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一、明清更迭的历史动荡
十七世纪的中国,明亡清兴,王朝更迭,形成中国古史中又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从广义上说,明清更迭并不仅仅是指崇祯十七年(1644 年)三月十九日朱明王朝统治的结束,以及同年五月清军的入据北京和四个月后清世祖颁诏天下,“定鼎燕京”。它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一过程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其上限可以一直追溯到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兴兵,其下限则迄于清康熙二十二年,清廷最终清除亡明残余,统一台湾。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其腐朽性亦越发显现出来。及至明神宗万历之时,朱明王朝已入末世。其间虽有过张居正十年(1573-1582)的锐意革新,然而
旷世大儒--顾灵式-
颓势已成,不可逆转。天启、崇祯两朝,更是江河日下,犹如痈疽积年,只待溃烂了。
土地兼并,这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尤其是它的晚期,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明末,不惟地主豪绅巧取豪夺,更有官庄的肆意侵吞。在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者身上,既有私租的榨取,复有官府繁苛赋役的重压,而辽、剿、练三饷的加派。则更属中国古史中所罕见的虐政。崇祯十二年(1639年),御史郝晋上疏,对加派的苛酷惊叹道:“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今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余万,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①在重重压榨之下,人民生计荡然。崇祯末年,自江淮至京畿的数千里原野,已是“蓬蒿满路,鸡犬无声”。②
同经济的崩溃相终始,明末政治格外的腐败。阉夺弄权,士绅结党,贪风炽烈,政以贿成,一片亡国景象。明神宗在位四十余年,蛰居深宫,侈糜无度。熹宗一朝,宦官魏忠贤一手障天。祸国殃民。魏氏党羽,推行恐怖政治,黑暗腐朽,无以复加。崇祯帝当政十七年,尽管孜孜图治,然而病入膏肓,积重难返。因此,崇祯一朝,事事仰承独断的结果,不惟于颓局无补,反倒使谄谀之风日长。这样一个腐朽已极的封建专制政权,理所当然要遭到历史的淘汰。
正当朱明王朝积弱待毙之际,地处我国东北的建州女真崛起。自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兴兵以来,短短半个世纪间,雄踞辽沈,虎视关内。皇太极继起,挥师频频叩关,出
①《明史》卷 78。《食货二》。
②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 72,《崇祯治乱》。·2.
广世大德--顾美武一
个满汉地主阶级联合镇压农民起义的局面。
然而清政权对汉族地主阶级的联合和保护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新王朝的统治,承认满洲贵族在这一联合政权中特殊的核心地位。对此不得有丝毫的异议,更不能拥号称尊,否则便是天有二日,形同敌国。所以,当南明政权拒不接受这样的现实之后,这一格局便迅速发生了变化。在农民起义军蒙受重大挫折,局促西南一隅的同时,清军挥师南下,以武力强迫江南官绅接受严酷的现实。顺治二年五月,弘光政权崩溃。六月,清廷再颁剃发令,将满人剃发习俗强制推行于江南。清廷重申:“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还严格规定:“已定地方,仍存明制,不遵本朝制度者,杀无赦!” 这样的民族高压政策,虽然使不少江南官绅低头就范,但是也有更多的不甘民族屈辱者,挺而抗争,投身到此伏彼起的反剃发斗争中去。形势的急剧变化,打破了满汉地主阶级联合镇压农民起义的格局,民族矛盾一度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为大顺、大西农民军余部同南明政权的联合抗清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于是在清初历史上,出现了以农民军为主体的抗清斗争高潮。但是,一则由于南明政权的极度腐败,不惟沿袭亡明故态,官僚倾轧,党争不已,而且极力排斥、打击农民军。再则无论是大西军还是大顺军,又都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团,两支力量始终未能有效地进行合作,甚至反目为仇,兵戎以见。这样,经过十余年的角逐,到康熙三年(1664 年),抗清斗争终于被镇压下去。至此,全国范围的反民族压迫斗争基本告一段落,民族矛盾趋向缓和。
① 蒋良骐;《东华录》卷 5,顺治二年六月条。,4,
2022-12-08 19:01:5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