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帮人物资料(八)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71、童第周(19021979

 

字尉孙,鄞县(今鄞州区)塘溪童村人。一九二七年上海复旦大学毕业。一九三O年赴比利时比京大学生物系留学,一九三四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山东、中央、同济、复旦等大学教授。一九四八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应邀去美国耶鲁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兼任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前夕回国,历任山东大学生物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海洋研究所所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并为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一九五五年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先后任生物学部副主任、主任。是我国实验胚胎学和发育生物学的主要创始人,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上首次从鱼卵中提取信息核糖核酸,促使遗传型特性的形成,开创了人类按需要而人工培育新物种的历史先例。国际生物学界将他培育的新鱼种命名为“童鱼”。20世纪90年代,被列入世界100位最优秀科学家之一。2000年,关于核质关系的科学成果又被载入中华世纪坛的中华民族重大事项年表。

 

72、沈友梅(19041995

 

鄞县(今鄞州区)茅山镇人。一九二六年后任国民党鄞县县党部执监委员会常委,参与兴建鄞县中山纪念堂,发起创建鄞县茅山师范学校。一九三四年任鄞奉镇三县东钱湖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城河委员会副主委。抗战期间,兼任抗敌后援会常委、战地服务团团长、鄞县农会理事、浙江省农会常务理事。一九四O年任镇海县党部书记长。一九四二年任浙江省党部浙东区督导、第三战区长官部上校参谋兼宁波区工作站长、定海象山两县联合中学校长。一九四三年发起创建堇南中学,任校董会董事。抗战胜利后创办宁波《大公报》,后并入《宁波日报》,任社长;并任鄞县通志馆编审委员。一九四八年被选为“立法委员”,一九四九年任《浙海日报》社长。一九五O年去台湾,先后任“中国新闻函授学校”校长、台北市宁波同乡会理事长,创办《宁波同乡》月刊,发起兴建台北市宁波同乡会会所大楼,设立图书馆,出版《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专集。一九九二年捐资在宁波大学设立奖学基金。一九九四年回故乡定居。

 

73、邵荃麟(19061971

 

原名骏远,又名逸民、亦民,笔名荃麟、力夫、契若等,慈溪洋墅东邵村(今属江北区庄桥镇)人,生于重庆。上海复旦大学肄业。一九二六年一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共青团上海江湾等区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浙江省委书记及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一九三四年一月任上海反帝反战大同盟宣传部长,四月被捕,保释后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抗战爆发后,先后在浙江、福建、桂林、重庆等地领导革命文化工作,历任中共浙江省文委委员、东南文委书记、重庆局文委委员、国际新华社金华分社负责人及《东南战线》、《文化杂志》主编。一九四六年受周恩来委派赴香港,历任中共香港工委文委委员、书记及工委副书记,南方局文委副书记及《大众文艺丛刊》主编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副秘书长、党委委员,中宣部副秘书长兼教育处长,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是我国着名文艺理论家、作家。着有《邵荃麟评论文集》,短篇小说集《英雄》、《嘉酒》、《宿店》,剧本《麒麟寨》等。

 

74、王宽诚(1907—1986

 

又名文侠,鄞县(今鄞州区)古林镇宋严王村人,生于江苏清江。少时家贫,经多年奋斗,至一九三五年与人合资在江东创办维大鼎记面粉行,任经理。未及两年,扩设分号六家。一九三七年在上海开设维大洋行等多家公司。抗战爆发后,曾认购救国公债二十二万元。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后去重庆,抗战胜利后返上海重振维大洋行业务,并在伦敦、纽约等地设分公司。一九四七年夏迁居香港,设立维大洋行(香港)有限公司及其他数十家有限公司。后又在美国、加拿大等地扩展业务。一九四九年应邀参加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在内地投资,认购国库券,并为支持抗美援朝捐献一架飞机等有关物资。还先后捐款支持香港及内地二十余所学校和社团。一九八五年又将资产一半计一亿美元成立王宽诚教育基金会,为国家培养人才。历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永远荣誉会长,香港甬港联谊会首届会长,及内地和港澳数十个社会公益机构的董事、理事、顾问、名誉会长、主席等职。曾担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参加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工作。为纪念其一生对中国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的贡献,一九九八年十月五日将“四六五一号”小行星命名为“王宽诚星”。

 

75、沙文汉(1908—1964

 

原名沙文源,学名文舒,字叔温,化名张登,鄞县(今鄞州区)塘溪沙村人。一九二一年进宁波省立第四师范读书。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后任上海青年反帝大同盟党团委员。一九二九年派往德国柏林参加世界反帝大会,后入莫斯科共产国际马列学院学习。一九三O年回国后,任共青团上海法南区委书记、江苏省委工人部长、组织干事等职。一九三二年后一度流亡日本。一九三五年回国,任全国救亡协会组织干事,在上海参加文化界抗日救亡运动。一九三七年后,历任中共上海临时工委宣传部长、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兼统战部长、代理书记、华中局党校教务处长、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长兼统战部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华中局城工部长、上海局宣传部长兼统战部长等职。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进行策反工作,曾策动“重庆号”巡洋舰、长江第二舰队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长兼省人民政府教育厅长、华东局台湾工作委员会书记、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浙江省省长等职。着有《中国奴隶社会的探讨》、《沙文汉诗文选》等。

 

76、吴亮平(1908—1986

 

又名黎平、理屏,奉化忠义乡吴家埠村(今属莼湖镇)人。“五卅”运动中,任上海市学生联合会总务部长,同年十一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回国后,在上海主编《环球》周刊,参与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次年译成《反杜林论》。一九三二年到中央苏区瑞金,一九三四年十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到延安后任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一九三七年任《解放》周刊责任编辑,并在抗大、中央党校、马列学院和陕北公学讲授马列主义课程。一九四五年当选中共“七大”代表,后任中共中央绥分局委员、中共抚顺市委、东安地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财政组长、化工部副部长、国家经委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精通英、俄、德文,是中国最早马列主义着作翻译工作者之一,译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及与张闻天合译的《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等;着有《论民族民主革命》、《论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等。

 

77、张和祥(1909—1987

 

镇海湾塘顺风村人。童年家贫辍学,以拾海鲜换钱补贴家用。约一九三九年与妻子同去上海摆摊谋生。一九四五年只身赴日,由其妹夫帮助,在东京开小吃店,不久与一日本女子结婚,小吃店逐渐发展成为颇有实力的“山王大饭店”,并涉足金融业,开办四明商业合作社,成为当时东京十大华侨财团之一。曾长期担任宁波旅日同乡会理事长,并任东京中华学校理事长、《自由新闻社》社长、龙冈亲义会日本分会理事长、日本中华总会常务代表、东京华侨总会理事等职。一九九一年其续配傅根娣捐款在家乡建造张和祥小学,后又设立奖教奖学金,并捐赠电脑等教学设备。

 

78、袁牧之(19091978

 

原名家莱,又名梅,宁波人。十三岁离家去上海澄衷中学读书,参加洪深主持的戏剧协社,为唯一小演员。一九二七年参加戏剧革新运动,为辛酉剧社主要成员。一九三O年放弃大学学习,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专业从事话剧表演,被称为舞台上的“千面人”。一九三四年加入电通影片公司,开始进入电影界,在夏衍等人帮助下,编写、主演《桃李劫》,主演《风云儿女》、《生死同心》,编导《马路天使》和我国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都市风光》等,轰动影坛。一九三八年抗日战争爆发,在汉口中国电影制片厂主演《八百壮士》。同年八月赴延安,参加八路军政治部延安电影团,编导大型历史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一九四O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考察。一九四六年回国,主持接管东北日伪电影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文化部电影局长、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等,是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全才。着作有《牧之随笔》、《戏剧化妆术》、《两个角色的戏》、《演剧漫谈》等。

 

79、张承宗(1910—1996

 

原名张德基,字履斋,号孟和,镇海江南衙前崇丘乡(今北仑区)人。六岁到上海。先后在华童公学、光华大学求学,一九二八年在上海银行任职员。“九·一八”事变后,编辑《石榴》半月刊,宣传抗日。一九三四年四月正式参加革命工作。一九三五年“一·二九”运动后,组织成立“职业救国大同盟”。一九三六年二月任“上海职业界救国会”第四大队大队长。一九三七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江苏省职委会宣传部部长兼金融党委书记、情报委员会书记,华中局城工部秘书兼干部科长,中共上海市委委员等,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九四七年九月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在上海解放前夕,其弟张困斋因电台被敌破获壮烈牺牲。张承宗也险遭不侧,仍坚持指挥迎接上海解放的战斗。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统战部长、普陀区区委书记、华东纺织管理局局长兼上海市纺织工业管理局局长、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人大副主任、上海市副市长兼市政府秘书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为建设上海作出重要贡献。

 

80、殷夫(19101931

 

本姓徐,原名柏庭,又名祖华、徐白、文雄,笔名殷夫、白莽、沙菲、任夫等,象山大徐村人。一九二三年考入上海民立中学,开始创作新诗。一九二六年跳级考入浦东中学高三,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捕,不久保释。九月考入同济大学附属德文补习科,同月转为中共党员。一九二八年初参加新文学团体太阳社,同年秋再次被捕,保释后转移到象山,任县立女中小学代课教师。一九二九年二月重返上海,从事共产主义青年团和青年工人运动。同年五月与鲁迅取得联系,七月第三次被捕,严刑审讯,坚贞不屈,释放后得到鲁迅照顾、资助。后调任团中央宣传部干事,参与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和青年反帝大同盟会公开出版刊物《摩登青年》编辑工作,还为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撰稿、译稿。一九三O年五月作为“左联”代表出席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下午,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二月七日深夜,在龙华被秘密集体枪杀,年仅二十一岁。与同时被害的柔石、李求实、胡也频、冯铿合称“左联五烈士。”其代表作有诗集《孩儿塔》等。


网载 2012-07-27 23:00:26

[新一篇] 寧波幫人物資料(七)

[舊一篇] 寧波幫人物資料(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