造“十七房”那么大的房子,所花银两自然无计其数。郑勋散财最多,他建牌坊,设义庄,修宗祠,输军饷,修桥平路,组织乡团保护十七房。“宗党戚友以缓急告,辄慨应,或需千万缗(千万两银子)亦不吝,无偿,置不较。……不胜屈指计云。”这样消耗银两,严重影响以至拖垮了自身的产业发展,结果,“家业骤落”。郑氏家族和许多大家族一样,从最初的艰苦创业,渐次走向辉煌,终究逃脱不了兴衰起落的一般规律。即便如此,十七房郑氏依然是“宁波帮”中绵延时间最长、势力最大的商业家族。十七房郑氏明清时期在商界的活动和影响,为后来宁波帮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郑氏在宁波的军事教育卫生及济贫扶困等慈善事业方面的义举,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宁波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足以垂范后世,成为以后宁波帮人士报效桑梓、造福故土的楷模。
一场大火带走一些村民的精神寄托,一场大火带走了十七房,一场大火带走了一片古老的建筑群.一场大火让我们想了很多,是大火的无情还是当地政府的无能啊!
十七房古建筑群大家可以在这里看到点基本概括http://www.cnnb.com.cn/gb/node2/channel/node13890/node18707/node46725/node46730/userobject7ai1152931.html
早上起床母亲给我了一个吓人的消息:十七房昨晚起火了而且是大火.十七房古建筑群可以说是消失了!惊人的消息.做为当地人我一直以有这样的古迹为容!曾经有个日本企业的老总询问十七房的概括.我当时可以很自豪的告诉他我就是十七房那的人!那是多么自豪啊!一个日本人也知道我们的建筑群.但今天不可以以后也不可以因为他已经消失!
十七房古建筑群的消防问题一只很严重.无数场大火已经给这带来太多的破坏.但昨玩十一点的大火是致命.它带走一切.当地政府对消防问题不重视是这场大火的最最重要的原因.当地政府的无能是那么赤裸裸!
十七房村政府前段时间进行过内部调整,前村长因腐败问题进了监狱.其中原因很多我也是一个在外读书的学生所以知道不多.但一点是明白因为他们利用职权将村里的土地廉价的卖给企业他们从中牟利.这些应该属于村民的钱到村民自己手里的就没多少了!当地也有人去市府反映过但结果就是高处不甚寒啊!现在的村长是一个赤裸裸的商人-----中平粉末的老总郑**.做为一个商人他的眼里只有钱!蟹浦一条运河要进行改造成为一条工业用水河! 中平粉末就在河的一侧.另一侧就是一个小村庄.他为了自己的企业不受影响就要一改造为理由将这个村庄进行拆迁!可从政府需要的投入来看对村庄这一侧的改造比对企业这一侧的改造需要的成本大很多!严格来说政府可以花最少的钱来进行改造但现在呢政府需要花更多钱来改造从中原因大家都明白吧!这次拆迁中一个为政府开车的车夫发挥了重要角色他可以决定一个村民能陪到多少钱的敏感问题啊!
早上匆匆写了这些.去拍古建筑群的废墟我有点不忍!如果有机会我会贴一些上去的
郑氏的后人们,让我们团结起来吧!古迹被烧当地郑政府应该有个交代!气愤!我家乡咱郑家的祖坟被挖了!已四个月没个交代,郑勋高祖就葬在这里!同胞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网载 2012-08-14 23:50:4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