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严子陵传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杨万里写作这首诗的目的,明为翻案,事实上却和苏洵的〈六国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为了借古讽今。。

 

严光视富贵如浮云的气节,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北宋名臣范仲淹仰慕严子陵高节,特意为他造了祠堂,并写了一篇传颂千古的《严先生祠堂记》,赞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自古以来对气节高超的隐士都有很好的赞誉,毕竟政治污浊是非多,在其中打滚数年,人情都变了调,其中更多有怀才不遇却对政治理想舍不得放手的文人。视富贵如浮云,说来多容易,实践却永远是个难题,也难怪世人要对严光投以崇敬的眼光,人之常情难者更显其珍贵,这样的气节格调确实令人倾慕。。

 

杨万里却偏要在众多文人眼中的隐逸气节作文章。主要是因为当北宋为金所灭、南宋仍受侵逼之际,忘怀时事,置国家危亡于不顾,就是丧心病狂,就是历史罪人,所以杨万里借严子陵事,一反旧说,对这种“空有清风”的人提出谴责,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对他而言,隐士的清风高举是建筑在太平盛世的基础上,有能力却不为国家效力的人,其心似冰,一点都不值得尊敬。孔子曰:“邦有道,贫且贱,耻也! ”杨万里的想法正好实现了孔子的这句教条。“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两句,更是对严光此种隐士强烈的批评,认为他们空自享受了朝廷带来的稳定政局,却不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杨万里说的颇有道理,但是话说回来,思量隐士之风形成的背景,政坛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难道不需负点责任吗?有句话说:“政治像一只开屏的孔雀,从正面看亮丽斑斓,从后面看就只是个屁股。”钟鼎山林,人个有志,为国家出力不一定要站在朝堂上,虽然隐士们没有为国家提供实质的政策辅佐,但他们枕石漱流、清风明月的操守,对民心不能说没有精神薰陶的作用。精神标竿一向比实质的政绩更容易深入人心,严光此举,也算是对当代百姓的心灵教育做了贡献。

 

东汉的人才难道只有一个严光?山不转路转,找其他的辅弼人才也就是了,又假设东汉除了严光之外就不再有人才,那么即使光武帝能请得严光出山,国家也活不长久。后世诗人纵有为国为民的壮志情怀,又何必去苛责来往天地如过客的隐者呢?。


网载 2012-08-11 16:38:42

[新一篇] 嚴子陵見微知著

[舊一篇] (隨筆)世間再無嚴子陵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