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演“义” (下)

>>>  晚明變革與中國近代化  >>> 簡體     傳統

《三国演义》除了以宝马赤兔爲媒介将关羽、吕布连起来突出的演绎了义的正面、负面内涵外,还用更多的人、事反复阐明、强调。辛敞听从其姊宪英言“职守,人之大义也”,在司马懿兵变围城後,尽职尽责率兵斩关夺门前往助曹爽。後曹爽等被杀,而辛敞却被司马懿因“彼各爲其主,乃义人也”留任旧职(第107回)。对许多爱主、护主、爲主报仇、伸冤的忠义之士,均倍加讴歌,如对丁管、吴孚(第4回),董承(第24回),申配(第32回),许贡家客三人(第29回),等等不胜枚举。 

书中虽然崇尚“忠义安能事两朝”,“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却也着力称道了庞德。庞德本是马超的得力勇将,随马超投张鲁,後因病留下,曹操伐张鲁时,爲张鲁抗曹。曹操以一付金制掩心甲送极贪贿赂的张鲁谋士杨松,使谮庞德于张鲁,令张鲁大怒欲斩之,经谏改爲“来日出战,不胜必斩” 。次日庞德被曹操设计活捉,拜降(第67回)。後樊城危,庞德自告奋勇爲先锋前往救援。爲释衆疑,庞德坦言与故主马超旧义已绝,擡榇决战,誓以死报曹操。与关羽大战百余合仍精神倍长,并在随後的大战里射中关羽左臂,然而受出于嫉妒心的于禁阻挡,贻误了战机。後于禁不听劝谏,被关羽水淹七军,于禁率衆投降,庞德则“吾受魏王厚恩,岂肯屈节于人!”率部奋力御敌,最後落水被擒,“壮士不毁节而求生,”甯死不降,且骂不绝口,引颈受刑。以至曹操长叹:“于禁从孤三十年,何期临危反不如庞德也!” 

在诸多势力的相互较量的过程中,“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文人将士们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若看透旧主非立业成大事之人,弃之而改投或旧主败亡不得已而变换新主,书中基本上是肯定的。诸如徐晃投曹操,因其“以臣杀主,大不义也。吾决不爲。”而被赞爲“真义士也。”其他的,象张合、许攸、张辽、贾诩及前述的庞德等归曹操,赵云、马超、黄忠等投刘备,甘甯从孙权,等等都得到肯定。唯对杀主、卖主求荣者,则痛加挞伐,如张松之于刘璋,杨松之于张鲁,等等,让这些无义背恩之徒受刑遭斩。顺此提及,苗泽出卖黄奎,虽帮了曹操亦遭斩(“爲了一个妇人,害了你姐夫一家,留此不义之人何用!”曹操语,第 57回),以警戒来人。然对魏延、孟达等的所作所爲,笔者目下尚难以置评。 

在群雄竞争的过程中,袁绍的从强到弱直至灭亡,值得一提。袁氏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爲汉名相之後,其势力远远强过曹操,然而却爲曹操所灭,社稷倾覆,析其缘由,非不幸也。可以说是其好谋无决,有才不能用,闻善不能纳,多行不义,等等的结果。比如昨日还是同盟军,冀州牧韩馥仗义送他粮草,接其军入冀州,袁绍则一入冀州即夺了冀州,随即又翻脸射杀公孙瓒之弟,被公孙瓒骂爲背义之徒(第7回)。其谋士沮授、田丰均劝他迎献帝安宫邺都,以挟天子令诸侯,成就霸业,不纳;待曹操迎天子安于许都後,又举兵南向,沮授、田丰谏其献捷天子,务农逸民等良计,不用,定要兴“于义则违”的“无名之兵”,结果应了沮授之语“兵义无敌,骄者先灭”,沮授因再谏被囚没能走脱,爲曹操所获,不降就义,田丰却被败而羞的袁绍取命,嗟乎! 

人是有情有义的,且情义相连。当情与义起冲突时该怎样处置呢?请看《三国演义》怎样开示这一问题。袁谭、袁尚兄弟爲争权利相互打的惨烈,可谓无情无义至极,被曹操加以利用、消灭;曹丕捷足先登王位,警示其弟曹植:“吾与汝情虽兄弟,义属君臣。”寻故贬之;诸葛瑾、诸葛亮哥儿俩分事吴、蜀,情义难两全,则是守义而别情,你之不来,正如我之不往;益州刘璋部下张肃捡到其弟张松写给刘备欲献西川的书信,行忠义将信交给刘璋,致张松全家被斩;而徐庶的老母因儿子失义痛不欲生,自缢示教(第37回);姜叙老母则以死迫姜叙践忠义(地64回)。从上明白可见,义重于情。 

至于诸葛亮亲领大军征南蛮,因蛮人恃其地远山险,多不习王化,今日平之,明日复叛,故采攻心爲上之策,七擒七纵蛮王孟获,致使蜀兵蛮人死伤无数,甚至令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何以颇费周折如此?可以说是向蛮人演“义”,以义服人。且看孟获第一次被擒後,“汝放我回去,再整军马,共决雌雄;若能再擒吾,吾方服也。”其後再被捉,则忘却前诺,诡言狡辩,再许下次降服。第五次被放後,擒了张嶷、马忠,其夫人要斩之,被孟获制止:“诸葛亮放我五次,今番若斩彼将,是不义也。”表明他懂了些义。至最後一纵,孟获才垂泪而言:“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结果是蜀汉不置官吏,南人尚主动以牛马物资相送,誓不复反!可见义的功效。诸葛亮大军此行,颇合天意,故也多得神助,掘无水之地能得水,遭毒泉之患亦得解,谋行计遂,所向披靡。班师回蜀至泸水,忽然阴云布合,狂风骤起,飞沙走石,波涛汹涌,人马难渡。诸葛亮细加调查,乃因此次南征所死之蜀兵南人的冤鬼怨魂作祸,依旧例需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等祭之方散。诸葛亮不从,“本爲人死而成冤鬼,岂可又杀生人耶?”遂设计“馒头”(和面塑成人头,内塞牛羊等肉)以代,亲自祭祀,祈之 “随我旌旗,同回上国”,“南方亡鬼,亦归王化”,并痛切大哭,情动三军,愁云怨雾中的数千鬼魂皆随风而散,蜀大军安然得渡。此事也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大义、仁智与风范,其祭奠所设亦沿袭至今。  

三国势力相互间轰轰烈烈的较量,随着吕布、袁绍、周瑜、关羽、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的逐个退场,声势渐次冷落。三国的使命行将结束,“天差邓艾取西川”,偷渡阴平峻岭,兵临成都,蜀主刘禅率衆不战而降,且“此间乐,不思蜀”。司马炎绍魏统,遣杜预等领兵水陆并进,势不可挡,曹操、刘备分别以几十万大军未能奈何的东吴,土崩瓦解,“一片降旗出石头”,致三国归晋一统。而曹操、关羽、刘备们所演的“义”,就流传下来,再经由罗贯中们总其成,着《三国演义》,将“义”的丰富内涵集中起来,留给越来越多的东方龙的传人。让“义”充实了人们的头脑,规范了人们的言行,让人们通过《三国演义》深刻的认识了“义”,自觉的去实践“义”的丰富内涵,维持了人类社会道德在较高水平。许许多多的志士仁人们爲了人类的大义,像关羽们那样舍生取义,甯死不屈。而如今那些超然于人间现实利益的“人”,爲了衆生,胸怀慈悲,放下生死,躬行正义,焦急的呼唤、帮助世人远离邪恶、从真向善,给人类奠定着新的未来,他们无疑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昌功 2010-07-15 08:32:49

[新一篇] 《三国演義》之演“義” (中)

[舊一篇] 睡夢中被勒死的三國皇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