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演“义” (中)

>>>  晚明變革與中國近代化  >>> 簡體     傳統

前面提到《三国演义》是以三国演“义”的内涵。笔者粗查了一下,《三国演义》全书中“义”字出现了近三百处(不算人名、地名),前四十回就有一百二十处。可见罗贯中们用心良苦,用意清明,用几百个“义”字围绕着不同的人、物、事件全面透彻的阐明了“义”的所有具体的内涵。告知人们忠义、行义会怎样,不义、负义又会怎样,应该把“义”放在什麽样的位置。

书中“义”字随着刘备高频度出现,说明了什麽呢?对刘备从一个贩屦织席之辈成爲拥两川之地的蜀国皇帝,一直有很多人士不那麽服,甚至至今仍有人说他的蜀国是哭出来的。笔者不能赞同,认爲他的成功其实是他一生躬行仁义、以大义爲本,引大批的文人武士前来帮扶,加之他能知人善任的结果。刘备本人动辄口不离仁义,以信义爲本,而且身体力行,“吾甯死,不爲不仁不义之事(第36回)”。比如仗义前往救援徐州的陶谦时,陶谦一再将徐州相让,刘备都以从大义相救,无端据而有之则爲无义,坚执不肯。其关、张二弟亦劝,刘备以“汝等欲陷我于不义耶”相责。而其时刘备正势孤力弱,无处安身。至陶谦病重,第三次相让後即亡後,面对百姓的哭求,刘备才许权领徐州事。不久後见了吕布即将徐州牌印让之,只是碍于关、张的愤怒,吕布没接。後徐州被吕布攻夺,刘备反而以“城池本非吾有” 劝慰二弟,要“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 荆州刘表临危向他托孤,让领荆州,诸葛亮、伊籍亦劝他取之爲安身之地,刘备则甯可走而避之。可见其襟怀宽广,大仁大义,决非假作仁义、沽名钓誉。再看书中时人对刘备的评价(仅选刘备集团之外的作例),诸如:仁义素着(太史慈,第11回),仁义布于四海(徐庶之母,第37回),皇叔乃仁义之人(鲁肃,第54回),仁义远播,充塞乎四海(张松,第60回),真仁义之人(刘璋,第60回)等等,可相互印证。正是由于刘备的信义广布,义闻天下,令文武将士甘心爲他赴汤蹈火,死而无憾。如关羽甯从之死于地下也不降曹操;赵云在刘备势穷潦倒时仍前来投靠,“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诸葛亮爲报其三顾茅庐及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後已。以至後世薄劣小儿听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苏轼《志林》),足见刘备躬行仁义,感人至深,教化之功。

从前征战疆场的将士,无不寻求、梦想自己拥有一匹宝马,即或科技高度发达的现在,人们大多还会奢望骑着快马驰骋兜风。《三国演义》通篇仅浓墨渲染了一匹宝马---赤兔,它一亮相就吸引了读者与听衆。且看对它的描述: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有幸骑着赤兔纵横疆场的先後共有吕布、关羽二人。赤兔载着它的前一主人跑遍汉朝的北部,无论单打独斗还是以一敌二或三,未曾输过,赢得时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赞誉;赤兔的後一主人靠着它诛顔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直至守荆州,也可说未遇敌手(不过有机会且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笔者以爲张合、张辽、马超、许褚、庞德,甚至顔良(此将被关羽所斩,赤兔功莫大焉,也含突袭的味道)等都与关羽有个一比)。两位英杰一匹宝马的有机组合,爲《三国演义》增色颇巨。可以说这样的安排肯定富藏深意,那麽会是什麽呢?笔者认定当是爲了更生动多彩的,更有效的演绎“义”的内涵。
 
吕布一出场,英武之至,“器宇轩昂,威风凛凛”。当董卓妄言废帝刘辨时,荆州刺史丁原依之抗击董卓。然而,宝马赤兔加上玉带金珠,就让吕布翻手之间了结了义父丁原的命,改拜董卓爲父,坐实了见利忘义之名。没过多久,又被司徒王允以女色收买。一见貂婵,吕布即“惊问何人”,稍後是“目不转睛的看”,闻许之爲妾,则出席相谢,愿效王允犬马之劳。王允不用干戈仅托红裙,就策反吕布杀了董卓,爲国爲民除了一大祸害。吕布虽有除卓之大功,却不爲衆诸侯所喜。後到徐州一见刘备就甚敬之,称备爲弟,并诉苦:“布杀卓东出,关东诸将无安布者,皆欲杀布尔”(《三国志》)。而刘备也只是外然之而内不悦,因其语言无常,且“他势穷来投我,我若杀之亦是不义”。将吕布置于小沛并供粮草军需。没想到不多日吕布就乘隙攻占了徐州。又,吕布已许诺与袁术结爲亲家且送走女儿後又派人追赶三十里外抢回,後再亲自负女送袁术(被挡回),可见吕布的处世爲人。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後被曹操围攻,水淹下邳,吕布依仗“吾有赤兔,渡水如平地,有何惧哉”。自个因纵于酒色被伤就下禁酒令,而手下将士只是欲饮点小酒贺夺回被盗的马匹,竟要斩首、重打。致上下离心,三大将齐反,侯成偷了赤兔献给曹操,宋宪、魏续趁吕布小憩,用绳索把他捆住。见了曹操,吕布乞求松绑,并向曹操请降:“布今服矣,公爲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尚犹疑,刘备一句话“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送了吕布性命。书中还借助别人给吕布贴上了“见利忘义”(李肃,第3回)、“无义之人”(张飞,第14回)、“无义之辈”(曹操,第16回)、“无仁无义”(宋宪,第19回)等的标签。总之,吕布的所作所爲,充分体现了“义”的负面内涵。令读过和听了《三国演义》的人,一想到吕布就记起他的无义、负义。
 
赤兔见证了吕布的无义、不义之後,又被曹操送给关羽。因曹操一向敬慕关羽的忠义,(实际上二人首次相遇时,曹操就慧眼识英雄,力排衆议,且温酒相待,令其得以斩华雄、树威名。)由于关羽当时只是暂降,且尚有一条“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曹操想以宝马收服其心。从而赤兔随即见证了关羽所演绎的 “义”的正面内涵。关羽一得赤兔就向曹操再拜称谢,使得曹操很不高兴,因其多次送他美女金帛,关羽从未下拜过。一问缘由,竟是若知兄长(刘备)下落,可骑此千里马一日得见。後知关羽念刘备恩义,甯从地下也不降,使得曹操更赞关羽爲天下义士,自恨福薄。待斩顔良诛文丑,立功报了曹操之恩义,知刘备在袁绍处後,关羽即挂印封金离开。曹操未予拦阻,听凭他过五关斩六 将,还派大将张辽传谕各处关隘,任便放行,使之得以与刘备兄弟君臣重聚义。否则,无论关羽再高强的能力,仅弓箭手伺候就足以让他插翅难飞。由此也显示曹操好贤礼士之名,绝非虚夸。此间刘备、张飞均误会了关羽,刘备写信责之“何中道相违,割恩断义?”惹得关羽大哭,回书“义不负心,忠不顾死,……但怀异心,神人共戮。” 张飞以“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认定关羽背了兄长降了曹操,一见关羽,就挥矛便搠,骂其无义,不听甘糜二夫人之劝,要杀了负义之人,直待关羽砍了曹操的大将蔡阳才释怀。其後赤兔背负关羽,征战不息,目睹了他偌多的恩怨分明,信义素着。华容狭道,面对兵败势危的曹操,关羽想起昔日的封侯赐爵、锦囊护髯等许多恩义,正如刘备所预言,端的放了曹操一衆,甘从军令状请死,(经刘备求情被饶)。可见“义重如山”之誉,关羽受之无愧。後受命攻樊城,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天下。然右臂不幸中毒箭,神医华佗慕其高义,特意前来医治,分文不取。最後,由于吴、魏前後夹攻,失了荆州,败走麦城,赤兔被长鈎套索绊倒,关羽受擒,思桃园结义,手足深情,君臣大义,“安肯背义投敌国乎?”随後义不屈节,父子归天。将“天下义士”的称号演绎的淋漓尽致,惊天地,泣鬼神。宝马赤兔被孙权赐予马忠。赤兔悲伤无限,也英勇的演一大义,绝食数日,随主人而去。
 
赤兔的两个主人,先後均被处死,但二者却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贪生怕死,多行不义,乞降不成,不得不死;後者爲守大义,主动选择了死亡,孙权好言求其归顺不成,恐遗後患,不得不杀。蝼蚁尚且偷生,况人爲万物之灵,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关羽把大义看的高于生命,舍生取义,义薄云天。如同其自言“玉可碎而不就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正如书中明言“死于忠义,死得其所也”(第64回,姜叙之母),亦如司马迁所言“重于泰山”,身虽殒,名书竹帛,垂范後人,致令千秋仰义名.

昌功 2010-07-15 08:32:49

[新一篇] 《三国演義》之演“義” (上)

[舊一篇] 《三國演義》之演“義” (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