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爱国华侨吴锦堂 (1855—1926)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图片拍摄於1913年3月14日, 日本神户市舞子< 吴锦堂别墅前> 孙中山右边坐着即是吴锦堂 (人物介绍 )

图片介绍: 旅日爱国华侨吴锦堂松海别庄

(现捐赠做为孙文纪念馆位於日本兵库县神户市舞子町公园内)

图片连结: 19132月孙中山东游日本记

吴锦堂先生不但是浙东一带闻名的爱国侨商,就全国来说,早在本世纪初,也被称为全国“办学三贤”之一,与陈嘉庚、聂云台齐名。(蔡元培等主持之“中国职业教育社”评语。) 1972年2月10日,日本神户中华总商会报刊载了神户中华总商会会长陈德仁的一篇文章《华侨巨人吴锦堂(1855—1926)》,对吴锦堂一生作了介绍。陈德仁说:照耀着神户华侨史的大人物,经常为神户华侨们所提名赞扬的人是浙江省慈溪县出身的吴锦堂。他这样的大人物,自有日本华侨史以来,还没有见到其他人。”“他不但扬名日本财界,而且作为日本慈善家,无论在日本社会、在祖国都作了很大的贡献。”“他返祖国故里,兴修水利,整顿小学。後於1908年在神户市垂水区神田町小束野开拓100公顷荒地,建造农舍,安排日本农民41户(现在有70余户),农民感德之余,把贮水池改称吴锦堂池,把本村改称吴锦堂村,还建立吴锦堂显彰碑。吴先生生前在日本和祖国所做的社会事业,不胜枚举,以当时的日金计算,约计不下百万圆。”神户中华总商会在神户建造的十层大厦内设有华侨博物馆,正在搜集吴锦堂先生有关资料准备展出;现在,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於1984年4月21日 发了(84)6号档,同意恢复锦堂师范的校名;并定于隔年六月上旬举行校庆和恢复校名纪念会。同年6月3日《宁波日报》消息:“慈溪县人民政府最近决定:修复吴锦堂先生墓地;设立锦堂先生爱国事蹟陈列室;筹画重铸吴锦堂先生铜像,以纪念这位对祖国、对家乡有贡献的爱国华侨。”慈溪县和锦堂师范学校都正在搜集整理吴锦堂先生的有关资料。吴锦堂先生培养的学生、上海文史馆馆员、教授童玉民老先生,在1981年曾撰文纪念他,发表在《世界经济导报》上。为特根据以上资料,多方考证整理了此文。内容包括:一、吴锦堂传略;二、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革命;三、兴修水利;四、兴办学校;五、禁止花会;六、临终眷念祖国。共六个方面。

吴锦堂传略

吴锦堂原名作镆,1855年(清咸丰五年)阴历十月初五日生於浙江省慈溪县东山头张家村,出身贫农家庭,祖父鹤来,父麟初,母罗氏(余姚人)。
锦堂先生有五兄弟,他居长;还有两个妹妹。由於家庭人口众多,又无资产,生活当然很贫苦。他唯读了两年私塾就从事农业生产,一直到28岁,才去上海依靠体力谋生,拉过黄包车,做过小贩,当过商店佣人。在24岁那年娶了同村徐金邦之女徐幽芳。她生於清同治二年九月十六日,卒於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她随锦堂到日本长崎後,帮助店务,整理商品,操劳家事,日以继夜,死於神户,归葬故乡白洋湖畔。续弦丁秀梅,生於光绪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於1936年11月去世,葬於日本神户。复娶魏金菱,生於光绪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在1936年取道香港回国,定居于上海巨鹿路219弄,於1967年2月13日 去世,暂厝於杭州半山。
吴锦堂有子名启藩,於1936年11月16日 亡。启藩有七个儿子:长男伯琪(早死);依次为伯瑛(已去世)、伯瑞、伯玉(早死)、伯球、伯琮、幼子伯瑄,皆定居东瀛,供职於贸易、教育、医疗各界,为中日友好尽力,为社会服务。女文英、文琴;还有一个女儿名吴梅先,婿徐礼芷,甥儿日庆、日康,甥女玉英。
吴锦堂先生的简略年表如下:
1882年(清光绪八年),28岁。由东山头邻居徐孟彬介绍至上海城隍庙萃丰香烛店帮佣。
吴在工作之暇,勤习文字珠算,後升为店员,被派至苏州主持分店。
1885年(光绪十一年),31岁。东渡日本长崎。仅千元资金,作些布匹杂货的贩卖,二年稍有积储。旋往大阪,定制蝙蝠伞向上海出口。
1889年(光绪十五年),35岁。由大阪赴神户,在神户开设怡生商号。并在上海开设义生洋行。经营中日进出口贸易,渐积资财。
1897年,设东亚水泥株式会社工厂於兵库县尼崎市北初岛町,资本金一百万日圆,实际上十分之九以上的股份是自己的投资。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46岁。由於多年来经营商业顺利,已积钜资,捐银一万两,救济长江一带水灾难民;又捐助清廷银二万两,清廷以光绪名义赐“乐善好施”匾。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47岁。从日本三井银行购入钟渊(重役)纺织株式会社股份四万多股,任常务董事。当时与社长武藤山治为挚友。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48岁。祖国又有天灾,吴捐银三万两救济灾民。
1904年(光绪三十年),50岁。二月,日俄战争开始,吴购买日本政府发行的军债45万日圆(当时日本米价每一石13.34日圆)。後来日本大正天皇颁赐金章。
是年11月25日吴为顺利经商,保护财产,入日本籍,乃具有双重国籍。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51岁。日本宫城等二县歉收,捐救济款一千二百日圆,6月27日 日本明治天皇赐予银盃,就任神户同文学校副理事长。年底归国扫墓。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52岁。归国省墓,重修慈北杜、白二湖,四浦、十五闸、二十一桥,捐助银元七万元,至1910年完工。受益农田达二十余万亩。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53岁。对宁波教育会办学校及宁波旅沪同乡会办学校捐款银元三千元。
1909年(宣统元年),55岁,回国扫墓。创建锦堂学校於故里,主持开校,购入土地,建造校舍,置办设备器具,共捐银元二十二万元。是年四月一日,日本天皇又赐银盃。1910年仍回日本。锦校自1909年开校至1930年12月,历时22年,培养学生成材者7OO余人。
1912年(民国元年),58岁。慈北一带发生海啸,棉地被淹,捐款银元三万八千元,与虞洽卿等共同组织三北筹赈会。办理平粜救济数万灾民。
时值光复初,又助沪军政府银一万六千两,银元二千五百元;助宁波军政分府银一万六百两,银元二千五百元;捐给红十字会银元一千元。
同时将锦堂中等农技学校改为两等小学,选送优等生赴日本学农科。
自1912年起,任神户中华商业会议所会头,华侨商业研究会会长,华侨商务总会协理,中华会馆理事长。捐款给中华会馆,神户同文、中华二校及华侨病院达一万余元。
1913年(民国二年),59岁。对日本北海道灾难捐金五万元。是年三月十四日,在神户市垂水区东舞子町4号舞子松海别庄招待孙中山、宋嘉树等。
1914年(民国三年),60岁。 五月六日 日本天皇又赐银盃。十一月二十二日,神户华侨祝吴六十大寿,捐助中华同文学校银元一万数百元,当时任该校副理事长。吴在故乡呼吁要求禁绝花会。
1915年(民国四年),61岁。又捐助赈款银元五千元;继续要求在三北一带禁绝花会。
大总统颁发勳五等嘉禾章,赠“惠敷桑梓”匾。孙中山先生赠“热心公益”匾。
1919年(民国八年),65岁。大总统颁给勳二等嘉禾章。十一月十二日,日本大正天皇在神户须磨离宫召见神户、大阪财界人物十三名,吴也在内。
1920年(民国九年),66岁。又助慈北六乡赈款银元七千元。
1921年(民国十年),67岁。五月,捐平赈银元一万三千元。
1922年(民国十一年),68岁。春,以工代赈,修古窑浦,捐款银元八千五百元,又捐平粜银元二万元。
1926年(民国十五年),72岁。1月14日 即旧历十二月初一日,逝於神户市养和山庄。遗嘱归葬故乡白洋湖畔。当时在舞子松海别庄入殓,暂殡於神户山上华侨义庄。
1930年5月,由其子启藩扶柩至申,乘宁绍轮至甬,送至白洋湖滨东首立墓安葬。

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革命

吴锦堂唯读过两年私塾,粗识文字。28岁到上海在萃丰香烛店开始作佣工打杂。他刻苦勤勉,一边学习文字珠算,一边积蓄一些资金。三年後,友人李遂生(开茂生荣商号)提出要派一人到长崎坐庄,经营中日贸易,其他店友不敢出国,怕路途遥远,又是外国,言语不通。吴锦堂挺身而出,说:“我去好了,这是去做生意,何况有熟人带我去。”到日本後,在长崎先作一些小商品贸易,如洋伞、杂货等。他很注重商业信用,卖出的商品,品质差一些的都剔除。後来转往神户,开设怡生号於海岸通地方,继续经营中日贸易。他向东洋磷寸株式会社定制龙船牌火柴,在上海开设了义生洋行,推销火柴于苏州、无锡、镇江一带。不久,又开设东亚水泥株式会社於兵库县尼崎市。所产水泥,注重品质,畅销於日本国内及中国、南洋一带。特别是1904年,日俄战争发生,吴锦堂购买日本政府军债四十五万日圆,从此为日人所尊敬,得到大正天皇颁赐金章。他对侨居国的公益事业也很热心。他出身农家,看到神户市垂水区神田町小束野荒地未开垦,认为主要是由於水利条件不具备,妨碍稻作。乃收购当地山岗,开浚大蓄水池一座,垦地一百公顷,设经理处,分给四十一个农民耕作。此後逐年稻谷丰收,农民追念他的恩泽,易村名为锦堂村。神户华侨数千人,公推先生为中华会馆总理。他领导华侨,从事日中贸易,遵守侨居国法律,力主中日友好。他先後在神户创办中华公学及同文学校,热心培养华侨子弟,捐献钜款。
吴锦堂侨居日本,好读中国古典小说,也阅读日本经济书籍及报纸杂志,记忆力很强。平日亲自握管写信,随笔成文,书楷端正老练。他常对子弟、学生说:“青年人不宜先学隶书,宜先学好正楷。”夏日酷暑,他率子弟学生,行海水浴以健身。夏季,神户舞子海滨无蚊,他喜欢坐在院子中央皮革上乘凉,并与家人、学生谈艰苦经历,眷念祖国家乡。
吴锦堂念念不忘祖国,就是在松海别庄的大厅中也布置了纯粹中国式的红木桌椅、镜架、花瓶。大厅上悬挂“承志堂”匾额。另有一“移情阁”(1917年5月落成)。後因日本国道扩展,拆迁房屋,但仍保留“移情阁”。他在松海别庄内,接待过好多中、日知名人士,如铁良、康有为、廉南湖、吴芝英、孙玉叟、江北溟、江秉甫、胡允斌、余介眉都先後来别庄住过。他与这些人士相会时,总是畅谈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国运蒸蒸日上的形势和原因,也谈到中日友好之必要。1914年夏,前四川藩司王人文携妻子儿女共来舞子,他特让出楼房,招待了半年。日人往来互访者有鹿岛房次郎(曾任神户市长、川崎造船所社长)、泷川辨三(东洋磷寸株式会社负责人)和武藤山治(钟渊纺织株式会社社长)等。来过的主要华侨有杨寿彭、马聘三、何许昌等。
最可贵的是,他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工作。不但为同盟会募集资金,而且让出自己的神户下山手通三丁目私邸为同盟会神户支部作机关之用。後来,他加入了国民党为支部长。1913年3月13日 ,孙中山先生带了马君武、戴季陶、宋嘉树、何天炯等到神户,出席中华会馆茶话会,并且视察了神户国民党支部。晚六时半赴中华会馆出席宴会。3月14日 午前参观同文学校。在孙中山先生这些活动中,吴锦堂一直热情招待,曾摄影留念。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宴,吴锦堂满怀激情喝得大醉,回家说:“这是我最高兴的一天。”

在家乡兴修水利

吴锦堂在家乡所做的第一件大好事,是重修杜、白二湖,使慈北一带数十万亩农田受益。1915年,有人将修杜、白二湖的所有事蹟收集整理成《续修杜白二湖四浦水利》全书,吴锦堂写了《续修杜白二湖水利自志》一文,约一万余字,敍述他兴修水利的动机和经过甚详。兹摘录其原文如下:
“前清光绪三十一年,镆自日本省墓归里。时适霪雨为灾,数百顷禾棉,悉遭水淹,触目伤怀,不忍坐视。乡父老告镆曰:慈溪北乡,稻田花地,六十余万亩,关系数十万人民生计,南山北海,全赖蓄泄得宜。乡先辈南筑杜白二湖以防旱,北开四浦以泄潦。慈姚境相犬错,姚北地形较高,积潦东注,病慈无已。又筑漾塘以降雨水,为地方谋安全者,无微不至。所以杜、白二湖,号称“二天”。惜专管机关,人亡政息,遂致豪强占田酿讼,历朝不息,塘坍浦塞,频年荒歉。其原有漾塘,早被奸民姜岳斌乘明纪之乱,掘毁为田,遂致滔滔西水,以邻为壑,四浦淹塞,下无旧墟;水利不修,地方凋敝。雨稍多,则田地淹没;晴未久,而河湖皆竭。故遭连年失收。若能浚修,湖塘闸碶坝水利完全,虽遇大涝,湖能蓄而浦能泄,水不为病,旱能灌溉,丰收可卜。盖礼义起于饱暖,盗贼迫于饥寒,此理甚明。镆眷念桑梓,闻言心恻,私自窃计,非重筑漾塘,浚浦建闸,大修湖塘,并将湖内田亩一律归公,无以绍前人之遗绪,而绝後世之讼祸。并购览乡先达着杜、白二湖全书,始知杜湖面积,传称三千六百亩;白洋湖面积,传称一千七百亩。以一亩之水灌三十亩之田。时山水相连,绝无寸土。而两湖上流,山岭绵亘,沙砾随雨而下,积淤极易。於是豪猾之民,利此膏腴,纳粮占垦。而赖此水利之农田,以占湖成田,攸碍大局,群起相抗,激成讼狱,数百年来,案如山积。陷於刑辟者,实繁有徒。破家荡产者,更难胜数。事具详於前书中,其垂戒之意深矣。而利之所在,颓风难挽。前清同治年间,酿成械斗人命,缠讼多年。经官丈量息讼,由众绅筹集公款,赎回占田八百八十二亩,作为公产,其粮开入杜白将军户。至光绪八年,大讼复兴,又经官量,杜湖有田九百六十亩,白洋湖有田一百二十四亩,合计田一千八十四亩,除同治年间赎回外,尚余占田二百六亩。当因公款不继,遂至延搁。嗣势豪渔私,滨湖奸民,重行侵占。至光绪三十一年,公议收租,讼端又起,互控不止。因而塘坍湖溢,害及全乡……。”
吴锦堂《自志》中详细回顾了杜、白二湖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历年来因水利问题而引起的纠纷,还谈到重修後的好处。他知道日本人的需要,估计到如能增产,则“如黄豆、芝麻、菜籽、豆麦、杂粮,(日人)皆自我国购买,每年出口何止数千万金,虽然我国土产,易彼黄金,固属富国裕民。”
这篇《自志》,末署“中华民国四年四月吉日吴作镆锦堂氏谨志”。文中还谈到他在修筑杜、白两湖中的经历说:“宣统元年五月中旬,适连日大雨,山水暴发,湖心之中,一片汪洋。时此坝正在动工,湖水独注此处,风劲浪高,如万马奔腾,几欲冲决。镆冒雨奔走,日夜监督,不吝重赏,雇工抢筑。如是三昼夜,幸天霁始全。越三月工竣。时镆日夜在波涛中,几灭顶。非冒险赶筑,一经冲决,非惟禾苗尽付东流,而全乡庐墓,亦必尽遭湮没。现事过境迁,谈虎犹觉色变。”
吴锦堂并没有夸张,此事还有一个日本测量师岛总彦的亲笔记录和摄下的相片可证。(相片见123页,原相片周围岛总彦笔录未铸出)日本铁道工程局测量师工学士岛总彦,是由吴锦堂重金从日本聘请来的。他说:
“明治四十二年(即1909年),予受贵国吴君锦堂之聘,为其故里浙江慈溪县北乡测量杜、白二湖事。该二湖依山傍野,绵亘数十里,越四阅月,测始告竣。予正拟整装归国,适大雨滂沱,不克成行。而吴君兴修杜湖塘闸,又创筑杜湖东门闸傍之减水坝,工程初兴,而大雨连朝,山水暴涨,湖内湖外尽成汪洋,风劲浪高,几至冲决。吴君赤足冒雨亲自监工,日夜赶筑,始获保全。吴君之功伟矣!窃吴君以中外望重之豪商,而为故乡图公益乃不惜身家,躬履险地,罔顾劳瘁,求之晚近,诚世所罕。俦时予适亦在塘次,见吴君形容憔悴,肃然有感,特摄此照,以作纪念,而志钦仰。惟白洋湖与杜湖之里湖四面高山回抱,全湖天然水源,利垂万世,故号曰“二天”。其杜湖南山北塘形势颇广,十里余长,一望如海。两湖面积八千余亩,虽遇大雨,水不为病,以湖能受之也。湖高田丈余,田高海丈余,水多则浦泄归海,旱潦无虞。惟愿贵乡贤人达士,永保湖浦水利,毋负吴君之苦心,此则邻邦下士实所厚望也。”
1909年,吴锦堂已55岁,可以说已步入老年,尚且如此认真,亲履险地,实在值得後人敬佩。但是他在兴修水利中也碰到了坏人作祟,几遭暗害。这场官司一直打到民国四年。吴锦堂在是年八月曾经给浙江省政府写过一份禀告,详述他在兴修水利时经过:“初委沈增辉又名衍周者为总理,不料该痞虎狼成性,欲壑无餍,计自光绪三十二年冬至宣统二年夏,为时只三年半,先後向作镆索取酬劳洋四千元。所有湖田公款,匿不报销;又捐官时,借作镆银一千两,又诓取锦堂学校托买料洋四百十元。宣统元年四月,敝校书记吴品笙到沈家收款,竟顿时反脸,持枪用强,声称作镆应酬谢水利事洋二万元,方可将公租账项报告。吴品笙孤掌难鸣,含泪空回。至宣统二年春,作镆奉江浙大吏召回祖国,该痞深恐作谟呈控劣迹,正在锦堂学校邀请全乡绅耆集议管理水利之法,不料该痞心虚,恐将历年公租修理一切弊窦尽行查出,乃用先发制人计,先则请人行刺,继则率领痞丁沈瑞竹等数百人,持械围攻,图杀作镆而甘心。幸得地方官派兵保护,始得出险。後由浙抚派委会员,查明属实,将该痞功名奏革,并勒令缴出水利局历年簿据账项等……”
沈增辉实际是一个趁火打劫的土豪劣绅,他不但乘吴锦堂委托他管理水利事务之际大敲竹杠,贪污公款,反而还要加害于吴锦堂,遭到了三北人民的唾弃。後来沈增辉父子逃到青岛死去。
吴锦堂兴修杜、白二湖四浦历时三年半,捐资七万多元。宣统二年十一月十七日,浙江巡抚增韫专门奏请立案也作了详尽敍述。奏摺中说:“慈溪北乡水利,向赖杜湖、白洋湖等水以防旱。迤西筑漾塘以障水,极北开竺民等三浦以泄潦,本属水旱有资。无如年久失修,竟无丰岁。前年,吴作镆自东回里,适值霪雨为灾,目击伤怀,矢志修复。计自光绪三十一年冬季发起,至宣统元年,全工告竣。修筑杜湖外塘一条,东门闸一座,减水坝二座,杜湖里闸一座,新凿减水坝二座。新筑漾塘一条,修里塘闸一座,修石坝一座,新建亭二座。又建造竺民浦、淹浦、灶浦各路,建造石桥十二座。浚河二道,购买杜、白二湖垦田五十二亩,漾塘基田三十余亩。凿山麓以疏水势,治道路以利行人。又实用银七万四百七十六元零,筹设水利局,以办善後。旧日所有,与新购公田,共得千余亩,由局收租,以为岁修之用。考之县志,杜湖面积三千七百亩,白洋湖面积一千七百亩。前聘日本工技师岛总彦,如法测量,杜湖面积七千六亩六分六厘,白洋湖面积一千二百八十五亩七分一厘。核与志乘载,亩数不符。今既量得实数,自应绘图呈明,以备稽考……臣伏查慈溪绅士吴作镆,创办学堂水利,裨益桑梓,捐银至二十七万元有奇,殊非寻常捐输可比。拟俟查明成绩,再行奏请,给予优奖,用昭激励。合仰恳天恩,饬下学部、农工商部、度支部,分别立案,以垂永久……”

兴办学校

在兴修水利的同时,吴锦堂又独资兴办学校。至今,他所捐助建造的宏大校舍犹留在慈溪东山头龙王堂。校舍主体为日本式口字形楼房,红砖二层楼建筑。浙江巡抚增韫的一个奏摺中敍述得很详细。他说:“窃於宣统二年三月,慈溪县知县吴喜孙详称:邑绅花翎二品封典候选道吴作镆,少游日本,侨居神户。以经商起家,眷念祖国,输纳频闻,救荒拯饥,动辄万计。光绪三十一年,该绅回国省墓,慨故里之学校不兴,水利不治,毅然引为己任。遂於东山头地方,依傍故居,辟地百余亩,创办两等小学一所,堂外凿渠数里,导引清流,时阅三载。建造西式楼房五十二间,平房十五间。其他图书标本,尤为学校所需,靡不周备。该绅别字锦堂,因名曰锦堂学校。宣统元年正月开办;二年,添设蚕业科,兼办蚕业讲习会,及缫丝传习所;更造楼房五幢,平房五间。核其买地建筑开办等费,值银六万九千六百五十元。其筹备经常费,捐助盐课地一千二百六亩;浙路股票二百张,值银六万六千元。现拟改办中等实业,仍兼小学。酌定学额三百六十名,加捐开办费银二万元,汉冶萍煤铁公司股票一千股,计银五万元。其出息作为常年费,共实用银二十万五千六百五十元。呈明校内的产业,後世子孙,不得干预。”
吴锦堂对捐献办学的财产,预先就作好杜绝後世子孙干预的打算。清廷驻日神户领事张鸿祥、驻日钦使胡维德的一个档中记载:“神户华商吴作镆禀称:职商系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向在日本贸易,惟眷念祖国,民智未开,非上下热心,共谋公益,不足以振兴国势,开通风气。前於浙江省宁波府慈溪县北乡东山头创建学堂一所,独立捐办,不募外款,定名为锦堂初等实业学校,於光绪三十四年,迭次禀详在案。”这个档中详列了所捐财产後说:“职商又因实业学堂,尤为强国富民之根本,现又设立蚕桑一科,招生开办,以便逐渐推广。惟此项学校基地房屋及所捐之地亩铁路股份,均系永远作为锦堂学校基本之资产,虽职商子孙,不得干预。若非奏明立案,恐後来或生轇轕。因即禀请申详钦宪,咨行浙江巡抚,以祈出奏定案。俟奉谕旨允准,饬部立案,以便後人遵守。”吴锦堂用心可谓良苦。他对学校教育与农业的关系至为关心,在他的一个向当时清政府奏请的报告中写道:“查本乡僻近海滨,沿海沙地不下五十万亩,东与镇海北乡毗连一处,其沙地共约二百余万亩,居民均以种棉为业。惟素未讲求农学,不能免於歉收。迩年以来,各国人口增多,棉价腾涨,我国产棉非惟不足敷外人所求,而棉质之柔韧且远逊於美棉。故通商各口纺织厂所需之上等细纱自六七十号以上者多取之远洋,因之美棉之价倍涨於昔,而内地脂膏且将为外人吸取。若不设法补救,则民生日促,国计愈穷。职绅有鉴於此,迫不及待之中,为并营急进之策,用特竭尽绵力,再捐本校基本银五万元……将现设初等实业升改为中等农业。”吴锦堂为培养故乡子弟学农,以备学成振兴农业,在1912年还从日本致电锦堂学校楼校长,选派优秀学生两名去日本学习。楼校长决定选派包容(字伯度,当时19岁)、童瑺(当时16岁,1919年7月归国後改名玉民),於七月由人陪往上海义生洋行,再由吴锦堂本侄吴启鼎陪同乘轮东渡至神户舞子松海别庄。吴锦堂特聘日籍教员教以日语、英语。1913年4月,他派日人川角陪送二生至冈山县高松町,入县立甲种农学校农科肄业,毕业後考入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农科。1919年6月卒业。童瑺父亲童春当时掌校锦堂学校,1913年阴历十月二十日接吴锦堂自日本来函述及:“二生在冈山校体安,冬衣已带去,二生日语已有进步”。同年11月,吴锦堂亲自写信给包、童二生,示以“身健而後学,不健学有何益”,要求青年锻炼身体。1913年7月,吴锦堂致函楼校长述及:“启鼎侄准予游美,以竟其志,待他年学成应用。弟培植子侄,并选他家贤子弟乐为陶铸者,冀学成为祖国社会效劳。包、童二生立志勤学可嘉,有学业不成誓不回国之志。冈山校校长石井新太郎先生处已赠湖绉一匹,藉资联谊。”
1913年冬,吴锦堂又派锦堂农校旧生胡感和(余姚人)去日,翌年入庆应义塾大学商科肄业,1919年卒业。吴之侄辈中受培育者有三房之启鼎,1913年7月入美国凯立民亚大学,1918年毕业,得商学士位。尚有二房之启祥<本文发表者的外公>,先後入神户市甲种商业学校,庆应义塾商科卒业。其中包容、童玉民归国後都任过浙大农院教授,童玉民现为上海文史馆馆员,八十八岁了。老人回忆锦堂先生培育之辛勤,心情激动,他说:“1912年夏动身赴申,随先生之侄启鼎乘轮至神户舞子,见先生,聘日语教师每日授日语。第二年四月经冈山县立学校饭岛校长之介绍考入冈山县立农校……到1919年3月毕业,二人膳宿、旅杂费共日金二千数百圆,皆由先生供给。寒暑假必居舞子憩息,先生及丁、魏二师母待之如子侄。”童玉民老先生在1970年1月还特地写了回忆旅居日本兵库县舞子七律一首有序,感情深挚,序云:“先後七年,猥荷先生照拂指教,感铭终身,回忆前情,赋诗一章,藉资纪念”。诗云:“蓬莱舞子许栖身,鼎力栽培重里仁。承志堂中怀故土,移情阁上集嘉宾。欢联日友交流切,领导华侨团结亲。难得延陵思祖国,浚湖兴学世堪珍。”

禁止花会

当时三北一带,“花会”流行。这是一种大型的赌博,从1910年开始,由几个赌棍为首,蔓延慈北十里地区,每村都有。“航船”往来,以一赔三十之厚利诱使群众参加。许多无知乡民为之入迷,放弃生产,倾家荡产。同时迷信也盛行,一些人求梦祷告,露宿坟庙。弄得人鬼不分。花会头子叫饭淘箩阿宏,还有党棍翁守元、沈瑞竹、沈赖民,贿通县署卫队长陈云程,狼狈为奸。吴锦堂回乡时看到这种情景,非常痛恨,从1910年开始到1915年连续禀告县知事要求禁绝。这些官僚乘机敲竹杠,要吴出赏格一千六百元,吴答应了。1915年10月,翁守元虽被捕伏法,但首犯未除,不久又发。锦堂又呈请浙省巡按使屈映光严拿沈阿宏,并要求将陈云程革职。1916年11月3日 ,省训令县知事林观光迅即拿查,一时才算禁止。这里摘录一封1916年吴锦堂请严禁花会的公函:
“……始则赌博,继兴花会。航船听筒,往来如梭。猜打者十居八九。诱以一赔三十之厚利,以致男女妄想发财,举乡若狂;求梦祷鬼,迷信妖妄。花会之害,甚於兵火。晚虽屡次禀请历任知事,乃皆因循粉饰,无一痛心民瘼。迁延至今春,民众之膏血几尽。为特胪列详情,许出赏格洋一千六百元,以资鼓励。不意悬赏多日,未获一犯,而知事旋又卸任。乃於夏季六、七两 月,迭商本任夏知事,求其严缉花会首要,长篇屡牍,声嘶力尽。不意该知事一味因循,只字未批。如此玩视民瘼,粉饰了事,实历来罕有。禀控屈巡按使(屈映光),求其迅饬慈溪县严拿,并斥革得贿庇匪之卫队长陈云程到案确审。旋得复信,谓可照准,严行劄饬该县令拿沈阿宏等到案严办。并令立即撤革陈某等。乃静候多日,杳无举动。惟闻花会依然旺兴。匪首沈阿宏等恃陈云程为护符,日获千金,而且里外贿通,无所顾忌。是该知事置上台劄饬于不顾,有意纵匪殃民,可痛孰甚。旋翁守元一犯已缉拿到案,夏知事即向乡晚索赏洋五百元而去。当时花会虽暂停数日,随後复原,较前愈旺。卫队等托名缉匪,到乡竟至匪首沈阿宏家同桌共食,此为全乡人有目共睹……若仍令贪官污吏盘踞在上,花会不禁,匪首沈阿宏及队长陈云程依然朋奸肆毒,虽赈何济……乡晚吴作镆鞠躬。民国五年十二月十五日。”这封公函,何等理直气壮,义正词严!

临终眷念祖国

吴锦堂生前眷念祖国,早已营寿墓於慈北鸣鹤场的白洋湖畔,并且自撰墓联曰:“为爱湖山堪埋骨,不论风水只凭心。”1926年旧历十二月初一日,他由於积劳成疾,病逝於日本神户养和山庄。临终遗嘱有二:一曰归葬故里;一对後代说:“万一中日交恶,尔等切勿干出为害祖国之事。”1930年6月,家属运灵柩回国,借鸣鹤场金仙寺举行追悼会,远近乡亲前来参加丧仪的达二千余人。当时已任浙大农院教授的包容、童玉民赶到上海一起扶柩至甬,一直到白洋湖畔,据说送葬的达万人。南通张謇撰墓志铭云:“……吴君既以家财大治杜湖、白洋湖之水利,爱其风土乃卜葬焉,亦见其笃于祖国故乡之思矣!”三北人们哀悼他的一副挽联中写道:“抱济世热忱,推衣解食,不愧万家生佛;奋海外事业,含辛茹苦,允推当代人豪。”
後来在淹浦崇寿宫,三北群众又铸造了一座吴锦堂铜象,刻了一块《吴公福乡碑记》,碑记由章太炎书写、陈锡昌撰文,简述吴锦堂生平,特别推崇他“不欲以多金为子孙计”。至今三北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中国生,中国养,中国流落到东洋,东洋回来到白洋。白洋渡口一座坟,道士宫(即崇寿宫)前竖铜象。”

 

附:浙江省慈溪锦堂师范学校简史

浙江省慈溪锦堂师范学校,其前身为锦堂学校,系旅日爱国侨商吴作镆(锦堂)先生于1907年为“造福桑梓,启迪民智”而独资创建,地处吴氏故里慈溪东山头村,占地百余亩,耗银二十万五千余元。1909年初开学时为两等小学堂;翌年,设置蚕桑科为初等实业学校;再越年,改中等农业学校,附设初等各科。一时名溢浙东。文献称誉为“全省私立学校之冠”。其毕业生中学习卓异者,有经吴氏资助赴日深造的。
1926年,吴氏後嗣将校产献交旧省府,遂改称浙江省立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学校,成为我省着名师范之一。抗战时期,於1938年,学校颠沛内迁,经嵊县、东阳、至於缙云壶镇。1946年,迁回原址办学,吴氏後嗣及各界有识之士曾再次给予资助。近二十年间,锦师艰苦卓绝的办学精神和进步师生的爱国民主活动,名扬遐迩。
全国解放後,新政府接管学校,1952年易名浙江省慈溪师范学校。1956年後曾改办其他学校,直至1978年10月,正式重建慈溪师范。三十多年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改革教学内容,添置教学设备,增建校舍,修筑直达公路,进一步发挥着“造福桑梓,启迪民智”的作用。
锦师在七十余年历史中,为振兴中华培养了大量的革命与建设的优秀人才,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最近,为了纪念吴锦堂先生关心祖国教育事业的爱国壮举,为了继承发扬锦师的优良传统,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已恢复浙江省慈溪锦堂师范学校校名。


网载 2012-08-14 19:45:32

[新一篇] 靈峰轉茅洋,白銀一千兩

[舊一篇] 近代海外寧波幫的杰出代表———吳錦堂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