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在北仑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金秋时节,当我从西侧沿着台阶登上戚家山山顶时,迎面吹来了一阵凉爽的风,精神为之一振。山顶上有一数千平方米的平整之地,边上还有用乱石砌成的营垒,当我用双脚丈量着这块神奇的土地时,思绪不禁被拉向岁月的深处……

  450多年前,也就是在这块土地上,戚家军在这里建立了可纳三五千人的营垒,3000多名军士在营垒学兵书、练阵法。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将军前来视察,他指点之余,要求教练官熟知兵书《纪效新书》,又训导军士们如何演练兵法,如何灵活运用作战技法,把作战要素烂熟于心。这位将军就是抗倭名将戚继光。

  嘉靖三十四年,浙东南地区倭患严重,戚继光奉朝廷之命,赴浙任都司佥事,次年补参将,守镇海。据传,戚继光着名的“鸳鸳阵”法,就是在戚家山上发明的。戚继光根据与倭寇的作战经验和江南水乡特点,总结创造出来的“鸳鸳阵”法,就是以11人为一编队,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此阵法在随后的“龙山战役”、“缙云抗倭”战中,初试得手,倭寇闻风丧胆。后来,戚继光因抗倭需要,又在浙江的义乌农村招兵3000人,经过三个月的强化训练,新兵纪律严明,阵法娴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戚家军。这支新军在台州、宁海、象山、沥港等战役中,大显身手,令倭寇兵器失效,落海而逃。

  戚继光在驻军北仑期间,还发明了一种新兵器,名叫狼筅。因北仑盛产毛竹,戚继光在长而多节的毛竹顶端装上铁枪头,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战斗时,倭寇长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狼筅兵在前冲阵,长枪兵紧随左右,大刀接应于后,杀得倭寇死伤无数。再后狼筅改变成铁制,械首尖锐如枪头,械端有数层多刃形附枝,呈节密枝坚状。附枝最长60厘米,最短25厘米。杆长5米,重约3500克,均为力大之人所使用。戚继光在《纪效新书》载:“缘士心临敌动怯,他器单薄,人胆摇夺,虽平日十分精习,便多张皇失措,忘其故态。惟筅则枝茂盛,遮蔽一身有余,眼前可恃。足以壮胆助气,庶人敢站定。”

  戚继光的戚家军在北仑抗倭期间,还驻兵后所、郭巨、司城岙、三山等地,与当地人民挖护城河、筑围城、构建城内街道。北仑渔民用的泥艨船,也为戚继光的戚家军所用。戚家军利用泥艨船在海涂上来去自如,既可单兵作战,又可聚而攻之的特点,偷袭在海涂上跋涉的倭寇,令倭兵眼花缭乱,猝不及防。

  戚继光还有一位“战友”,名叫李镠,是大碶溪东人,诰封“镇海大将军”。李镠与戚继光共同指挥了“台州大捷”。

  此外,戚继光还在北仑留下了一段“灵岩作诗植树”的佳话。说的是戚继光在北仑抗倭期间,专程拜访昔日挚友李僧,李因违军法被削发为僧后到阿育王寺做和尚。戚、李通宵畅叙,临别戚继光作了《夜宿阿育王寺》诗,曰:“十里青青竹作围,连天山色欲西飞。不因国愤冲双鬓,便与支支老翠微。”次日,李送戚至太白山下的一条清溪边,戚继光的坐骑在溪边饮水回来时,折断了一棵小樟树,戚继光向农家道歉并要了一棵樟树苗,亲手栽种作为补偿。至今,那棵樟树依然挺立在大碶溪东村。


石志藏 2012-08-14 20:55:14

[新一篇] 長山橋

[舊一篇] 同仁堂根在湖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