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第一回 中途辍学留沪上 再闯津门海梦圆
1911年8月18日,董浩云出生于浙江定海,那是一个离上海不远的滨海小城。董浩云的父亲董瑞昌是个小商人,早年离乡到上海经营五金生意。他凭着脑瓜灵活和一股子倔劲,硬是在商贾林立的大上海站住了脚。早年的董家虽说不上大富大贵,也足使家人衣食无忧。董瑞昌生有二子一女,董浩云是老三,上有一兄一姐。
董浩云天资聪慧,但在幼年时并没有表现出特别超人的禀赋,读小学时,他的成绩不错,常排在班上前几名。许是生在海边的缘故,董浩云从小就喜欢大海,喜欢看海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小学毕业后,董浩云随父到上海读中学,在他眼前展开一个新的世界。
1927年,董浩云16岁,这年,父亲生意遭到重大挫折,董浩云被迫中途辍学,父亲打算回定海老家,而董浩云却执意留在上海。他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应该去闯出一条人生之路,况且上海是个大都市,谋生的机会也比较多。
董浩云参加了一次就业考试,因为读过几年中学,因此笔试很顺利就通过了。在面试中,董浩云雄心勃勃要当“郑和”,他对主考官说:“地球的表面四分之三是水,如果给我机会,我有信心征服海洋。”主考官对董浩云十分赞赏,兴奋地说:“好,有志气!认准了目标就勇往直前,千万不要半途而废。”考试完毕,这位主考官特别找到董浩云,语重心长地叮嘱道:“我还要送你一句话,刚才你说如果给你机会,这种想法要马上放弃!机会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能等待别人给你。你应该做的是去寻找机会,去创造机会,当机会来到时,你要紧紧抓住它,千万不可放过。”董浩云十分感激他的指点,视他为恩师。
几天之后,董浩云接到通知,他被挑选加入航海训练班。董浩云牢牢记住那位恩师的教导,机会来到就要紧紧抓住,千万不可放过,因此,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除了完成规定的课程外,他还开始自学英语。由于他记忆力惊人,几乎过目不忘,所以在训练班里,花同样多的时间,他却能比别人学到更多的知识。训练班结束时,董浩云以优异成绩被天津航业公司录用,开始了他与海洋紧密相连的传奇人生。
只身来到天津,17岁的董浩云迈开了踏进社会的第一步。我们也应该记住那位主考官的话,要善于抓住机遇,善于寻找机遇,创造机遇。董浩云搏击海洋的人生正是从这一箴言开始的。机会是找来的,不是等来的。机会来的时候,你要紧紧抓住,千万别放过——这对任何人而言,都是金玉良言。
第二回 乘龙快婿胆气壮 勇夺英人口中食
董浩云在天津航业公司当学徒,一间宿舍住着七八个学徒,睡的是上下铺架子床。老板姓顾,和他是同乡,但公司中和老板同乡的人为数不少,因此,老板并没有对他特别关照。使董浩云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是,进公司不久便结识了老板之女顾丽真,此后两人慢慢产生了恋情,最后,他成了顾老板的乘龙快婿。
此后,董浩云获得许多宝贵的机会,1931年,刚届弱冠的董浩云被提升为天津轮船同业公会常务理事。1933年初,他出任天津航业公司助理,成了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
在公司的一次高层会议上,董浩云提出一项令大家颇感意外的动议:开辟天津到塘沽的货物驳运。立即有人表示担心,认为天津到塘沽的45里水路一直被英资轮船公司控制,像天津航业公司这样的民营公司要想介入,可说比登天还难。“当然要做些工作,不试试怎么就断言不行呢?”董浩云不服气。“董助理,你有所不知。”一位上年纪的部门经理插话道:“三北、政记和民生几家公司都曾争取过,但结果还是打不进去。不是没做工作,是英国人的势力太大,连政府都得让他们几分。”
董浩云凭着他掌握的情况,继续说道:“那三家公司的确争取过,但没有坚持到底。三北自虞老(中国航运界前辈虞洽卿)去世后一落千丈,哪还有力量跟英国人争?政记被日本人控制,彼此地盘划得很清楚,既不愿吃亏,也不愿得罪对方。而民生,主要目标是川江和长江,天津这边鞭长莫及,即使争到了也不易立稳脚跟,所以民生一直犹豫,没有志在必得的决心。至于政府方面,我们当然也要去争取支持,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据理力争,我相信政府也不会老是胳膊肘往外拐。对英国人,我不妨说句重话,那就是强龙再凶猛也斗不过地头蛇!”
公司最后采纳了董浩云的建议,在董浩云的指挥下,公司展开对天津到塘沽45里水路驳运的竞争。经过一连串艰苦的搏斗,1933年年中,天津航业公司终于打入了这条水路,为本公司的船舶开辟了一条新的航道。
董浩云一出道,就显示出一股王者气势。他对当时中国航运业了如指掌,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认清形势之后,又勇于开拓。不熟不做,果敢行事,是董浩云在这件事里给我们的启示。了解行业情况,选择自己熟悉的工作,勇敢地去尝试,往往会取得可喜的收获。
第三回 好事多磨陷低谷 留住青山再搏击
1935年底,董浩云夫妇从天津来到上海,自立门户,拓展事业。他们在建国西路租下一幢花园别墅,作为全家居所。董浩云当时雄心勃勃,计划建立自己的航业王国,在成功加入天津至塘沽的短线水路驳运行列后,他受到很大鼓舞。
1936年,年仅25岁的董浩云拟定了一份《整理全国船业方案》,呈送交通部。他提出这个方案,主要目的是希望在政府资助下,成立一个航运信托公司,以促成中国民营小公司的合并经营,充实本国航运力量,为今后收回沿海及内河航运权并筹备开通国际航线作准备。然而,这个方案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于是,董浩云决定由自己筹建,他遍访亲朋好友,游说他们集资。后来,又得到银行家董汉槎的慷慨支持,终于得偿所愿,于1937年4月间创立了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公司成立后,董浩云在上海陕西北路买下一幢四层欧式楼房,作为中国航运信托公司的总部。一个月后,即1937年5月29日,董浩云与顾丽真的第一个孩子来到人间,他就是后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董浩云可谓双喜临门。然而好景不长,两个月后,“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战争中,中国各民营轮船公司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船舶大部分被日军所扣,成为其航运工具。余下的少量船舶,不是在炮火中被毁,就是被军队用以封锁航道,试图阻止日舰西溯武汉。中国航运信托公司也落入了日军之手。
在这种形势下,董浩云有幸保住了自己的几条船,然后举家迁往“陪都”重庆,董浩云的航运事业进入了低谷。
有时,未遇天时地利,本来好端端的事情突然起了变化,无法顺利发展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怨天尤人,无济于事,而最理智和最有效的办法是:坦然面对,留得青山在,等待时机再来。
第四回 太极推手功夫深 借夷对夷巧过关
在相当一个时期,董浩云几乎与航运业隔绝了。他彷徨、烦躁,终日坐立不安,但他内心深处,振兴中国民营航运业的决心从没改变。由于当时大片国土已沦陷,内河及沿海航线大多被日本侵略者占有,日军只要发现有船挂着民国国旗,便会无条件予以扣押。怎样才能在日寇横行的困境中寻找一线生机?董浩云终日为此绞尽脑汁。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1941年,儿子董建华的4岁生日也快到了。一天,董浩云一家走在重庆山城的街上,要为建华准备生日礼物。经过一家百货公司时,小建华眼尖,指着橱窗大叫起来:“爸爸,快看!那儿有一条船,我要那条船!”那是一艘轮船的玩具模型,白色的船体,玻璃舷窗,长度超过两尺,模样十分逼真。使董浩云眼前为之一亮的,是它高高的桅杆上挂着一面英国旗。
董浩云触景生情,计上心来,他想:“如果我们的船挂上英国旗,日本人会怎么样?别看小日本在中国横行霸道,可在英国人跟前却还不敢胡来!”1941年3月,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注册资本是25万港元。在当时,虽说这只是一个小公司,但凭着上海英租界的掩护,其属下轮船一律挂着英国及巴拿马旗,因此能够畅行中国沿海及东南亚。
中国航运信托公司注定命运多舛,在香港成立不过半年多,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数天之后,香港被日军占领,港英政府宣告投降,董浩云费尽心机在香港组建的公司又被日本人接管了,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再度落入日军的魔爪。虽然时势混乱,好事多磨,但我们仍然佩服董浩云由此及彼进行联想的灵活而巧妙的思维。
第五回果断注册大发展 首开先河吃螃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战结束,董浩云迎来又一次机会。二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进入世界四强,航权也得以恢复。在百业待兴之时,航运业的恢复显然十分迫切。然而,这时船舶已被破坏得差不多了,有货无船的现象十分严重。
董浩云立即让中国航运信托公司申请复业,却遭到拒绝。为迅速开展航运,站稳脚跟,董浩云果断决定采取另拟名称注册的办法。经紧张筹备,1946年8月,董浩云的中国航运公司在上海宣告成立。
抗战胜利后,国内对航运需求甚大,董浩云紧紧把握机会,尽情发挥才干,公司业务在他主持下,蒸蒸日上。没多久,他购置了“慈航”、“昌黎”、“唐山”、“滦州”、“慈云”、“凌云”、“天龙”、“天行”、“通平”9艘船,总载重量激增至10万余吨。1947年8月,董浩云又在上海创办了复兴航运公司,为获得国民党政府的大力支持,他恭请上海闻人杜月笙出任董事长,而自己则屈居董事之位。
40年代的最后几年里,董浩云的航运公司有了较大发展。按照构想,他对属下两个公司是这样分工的:复兴航运主要从事内河运输,中国航运则主要从事近海及远洋运输。他把原来的9艘船按性能及载重量进行了分类,又从美国买入了3艘“胜利”型货轮,命名为“京胜”、“沪胜”、“渝胜”,与原来的“天龙”、“通平”等轮船一起,从事远洋运输。
在当时的中国,远洋运输在民间航运界从来没有过,但董浩云坚定地认为,远洋运输才真正是中国航运业发展的重点。1947年9月,董浩云派天龙号由上海驶往法国,成为第一艘抵达法国的中国民营货船;同年,通平号首航美国旧金山。这两次成功的远航,完成了中国人驾驶商务船舶开拓远洋航运的创举,为中国航运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董浩云的船只远航欧美令整个中国航运业深受鼓舞,传媒竞相报道,赞美之辞,纷至沓来。从这里我们看到:其一,董浩云仍然胜在果断,在申请复业受挫时,立即采取另拟名称注册的办法,没有贻误战后的大好商机。其二,董浩云善于利用关系,在自己羽毛未丰时,请杜月笙任董事长,无疑为自己找到一顶保护伞。后来,董浩云与台湾各界,包括当年曾以“资匪罪”严令惩处董浩云的蒋经国都过从甚密,甚至与台湾“参谋总长”彭孟缉对上了亲家。他后来与世界许多国家的首脑和名流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至于董浩云的亲密合作伙伴、日本船厂老板佐田这样称赞董浩云:“你堪称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船王,因为你拥有最多的朋友。”其三,董浩云首开民营远洋运输先河,成为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为他树起崇高的声望和信誉,这是一笔难以估价的巨大无形资产。干一番事业,既要有优势的渐进式积累,也要有大跨步的飞跃。此时,敢想敢干是成功的关键,在万事未曾俱备时,勇于吃螃蟹才能有好的开端。
董浩云在二战后的短短几年间,靠经营内河运输和开拓近海及远洋运输,掘得其发迹的第一桶金。五六十年代,董浩云以香港为基地,借助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等提供的货运机会,迅速拓展其航运事业,并配合日本提供的优惠条件,大力订造新船和收购“二手船”,使董氏船队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到1965年,董浩云已是威风八面的世界级船王了。
整个70年代,是世界航运业的兴旺期,也是董浩云航运事业的巅峰阶段。这个时期,他适应航运业的新需求,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同时利用杠杆融资方式,竭力订造超级油轮,争当世界最大船王。最后,他终于以独资拥有1000多万吨的船队(包玉刚船队拥有2000多万吨,但其中有一半由汇丰银行持股)而成为世界最大的独立船东。从总吨位数来说,包玉刚是全世界最大的船王;而从独资所拥有吨位数来说,则董浩云是全世界最大的船王。
董浩云没有想到的是,十多年后,长子董建华能够成为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
1982年4月15日,董浩云在恭迎摩纳哥国家元首雷尼尔三世莅临香港访问之际,因心脏病突发而不幸逝世,享年七十。香港《南华早报》对董浩云的逝世发表社评:“……他是位航运业的巨子,但更重要的他是位和蔼可亲、慷慨大度、不矜不伐的人;他身为伟人,却有一种使人乐意亲近的魅力。”
此时,董氏集团已拥有各种干货船、集装箱船、油轮客船及散装船等149艘,总吨位达1100万吨,是蜚声全球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的近两倍。
一九二八年,董浩云又被派往天津航业公司工作。初到天津,董浩云举目无亲,每日只知辛勤工作。工余时间,他也不像一般的年青人一样贪玩,而是一头扎进书堆里,专注地啃起书本来。尽管没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但董浩云凭自学学会英、法、日三国文字,并能运用自如。当时天津航业公司的老板注意到董浩云非同常人,有意栽培他。董浩云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受到公司器重,连年提升,不到十年就荣任天津航业公司常务董事。老板见这个年青人聪敏有才,前程远大,遂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他,成了公司老板的“乘龙快婿”。 一九三一年,董浩云被推选为天津轮船同业公会常务理事,后来又出任副会长,在航运界开始崭露头角。一九三六年,董浩云携妻返回上海,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凭着在航运界十多年的经历和多年工作积蓄下的资金,加上其岳父的资助,董浩云创办了“中国航运信托公司”。该公司当时全部财产是一条千吨左右的小轮船。不过,董浩云心里已挺满足的了,因为这毕竟是第一条属于自己的船啊!董浩云踌躇满志,决心在航运界大干一场。谁料天时不利,公司成立的次年,抗战就爆发了。上海首当其冲,很快被日军占领。董浩云的“中国航运信托公司”也被日本人接管了。万般无奈之下,董浩云也辗转来到重庆谋生。在重庆一呆就是七个年头,好容易挨到抗战胜利。重返上海后,他又重创“中国航运公司”,决心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抗战胜利后百废待举,世界重建需要运输大量的物资。董浩云瞅准这个机会,通过银行信贷,陆续购置了“慈航”、“慈云”、“天龙”、“天平”、“天行”等十艘轮船,建立起自己庞大的船队,一举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私人船东。董浩云创业过程中创下不少历史记录。一九四七年,董浩云派出“天龙”号由上海开往法国,创下了完全由中国人独立驾驶跨越大洋的壮举。当时在中国航运界能驾驶巨轮漂洋过海的都是外国人,“中国航运”此举震动了航运界,也成了新闻界的重要新闻。次年,由中国人驾驶的“通平”号又成功地由上海抵达旧金山。董浩云一时名扬中外。 1949年,董浩云将公司迁到香港。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宣布对中国禁运,董浩云游戈在世界各地的船只也经常被扣押,经营非常困难。但是“勇于竞争,大胆创业”的董浩云没有被一时的困难吓倒,他积极地寻找机会。1950年他将两公司移至香港。 一九五六年十月,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后,苏伊士运河关闭,欧亚航线要绕大弯子,国际航运界运力空前紧张。董浩云时来运转,他的船队日夜穿行在大洋上,赚得巨额利润。董浩云趁机汰旧换新,增添了不少新船,“中国航运”的实力更强了。进入六十年代,随着越南战争的升级,国际上对远洋轮的需求更殷,董浩云的船队也不断扩大。公司迁回香港后,成立了“董氏航运集团”。一九六九年,集团又成立“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致力于发展新兴的货柜船业务。董浩云对发展集装箱运输极感兴趣,他认为这将是货运业的一场革命。他率先将公司的七条旧船改为集装箱船。接着,又向日本船厂订造了七条新船,开办全集装箱船业务。六、七十年代,正是世界经济大发展之时,全球对石油需求旺盛。董浩云也看准这个机会,大力发展运油业务。为此,他大举订造超级油轮,仅一九六九年,他就向日本佐世保船厂订造了八艘二十二万吨的油轮。1973年成立东方海外货柜航业公司,1979年委托日本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超级油轮“海上巨人”号,总容量为56万余吨。1980年收购英国实纳斯惠实轮船公司和美商海铁太平洋轮船公司。1980年4月,董浩云以1.125亿美元,买下英国第二大船业集团佛奈斯维公司,成为第一个接管英国大公司的华人。1980年12月19日,董浩云亲自主持了他向日本订造的、载重量为56.7万多吨的“海上巨人”号油船下水典礼。到80年代中期,该油轮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巨型运油船。 八十年代初,董浩云购买了英国第二大航运公司——富纳斯公司,成为首个收购英国大公司的华人。董浩云的公司迅速发展。董氏集团的船队已达一百余艘,不仅有集装箱船、散装货船和油轮,还有三艘高级豪华邮轮。集团下属“中国航运”、“金山轮船公司”、“东方海外货柜航运”三家航运公司,在东京、纽约、伦敦、新加坡、台北、洛杉矶、巴黎、里约热内卢等地均设有办事处或代理处。董浩云的经营管理方法与众不同,他喜欢买大船。他说,船越大,运货越多,而船上员工不变,相对的管理费用也越低,竞争力就更强了。其次,他在经营上坚持自己购买、自行经营和自我拥有的原则,不愿将船长期出租。这为他的公司日后遭遇危机埋下了伏笔。董浩云不仅是世界船王,他还投资金融保险业、石油勘探业和房地产业等,他甚至拥有星马报业集团的股份,为其董事局成员。到1982年董浩云心脏病突发去世时,董氏集团已拥有各种干货船、集装箱船、油轮客船及散装船等149艘,总吨位达1100万吨,是蜚声全球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的近1倍。他创造出永载航运史册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董浩云对电脑也十分感兴趣,他曾计划投资日本的电脑业和飞机制造业,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理想未能实现。董浩云十分热心公益事业,他对办教育有特别的兴趣,而且他办的大学也很特别,即用豪华邮轮改建成海上大学。一九七O年九月,董浩云花巨资购买了豪华邮轮“伊丽莎白皇后”号。随后,又花巨资进行装修改造,希望将它变成一所浮在海上的流动大学。可惜,工程即将完工时,这条八万三千吨的巨轮不慎起火。董浩云并未因此事故而放弃他的理想。他再度购买了一条美国邮轮“大西洋”号,改装后命名为“宇宙学府”,终于实现了他的海上教育计划。多年来,海上学府计划一直由董浩云创办的船上教育研究所执行,该学府附属于美国匹兹堡大学。董氏集团为此还专设了教育基金会,该基金会每年拨出巨额奖学金,专门资助那些从亚洲各大学选出的优秀华人学生在“宇宙学府”上就读。董浩云说:“在这所海上大学上学,整个世界便是学生的校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放眼世界,获得更多的教益。如果能达到这一目的,就算不负我的一番苦心了。”
董浩云曾先后被聘为美国斯坦福研究院院士和华盛顿国际讲师教育审议会会员,德克萨斯州爱巴苏市荣誉市民。英国师范大学评议会会员。获日本佐世保、美国长堤和德克萨斯州爱巴苏市荣誉市民称号,法国骑士级荣誉勋章,比利时国家勋章等。任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有《民族与国籍》、《苏伊士运河的危机》等着作。1982年在香港病逝,终年七十一岁。着有《董氏航业丛书》。
网载 2012-08-14 23:30:1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