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问他:“你怎么看待外界对你的挑剔?”
贝聿铭对此的回答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因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中。”
什么叫“做事的人”?他们不是在解决一个个想象中的问题,他们是在回应一个个真实世界的挑战。
曾国藩管这种方法叫:躬身入局。
什么叫“做事的人”?不是置身事外,指点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
有一天我的同事,得到大学的教研长蔡钰给我讲了一部老电影《风声》里的一句台词:“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
她记了这句话十年,只因为其中那个词:“我辈”。她说:我辈这两个字里,写着对世界的主场感和建设性。无论哪个时代,我辈都是最令人神往的那群人。
你发现什么共同点么?中国人从来不臣服于压倒性的力量,而是在面对一个不可能战胜的对手的时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法国作家加缪曾经说过: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慈善家王兵提醒了我一个角度,2019年的经济现象,背后本质上是因为技术进步的速度太快,而社会演化的速度太慢,这二者之间产生了摩擦。
悖论这个词不是说两个观点不一致,所以其中一个肯定不合理,而是在说世界本来就这样,两个不一致的观念和真相是可以并行的。
张颖今年下半年有一段时间,天天组织人看电影,连拉带拽,动员所有创业者,都去看一部纪录片——《徒手攀岩》。
塔勒布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想赢,一种想赢得辩论。每当我们陷入纠结的时候,就想想乌镇。在乌镇外的人还在为两种模式哪个好搞辩论时,乌镇则早已开干,管他呢,反正乌镇真想赢。
我们稍有成就的人,可以扪心自问,我们的那些成就真的是因为天赋异禀么?不是,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时刻,比别人稍微认真了一丢丢,这就足够了。
但是就像互联网思想家尼葛洛庞帝那句话所说的: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这套方法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检验品牌,就是你愿意和它自拍。
比如,你想喝咖啡了,自己点一杯,这未必是品牌。但是,你愿意带你的朋友,一起去某个咖啡店喝一杯,这就是品牌。
再比如,你买了一双球鞋,自己跑步的时候穿,这未必是品牌。但是,你买了之后愿意拍一张照片,并且晒到朋友圈,这就是品牌。
走路上突然想上厕所,没有公共厕所,这时候你只看到一家中餐厅和一家肯德基,你说你会去哪家上厕所?大概率是肯德基,但你琢磨过为什么?
很简单,你和中餐厅之间,除了消费没有别的关系,但是你和肯德基之间,有很多层次的关系,你和它的互动没有任何负担,这就是品牌。
这不是中国自己的现象,即使在美国最顶级的富人当中,劳动收入也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钱生钱,其实是少数,人挣钱,才是多数;闭着眼睛挣的钱,其实是少数,睁着眼睛要花力气挣的钱,才是多数。
我看完香帅老师的书之后就觉得很开心,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有钱,大家都得下地干活。这让我想起我们办公室墙上贴的一句话:力不到,不为财。这才是个人财富的基本盘。
一个厨师,是只会埋头在后厨做饭,还是做了一道得意的菜之后,跑到前厅看看食客的反应,甚至聊几句。后者更可能成长为一个名厨。
一个程序员,是只会埋头敲代码,还是会主动加个用户的微信,聊聊使用体验?后者更有可能成长为CTO。
一个搞科研的,是只在实验室里守着设备做实验,还是愿意跟其他学科的人多交流交流?后者更可能获得科学突破。
你问我,钱从哪里来?香帅的研究告诉我们,钱从自己的劳动里来,钱从更多的人和人的连接中来。
今年,我在汪丁丁老师的一本书《思想史基本问题》里,看到一段话。
他说,一个人花5分钟就能想清自己生活的意义。5分钟能干嘛?汪丁丁说,就是问自己5个问题,并诚实作答。
这真是5个神奇的问题,你每能回答一个,就会发现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连接深了一层。与此同时,每能回答一个问题,你也分明地意识到,有大量的人,他们的连接能力被你甩在了身后。
我们来看一下这张问题的清单——
第一个问题,你是谁?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都能回答。
第二个问题,你能干啥?有的人就回答不了。和世界能够深度连接的人,才有答案。
第三个问题,你为谁干的?很多人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而对这个问题有深思熟虑答案的人,一定是行业的佼佼者。
第四个问题,别人需要你为他干吗?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少之又少。一旦回答得出,他就一定做成了一番事业。
第五个问题,这事你干了,也有人需要,但是,这些需要的人因此而被改善了吗?整个社会因此变得更好了吗?
这五个问题你答得越清楚,你的财富能力就越强。
我还不能劝父母们别焦虑,哈佛前校长德里克•博克说过:假如你觉得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对教育的焦虑是解决不了的,但是它会变换成别的样式。
坦率地说,人为了自己的成长而感到焦虑,可能永远没有解药。人类文明本来也依托于此。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焦虑会变换成别的样子。
这份报告里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即使你不是搞教育行业或者没有孩子,也值得你细品:“现在的世界已经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的,而是围绕挑战来组织的。”
亨廷顿说过一句话:“预测能否实现,取决于人们如何作出反应。”
有一句话,我们也是贴在办公室墙上:竞争意识损害竞争力。
什么意思?所谓竞争,就是你按照竞争对手划定的思维模式,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方式。那可不就一开始落了下风么?
久而久之,他就会成为一个超级节点。你说,他怎么可能没有话语权?这不就是中国人一直相信的,英雄不问出处的故事么?
正如一位诗人默温说的:希望不是未来的东西,它是看见此刻的方式。
两位老师在年初发起的课题完全不一样,但是在最后的结论居然殊途同归。他们都带回了一个关键词:网络。回到最初那个问题,中国的制造业在转移吗?
施展老师的答案是:什么你的我的?都是人类这张网络的。
我们都知道,网络是一个永恒的东西,从几十万年前智人走出非洲的那一刻起,它就在不断生长,从未逆转。
但是,网络也是一个残酷的东西,没有任何一张网可以让你一直躺在上面,坐享其成,它一直在演化。
好在,网络也是一个公道的东西,只要你在贡献、连接、扩展,它就一定会给你相称的奖励。
时间的朋友们,让我们以这样的姿态,走进下一个十年。就像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样:怀抱希望、心生感激、深思熟虑。
我辈中人,不要忽视这些缓慢而巨大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化缓慢、持续而坚定,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参与的机会。
也像约翰•列侬说的:一个人的梦想只是梦想,一群人的梦想就能成真。
因为我辈中人正在参与、贡献、构建着这个时代。就像万维钢老师说的:以贡献感为指引,你是幸福的,也是自由的。
这一年,罗振宇读到一本书——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这是他第一次能够不为“稻粱谋”,而是纯粹为求知而读书。
这本书改变了他的认知,深深影响了他,直到将近30年后,他和许知远谈起来,还神采飞扬。
罗振宇耐着性子,把《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文学史》、《中国文学史》这些大部头的书都看了一遍,这给他的整个知识结构打下了一个系统性的基础。
他还曾经利用暑假不回家的时间,把《史记》手抄了一遍。
抛开商人这个角色,罗振宇本身,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
他会为了吃一口家乡的小笼汤包,单人驱车从北京开一千多公里回芜湖,吃完抹嘴又开回北京。
这不就是王徽之雪夜访友、张季鹰莼鲈之思那样的魏晋风度吗?
古人云:千斤市马骨。今人云:看不见的的手力量最大。
人生比成功更有滋味的是自在,何种生活才是他的归宿?
十四年前,喻恩泰已经用《武林外传》中的角色告诉我们答案:
“与内心的快乐与充实相比,功名利禄算得了什么呢?”
2019年的关键词,媒体都不敢明目张胆的说,但傻子都看出来了—「难」。
环境已然如此,信心便比黄金更珍贵。
改革开放四十年,人们才普遍接受「商业是最好的慈善,商业是最高的道德。」
天时地利人和 不如人和
当前,我们正处于时代大变化新的前夜。新的基础设施出现时,所有东西,都值得重做一遍。而变化,可能比你我想象中更快。
每次变革,会死掉一批公司,也会生长出新的一批成功者。机会,一直都在。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万物得其本者生,万物得其道者成。越是寒冬,越要苦练基本功。
综合 2022-01-09 11: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