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61、潘天寿(1897—1971)
原名天授,后改天寿,字大颐,号寿者、颐者,六十三岁后常署雷婆头峰寿者,宁海冠庄人。自幼即喜习画。一九一五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得经亨颐、李叔同诸师教益。一九二三年至上海,求教于吴昌硕,备受器重。应刘海粟聘请,与诸闻韵共同筹建上海美专中国画系、执教中国画、中国画史。一九二七年底参与筹建上海新华艺术院。一九二八年应邀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主任教授,并继续在上海兼课。抗战爆发随校西迁,任国立艺专教务长,一九四四年接任校长,兼国画系主任。抗战胜利学校迁回杭州后,辞去校长职务,专事教学和创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院院长,并为中国美协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和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一九五八年苏联艺术科学院授予名誉院士称号。毕生致力艺术教育,是现代中国画教学主要奠基人。擅长意笔花鸟、山水画,兼擅指画,能熔诗书画印于一炉,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并称二十世纪中国画四大家。着作有《中国绘画史》、《治印谈丛》、《潘天寿画集》、《潘天寿书画集》等多种。
62、李康年(1898—1963;一作1901—1963)
号洪福,鄞县(今鄞州区)人。十五岁进宁波大昌纸号当学徒,满师后任帐房。一九二一年任宁波棉业交易所秘书。一九二五年到上海,任中国化学工业社总务科长。“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筹办“九厂国货临时联合商场”。一九三三年二月又成立中国国货公司,全权负责经营,与永安、先施、新新并列为南京路上“四大公司”。期间,还参与经营其他工商企业,任肇新化学厂、国华烟厂董事长,永盛薄荷厂、上海科学化工厂、五和织造厂等董事。一九三七年后集资开设萃众织造厂,生产“四一四”毛巾,深受欢迎。越二年接办鸿兴袜厂,任董事长。敌伪统治时期拒绝代销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成为敢与洋商较量的国货业巨擘。抗战胜利后,继续主持国货公司,又与人合办中国钟厂,生产“三五牌时钟”,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曾任民建上海市委委员、市工商联执行委员。
63、叶庚年(1900—1988)
字贻丰,镇海庄市镇人。早年就读于庄市叶氏中兴学校。一九一九年考入香港大学攻读工程学科。一九三五年后参与承建杭州钱塘江大桥、湖南株洲兵工厂等工程,为抗战作出贡献。一九四八年九月去香港定居,创办新昌营造厂,并在美国、日本、东南亚、台湾等地承建大型工程。后发展成为新昌企业集团,经营范围涉及建筑、地产、海运、保险等。曾出资兴建庄市同义医院,疏浚中大河、横河堰,建造千岁桥和苏家桥。被乡里公举为叶氏义庄暨中兴学校校长,向该校捐资50万港币。历任香港新昌营造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新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新昌地产公司常务董事、建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董事、建安保险有限公司永远董事、香港苏浙同乡会会长、东华三院总理、宁波旅港同乡会名誉会长、香港甬港联谊会名誉会长等职。
64、沙孟海(1900—1992)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新中国成立后以字行,号石荒、沙村、兰沙、决明,鄞县(今鄞州区)塘溪沙村人。幼承庭训,早习篆刻。一九二O 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以教书收入养家及资助众弟求学。一九二五年赴沪在修能学社、商务印书馆图文函授社任教,期间从冯君木、陈屺怀学古典文学和古文字学,从吴昌硕、马一浮等学书法篆刻。一九二八年后在杭州、广州、南京、重庆等地任职,业余坚持书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调查组组长,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名誉馆长,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协浙江分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等职。一生亲历民国以来现代书法的发展,五十岁以前广涉书法各体,晚年喜写行草,尤擅擘窠大字,篆刻独树一帜,理论研究多有创见,被誉为现代书坛泰斗。对古文字学、考古学也都有精到研究。着作宏富,有《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篆刻集》、《印学史》等,并编有《中国书法史图录》等。
65、林汉达(1900—1972)
笔名林迭肯、林涛,镇海龙头场林村(今属慈溪龙山镇)人。一九二四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回母校四明中学执教。一九二八年入上海世界书局,从事英文编辑。一九三七年留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两年后回国,历任华东大学教授兼教育系主任、教务长、教学学院院长等职。一九四五年底,与马叙伦等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次年遭国民党政府密令通缉,转移至东北解放区,历任关东文协理事长、大连新文学协会主任、辽北省教育厅厅长、辽北学院副院长等职。一九四九年九月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燕京大学教务长、教育部社教司司长、中央扫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语文》杂志总编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并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毕生致力中国文字改革和文化教育,是中国着名教育家、语文学家。着作有《向传统教育挑战》、《西洋教育史讲话》、《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汉语拼音自修课本》及《东周列国故事新编》、《上下五千年》等。
66、卓兰芳(1900—1930)
又名祥和,字培卿,化名李品三、李安德,奉化松岙海沿村人。曾在宁波省立四中求学,后在奉化、鄞县、镇海、宁波等地任教。一九二四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一九二六年一月,中共宁波地委成立,任地委委员,奉派回乡,先后建立中共松岙、忠义支部,成立松岙农民协会。一九二七年元旦,发动农民进城大闹奉化县署,赶跑反动县知事。二月去上海参加中央党校短期学习,回甬后赴余姚、慈溪指导盐民和农民运动。六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委员兼农民部负责人,九月被选为省委常委。一九二八年三月兼任中共浙西特委书记。五月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先后发出《省委芳字通告》第一至十一号,部署全省革命斗争;并多次到兰溪、龙游、富阳、义乌等地指导工作,帮助建立县委。一九二九年一月改任省委常委、秘书长。四月省委建制撤销,任中共中央巡视员。后任中共浙北总行动委员会书记,领导杭、嘉、湖和浙西、浙东地区党的工作。同年九月八日在杭州江干区不幸被捕,面对敌人威逼利诱,坚贞不屈,于十月五日慷慨就义,年仅三十岁。
67、巴人(1901—1972)
本姓王,学名运镗,后名任叔,号遇庵,笔名百余个,以巴人最着名,奉化大堰镇人。一九一五年考入宁波省立第四师范。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开始文学创作。一九二四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六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九三O年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秘书长、中共江苏省委文委委员、上海各界协会联席会召集人。以巴人等笔名给各抗日报刊写了大量杂文和政治时事评论,并与许广平等共同编辑《鲁迅全集》,主编《申报》等多种报刊副刊。一九四一年七月奉命至新加坡,任星洲华人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宣传部长。后流亡到印尼苏门答腊,组织领导苏岛反法西斯总同盟,主编秘密刊物《前进报》。日本投降后在棉兰主编《民主日报》印尼文版,任华侨联合会总顾问,被荷兰殖民当局逮捕后驱逐出境。新中国成立后,任驻印尼特命全权大使。一九五二年回国后在外交部任职。一九五七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出版有《文学论稿》、《莽秀才造反记》等各种着作七十多部,近千万字,是我国当代着名文艺理论家、作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68、张其昀(1901—1985)
乳名赓黻,字晓峰,鄞县(今鄞州区)石碶镇人。一九一九年毕业于宁波省立四中,时值“五四”运动,代表宁波学生会赴沪,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继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一九三三年与人合办南京钟山书局,主编《国风》、《方志》和《思想与时代》。一九三五年入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次年改任浙江大学地学系主任兼史地研究所所长,后任文学院院长。一九四三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讲学,两年后回国。一九四九年去台湾,投身政界,并创办“中国新闻出版公司”,组织“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一九五四年起,先后筹建台湾政治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科学资料馆、历史博物馆等,倡议创立大专院校联考制度、建立博士制度,被台湾学界誉为“博士之父”。着作等身,有专着二百多种,中文论文二千余篇,乳名赓黻,字晓峰,鄞县(今鄞州区)石碶镇人。一九一九年毕业于宁波省立四中,时值“五四”运动,代表宁波学生会赴沪,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继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一九三三年与人合办南京钟山书局,主编《国风》、《方志》和《思想与时代》。一九三五年入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次年改任浙江大学地学系主任兼史地研究所所长,后任文学院院长。一九四三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讲学,两年后回国。一九四九年去台湾,投身政界,并创办“中国新闻出版公司”,组织“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一九五四年起,先后筹建台湾政治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科学资料馆、历史博物馆等,倡议创立大专院校联考制度、建立博士制度,被台湾学界誉为“博士之父”。着作等身,有专着二百多种,中文论文二千余篇,英文论文一百多篇,并监修宋、元、明、清“正史”新刊本和《中文大辞典》。
69、冯定(1902—1983)
原名冯世昌,笔名贝叶,慈溪孝中镇(今江北区慈城镇)人。一九二O年毕业于宁波省立第四师范,后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一九三O年毕业回国,在上海、江苏从事革命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传播。抗战爆发后,历任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宣教科长兼《抗敌报》主编、苏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宣传部长、中共淮北区党委宣传部长、抗大五分校副校长等。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等。新中国成立后,任马列学院第一分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教授、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顾问、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顾问、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顾问、并为全国政协第二至四届委员、第五届常委。是我国着名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宣传和普及作出了积极贡献。着有《平凡的真理》、《人生漫谈》、《共产主义人生观》等,主要论着收入《冯定文集》。
70、柔石(1902—1931)
本姓赵,名平福,后改平复,又名少雄,笔名柔石等,宁海县城人。一九二三年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去慈溪普迪小学任教,开始文学创作。一九二五年二月至北京大学旁听,一年后回乡,任镇海中学教务主任、宁海中学语文教师。一九二八年初,被推任宁海县教育局长。同年五月,亭旁农民暴动失败,帮助以教师职业作掩护的中共宁海县委领导人等脱险。六月避居上海,结识鲁迅,合办朝花社,出版《朝花周刊》。次年一月,受鲁迅委托编《语丝》。同年二月,中国自由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三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先后当选为执行委员、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参与左联机关刊物《萌芽月刊》编辑工作。五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左联代表出席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下午因叛徒告密被捕,二月七日深夜在龙华被秘密集体枪杀,与同时被害的殷夫、李求实、胡也频、冯铿合称“左联五烈士。”是无产阶级文学先驱。生前出版着作、译作百余万字,另有手稿20余万字,其代表作中篇小说《二月》、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被译成日、英、法、俄文。
网载 2012-07-27 22:59:4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