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编者按:
今天,是吴锦堂(1855年———1926年)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宁波市政协和慈溪市政协将举行隆重的纪念大会。这位有着传奇般人生经历的海外宁波帮的杰出代表出生在慈溪。他白手起家,在短短的十多年里,一跃而成为日本的商界巨擘,事业巅峰时曾在日本富豪排行榜中名列第68位。他富而不忘桑梓,始终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在家乡捐资助学,修缮水利,造福乡邻,深受爱戴。】
吴锦堂创办的锦堂学校
出生慈溪普通农家
1855年11月14日,吴锦堂出生在慈溪北部的东山头(今观城镇西房村)。吴家世代务农,虽有几分薄田,但适逢乱世,加上天灾频繁,到他父亲吴麟初主持家业时,家境已经比较困难。稍大后,吴锦堂到私塾读了两年书,由于家里经济拮据,不得不放弃学业,帮助父亲处理家务。但吴锦堂并没有就此放弃文化学习,他常在耕稼之余,跟着伯父吴东耀习文学字。这段时间奠定的文化基础,对他以后驰骋商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1871年,吴锦堂的母亲病故,他父亲又娶唐氏,他待继母如同生母。邻里见状都说他以后会有出息。
1878年,23岁的吴锦堂与邻村姑娘徐幽芳成婚。父亲吴麟初看到儿子聪明能干,逐渐把家业交给吴锦堂打理。但随着家中人口的增加,祖上留下的几亩田已经不够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吴锦堂和兄弟几个商量着往外发展。但父亲吴麟初曾三次闯荡上海滩,均以失败告终,他对儿子们的想法表示忧虑。这时吴锦堂表现出极大的魄力和勇气,他主动要求外出谋生路,把家业交给弟弟们管理。在邻村人徐孟彬的帮助下,他来到宁波一家豆腐坊当小工。在当时,“打铁、撑船、磨豆腐”是有名的苦营生,不仅要起早摸黑,肩挑手推,而且地位低下。
上海创业
1882年,已经27岁的吴锦堂在事业上仍然没有进展,还在豆腐坊帮工,有位邻居见他能吃苦耐劳,又有些文化,不忍心他就此埋没,就设法把他介绍到上海一家名叫萃丰油烛店当帮佣。由于要人担保,邻村曾经帮过他的徐孟彬再次当了他的担保人。这两次关键时刻的帮忙,吴锦堂铭记在心,发达后他与徐孟彬结成了儿女亲家。在萃丰油烛店当了一年帮佣后,他很快转为正式店员。吴锦堂虚心好学,深得老板赏识。在店里工作三年后,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吴锦堂被派到苏州分号去主持店务。这些宝贵的经历锻炼了他独当一面的才能。而且,他利用各种机会,结交了很多商界的朋友。
携银千两闯东瀛
1885年,吴锦堂审时度势,为了求得更大的发展,他又一次把眼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在友人的资助下,他带着1000两银子来到日本长崎发展。经过市场调查和周密思考,吴锦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在长崎、大阪、神户之间搞物资营销作为主要业务,因为这种营生投入少、资金流转快,利润可观。正确的决定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一年后,吴锦堂的资本是原来的5倍,1887年,吴锦堂与人合伙在大阪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商行“义生荣”,他的业务范围逐渐拓展,由于他谨慎灵活、恪守信用,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同行对他刮目相看。
商界巨擘崛起神户
1889年,吴锦堂在日本神户设立了“怡生号”商行,开始定居神户。这一决定又体现了他的果敢和远见。当时神户有华侨1400多人,宁波帮在神户有很大的势力,大家相互提携,共同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奋力开拓,吴锦堂由一个小商人,逐渐成为日本阪神地区赫赫有名的大富豪,涉足的领域有贸易、航运、实业、投资业等。不过这一阶段,他财富的积累主要来自贸易和实业投资。他把日本生产的火柴、阳伞、水泥出口到中国及东南亚,又从中国进口棉花、大米等供应日本市场,他还投资火柴厂、水泥厂、针织厂等实业。吴锦堂创造了“一夜暴富”的经济神话,成了大阪、神户地区着名的产业资本家。同时也成为神户华侨的领军人物。
吴锦堂的商海生涯中,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其中“钟渊纺织”股票大战,就是一例。吴锦堂在这场大规模的商斗中表现出来的预见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大开大合、指挥若定的魄力和胆识,充分体现了宁波帮代表人物的性格特点。1901年和1905年,吴锦堂分别购入“钟渊纺织”股票4万多股。1906年,东京证券交易所的风云人物、证券投资商铃木久五郎突然加入到争夺“钟渊纺织”股票的行列中来。他在证券市场上趁势操作、大量买入,使已经暴跌到27元的股票一下子突破60元,最后甚至到了100多元。吴锦堂与人联手积极应战,但终因财力不足,被迫放弃。“钟渊纺织”最终被铃木久五郎收得。但铃木久五郎不是实业家,没有好好经营的打算,接盘后股票猛跌三分之一,铃木被迫破产。而拥有大量股票的吴锦堂审时度势,果断将手中的股票全部抛掉,最终化险为夷。这次股票大战,在日本股票史上闻名全国,家喻户晓。
此后,吴锦堂调整了自己的事业,将资金调回祖国,投资实业和公益事业。他投资浙江商办铁路,入股当时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等。
为家乡兴修水利
“闯荡世界、造福桑梓”是宁波帮的重要特征。吴锦堂在将资金转向国内,大规模投资国家建设时,也开始了捐资家乡水利事业和教育事业。
吴锦堂的家乡慈北平原有杜湖和白湖两处水利设施,关系着慈北10万人民的生计。1905年,吴锦堂返乡时眼见两湖年久失修,又有人占湖造田,使两湖水旱频仍,灾情不断。再加上土豪劣绅敲诈勒索,地痞恶棍蓄意制造水利械斗,群众苦不堪言。吴锦堂心情沉重,决计出资修建杜、白两湖,为乡邻造福。
修建“两湖”是一项系统工程,规模巨大。经过反复考察,吴锦堂制订了“堵疏结合”的修建计划。慈北水利姚高慈低,当余姚暴雨时,水就冲到慈北,全靠漾塘拦截。但漾塘早在明代就逐渐被人乱垦为农田。吴锦堂出钱从农户手中买回田地31亩,从1905年开始动工,耗资2.2万元修建了漾塘。完成漾塘工程后,吴锦堂将目光转向了慈北水利的主体———杜湖。1908年和1909年,他出资修建了杜湖的各处水利设施,大大增强了杜湖的防洪蓄水能力。此后,他又新建了东门及西门减水坝,修复了石湫减水坝。在工程进行中,遇到连日暴雨,河水猛涨。当时吴锦堂正好回乡,为了保护新建的水利设施,他赤脚撑伞,涉水督工,三昼夜没离开过工地。在他的激励下,乡亲们奋不顾身,终于保住了新修的水利设施。吴锦堂随后把治水重点转到疏浚入海的通道上来,他要求“淤者疏导之、毁者复之、缺者添之,务使建立完整的排灌系统”。这项工程历时好几年,修建闸15座,桥21座,多数至今仍在使用。
“两湖”水利完工后,吴锦堂并没有认为大功告成,可以高枕无忧。他深知,要使水利设施长久发挥作用,必须有完善的制度和管理。他根据自己六七年来积累的经验,提出了一套管理措施,比如定界绘图,使两湖公产界址分明,不容侵占;湖产归公,用于水利,保证了水利管理维修经费;建立水利局,使之有专人管理,制定管理章程,确保有据可依;一切规章措施,公之于众,且申报政府立案,树立制度的权威。修建“杜白”两湖的水利工程,吴锦堂花了五六年的心血,共捐款7万银圆,至今仍被人颂扬。
创办锦堂学校
吴锦堂亲眼目睹了日本的崛起,深知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振兴的重要性。他逐渐确立了教育救国的理念,并始终贯彻到他的办学实践中。在旅居国,他积极支持华侨的教育事业;在国内,他捐款3000元给宁波教育会及宁波旅沪同乡会用于办学,还资助创办效实中学。而最负盛名的就是在家乡慈溪创办锦堂学校了。
吴锦堂对如何改变家乡面貌,造福桑梓有全面的规划。他认为“日本富强,全靠教育”,他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国家富强的最好途径。他一生花在教育上的投资高达20余万银圆,远远超过他在水利上的投资。黄炎培曾把吴锦堂与陈嘉庚、聂云台并称“办学三贤”。
吴锦堂在家乡兴办的学校最初为七年两等小学堂,当时被称为“浙江私立学校之冠”。这个学校1909年农历元月正式开学,在这年的5月16日,学校举行了成立大会,吴锦堂亲临大会讲话。学校开设的科目齐全,体现了德智体美并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并重的教育思想。吴锦堂多次申明,他捐赠给学校的一切动产、不动产永远归学校所有,吴氏子孙后代均不得借故干预。
不久,吴锦堂根据社会实业需要出发,调整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规划。1911年,他将锦堂学校改名为锦堂农业中学堂,学校的规模达到顶点。后来由于时局不稳,学校招生困难,又将学校恢复到两等小学的学制。吴锦堂对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要求很高,担任校长的大多是当时有名望的人。在良好的教育体制下,锦堂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比如着名书法家沙孟海、着名画鸟大师陈之佛,还有着名农学家卢守耕、童玉民、包容等。直到晚年,吴锦堂仍然关心学校建设,选送10余名学生到日本留学,在学校经费困难的情况下,设法筹资接济。吴锦堂逝世后,浙江省政府接管了锦堂学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锦堂学校保存了下来。1994年,建立了锦堂职业高级中学,继承了吴锦堂办职业学校的传统。
以利济世不分国界种族
吴锦堂的民族情怀并没有局限在宁波帮内部,他把团结互助精神扩大到来自祖国各地的旅日同胞。他扩建了中华义庄(华侨墓地),捐资万国医院、孤儿养育院、盲哑院、红十字会等神户华侨慈善机构。为使侨胞子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与侨胞一起兴办神户中华同文学校,对旅日华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吴锦堂还是一位胸襟宽广的国际主义者、人道主义者。他对侨居国日本的贫苦百姓,照样倾情关心。在日本宫城县、北海道等地发生自然灾害时,他多次捐巨款赈济。1908年,他在小束野购买荒地100多公顷,并开发成良田供贫苦的日本人耕种,还建造房屋20余座,让他们免费入住。1957年,小束野的人民经过公决,将该地区的水库改名为“吴锦堂池”,并树立吴锦堂显彰碑,以纪念他的恩德。
支持孙中山民主革命
吴锦堂在积极创业的同时,十分关心祖国前途和民族的兴衰,对于腐败无能的满清王朝,他早已失去了信心,暗中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担任过同盟会神户支部长,并让出私邸供同盟会办公。后来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后,他又担任国民党神户支部长。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吴锦堂以实际行动予以支持。他分别向上海军政府和宁波军政府捐资,并出任浙江省军政府财政水利顾问。1913年,孙中山来到神户,神户华侨组织了盛大的欢迎集会,吴锦堂主持了欢迎活动,并全程陪同。当时孙中山以全国铁路督办的身份来日本,吴锦堂又慨然出任中国国民党交通部长。1914年,张勋复辟,吴锦堂发表演讲时表示,为了维持共和政体,要反对帝政到底,旗帜鲜明地亮明了自己的立场。
魂归故里
1926年1月14日,吴锦堂患病在神户逝世,享年72岁。弥留之际,他一再嘱咐将遗体运回祖国,葬在家乡的土地上。后来,吴锦堂的灵柩经上海运抵慈北,安葬在慈溪市(当时为县)鸣鹤镇。吴锦堂墓碑旁有他自己生前自拟的对联,上联是“为爱湖山堪埋骨”,下联是“不论风水只凭心”,充分表达了他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家乡人民扶老偕幼前来悼念他,乡亲们在挽联上写着“抱济世热忱,推食解衣,不愧万家生佛;奋海外事业,含辛茹苦,允推当代人豪”,高度概括了吴锦堂爱国爱乡的不朽业绩。
(本文由崔小明根据市政协提供的有关材料整理)
20世纪30年代,在慈溪北乡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中国生,中国养,中国流落到东洋,东洋回来到白洋,白洋湖畔一座坟,道士宫前立铜像."民谣通俗、明了,真实地表达了当地乡民对华侨巨子吴锦堂的敬仰和怀念.
回谣锦 吴锦堂(1855一1926),原名作摸,浙江慈澳东山头人。少时家贫,10岁起就在上海一家蜡触店帮佣。由于他刻苦自学,处事认真,数年后得到邻店之主的赏识,被派至苏州主持其分店业务。1885年31岁时,吴锦堂承友人帮助东渡日本长崎经商,后转往大阪经营棉纺买卖,到神户经销火柴,又在尾崎开办水泥制造厂。同时在上海先后开设义生、裕生两家商行,从事中日商品交易,生意兴隆,获利丰厚,成为明治、大正,了日本关西实业界的十大巨头之一。.八间 年1905年,吴锦堂返祖国故里,目睹家乡洪水成,遂出巨款兴修杜湖、白洋湖两湖水利,时三年余始告成功,使慈北8乡数十万亩农田受益。他又出资兴办锦堂学校,当时学校规模之大和设备之完善实为全省各私立学校之冠。为了振兴祖国实业,他还投资赞助汉阳铁工厂、汉口自来水公司。在此前后,他曾为东北三省、云南、广东等地遭受的灾荒捐款支援。慈北乡民为感恩他造福乡里,曾捐建吴锦堂铜像竖立于道士宫前,以资纪念。 辛亥革命爆发后,吴锦堂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不但在神户为同盟会募集经费,让出自己私宅作同盟会办公之用,还为上海、宁波军政府及中国红十字会捐助......
网载 2012-08-14 19:47:2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