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大儒——顾炎武》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旷世大儒——顾炎武》

先秦时代的儒,尤其是孔丘的儒,尽管他的本意不能不有说帝王以治天下的理想,但期周游列国并不得意的结果,使得他的学说或曰证明他的学说中,

“人”的成分更为浓厚。因此,这时的儒,更有纯粹意义上的“学说”色彩,更有醇儒的感觉。

逮至汉代,中央集权的建立,当然已经迥异于先秦的诸侯割据,同时也完全不同于仲尼所向往的周朝。

学如积薪,后来居上。

强芾说: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

王守仁: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晚明:谈良知者盈天下

姚江之学兴,而濂洛之脉绝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圣学正脉,只以穷理为先

高攀龙:学孔子而不宗程朱,是望海若而失司南也。学者以天下为任,为抗拒魏忠贤的倒行逆施,愤然投水自尽,以其傲岸的节操,实践自己主张。

东林巨子顾宪成:官辇毂,念头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间林下,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切磨德义,念头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齿矣。

徐光启目睹“名理之儒,土苴天下之实事”

徐光启:方今事势,实须真才,真才必须实学。一切用世之事,深宜究心,而兵事尤亟,务须好学深思。

率天下之人而归于实用。天下要务,略如指掌。

水利、漕运、农艺、屯田、历法。

复社领袖张溥、陈子经,向徐光启问当世之务,就天文、历法径问所疑。

卷轶浩繁的《明经世文编》

归有光:圣人之道,其迹载于六经。六经之言,何其简而易也。不能平心以求之,而别求讲说,别求功效,无怪乎言语之友而蹊径旁出也。

万历年间,焦竑、陈第继起,皆以明经君子着称一时。启、祯两朝,钱谦益成为归有光学术主张的后先呼应者。

《初学集》学者之治经也,必以汉人为宗主

不务空谈,讲求实际。皆返本跖实,绝去一切虚玄幻妄之说。上穷九天,旁该万事。

顾炎武《郡县论》

封建之废,固自周衰之日,而不自于秦也。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方今郡县之弊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

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日益趋于乱也。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皇权高度集中,酿成各级地方官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

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率此不变,虽千百年而吾知其与乱同事,日甚一日矣。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顾炎武与陈子龙相识多年,早年,同为复社中人,明月亡,又同在抗清营垒之中,对于此番子龙死难,炎武自然悲痛万分。

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心,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少者俗姓刘,号石溪,明亡,云游四方,一度寓居南京燕子矶禅院。石溪多与明遗民往还,在江南的反清复明运动中,每见其身影。与会的其他二三人,亦皆来自湘黔。

此次聚会,湘黔战局和永历政权的存亡为主要话题。

旋即改换名姓,继续南行,试图同东南沿海郑成功之师联络。由于旅途艰险,联络未遂,于八月中返归南京。

《督亢》

此地犹天府,当年竟入秦。燕丹不可作,千载自凄神。野烧村中夕,枯桑垅上春。一归屯占后,墟里少遗民。

督亢而北,京城在望。抵达京城,不胜今昔之感,国破家亡之痛油然而生。

山海关耸峙海滨,雄关一道而系明清兴亡。顾炎武登临关楼,极目远眺,昔日战场硝烟,影影约约,依稀可见。

顺治十六年夏,顾炎武抵达昌平明十三陵。拜谒明朝历代帝王陵寝,悲从中起,泪如涌泉。

在《恭谒天寿山十三陵》一诗中:麦饭提一箪,枣榛提一筐。村酒与山蔬,一一自携将。下阶拜稽首,出涕双浪浪。主祭非曾孙,降假非宗祊。

重上诸陵间,徘徊复彷徨。至此,炎武幽燕之行如愿以偿。

顾炎武在京中逗留期间,再晤友人王丽正。安徽歙县人,明诸生,顺治二年,曾在江南从金声起兵抗清,兵败,流寓四方,守志不屈。

南京既是明朝南都,又是顾炎武北游前的客居地,经历频年干戈扰攘之后,如今故地重游,虽河山依旧,但遗民的伤心泪仿佛同长江水合而为一,也分不清哪是江水、哪是泪水了。

得以拜见流寓于此的前辈遗民林古度,福建福清人。

九月,扬州僧舍晤友人黄师正,早年入史可法幕。

绍兴府所属萧山县,有南宋六帝陵寝。

炎武所撰此文,既记其叔父生平,又及死友归庄行事,且述一己经历。一文而写状三人,人生聚散,家道盛衰,国运存亡,六十年间事皆在字里行间,几可作炎武自传来读。

康熙十二年,清平西王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起兵反清。一个月后,吴军横扫贵州,直驱湖南。十三年春,湖南全境皆落入吴三桂手。

闻吴三桂叛,福建耿精忠、广东尚之信相继称兵反清,史称三藩之乱。

三藩乱起,清廷上下一片震恐,调兵遣将,朝野不宁。加以又有杨起隆诈称朱三太子,在京中聚众谋叛,于是更加剧了京城的混乱局面。

前者的拒熊赐履邀修《明史》,此番的超然吴三桂乱局之外,表明了顾炎武北不与清廷合作,南不与吴三桂为伍的志向。

康熙十五年,顾炎武在京中得读黄宗羲着《明夷待访录》,又就《日知录》致书宗羲。

知天下未尝无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

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之君子所以着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

为了表示与清廷的不合作态度,顾炎武从此绝迹不入都门。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天天空海阔之中,一旦为畜樊之雉,才华累之也。虽然,无变而度,无易而虑,古人于远别之时,而依风巢枝,勤勤致意,愿子之勿忘也。

自今以往,当思中材而涉末流之戒,处钝守拙。孝标策事,无侈博闻;明远为文,常多累句。务令声名渐减,物缘渐疏,庶几免于今之世矣。

若夫不登权门,不涉利路,是又不待老夫之灌灌也。

《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遂游览天下山川风土,以质诸当世之大人先生。

先祖曰:着书不如抄书,凡今从之学,必不如古人也,今人所见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也。小子勉之,惟读书而已。

《日知录》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

把着《思辨录》的陆世仪和着《明夷待访录》的黄宗羲引为同志。

《日知录》于经术文史、渊微治忽,以及兵刑、赋税、田亩、职官、选举、钱币、盐铁、权量、河渠、漕运,与他事物繁颐者,皆具体要。一部讲求经世之学的资治之书。

晚年的顾炎武,恪遵“良工不示人以璞”的古训,精心雕琢日知录。

有明一代,举数十屯而兼并于豪右,比比皆是。

《日知录》“君”并非封建帝王的专称,为“上下之通称”,近乎嘲弄封建帝王。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

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廉耻》宋人罗从彦: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之哲王所以正百辟者,既已制官刑儆于有位矣,而又为之立闾师,设乡校,存清议于州里,以佐刑罚之穷。移之郊遂,载在礼经,殊厥井疆,称于毕命。两汉以来,犹循此制。

乡举里选,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议,终身不齿。……降及魏晋,而九品中正之设,虽多失实,遗意未亡。凡被纠弹付清议者,即废弃终身,同之禁锢。

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请举秦民之夏麦秋米及豆草,一切征其本色,贮之官仓,至来年青黄不接之时而卖之。救民水火,莫先于此。

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图谋匡复,暮年独居北国,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

撰修明史,应当惟是章是非、同异之论,两造并存,而自外所闻,别用传疑之例。一切存之,无轻删抹,而微其论断之辞,以待后人之自定。

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文须有益于天下。

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

葛洪《抱朴子》古诗刺过失,故有益而贵;今诗纯虚誉,故有损而贱。

若每一作诗,辄相推重,是昔人标榜之习,而大雅君子所弗为也。

国家治乱之源,生命根本之计。

君子博学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孔子之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于水火之心。

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

黄宗羲虽名重朝野,但其晚年也是局处故土,不敢渡江。

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

学者将以明体适用也,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民,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风、土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时,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

清廷:高压统治固可取得一时成效,却非久系人心之策。有鉴于此,清统治者改换思路,向中原文化认同,并及时调整文化统治政策。

《心同山河——顾炎武传》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永言矢一心,不变同山河。那与一马一骡结伴、渐行渐远的思想者的身影,怎能不令人谛视?

黄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做过咸安府推官的顾咸正,对明朝政权始终寄予莫大的希望。写秘密奏疏,托人送交远在福建的唐王朱聿键,1645唐王刚刚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

奏疏在半路被清兵抄获。押解到南京。

审讯时,洪承筹摆出一副挑衅神态,问他:你知道史可法还在不在人间?

顾咸正毫不畏怯,瞪圆了眼睛,反问道:你知道洪承畴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死?

洪承畴老羞成怒,脸上一阵红一阵白。

五月,清兵攻入南京,弘光帝逃往芜湖,被捕获,押解北京,站在宣武门城墙上,当众用弓弦勒死——尊贵的礼遇。

一个年迈体弱的乞丐,实在忍受不了弘光小朝廷的官员们冒着滂沱大雨跪在马路边迎接大清豫亲王多铎到来,纵身投身自尽,并留下绝命诗,

慨然诘问:三百年来养士朝,为何文武尽皆逃?

县令杨永言,好友归庄,顾炎武,吴其沆,一起率领义兵坚守昆山城,终于弹尽粮绝,被三十万清军攻破。

担任抗清主帅的原狼山总兵王佐才。顾炎武和归庄历尽艰难,从混乱中逃脱。

常熟县语濂泾,亭林书院在东唐市创办。

清军一路南下,攻苏州,破昆山,顾炎武的弟弟顾缵立誓以身许国。清兵入城时,身穿一袭白衣,手执利剑,冲上留晖门城楼与清兵展开殊死的搏斗。

归庄《悲昆山》

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

雁齿横排云烟出,虹桥高卧泉石奔

清代状元:精神到处文笔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壮思风飞逸情云上,朗姿玉畅惠德兰馨

顾炎武好友朱彝尊:宜尔子孙位业木公金母,殳于兄弟才华季虎头龙

吴淞江下游严重淤塞,致使浙西连年遭受涝灾。永乐皇帝批准他役工十余万。永乐初年,户部尚书夏元吉来到江南。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

民劳,吾何忍独适。本地诸生叶宗行立下汗马功劳。

设置测量水位的石标,为忧欢石。

要学资治通鉴的原本,大多数人只学《纲目》省力又快,拿明人一百本书跟宋人一本书来比较,肯定不如

看《邸报》明代官方的公报。。。着书不如抄书,吸收前人的学术成果。

清军进逼,张岱在家里宴请明鲁王,大演《占花魁》

当时的士大夫,尤其痴迷昆曲,任何时候都不愿意丢开。哪怕是在情势危急之中,比如南京被清兵占领,有些官员不得不逃亡杭州,他们仍随行带着家班,一旦安顿下来,又开始演戏。清军气势汹汹地进逼时,才高命蹇的文化人张岱竟然在家里宴请被拥立监国的明鲁王,大演《占花魁》。这是最典型的一例。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所以不要寻章摘句,要有也是简单直白

舞台调度

顾炎武: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龙篆刻,亦何益哉?

十七岁那年,和好朋友归庄一起,在昆山参加了复社。归庄后来当了个僧人。

以文会友,讲学论道,诗酒唱和,实际上常评议朝政。成员差不多三千人,遍及大江南北。

召开过三次大会,第三次明崇祯五年春,苏州虎丘大会。

连生公台,千人石上也坐满了人。

崇祯五年,苏州虎丘复社大会。

亭林经济,震川文章。归庄的曾祖父归有光。

归庄拎着酒壶进了考场,日未哺而成七义,分隶、篆、真、草书五经文字。

今日反清,当寻得一基地,不宜耗尽生家力气。

结绳而治  

元代至正年间,张猩猩的胡人,从遥远的中亚细亚,兵荒马乱,赶到阳澄湖畔玉山草堂,赴文人之约。是有名的音乐家,嗜酒与乐。

诗人杨维桢:春云小宫鹦鹉吟,猩猩帐底轧胡琴。一双银丝紫龙口,泻下骊珠三百斗。

清顺治五年,于七以栖霞县东七十里的锯齿山为根据地,揭竿而起,聚众抗清。

明固然该亡,但清也定会有该亡的那一天。

洪承畴审判。。。。史可法尚在人间?洪承畴死没死?

傅山 明朝覆亡后宫中太监范养民进入华山 做了道士 复庵

李顒 关中三票 博学鸿儒

康熙二年 傅山 日月相照

傅山见康熙,不称臣也不跪,让满朝文武乃至皇帝都非常没面子。

《傅山进京》

傅山 出家道士 顺治六年 薛宗周 大同起义 举义抗清

顺治十一年,宋濂晋豫边境起事 秘密会见傅山

顾炎武与傅山合作创办山西票号

孙奇峰

人,不能拎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皮。

孤灯照遗经,雪深坐空馆

张尔岐(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人,今店子乡张稷若村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年六十六岁。诸生入清,不求闻达。所居败屋不修,养母。集其弟四人讲说三代古文于母前,愉愉如也。妻朱婉婉执妇道,劝尔岐勿出,辽教授乡里以终。明清之际着名经学家。《清史稿·儒林》中有传,《辞海》、《辞源》及《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均有简介条目。

陶宏景、皇甫谧的名言: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

康熙二年 阎若璩

昆曲名伶陈圆圆 流落苏州 名冠苏州梨园 被劫北上

万历三大征

戚继光抗倭  嘉靖 徐渭

康熙博学鸿儒词科:璇玑玉衡赋 和 省耕诗

以玉料为装饰的天体观测仪器

《尚书 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省耕,是经古代皇帝出宫巡视春耕

李因笃 修《明史》

祖冲之 圆周率

汤斌(1627年—1687年),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清朝政治家、理学家暨书法家,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正。汤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被尊为“理学名臣”。

三国时,袁绍逼郑玄入营,然而死在了那里

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

日知录 序 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

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大公


2022-12-08 19:01:56

[新一篇] 《天地行人 王夫之》二十九

[舊一篇] 明清更迭的歷史動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