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

【注释】 【译文】

尺表一尺长的测日影的标 一尺长的标杆能够测定天体运

杆。玑衡古代观测天体的仪器, 行之度,一寸长的律管能够测量往

这里借指天体运行。寸管一寸长 返来回之气。

的律管,这里指判断二十四节气的 【道理】

各月“中气”的一种设施。 世间物,不看大小,关键是看

功用;人之眼,不看大小,关键是看见识。

子游未雨绸缪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春秋末吴国人,“孔门十哲”之一。子游曾任武城县令。他尊崇儒学,教化民众,有远见卓识。有一年夏初时节,一直在城门外土墩上筑巢而居的鹳鸟,叽叽喳喳鸣叫着,四处寻找新居,后来,鹳鸟将其巢穴搬到坟地里一块较高的墓碑上。守墓人赶紧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子游,说“鹳鸟,是能预知天气的,它突然间把巢搬到高处,估计是这一带要下大雨,发水灾了吧。”子游一听,立即着手布置防灾。他发布通告,通令百姓做好防灾准备,先是要求转移重要财产,然后要求准备好船只、雨具,还要求储备干粮。许多人不理解,抱怨县太爷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偏偏要兴师动众。子游一面给老百姓做解释,一面带着手下检查防灾情况。

过了几天,果然狂风四起,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且,这雨一下就是好几天,根本没有停的意思,大雨淹没了城墙外的土墩,水位还在继续上涨。不过,因为子游的远见卓识,老百姓一点儿也不慌乱,大家在县太爷的指挥下,有序撤离。这时候,最慌乱的是鹳鸟,它眼看着自己建在墓碑上的巢快被淹没了,就在墓地上空不停地哀号、盘旋,不知如何是好。

子游见状,叹息道“鹳鸟能预知,但没有远见,我们做事,必须未雨绸缪,方可应付千变万化的态势。”

明·沈周(乔木葱乌图》(局部)

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不清,搅不浑,如此深广,难以测

【注释】

汪汪深广的样子。版bei, 量。

池塘。澄dèng,澄清。 【道理】

常言道;海水不可斗量。做人

【译文】

气度深广,犹如万项池塘,澄 要胸襟开阔、器量深广。

嵇康喜怒不寄于颜

嵇康,三国谯郡铚(在今安徽)人,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身长八尺,英俊潇洒,一生崇尚老庄。其友王戎说“我与嵇康相处了二十年,从来没见过他喜形于色。"

嵇康爱好打铁。他在自家后院的一棵柳树下修了一个小池子,引来清凉的山泉灌满小池,每当打铁累了,便跳进池中泡山泉。有一天,嵇康正在后院打铁,声名显赫的钟会来拜访他,他不予理睬,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继续打铁,直至大汗淋漓。钟会自觉无趣,只好悻悻离去。嵇康就在他离去时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钟会走后,一直记恨在心,不久,便找了个理由把嵇康打人大牢。嵇康人狱被判死刑后,很多人替他愤愤不平。行刑当天,三千名太学生痛哭流涕,集体请求赦免嵇康。可惜未能如愿。临刑前,嵇康神色平静,抚琴弹响《广陵散》,曲罢,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而后,从容就戮,时年三十九岁。

宋·马远《水图之二--洞庭风细》

洞庭风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

【注释】 【道理】

捐舍弃、丢弃。 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拥有万

【译文】 贯家财,都应该保持平常心,守住

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 做人的底线。

够登上高枝后就舍弃根本呢?

魏徵夫人四拒奢华

魏徵,唐太宗时期着名贤臣。他生性耿介,一生清贫;其妻裴氏也非常节俭,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内助。魏微官居宰相之位,按常理,裴氏可以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出可车马代步,人可奴仆如云。可事实上,裴氏却是同丈夫住在破旧、狭窄的老房子里,每天纺纱织布,粗茶淡饭,过着清贫安乐的日子。

唐太宗很敬重魏微,听说他的住所已破败不堪,便命有关官员解决这事。这位官员来到魏微家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赫赫有名的宰相大人,却住在这摇摇欲坠的房屋里。于是,官员命令手下搬东西,备将魏大人一家送到宽敞亮堂的大宅子里去住。正在织布的裴氏赶紧停下手中的活儿,断然拒绝道“这可万万使不得,我家夫

10

君住惯了老房子,他不习惯别处,还请你转告皇上,谢谢皇上的好意。”见魏夫人态度如此坚决,这位官员只好找来工匠替他们修缮老房子。

有一年魏徵病重,卧床不起,唐太宗派太医去为他治病。太医到魏徵家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盖在宰相身上的被子是布面的,而且实在太破旧了。唐太宗听说后,派人送来柔软暖和的丝绸棉被。正在下厨的裴氏赶紧跑出来把来人往外轰,她说“我家夫君用惯了布被布褥,如果用丝绸棉被,他反倒睡不着觉,所以,还请皇上见谅。”

魏徵去世后,唐太宗悲痛万分,准备给爱臣举行一个盛大的葬礼。但裴氏说“我家夫君一生俭朴,如果葬礼太奢华,就有违他的遗愿。一切从简,请皇上恩准!”葬礼结束后,裴氏拒绝了皇上的赏赐--搬进新居,颐养天年。她依然同儿孙一起,守着老房子,过着清贫、宁静的生活。

清·华喦(yán)《夏日山居图》

11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壁,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注释】 采自昆仑山中。

孟津;古黄河津渡名。盈握 【道理】

手中满握。 一个人的才能是否出众,与他

【译文】 的出身没有必然联系,关键是看他

夜光明珠,不一定要出自孟津 后天的努力。

河里;手中满握的壁玉,不一定要

从家奴到将军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奴隶出身,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是历史上出身低微而功高盖世的代表人物。

汉朝自高祖刘邦建国以后,屡屡受到北方匈奴的掠夺羞辱,老百姓苦不堪言。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朝廷上下,一片震惊,汉武帝果断封卫青为车骑将军,命他带兵出征。然而这却遭到了很多大臣的质疑与反对,大家对这个曾经的家奴不以为然,根本不相信他的能力。顶着这些质疑,卫青果敢冷静地率军出征了。

部队进人茫茫大漠,人困马乏,卫青查看好地方,命士兵就地安

14

营扎寨。卫青先是巡察营地,然后回军帐与手下研究出兵谋略。这时候,伙夫提着一罐肉汤请卫青用餐。卫青一看,行军打仗,还有这么好的食物,便问道“士兵们就餐没?"

“正在用餐。”伙夫答道。“那他们吃什么呢?"

“大饼一个,泉水半碗。"

卫青一听,二话没说,提着这罐肉汤出了军帐,让伙夫用小勺子将这罐汤分与士兵,而自己就蹲在士兵中间,与大家一起啃干饼,喝冰凉的泉水。

夜半时分,沙漠里气温极低,军帐里生起火堆取暖。卫青把部队里有威望、作战勇敢的几员老将请进军帐休息,自己却通夜巡察,困了,累了,就和衣与士兵们挤在一起,小憩片刻。

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卫青,赢得了军心;治军严明的卫青,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身先士卒的卫青,带领骑兵精锐部队,出其不意地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士兵们奋勇作战,勇敢杀敌,俘近千人,威震匈奴。龙城大捷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消除了朝廷中一些大臣对卫青的偏见。自此以后,身负重任的卫青愈战愈勇,彻底打垮了匈奴的主力,立下了赫赫战

功。 清·龚贤《山水图册》(之二十)

15

会心处不必在远。

【注释】 【道理】

会心处使人心神交融、宁静 常言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

安详的地方。 于市。要想内心淡泊宁静,与自然

【译文】 万物心神交融,不一定非要追求险

使人心神交融、宁静安详的地 远。心安,随处即安。

方不一定在遥远之处。

陶渊明辞官归田园

公元405年三月的一天,任彭泽县令八十一天的陶渊明一边叹息“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一边摘下官帽,脱下官服,挂出印绶,辞官归田园,从此,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

辞官回乡的陶渊明,“夫耕于前,妻锄于后”,过着恬淡自在的生活,哪怕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也能优哉游哉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洲明爱菊,房前屋后全都栽种菊花。他悉心打理,每到秋霜起,式菊花便斗艳地傲霜开,引来宾朋满座。只要有朋友来

16

拜访,他就把家里所有的酒拿出来,与朋友畅饮,谈古论今,吟诗作赋,好不自在。陶渊明每饮必醉,每醉必睡,睡眼蒙眬之时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然后便呼呼大睡,醒来后,继续“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后年事渐高,又遇荒年,生活日渐窘困,但他依然固穷守节,老而弥坚。老朋友颜延之接济他一大笔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预付饮酒之资。但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之物,他却不接受,嗤为嗟来之食。

公元427年,归隐田园二十多年的陶渊明,低吟着他的田园诗赋,抱守着自己的清贫之志,在五柳树旁、菊花丛中离开人世。

明·李在《归去来兮图之五--抚孤松而盘桓》

17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注释】 慰他们。

绥sui,安抚。 【道理】

【译文】 为官之道,领导之术,在于用

对势力强大的,用德行来安抚 德行来征服人,用仁爱来感化人。

他们;对势单力薄的,用仁义来抚

陈塞遗盗

陈塞(shí)即陈太丘,字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县东)人,东汉官员、学者。他以行德政、施仁爱闻名于世。

陈塞曾因得罪权贵而归隐乡里。时逢灾荒,老百姓生活贫困,心怀天下的陈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常常夜不能寐。有一夜直至凌晨时分,他还在辗转反侧,突然听见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悄悄探望,发现一小偷正躲在房梁上。他没有大喊捉贼,而是赶紧爬起来,把所有的子孙叫到面前,对他们加以教导“做人,一定要勤学自勉,一定要堂堂正正,千万不可走上邪路。做坏事的人并不是天生就坏,而是平常不学好,不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就养成了坏习惯,这样,本来可以成为正人君子的,结果却变成了卑鄙小人。你们千万不

18

能学梁上君子的这种行为。”众人一听这话,忍不住抬头张望。躲在房梁上的小偷羞愧难当,他赶紧跳下来,捣蒜似的叩头谢罪。陈塞赶紧扶起他,说“我知道你也是为生活所迫,但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堂堂正正做人。我家人口众多,生活也不富裕,没有多的物资馈赠你,这里有两匹绢,你拿去换点粗粮吧。只是,从今往后,你要改恶向善,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千万不能再走邪恶之路。”小偷早已是痛哭流涕,不停地点头称是。

陈塞遗盗的故事很快在当地流传开来。自那时起,很长一段时间,那里都没发生过盗窃这类事情。

·盛继(mào)《坐看云起图》

19

德以居全为称,仁以不害物为名。

【注释】 誉,施仁爱以不伤害他人而声名远

居全掌握全局。称chēng, 播。

声誉。害物伤害他人。 【道理】

【译文】 要想以德政和仁爱征服天下。

行德政以掌握全局而获得声 就得观瞻全局,顾全他人。

殷仲堪仁爱量刑

殷仲堪,东晋末年官员,素有德政、仁爱、忠孝的美好声誉。他初任荆州刺史时,朝野注目,都期盼着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殷仲堪走马上任后,并没有大的举措,而是施行仁政,润泽百姓。有一次,他查看狱案文件时,发现桂阳人黄钦生被判死刑,便亲自过问“黄钦生何故而获死罪?”

“诈言父母死亡。”主管官员回答道。

“罪该万死,利用已死父母办丧事而敛财。”另一官员补充道。“什么,已死父母?”殷仲堪觉得事有蹊跷,“这到底是咋回事?"

主管官员赶紧把事情的前前后后详细报告了一遍。殷仲堪听完,

20

沉默片刻,说道“法律规定,如果诈言父母死亡而服丧敛财者,依照虐待父母罪,当斩首弃尸。但仔细推究这一法令,是指父母都还活着,却诈言父母已死,穿上丧服,大办丧事。这确属忤逆不孝,天理不容。但黄钦生的父亲已死多年,他为了骗财而办丧事,做了荒谬不法之事。这与父在而言亡相比,就相差很远了。所以,此案得重新审理。”

后来,殷仲堪亲自走访,打探黄钦生平时的做事、为人,最后,赦免了黄钦生的死罪。殷仲堪讲人性,仁爱地执法量刑,受到当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宋·马和之(传)《唐风图--羔裘》(局部)

贵族着羊羔皮衣,乘坐肥马华车,见路人而不顾,喻当权者“不恤其民”。

21

启晨光于积晦,澄百流以一源。

【注释】 流而归于一源。

晦昏暗。澄澄清。 【道理】

【译文】 立志敬德,仁爱修身,就能安

开启晨光于昏暗之中,澄清百 定时局,威震四方。

孝文帝迁都

孝文帝拓跋宏,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博学多才,精通汉学。亲政后,大力推行改革,特别是将都城由大同迁到洛阳,加强了各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特别是迁都这一举措,遭到了老旧大臣,甚至是太子的强烈反对。但孝文帝决心已定,决意要迁都。

公元493年,孝文帝带着朝中大部分老官员,率领军队,浩浩荡荡地南下伐齐,实为迁都洛阳做准备。不料路遇绵绵秋雨,道路泥泞打滑,行军困难,士兵们衣湿被潮,不思饮食,疾病四起,军心涣散。特别是随行的老官员,不适应这样的气候,吃不了这样的苦,不想再南下。但孝文帝仍旧披甲上马,冒着秋风冷雨准备继续率军南

22

下。官员们挡住孝文帝的去路,苦苦哀求。孝文帝一看时机成熟,大声说道“不再南下可以,但我们必须迁都,只有迁都洛阳,才不用远途出征,而且南伐时的粮草供应才会更充足。同意迁都的站在右边,不同意的站在左边。”那些老官员听说只要同意迁都就可以停止南下,就都纷纷站到了右边。孝文帝一看,心里暗暗高兴。他骑在马上,高昂着头,严肃地说“要治理天下,应该以四海为家,走南闯北是常事,迁都一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公元495年,北魏迁都洛阳,在政治、律令、习俗等方面推行汉化改革,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南北民族大融合。

清·冷枚《养正图》(之三)晋文公在晋楚交战中,亲自结履。

23

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

【注释】 上,不刻意讲求恭敬,而让人肃然

肃肃肃敬的样子。廊庙朝 起敬。

堂。修敬讲求恭敬。 【道理】

【译文】 自己庄严稳重,就能令人肃然

庄重严肃,如同进入朝堂之 起敬。

李百药劝学

李百药,唐朝史学家、诗人。他为人耿直,才识广博,于贞观四年(630)当上了太子李承乾的老师。太子幼时聪颖,勤奋好学,对老师尊重有加。李百药尽心教授太子做人、做事。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太子患了腿疾,连走路都一瘸一拐的,这不仅影响了学业,而且在太子心里落下了阴影。眼看弟弟李泰英俊潇洒,深得父皇喜爱,太子常常呆坐在学馆里,望着窗外,半天不说一句话。李百药耐心地开导太子,用古人来激励他,但自卑的太子不仅不听,反而变本加厉,流连于声色犬马之娱,荒废了学业。对此,李百药焦急万分,他想劝诫太子,但连太子的影儿也见不着。于是,他就在太子的寝宫外整夜整夜地守候。有一天,好不容易见着太子了,

24

但话还没说上,太子就要匆匆出行。李百药跨前一步,厉声喝道“身为太子,不思进取,耽于享乐,成何体统!”李百药声如洪钟,惊得太子手下的人都不敢再前行。玩兴正浓的太子哪听得这些话,当天晚上竞派人去刺杀老师,所幸刺杀未遂。

李百药并未放弃对太子的教诲。他花了大量心血和时间写成《赞道赋》,以历来储君成败的事例告诫太子,给了太子一剂清醒剂。太子幡然悔悟,一度改掉不良习气,跟着老师继续认真学习。

清·禺之鼎、王翚(nui)《听泉图》(局部)

25

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注释】 物都改变不了他。

清真纯真。 【道理】

【译文】 清心寡欲,内心宁静,人世间

纯真质朴,清心赛欲,世间万 纷纷扰扰的事便会远离自己。

许由洗耳

许由,字道开,号武仲,阳城槐里(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人。许由虽是唐尧时的一介平民,却因为人清雅高洁而名震天下。

许由自幼跟着几个哥哥躬耕田垄,内心淡泊宁静,不慕世间荣华。他立规守矩,讲求道义,不吃嗟来食,不饮盗泉水。夏天在树上筑巢而寝,冬天挖地窖而居。饿了,采野果而食;渴了,捧山泉而饮。

八十多岁高龄的尧帝听说许由情淡志高,是难得的贤才,便想将帝位禅让于他。主意打定,尧帝亲自登门拜访。许由喟然长叹曰“匹夫结,。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于是连夜逃往箕山颍水旁,继续过着恬淡的隐居生活。尧帝四处打探,得知许由去处后,便派人

26

连夜赶往箕山。使者碰上正在沿山而牧的许由,便对他说“恭喜你,尧帝将请你做九州牧。”许由望了来者一眼,便转身离去,口中念道"吾志在青云,何乃劣劣为九州伍长乎?”他觉得使者之语污染了自己的耳朵和心灵,于是匆忙跑到颍水边掏洗耳朵,表示自己的清高之志。尔后便隐居深山,终身不染世俗,不为名利。《晋书》为此赞云“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

27

清·王云《采花翁图》

坐谦虚为席荐,张义让为帷幕,行仁义为室宇,修道德为广宅。

【注释】 为广宅。

席荞席子,席垫。 【道理】

谦进仁义,修德养性,方能坦

坐守谦虚为席垫,仲张义气为 荡盘落,畅行于天下。

【译文】

帷幕,施行仁义为星宇,修养道德

君子素位而行

傅尧俞,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重臣。为官三十年,厚重寡言,心无城府,无论官居何职,他都素其位而行。

宋英宗时,傅尧俞任谏官,他忠正耿直,不阿不媚,在皇帝面前一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一次,又与皇上议论政事,英宗问;“爱卿为何不议谏蔡襄?”傅尧俞答道“如果蔡襄有罪,陛下可以亲自依法查办,哪用得着等我一句话呢?”英宗继续说道“你是谏官,就等着你公正严明的直言。”傅尧俞说“从公正公平的角度而言,我只看见蔡襄负责修建山陵一事立了大功,没发现他有什么大的罪过。臣身为谏官,就该凭着良心说话,如果要臣依照皇上的意思言事,臣不敢。”

宋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法,想借助傅尧俞的声望来扫清障碍,而傅尧俞却反对新法。王安石恼羞成怒,一纸公文,将其降职贬官。两年时间,傅尧俞奔走于偏远地方任职。任地方郡守时,大家认为他对新法有看法,不会执行新法,其实不然,只要是朝廷颁布的法令,他都一律遵照执行。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君子素其位而行,根据所处的职位来行事。我身为谏官时,有向朝廷进言的责任,现在我身为郡守,则应该按照朝廷

的法令政策来处理事务。"

后来傅尧俞被贬到黎阳县草料场管理仓库,郡守来县里视察,他随着众多官员一起迎接郡守。郡守顾及他曾是朝廷重臣,就找来其他官员代替他,傅尧俞直言谢绝“担任什么样的官职,就要尽什么样的责任,怎能荒废职责呢?”他赶走代替他的人,自己仍是每天都去草料场公干,无论酷暑严寒,十年间,一天也没间断过。司马光很敬重傅尧俞,说“清廉、正直、勇敢三种品德,一个人很难兼备。我却在傅尧俞身上见到了。"

清·高其佩《行书六言联》

释文守中庸而处世,法内则以齐家。

29

守中庸而盂

此人,人之水镜也,见之若披云雾睹青天。

【注释】 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披拨开。 【道理】

【译文】 刚正廉明,浩然正气,可为人

这个人,如静止的水和清明的 镜,鉴照人之得失。

镜子,能鉴照人事,看见他就像是

牛屋贵客

褚(chǔ)季野,东晋大臣,少时因才扬名,入世做官后,有简贵之风,不轻易多言语,故有“皮里阳秋”之美誉,意即口里没有褒贬之词,其实心头很能识人。

有一年,褚季野由章安县令改任太尉记室参军,他不坐官车不骑官马赴任,而是搭乘顺路的商船一路前行。船经钱塘亭时,已是夕阳西下,于是褚公就借宿在钱塘亭里。

这一夜,刚好县令沈充送客后要投宿钱塘亭,亭吏接到县令投宿的消息,赶紧将已经熟睡的褚公一行人叫醒“快,快,快起来,给县太爷腾地方。”被吵醒的商贩都骂骂咧咧的,睡眼蒙眬的褚公招呼着大家说“走吧,走吧,县太爷来了,是该腾出地方来,旁边有个

30

牛棚,我们去牛棚里睡觉吧。"

半夜,因潮声太大,县令沈充一时无法人睡,便起来散步。他信步走到牛棚外,见里面睡着几个人,便问亭吏“牛棚里是些什么人?”亭吏说“一行粗野之人,前来投宿,我就让他们睡牛屋了。”沈充乘着酒劲冲牛棚里喊道“北方佬,想不想吃大饼夹葱?我睡不着,可不可以陪我聊聊?”褚公一听有人喊话,就撑起身扬手道“我是河南褚季野。"

“什么,褚季野!”沈充一听,酒醒了大半,还惊出一身冷汗来。他再不敢惊动褚公,甚至不敢要褚公移动地方。他命令手下在牛棚里摆设筵席,款待褚公。当着褚公的面,沈充要鞭打有眼不识泰山的亭吏。褚公不愠不怒,挥手制止,与沈充喝酒吃菜,就像啥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第二天一早,沈充一直恭敬地把褚公送到县界。褚公挥手道别,依然不多言语,沈充深深佩服他的淡然与雅量。

清·戴熙《清泉空亭图》

胸中无宿物。

【注释】 【道理】

宿物隔夜之物。喻芥蒂,指 不计较琐细,不拘于繁文缛

心中的不快。 节,心头便豁然敞亮。

【译文】

心中没有什么不快的事。

支道林养马放鹤

支道林,东晋学者、高僧。二十五岁剃发出家,专注于佛学,四处开坛讲经,吸引数万听众。他名士风范十足,坐禅之外,拜儒学,好老庄,吟诗作赋,泼墨善书,甚至不屑于他人议论,执意养马放鹤,悠游山林。

支道林身为佛僧,却于寺院外养马数匹,对这些马不圈不羁,不驯不骑,也不役使其干推磨驮物的杂活。闲暇之余,他便于山林间观马。马儿们觅食、饮水、踱步、奔跑,静若深思之态,动若追月之形,正合支道林逍遥悠然的心态。

佛家养马,本是有违常理,何况养着这些马匹,却不驾用,更是招来非议。有人当面质问他“你养着马匹,马乃畜生,你却不驾、

32

不骑、不役,养来何干?”“贫僧喜欢这些马飘逸的神韵。”支道林用这句简短的回答,将闲言碎语抛诸脑后。

有名士仰慕支道林的闲适恬淡,给他送去几只白鹤。支道林很喜欢白鹤的挺立姿态,但他舍不得圈养这些鹤,他把这些鹤带到山坡上,对它们说“鹤呀,你们本是高飞冲天之物,怎么能够成为大家的玩物呢?这才是你们广阔的天空,尽情飞翔吧!”说罢,把鹤一只只都放了。说来也怪,这些鹤像是听懂了支道林的言语,在他头上盘旋鸣叫,久久不忍离去。而后,排成队,展翅冲天。支道林望着渐渐远去的鹤影,顿觉心旷神怡,神思飘飞。

宋·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局部)

33

虽不能休明一世,足以映彻九泉。

【注释】 足以辉映照彻于黄泉。

休明美好清明。映彻辉映 【道理】

照彻。九泉黄泉。 人只要有功于世,即使有些瑕

【译文】 疵,也能瑕不掩瑜,流芳百世。

虽然不能美好清明于一世,但

智降俺答

张居正,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后世对他褒贬毁誉不一,但他提政期间,智降俺答,巩固边防,的确是有功于社稷。

隆庆四年(1570),鞑靼首领俺答汗举兵南下,进攻大同。面对外敌入侵,朝廷上下慌成一团,只有张居正遇事不乱,他一面积极准备迎战,一面派人去敌方寻找突破口。就在两军对垒的节骨眼上,张居正收到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带领数十人来降的消息。此事非同小可,张居正示意大同巡抚不要急于受降,先了解情况。原来俺答爱上了把汉那吉的第二任妻子三娘子,把汉那吉气愤不过,上演了这出辣家投明的大戏。

打探到事情的真相,张居正毅然接受了把汉那吉的投降,但朝中

34

很多大臣极力反对,认为敌情叵测,怕是有诈。就在把汉那吉投降不久,俺答的铁骑如黑云般席卷而来,朝中反对派就乘机指责张居正,说这下看你如何应对。早做好军事防备的张居正临阵不乱,一面抵挡对方的进攻,一面以把汉那吉做人质,派人送信给俺答“我大明朝的法令是,斩获外族酋长或者子孙的首级者,奖赏万两黄金,并赐爵封侯。我不愿拿着你孙子的首级去请赏,难道你忍心杀害他吗?"

俺答念及祖孙情分,被迫妥协退兵。张居正亲自把穿着皇上赐的大红丝袍的把汉那吉送回鞑靼帐幕。俺答非常感动,保证以后不再侵犯大同,和明朝友好相处。

张居正凭着自己的勇毅和果敢,智降俺答,巩固了北部边防,解除了边关之患。

今无雅照券已物林徐草院心周 调光斜坡得末量行平

收放丽于手入迄

明·沈周《卧游图册之二--平坡散牧》

35

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注释】 然独立于山崖。

岩岩高洁峻峭。 【道理】

【译文】 为人处世洒脱自然,如孤松岸

为人,品格高洁,就像孤松岸 然,淡看云卷云舒。

一钱足矣

隋朝富上法师,在益州净德寺修禅期间,每天都在山脚的小径旁,选一株高大的树木,系上一顶大斗笠,然后就坐在斗笠下读诵经文,从不开口向来往的路人化缘。有善男信女把钱币或财物轻轻放置他身旁时,他也不抬头,只管自己专心诵经,从不道一声谢,也不会念“阿弥陀佛”之类消灾祈福的话语。山间小径,过于偏僻,人烟稀少,多年来都没有收到什么供养。有人对富上法师说“你可到城西北去,那里天天车来人往,布施的人多,你得到的供养也就多些。"富上法师答道“何必要那么多呢,只要能维持生命,一钱足矣,多有何用?”

陵州刺史赵仲舒,残暴不仁,不信佛法。他听说富上法师的故事后,便有意去试探。有一天,他骑马经过富上法师诵经处,假装不小

36

心掉下一贯钱,这钱刚好掉在富上法师的脚边,法师看都不看一眼,仍悠然地诵读经书。不一会儿,“嘚嘚嘚”的马蹄声传来。赵仲舒派人回来取钱了,钱还躺在原地,那人捡起钱来离开了,富上法师连眼皮都没抬一下。赵仲舒觉得很不可思议,他问富上法师“你整天化缘所得不过一钱,现在一贯钱掉在你面前,别人来拿走,你为何不阻止?"

“一钱足矣,要一贯何用?何况那本不是我的,我为何要阻止别人拿走呢?”说完,富上法师继续念经诵佛。

听了这话,赵仲舒很是叹服,立即下马道歉礼拜,向富上法师求经问佛。

清·改琦《福慧长生册》(之一)

37

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注释】 【道理】

彰彰显,显扬 人生最重要的是立志立业,高

【译文】 远的志向就像明灯,能照亮前行的

人怕的是志向不立,何必担优 方向。

好名声得不到彰显呢?

戴渊投剑

戴渊,东晋大臣,年轻时侠肝义胆,但无远大志向,不注重自我品行,曾领着一拨人,出没在江淮一带,抢劫来来往往的商贩和总客。有一年,陆机过江回洛阳,带了很多家乡特产,行李堆满了船舱。戴渊一见,认为这可是一块难得的肥肉,就指挥手下的十多个年轻人上船抢劫,他自己则坐在岸边的一把椅子上指挥,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戴渊本就高大英俊、气度不凡,即使干抢劫这类卑劣之事,仍显神采飞扬。陆机一见,觉得此人可救,便冲着戴渊大声质问道“你才能如此超群,干吗要做强盗呢?”说罢,便目光炯炯地盯住戴渊。戴渊被陆机的凛然正气震住了。他想是呀,我既然能轻松自如地指

38

挥手下人抢劫,那也可以指挥他们冲锋陷

阵呀。我早就想金盆洗手了,可一直苦于 生

没有更好的门道。眼前船上之人,穿戴整齐,气定神闲,话语铿锵有力,肯定不是等闲之辈,难道这是老天为我特意安排的一位贵人?这样想着,再抬头一看,陆机依然站立船头,用殷切的目光望着自己。戴渊站起身来,把手中的宝剑投掷在地,一跃身,跳上船头,跪在陆机面前,痛哭流涕地说“戴某我没有远大志向,一直

康 碍

混迹于江湖。我早就不想过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了。请贵人指一条明路。”

“浪子回头金不换,只要你肯改过自新, 陆机一把扶起戴渊,语重心长地说 眼

要为民做事,为国出力,都是可以的。”

后来,在陆机的帮助和举荐下,戴渊从军 征战,官至征西将军,充分发挥了他带兵 等

打仗的指挥才能。

沙第

近代·李叔同(弘一法师)行书条幅

释文以无碍眼等视众生。佛《华严经》句。

39

佛华

百行以德为首。

【注释】 首要。

百行各种好品行。 【道理】

【译文】 人最重要的品行是德行,德高

各种美好品行中,以德行为 则身正行端。

丑妻诫夫

三国时期魏国人许允才貌双全,却偏偏娶了阮卫尉的丑女儿为妻。大喜之日,拜过天地,拜过父母后,新娘早已送进洞房,许允知道新娘相貌丑陋,迟迟不愿意进洞房去揭开新娘盖头。家里人都为这事着急。许允的朋友桓范对他说“阮家既然把丑女嫁给你,肯定有深深的用意。你们现在已拜堂成亲,就应该进去好好观察一下。”听了这话,许允走进洞房,揭开新娘盖头,但一看新娘丑陋的面容,转身便想离去。新娘知道许允这一走,就再也不会进来了。她一把抓任

许允的衣襟,恳请他留下来。

许允背对着新娘说“妇女应当具备四种德行妇德(贞洁茶顺)、妇言(辞令温婉)、妇容(容貌美丽)、妇工(衡织刺绣),

你有哪几种?"

40

新娘说“妇德、妇言、妇容、妇工,我所缺的只是美貌而已。但是君子应该有许多优良品德,你有哪些呢?”

“我全都有。”许允气愤愤地说,一边说还一边想挣脱往外走。“各种优良品德以德行为首,你好美色而不好德行,怎么能说是全都有呢?”新娘义正词严地说。

许允一听此语,觉得自己的新娘子绝不是等闲之辈,他有些惭愧,缓缓地转过身来,轻轻地拥新娘人怀。从此,这对夫妇相敬如宾,过着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

41

清·华罍(白描仕女图》(局部

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注释】 增添了我的烦恼。

饷馈赠,赠送。 【道理】

【详文】 为官就得公私分明,清清白

你身为官吏,却拿公家的东西 白,坦坦荡荡。

赠送我,对我不但没有益处,反而

于谦诗文志清廉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明代名臣,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于谦少年立志,十二岁时即写下明志诗《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文如其人,于谦一生为官,刚正不阿,清正廉明。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搜刮钱财,许多文官武将争相献金求媚。但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不仅不带任何礼品,还特意写下《入京》一诗以明志“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的于谦赢得了上自皇帝、朝中百官,下至百姓的好评。

于谦六十大寿之时,前来贺寿的人络绎不绝,于谦传出话来,一

¥42

概不收寿礼。皇上念其忠心报国,战功卓着,派人送了一只玉猫金座钟,同样被拒之门外。来者急了,写了一首诗“劳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劳劲不松。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情不通。”于谦看后,续诗一首“为国办事心应忠,做官最怕常贪功。辛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好多送礼的见于谦连皇上送的寿礼都不收,也就只好作罢。但于谦好友郑通,觉得自己与于谦的交情深,理应送点礼以贺其六十大寿,于谦又赋诗一首“你我为官皆刚正,两袖清风为黎民。寿日清茶促膝叙,胜于厚礼染俗尘。”郑通见了很是钦佩,撇下礼物进屋与于谦品茶清谈。

两人谈得正是兴起,管家来报,有一个名叫“黎民”的送来一盆万年青,并赠诗一首“万年青草情意长,常驻山间心相关。百姓常盼草常青,永为黎民除贪官。”于谦见后,亲自出门迎接,郑重接过这意义非凡的寿礼,还高声吟诗一首“一盆万年情义深,肝胆相照万民情。于某留作万年镜,为官当学万年青。"

清·凤之题(西郊寻梅图》(局部)

43

若万里长江,何能不千里一曲?

【道理】

【注释】 人无完人,一生行事,不免会

有些小过失,唯时时警惕,注重修

略。

就像浩油荡荡的万里长江,流 为,方能不断提高自我。

【译文】

经子里,哪能没有一点儿弯曲呢?

祖逖南塘一出

祖逖(n),东晋名将。这位胸怀大志、受人敬重的大将,却也曾有“南塘一出”的污点。

西晋灭亡,祖逖一心想要北伐,收复失地。朝廷口头上对他的行动加以支持,但就是不派遣兵力,也不拨发军需物资。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祖逖只得自己发展势力,四处招揽人才,招兵买马。凡是加人祖逖部队的,无论官位高低,无论才能强弱,无论身份贵贱,祖逖都要一一询问,与他们促膝交流,希望他们将来能为北伐建功立业。当时人称祖逖子弟三万,就是夸赞他待宾客义徒如子。

也许是“爱子”心切的缘故吧,祖逖不仅容忍自己的手下犯错误,甚至还会出面袒护他们。当时,扬州灾荒,军队物资很是匮乏,

44

他的手下就常常到南塘(当地的富人区)去抢劫,不光抢劫金银财宝,连棉被、大衣、食品等都一扫而光。祖逖不但不加以阻止,还常常帮着清理“战利品”。有一次,前去抢劫的几个弟兄被官府捕获,祖逖亲自出面去官府营救。主管官吏为此责备祖逖,租逖却不以为然地说“这有啥,只要这些兄弟能为北伐出生人死,这点小毛病不足道。"

经过多方周旋,好不容易救出被捕的几个兄弟,祖逖不仅不劝诚他们金盆洗手,反而主动问他们“比复南塘一出不(tōu)?"意思是,要不咱们再到南塘去干一票?

祖逖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当时很多官员的批评。王导和庾亮等人看见祖逖“裘袍重叠,珍饰盈列”,便常常摇头叹息道“身为官员,不该这样做呀!”

元·倪瓒《六君子图》

45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注释】 才是真正的英雄呀。

雅望庄重的仅容。 【道理】

真英雄,不在其相貌,而在于

【译文】

魏王的仪容风度都不同寻常, 气度与胸怀。

但是站立在座福旁的那位持刀人,

曹操,真英雄也

曹操统一北方后,南匈奴慑于其威力,主动派使者人朝拜见。曹操觉得此事非同小可,便要亲自接见。他想匈奴朝见,应当对他们有所震慑,而自己身材有些矮小,形貌有些丑陋,有损大朝威仪,干脆给自己找个替身。这样一想,合适的人选马上就在头脑中闪现出来了--崔季珪,当今美男子,仪表堂堂,气度非凡,足以征服外邦使者。

匈奴使者朝见这天,崔季珪扮成魏王,端坐在朝堂之上。而曹操自己则一副武士打扮,身着铠甲,头戴红缨之盔,手握大刀,站立在座榻之后,双目炯炯直视堂下。接见礼毕,一直低头颔首的使者抬起头来,不经意间与曹操四目相对。使者心头一惊,赶紧低下头去。不

一会儿,便匆匆告退了。

曹操觉得事出有因,便赶紧派间谍去追。这人追上匈奴使者,询问道“你觉得魏王怎么样?”

“魏王呀,确是儒雅之人,不仅貌美,而且气度不同寻常,有威重之感。不过,站在魏王身后的那位持刀人,别看他身材短小,相貌丑陋,但目光犀利,额宽气阔,眉宇间自有天地万象,他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47

清·余(生)《花鸟图》(之五)

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足的,这是天道啊。

【注释】 损减少,减损。补补充, 【道理】

助人之道,锦上添花可嘉,但

补给

【译文】 雪中送炭更为可责。

减损富足多余的,补给贫弱不

何敬叔受饷

何敬叔,南北朝时期齐东海郯(Tán)城人,曾任长城(古县名)县令。他勤政爱民,清廉如水,无论在县衙公办,还是巡察地方,绝不骚扰老百姓,也不接受任何馈赠。

有一年,长城县大旱,土地干裂,粮食歉收,老百姓忍饥挨饿,更没有粮食交租税。何敬叔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这一日,何敬叔又在书房踱来踱去,思谋对策。突然心头一亮,顿生一计。他抄起笔,唰唰唰写出一张告示,然后贴到大门外。不一会儿,门口便聚了一群人。只见告示上写着我何某人生活太贫困,最近几日准备接受馈赠,有意者从速。人们议论纷纷,摸不着头脑。倒是那些想巴结他的有钱人大喜过望,争相送礼,唯恐不及。不出十

。48

日,便凑齐两千八百担粮食。眼见馈赠差不多凑够百姓的租税了,何敬叔便当着老百姓的面,揭下告示,宣布所收粮食全部抵作百姓的租税,自己一粒不留。

消息很快传遍全县,老百姓都感激地称何敬叔为“青天大老爷”。

宋·马和之(传)《豳(ein)风图--七月》(局部)

百姓四季料织场景。

49

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注释】 友,思考是否守信义,就是这三思

罢了。

【译文】 【道理】

在家里,思考是否有孝道,在 信义,忠诚,孝道,乃做人之

朝堂,思考是否忠于君,对待朋 根本。

嵇绍,真君子也

嵇绍,嵇康之子,字延祖,西晋名臣。十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家时,念其母独自抚养成人之恩,极其孝顺,后被山涛举荐为官,虽公务缠身,也不忘孝敬老母亲。嵇绍才识广博,卓有政绩于是一路高升,官至豫章内史,但听闻母亲去世,悲痛不已,辞官不任,回家为母守孝。

守孝期满,齐王司马冏任嵇绍为左司马。嵇绍见司马阎日益骄纵,奢靡成风,便直言进谏。有一次,司马冏与董艾等人正在宫中畅谈国事。嵇绍穿着朝服求见,董艾对司马冏说“嵇侍中善丝竹,您可以让他弹琴。”于是司马冏命人拿琴进来请嵇绍演奏。嵇绍不感意,并庄重地说“您匡复社稷,更应讲究礼仪,端正秩序。我今人

50

穿着整整齐齐的朝服前来商讨国家大事,岂能有丝竹之乐?”司马冏和董艾等很是惭愧,愈加敬重嵇绍。

公元304年,嵇绍任侍中,奉诏前往行宫接驾。恰逢荡阴一战。王师战败,惠帝连中三箭,脸部受伤,护卫、百官和侍从一见阵势不妙,纷纷逃跑,只有嵇绍毫无畏惧,端正官帽,整理好朝服,挺身而出,极力保护皇上。后因寡不敌众,嵇绍被擒,但他高昂着头颅,绝不屈服,叛军就死死地将他按在马车前的直木上。他虽抬不起头来,仍然倔强地直昂着脖子。惠帝赶紧说“嵇绍是忠臣,千万不要杀害他呀!”军士回答道“奉皇太弟的命令,只是不伤害陛下一人而已!”于是嵇绍被杀害,鲜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惠帝为此哀痛不已。侍从要洗这件染血的御衣,惠帝悲痛地说“这是嵇侍中的血,千万不能洗去呀。”

嵇绍慷慨就义后,门生故吏都追慕他的德行,到他的墓前追悼。为他守丧三年的有三十多人。

明·沈周《蕉荫琴思图》

51

穷猿奔林,岂暇择木?

【注释】 么样的树木而居呢?

穷猿走投无路的猿猴。暇 【道理】

空闲时间。 人生道路上,难免有需要委屈

【译文】 自己的时候。当无法改变世界时,

走投无路的猿猴,慌乱之中逃 就先改变自己。

进树林,哪还有空闲时间去选择什

李充“无暇择木”

李充,东晋着名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慧勤学,才华出众,但家里特别贫穷,没有机会接触上流社会,想要人世做官,一直没有机会。李充常常徘徊在竹林间慨叹“唉,世有千里马,而伯乐何在?”

当时的大名士殷浩任扬州刺史,早就耳闻李充的大名,很佩服他的才学,很敬重他的人品。殷浩想君子何不成人之美呢?可自己权力有限,不知这李充能否暂时屈就一下。

殷浩亲自驾车,来到李充的茅庐前,试探着问道“李学士,你

才高八斗,能力出众,你愿意委屈一下自己吗?"

李充一听,知道机会终于来了,心中暗喜,但不急着回答殷浩

52

而是背着手,踱起方步,口中诵道“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宴(jù,贫穷)且贫,莫知我艰。”这是《诗经·邶(i)风·北门》里的话,意思是我从北门出城去,心中忧伤烦闷,饥寒交迫,独自前行,没有人知道我的艰难困苦。

殷刺史一听,心头也是一阵暗喜这李充果然是识时务者呀,但自己只能举荐他做一个县令,还不知道他是否愿意。于是,继续试探性地问道“你愿意去方圆百里的剡(shàn)县做县令吗?"

“穷猿奔林,岂暇择木?”李充还是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转过身来,给殷浩行了一个大礼。殷浩连忙扶起李充,哈哈一笑。

宋·马和之(传)《小雅节南山图--雨无正》(局部)

绘贤者隐居山林,劝解其重新出仕。

53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注释】 和玉石这样高洁,而不愿像艾蒿那

兰摧玉折兰草被摧折,玉石 样的劣草茂盛荣华。

被掉碎。萧敷艾荣艾蒿长得很茂 【道理】

盛。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译文】

哪怕备受摧残,也宁可像兰草

李垂不媚权贵

李垂,北宋官员,才学出众,为官刚正,厌恶官场上的阿谀奉承之风。同朝官员丁谓凭着吹牛拍马的本事,深得宋真宗宠幸,官居宰相之职,权倾朝野。朝中很多官员都去奉承巴结他,唯独李垂不买他的账,从不违心地说一句奉承话,更不用说登门送礼了。朝中官员有慑于丁谓权威的,就劝李垂说“凭着你的学识和能力,完全可以再官升几级,你为何不去走走丁宰相的门道呢?"

李垂愤然回答“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还仗势欺人,简直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这样的贪赃枉法之人,我为什么还要去走他的门道呢?”不料,这话传到丁谓耳朵里,他恼差成怒,

54

将李垂贬为边远地区的地方官。

李垂虽贬官外地,依然尽职尽责地处理政务。后来,丁谓事败。被贬到崖州。朝廷重新启用李垂。李垂在家候职之时,朝中大臣李康伯对他说“你才学过人,当今宰相想举荐你为起草诏书官。不过,宰相还不认识你,你最好去拜见一下他。”

“李大人,你的好意,我心领了。”李垂冷静地说,“为朝廷出力,为老百姓办事,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我要去走门道,三十年前,拜谒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何必要等到今天呢?我年事已高,常常当面指责办事不公的官员,我自己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脸色而摇尾乞怜,来换取他们的举荐和提携呢?"

不料,这番话又传到了当朝宰相耳朵里。结果,李垂再次被挤出朝廷,去外地任州官。虽屡遭挫折,但李垂依然耿介刚直,不媚权贵。

明·陈元素《兰花图》(局部)

55

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

【注释】 土,所以将要得到财宝时就会梦见

污“污”的异体字,肮脏。 肮脏的东西。

【译文】 【道理】

官位本来就是腐烂发臭之物, 人贵在拥有高洁的品行,过分

所以将要得到官位时就会梦见棺 追逐名利,容易迷失自我,甚至成

材里腐烂的尸体;财宝本来就是粪 为名利的奴隶。

郗超好施

郗(xi)超是东晋有名的大臣,他聪明绝顶、潇洒豪迈,当时的人称赞他有“旷世之度”。郗超和他的父亲郗愔(yin)很不一样,郗愔好敛财,郗超好施与。

郗超很敬重高士,凡是有高士想要隐居的,他便会慷慨解囊,拿出一大笔钱来,替他们买房置地。有一次,郗超受邀参加名士聚会,他本不打算去,但听说这次聚会中有当时的高士戴安道,他便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了聚会。郗超一向敬重戴安道,见面后,却不主动与他言语,而是暗暗地查看他的一言一行。戴安道,儒雅之士,谈经论道,如潺潺溪流;挥毫泼墨,尽显笔力功夫;抚琴拨弦,音若袅

56

袅云烟。其非凡的气度,令郗超很是佩服。临走时,郗超拱手而言“高洁志士,该归隐山林,方可与天地合一。"

戴安道回礼道“正欲归去,剡溪。”

郗超一听此语,二话不说,驾车离去。而后,花百万钱财在剡溪购置土地,修建庄园,而且在修建期间,不辞辛劳,亲自督察。庄园背依青山,前绕流水,左有竹林松园,右有菊兰苗圃。庄园的房屋三进三出,高大敞亮。庄园修建好后,郗超拜访戴安道,只有简短的一句话“可以归去,剡溪。"

戴安道也不推辞,住进剡溪的美丽庄园,乐在山水之间,而郗超从那以后,再没去剡溪的庄园看一眼。

元·钱选《山水居》(局部)

57

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注释】 自己的膝上,不用人时,恨不得把

进人重用人才。 人推下万丈深渊。

【译文】 【道理】

古代的君子,用人时讲究礼 选用人才,不能凭私心爱憎,

数,辞退人时也合乎礼数。现在的 而应合平礼数。

君子,要用人时,恨不得把人抱在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他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很好地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大宋王朝。赵匡胤虽然登上了皇帝宝座,却不敢高枕无忧。他深刻地认识到武将的能量今天我的部下可以拥我为王,明天他的部下也可效法。想到这些,他不寒而栗,食不甘味,夜不安眠。为防患于未然,赵匡胤导演了一出戏--杯酒释兵权。

58

这一天,赵匡胤在后花园设宴款待高级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君臣把盏交杯,觥筹交错,其乐融融。酒过三巡后,宋太祖故意愁眉不展,悲戚戚地说道“若不是靠你们,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但做皇帝太艰难了,我整夜都不敢安枕而卧啊!”众将忙问其故。赵匡胤说“你们还不明白吗,谁不想做皇帝呀?”石守信等一听,惊恐万状,纷纷离席跪地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赵匡胤断然说道“我相信你们无异心,但倘若你们的部下希求富贵,把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咋办呢?”众将一听,都吓得叩头谢罪,请求皇上指示一条生路。

赵匡胤语重心长地说道“各位爱卿,人生如白驹过隙,太短暂了,你们征战了大半辈子,该颐养天年了。出守地方,多购良田美宅,为子孙置下产业,还可养伎蓄女,日日宴饮。岂不快活!”众将明白了皇上的意思,第二天都称病离职,赵匡胤大喜。

明·刘俊《雪夜访普图》(局部)

宋太租赵匡胤雪夜访问功臣赵普,二人一边饮酒,一边商定统一天下的大计。

59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

【注释】 【道理】

略。 所谓“知难而退”,并非鼓励

【译文】 畏难情绪,而是提示人们随机应

看见形势好就前进,知道有困 变,顺势而为。

难就退却,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陈平与周勃礼让相位

陈平与周勃都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大功臣,一文一武,辅佐汉初几位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

陈平以他的智谋征服了天下,先是声东击西从项羽手中救出刘邦,然后施以反间计,剪去项羽羽翼范增,而后智擒韩信,解白登之围。特别是吕后死后,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稳住了大汉朝的江山。周勃以他的英勇善战威震天下,跟随刘邦几乎参加了秦末汉初的所有大战,灭掉秦朝、东征项羽、平定内乱、防御匈奴。他为人质朴刚强、老实敦厚,威望极高,刘邦死前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正因为这些,陈平认为周勃的功劳更大,而以右丞相让与周勃,自己担任左丞相一职,两人一左

60

一右辅佐汉文帝。

有一次,君臣三人又在一起商议国家大事。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天下一要办几桩大案?”周勃一时答不出来。汉文帝又问“天下一年收租税稻粮多少?”周勃还是答不出来。左丞相陈平却答得很爽快“朝中事务,官吏各负其责,陛下问狱案,职责在廷尉;问租税稻粮,职责在粮官。我与周勃身为宰相,不应该样样琐事都管,宰相的责任是辅佐皇帝,对外镇抚四夷诸侯,对内爱护百姓,使卿大夫各司其职。”周勃听了陈平这番话,心头很是惭愧,觉得自己的能力远远不如陈平,就自愿把右丞相让与陈平,而自己则称病辞去相位。

清·张敌(yo)《双鸟啄柳图》

61

多言多衅,妒前无亲。

【注释】 能干的人就没有亲朋好友。

衅是非。妒前嫉妒比自己 【道理】

能干的人。 嫉妒,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译文】 在刺向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害自

讲话多是非就多,嫉妒比自己 己。

疯狂的嫉妒

跟着刘邦吃尽苦头的吕雉,被项羽抓住后,囚禁了两年多,好不容易脱离虎口,回到刘邦身边,却发现丈夫身边多了一位如花似玉的戚夫人。这位美若天仙的女人,明眸善睐,多才多艺,特别是她擅长“翘折之舞”,把刘邦迷得神魂颠倒。刘邦常与戚夫人在宫中歌舞作乐,吕雉是看在眼里,恨到心头。况且,戚夫人之子赵王刘如意深得刘邦喜爱,在戚夫人耳边风的吹拂之下,刘邦欲废太子刘盈而立如意,这件事,更让吕雉下决心除掉戚夫人。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登基,吕雉也就贵为太后,她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戚夫人关在永春巷里,逼其穿上囚服,戴上枷锁,天天用大木棒春米。你不是擅长翘袖折腰吗,看你还跳得起来不?戚夫人悲痛

62

欲绝,乃在巷子里高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哼哼,还想靠你儿子来救你,他还狗命难保呢。吕太后用欺骗的手段将赵王如意召回皇宫。刘盈知道母亲想加害于如意,便处处保护,与其同食同住。但一天早晨,太后趁刘盈晨起练剑之时,毒死了如意。刘盈见到弟弟七窍流血的尸体,只能是欲哭无泪。

吕雉仍然不罢休。她下令剃光戚夫人一头飘逸的青丝,砍断戚夫人的手脚,还把她的眼睛、耳朵、嗓子都弄坏了,然后关在猪圈里。

吕雉很得意地请儿子来欣赏她的杰作。刘盈见到猪圈里有个蠕动的圆球,便问“那是什么东西?”左右谁也不敢回答,只有吕雉得意地说道“你不认识了,她就是能歌善舞的戚姬呀!”刘盈一听,“啊”地惊叫一声,昏死过去。

尔后,刘盈常常念叨“太残忍了,太后如此,让我如何治政?”受不住惊吓的惠帝刘盈,从此一蹶不振,年方二十四岁,便命丧黄泉。吕雉的这把嫉妒之剑,刺死了她的敌人,也害死了自己的亲骨肉。

清·冷枚《养正图》(之四)

孔子在太庙看到立有金人,三缄其口,意为“多言必败,多事必害”。

63

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 【道理】

匿隐藏。 评价一个人,不能被自己的主

【译文】 观喜好所左右,而应该客观公正地

不因个人的爱与恨而隐藏别人 看待他的优点与才能。

的才能与优点。

郗超识玄

郗超与谢玄同为东晋朝廷重臣,两人都是才能出众之辈,但两人关系一直不好,除了公事,私下里从不往来,这是朝廷上下人人皆知的。

当时,北方前秦势力日益强盛,苻坚率领铁骑席卷中原,占领了淮水以北大部分土地和城池,还虎视眈眈地盯住淮水以南的肥沃土地。东晋王朝面临着灭亡的危险,朝廷再不能坐视不管,只得奋起抵抗。到底启用谁来统兵百万抗御强敌呢?最终,朝廷将谢玄定为合适人选,可这遭到了一部分大臣的反对,还有一部分大臣对谢玄加以质疑。皇帝面对大臣的议论,不知该如何是好。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在朝中极有威望的郗超站出来说话了“谢玄一定会不负众望。我曾经

64

与他一起在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大臣)幕府里共过事,发现他知人善任,即使是很细小的事情,他也要选派适合的人去做。由此可以推断,由他带兵御敌,定能大获全胜。”郗超此言一出,皇帝当机立断,立即启用谢玄。公元383年,谢玄与谢石、谢琰大破前秦苻坚于淝水,并乘胜追击进至黎阳,收复了徐州、兖州、青州、豫州等大片失地。

捷报传来,朝廷上下一片欢呼。人们不仅赞叹郗超眼光独到,还敬重他有雅量。

明·张风《山水图》(之二)

65

知几其神乎,古人以为难;交疏吐诚,今人以为难。

【注释】 的;交情不深而能吐露真诚,这是

知几其神乎指预知事情细微 今人认为难以做到的。

迹象,达到神妙的境地。 【道理】

【译文】 为人处世,无论关系亲疏远

预知事情细微迹象,达到神妙 近,都能以真诚之心待人,以真诚

的境地,这是古人认为难以做到 之行做事,这是难能可贵的。

曾巩真诚待人

曾巩,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为人真诚正直,宽厚坦荡。曾巩年轻时与王安石交情深厚,曾向欧阳修大力举荐王安石。王安石任淮南判官时,去临川看望祖母,专门去拜见曾巩。两人惺惺相惜,悠游山水,诗词唱和,甚是惬意。王安石一连逗留了十多天,依依惜别之时,还互赠诗词,足见其深情厚谊。

有一次,曾巩与宋神宗议论政事,皇上知道他与王安石是好朋友,便问“你与王安石算得上是至交了,相处这么多年来,你觉得王安石这人到底咋样?”皇上这一问的意思是要重用王安石。看在多年的朋友交情上,曾巩按理该乘机大肆夸赞他。但耿直的曾巩没有这

66

样做,他真诚地回答说“论文学才华,王安石超过汉代着名文学家扬雄,但他为人过于吝啬,所以终比不过扬雄。"

“你与王安石是好朋友,怎么这么说他呢?”宋神宗一听,很是诧异,又问道,“据我了解,王安石并不贪恋钱财,你怎么说他吝啬呢?"

曾巩直率地说“王安石才华出众,敢于作为,但'吝’于改过。我说的'吝’是指他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而改正自己的错误,不是说他吝惜钱财。"

宋神宗听完,连连点头称是“这才是最公正的评价啊。"

清·杨晋《花卉图》(之一)

67

做白石翁亲揭音

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浑衣。

【注释】 衣服和裤子。

栋宇屋梁和屋檐,代指房 【道理】

屋。祥kūn,有裕的裤子。 不拘泥于世俗,给心一片潇洒

【译文】 自在的空间。

把天地当作房屋,把房屋当作

阮籍不拘礼法

阮籍是魏晋时期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其性格怪僻,不拘礼法,世人皆知。

阮籍秉性极孝,母亲去世时,他正与人下棋,棋友一听这噩耗,连忙说“不下了,不下了。”阮籍却不,偏偏要将这盘棋下到见输赢。下完棋,他捧酒狂饮,之后哀号不止,直至口吐鲜血,可见内心已是极度伤痛。

阮籍丧母,很多人前来吊唁,阮籍也不管什么礼数,依然喝得酩酊大醉,披散着头发,很随意地呆坐一旁,即使客人来哭丧,他也不还礼。等到母亲下葬那天,他吃了整整一只蒸熟的小猪,痛饮了两斗酒,然后与母亲作最后的诀别,但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哀号一声

68

“穷矣”,便又吐血不止。极度悲伤致其形体消瘦,面容枯槁,精神委顿,到了几乎丧命的境地。

晋文王见他如此孝顺,很是敬重,专门设宴安抚,望他节哀。按常理守孝期间是不能食酒肉的,但席间,阮籍不仅大块吃肉,还大碗喝酒。

司隶校尉何曾见阮籍这副吃相,心头很是不爽,他对晋文王说“陛下一直用孝道治理天下,可阮籍身居重丧,却公然在宴席上喝酒吃肉,这种不孝之人应该把他流放到荒漠地方去,以端正风俗教化。”

文王说“阮爱卿说过'礼法岂为我辈所设耶?’他虽不拘礼法,但却是个极孝之人,你看他为了母亲哀伤到快要死的地步了,我们就不必苛求于他了吧。”说完,文王还主动为阮籍斟酒夹菜。

清·《竹林七贤图》(局部)(顾绣)

69

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

【注释】 理。失去礼节和道理这两者,是不

齿谈论,提及。伧cāng, 值得提及的人,粗野之人罢了!

粗野之人。 【道理】

【译文】 做事为人,要谦逊有礼,方能

傲视主人,是不懂礼节;凭着 得到他人的尊重。

身份高贵而对人骄横,是不懂道

孔子尊师

孔子,是我国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后人尊称他为圣人。他一生四处拜师求学,谦逊有礼,深受大家的敬重。

公元前521年初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南宫敬叔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的好机会,在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便与南宫敬叔同行。到达洛阳的第二天,孔子便不顾疲累,独自徒步前去拜望老子。老子一见帖子上“鲁国孔丘请求拜见”的字样,很是诧异名满天下的孔丘,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还来向我求教?带着疑惑的老子整顿好衣冠走出府邸。正在外面恭候的

70

孔子见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者飘然而至,料想便是老子。孔子便疾步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人大厅,孔子向老子再拜后,才在学生的座位上坐下来。老子见他如此懂礼数,便亲切地说道“如此大礼,不敢当。只是不知君为何而来?”孔子一听,赶紧起身离座回答“老师,我才疏学浅,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您请教。”老子见孔子如此谦逊有礼,态度如此诚恳,便详细地阐发了自己对古代礼制的见解,直讲到日头偏西,这期间,孔子就一直恭恭敬敬地站立着,仔细聆听。

回到鲁国后,有学生问孔子“老师,您觉得老子何如?”孔子回答说“老子,其犹龙邪!他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宋·马远《孔子像》

71

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注释】 的东西,所以反倒与华歆的差距越

王,指王朗。华,指华歆(xin)。 来越大了。

二人都是三国时期的社会名流,王 【道理】

朗很推崇华歆的见识和气度。形 向别人学习,不能只学习外在

骸形体,指外在的东西。 的形式,而要注重内在的精髓。

【译文】

王朗学华歆,学的都是些外在

唯有一点似羲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慧伶俐,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深得父母疼爱和众人赞赏。因经常听到客人夸赞自己的书法有父亲的风范,小献之便有些飘飘然了。他跑去问母亲“母亲大人,我是不是再练一两年,就可以赶上父亲了?”母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儿呀,要想赶上你父亲,写完院子里的这十八缸水吧。”

小献之听后,很不服气,他拿来父亲写的字,天天比照,刻意模仿每个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耗时三年,写完了三缸水。小献之自认为书法水平大有长进,可以与父亲比美了,他便请来父亲赏鉴。哪

●72

知父亲一一翻看他写的字时,连连摇头,只对他写的一个“大”字还比较满意,遂在“大”字下面添了一点,便转身离去了。小献之更不服气了,抱起自己的一大堆习字作品,请母亲评判。母亲用了三天时间细细翻看这些字,最后感叹道“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王献之听后,惭愧不已,从此闭门苦研父亲书法,不只看外在笔画,更注重体悟内在神韵,经过几十年的慢慢研习,写完了院里的十八缸水,终于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后人将王献之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晋·王献之《地黄汤帖》

73

看王自之地黄港

新号服地黄锡来似

城鹏食尚出佳夏

想不去心吕等前

偏事老及谢生

来每可尔逸正不可

我常自教儿。

【注释】 孩子。

【道理】

【译文】 教育子女,不要光是讲些空洞

我的言行举止经常都在教育 的大道理,而应言传与身教并重。

郑板桥临终教儿

郑板桥是清代着名的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平素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临终时都不忘为子女上最后一课。

公元1766年的寒冬时节,卧病在床的郑板桥连续几日粒米未进,他自感时日不多了,心想自己这一生没能给儿女们留下多少金银财宝,那就趁生命的最后时刻,再教给儿女一些做人的道理吧。于是,郑板桥抖抖索索地伸出手来,一直守在床前的儿子一见,赶紧握住父亲的手,俯下头来,听父亲的吩咐“儿呀,为父想吃你亲手蒸的馍。”父亲的临终愿望,还有什么可说的,当儿子的赶紧下到厨房,盆盆碗碗地忙起来。可惜,一介书生,平日里舞文弄墨,哪里亲自下过厨呀,不是打翻了盆,就是弄破了罐,一会儿面粉多了水少了,一会儿水多了面粉又少了。手忙脚乱了好大一阵子,馍还没上屉,噩耗

74

传来,父亲等不及,至死也没能吃上儿子亲手蒸的馍。

儿子悲痛不已,号啕大哭。为父亲穿衣戴帽时,他在父亲的枕头底下,发现了父亲留给自己的临终遗言“淌自己汗,吃自己饭,自己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到这时儿子才明白父亲临终时要他亲手蒸馍的用意,原来是教他要学会自力更生。他紧握字条,泪流满面。

清·郑板桥《墨竹图》

75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注释】 【道理】

了了聪明伶俐。 要想有所作为,光靠着小时候

【译文】 的一点聪明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

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未必 后天的勤奋努力。

会很出色。

迂腐书生孔融

《三字经》里的一句“融四岁,能让梨”,让全天下人认识了这位谦逊礼让的孔融。幼时的孔融不仅谦逊有礼,而且思维敏捷、聪明过人。但就是这位小时聪慧的孔融,成年后却迂腐不堪,无甚作为。

孔融任北海太守时,得到十万火急的军情黄巾军犯境,大军逼城。情况本是十分危急,可孔融却跟没事似的,轻蔑地说道“区区小寇,何足道哉!”既不调兵,也不遣将,而是呼左右取来美酒,豪饮三百杯。醉醺酬的他听说黄巾军已在咫尺之地涞水屯兵布阵,惊出了一身冷汗,慌忙上马。东倒西歪的他,在将士的扶持下,才勉强骑上马背,率部出城迎敌。既没有一身真功夫,又不懂军事的他,如何能指挥作战?孔融部队节节败退,黄巾军却越战越猛,以一股强劲兵

76

力正面牵制孔融,两翼则派精锐兵力涉水过河,径直攻打北海郡城。孔融在涞水被打得落花流水,慌乱之中,想逃往北海郡城,不料,探马赶来“急报,北海郡城陷落!”这一声急报,如露雳炸响,昏痛的统帅孔融随即跌落马下。

丢了地盘的孔融被贬为青州刺史。按理说,他该吃一堑,长一智了吧。非也!困守孤城的他依然不理军务,每天正襟危坐书桌前,埋头读书。书读烦了,就召来清谈之士,说一些天南海北不着边际的废话。结果可想而知,青州陷落,孔融孤身逃亡。

明·周臣《春泉小隐图》(局部)

77

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

【注释】 被和风轻拂而烦劳呢?

屡多次。惮同“痒”(dàn), 【道理】

劳苦。惠风和风轻拂。 真正有学问的君子,是学而不

【译文】 厌、诲人不倦的。

什么时候见过明亮的镜子因被人照得太多而疲惫,清澈的流水因

弟子问“仁”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很多学生不理解,孔子就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一予以解答。

颜回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者仁”;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旁的司马牛听了老师的这些回答,早坐不住了,“噌”的一下站起来,急切地问道“先生,到底什么是仁呀?”孔子深知司马牛性格急躁,爱夸夸其谈,便对症下药,借此机会对他教育道“仁者其言也诩(rèn,迟钝)。”

78

教育司马牛说话要谨慎。

后来,子张问仁,孔子便对着全体学生对仁做了一个全面的回答“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79

子渊

宋·佚名《孔门弟子图》(局部)

颜回,字子渊,为孔子最得意

的弟子。被尊为一复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略。 太急。 【道理】

【译文】 兄弟情同手足,要珍惜这难得

本来是同根生长的,煎熬何必 的血浓于水的亲情。

尺布斗粟

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吕后专权,将刘邦的儿子一个个逼上绝路。吕后倒台后,刘邦还有两个儿子在世,一是刘长,一是刘恒。经过大臣们的评议,刘恒登上了皇帝宝座,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封为淮南王的刘长并不甘心,一直寻找机会想东山再起。

公元前174年,刘长勾结匈奴谋反,兵败被俘,被削掉爵位,发配蜀郡的邛崃山。蜀地偏远,山高水长,路途坎坷,坐在马车上的刘长双目紧闭,气息微弱。只听一个美人的哭泣声“大王,喝点粥吧,你已经五天没进食了。”

刘长不言语,只是手指马车内的一张古琴。美人深明其意,取下琴来,拨弄琴弦,弹出哀怨凄美的曲调。和着这如泣如诉的乐音,刘长悲悲切切地唱道“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

80

不相容。"

“嘣”的一声,琴弦断裂,美人惊起回头,只见刘长已气绝身亡。

明·项圣漠(m6)《大树风号图》

81

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

【注释】 人,不免简陋狭小。

俭狭简陋狭小。 【道理】

【译文】 学习不能一味地模仿,而要有

这是屋下架屋,处处模仿别 所创新。

《扬都赋》,屋下架屋耳

东晋时的庾阐写《扬都赋》时,对当时的名士温乔和庾亮有所评价,说“温挺义之标,庾作民之望。方响则金声,比德则玉亮。”赋文做成后,庾阐便呈献给庾亮,请求指教。庾亮阅后,觉得确实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又出于亲族之情,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评其可与班固的“两都赋”鼎足而三,可与左思的“三都赋”并驾齐驱。庾亮在诸位名士中声誉很高,庾阐的这篇赋文经他这么一评价,立马流传开来,大家争相抄写、背诵,京都的纸价也为之疯涨。

大名士谢安见京都城内到处传诵《扬都赋》,于是,本着欣赏名作的态度,端坐在书桌前,仔细品读。读完后,有些失望地说道“京都的人咋就这么疯狂呢?没见过真正的好赋文吧。这篇《扬都赋》不过是依样画葫芦,屋下架屋罢了。"

82

宋·马和之(传)《唐风图--采苓》(局部)

老人手中竹篮装满野菜,两人向其问询采自何处,老人遥指深山,而其身后即有茂盛的野菜。喻勿道听途说。

83

学之所益者浅,体之所安者深。

【注释】 往比较肤浅,亲身实践后感到满意

体体验,实践。安感到满 的才会比较深刻。

意。 【道理】

【译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

只从书本上学习,所得益的往 躬行。

沈括上山看桃花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着名的科学家。他自幼聪慧过人,学习刻苦,又不迷信书本,注重实地考察与实践。

有一次,私塾先生给大家朗诵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先生刚一读完,沈括就站起来提问了“先生,不对呀,古人在欺骗我们。"

“咋又欺骗你了呢?经常提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不等先生说话,沈括的同桌已开始责怪他了。

"你看嘛,我们这儿四月份桃花早谢了,都结果子了,怎么山寺桃花才'始盛开’呢?”沈括急切地说道。

84

先生一听,对呀,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先生说“可惜大林寺离我们太远了,要不,可以去看个究竟。"

先生的这句话提醒了沈括,他心想大林寺离我们远,私塾后面不是有一座很高的山吗,现在又是春末夏初,正好上山去看看是否有桃花盛开。一放学,沈括就邀约了几个小伙伴往山上爬。开始大家都兴致勃勃的,可还没爬到半山腰,大伙就打退堂鼓了。但沈括依然不放弃,他不管荆棘密布,不管坡陡路险,不管身体疲累,继续往山上爬。好不容易爬上了这座山的主峰,映入沈括眼帘的竟是一树灿烂绽放的桃花。沈括忍不住一阵狂喜原来白居易没有欺骗我们呀。旋即,另外一个疑团又冒出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山脚的桃花早谢了,而这株桃花却开得如此之艳。沈括围着桃树转悠,想找到答案。突然,一阵冷风吹来,他不禁感觉到一阵寒意,他马上明白了原来山上的气温比山脚低一些,所以桃花也就开得迟一些。

沈括就是凭借着这种注重实地考察的劲头,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晚年时,写出了着名的科学着作《梦溪笔谈》。

清·改琦《人物册之六--嫩寒春晓》

85

寒春悦

有识者果不异人意。

【注释】 相同。

略 【道理】

【译文】 有见识的人,能明事理,懂人

有见识的人果然与人们的心愿 心,满足人们的美好愿望。

苏堤春晓

苏轼,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文学家,还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入则忧其君,出则忧其民,取得了显着的政绩。

苏轼任杭州太守时,发现西湖长久不治,湖泥淤塞,乱草丛生,常有水患之灾。于是他决定疏浚西湖,为当地百姓造福。但令他为难的是清理出来的淤泥堆放在何处,就近堆放污染环境,运到远处又费时费力,咋办呢?

这一日,苏轼正在西湖边思谋对策,突然柳林深处传来一阵渔歌“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苏轼一听,豁然开朗;何不将天上“鹊桥”架在西湖之上?正这样想着,江岸上又传来一阵清脆的歌声“南山女、北山男,年龄大过二十三。两情相慕难诉说,牛郎织女把堤盼。”对,用

86

疏浚的湖泥来修堤坝,这可是西湖南北山民众的心愿啊!

要在西湖上筑堤的消息不胫而走,渔民、农民、市民等都闻讯赶来,自愿出工出力。人多力量大,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在南山、北山之间修筑了七段长堤,段与段之间留了六处水道,水道上架起六座吊桥,白日里将吊桥拉起,让船只往来通行,早晚把吊桥放下,让两岸乡亲通行。苏轼又命人在长堤两边种上桃树和柳树,一来保护堤岸,二来春天桃红柳绿,为西湖添一美景。

后人为怀念苏轼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由此而得名。

明 ·唐寅《柳堤春水图》

87

驽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

【注释】 已。驽牛的速度慢得一天只能走

驽马劣马。驽牛走不快的 一百里路,但所载送的岂止是一个

牛。 人呢?

【译文】 【道理】

驽马虽然比驽牛的速度要快 笨鸟先飞,只要坚持不懈,日

些,但驽马所载送的只是一个人而 积月累,就会有所成就

叶奕绳约取实得

叶奕绳是清代着名的文学家,“约取实得”法是他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读书方法。

叶奕绳生性迟钝,反应很慢,记忆力极差,读书特别费劲,常是前读后忘,小伙伴们都嘲笑他,当面叫他笨蛋,老师也常常对着他摇头叹息。但叶奕绳本人并没因此而气馁,他知道自己天资愚钝,那就得笨鸟先飞,得付出常人的十倍甚至是百倍的努力。

叶奕绳每读一本书,凡是有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就用单页纸抄下来,贴在墙上,每天少则一张,多则十几张。做事累了,或偶得空闲,就反复诵读这些经典段落,十遍、二十遍,甚至是上百遍。凡

88

能背得滚瓜烂熟、一字不漏的,就取下来,然后贴上新抄写的。就这样,随取随补,从不间断。通过数十年的积累,读破万卷书的叶奕绳学问大有长进,后来竟成了一名学识渊博、文采横溢的文学家。

唐·韩滉(nutng)《五牛图》(局部)

89

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注释】 【译文】

这是曹操说的一句话。当时, 我的才能与智慧比不上你,竟

曹操和杨修路过曹娥碑,见碑后面 然相差三十里。

有几个字,杨修当时就解出是什么 【道理】

意思,而曹操走了三十里,才把意 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承认自己

思解出来。 与他人的差距,不仅是一种美德,

也是一种智慧。

吾师学问超我一万倍

戴震是清代着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他自幼好学,四处拜师。二十岁时,偶遇年逾六旬的江永,被他的学识和钻研精神所折服,立即拜师江永门下。

江永因名满天下而被举荐到朝廷做官。乾隆皇帝久仰大名,便亲自召见,问了几个问题,江永有些紧张,哆哆嗦嗦,回答不上来。他就推荐他的学生戴震。戴震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将问题回答得清清楚楚。皇帝大为高兴,问戴震“你和你的老师相比,谁的才能更高?”

“回陛下,吾师学问超我一万倍。"

90

"那才能高的反而不能回答,这又是为什么呢?"

"回陛下,吾师年事已高,他一生注重实践,深奥的学问在笔下着作,而不像我,肤浅的学问挂在嘴上。"

听了戴震的回答,乾隆皇帝很赞赏戴震尊师和谦逊的美德,赐为翰林。

明·杜琼《报德英华图》(局部)

91

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

【注释】 亡,在于当事之人才。

略。 【道理】 兴衰成败主要取决于人的德行

【译文】 古往今来国事家事的成败存 与才能。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贤明君主,他吸取隋王朝的教训,特别注重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唐朝建立之初,唐太宗急于攻打高丽王朝,于是,派人到民间去征兵,但经过多年战乱,民间青壮年劳动力已明显不足。有个大臣就建议,说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在征兵之列。唐太宗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便要求魏徵向全天下发布,但魏徵却扣住诏书,迟迟不发。唐太宗连续催促了几次,也不见魏徵有动静,于是他勃然大怒道“魏徵老儿,你扣住诏书不发,是何居心?”魏徵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回陛下,'涸泽而渔,焚林而猎’,请问未满十八岁的男子先行征兵,以后的兵源又从何而来?青壮年都被征召人伍了,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唐太宗沉思良久,终于醒悟

92

过来。他赶紧扶起魏徵,说道“爱卿所言极是,朕之过也!”

正是有这样的明君贤臣,才出现了历史上“贞观之治”这样的大唐盛世。

上先人专安重下 赞非 求

人 随超近

近代·李叔同(弘一法师)《三省》

释文;三省。专求已过,不责人非。步趋先圣先赞,不随时流上下。

93

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

【注释】 深不可测的深渊;上面的枝叶有甘

阿ē,山坳里。仞古代长 露浸润,下面的根系有清澈的甘泉

度单位,八尺为一仞。沾浸润。 滋养。

【译文】 【道理】

就像桂花树生长在泰山的山坳 一个人修养如何、成就如何,

里,上面有万仞高的山峰,下面有 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嗅着草药味长大的李时珍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着名的医药学家。他出生在医药世家,祖父是“铃医”(走乡串户的民间医生),父亲也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李时珍从小就喜欢闻草药味,喜欢读医药书籍,还经常跟着父亲学习诊脉治病。

当时的民间医生地位十分低下,常常遭到乡绅土豪的欺负。父亲寄厚望于李时珍,希望他能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之路,从而改变全家人的命运。但李时珍不喜欢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每次父亲将他关在书房里,逼着他读书,他却偷偷地翻窗而出,躲进药房里,不是辨认草药,就是苦读医书,浓浓的草药香味激起他胸中强烈的从医

94

愿望。当父亲揪着他的耳朵,骂他不思长进时,他写诗向父亲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父亲被他的执着所打动,遂全心全意教授他医药知识。

李时珍不仅注重读万卷书,更注重实地考察。从二十岁起,他便脚穿草鞋,身背竹筐,走南闯北,遍访名医,将所见所闻如实记载下来。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积累,终于完成了我国药物学上的一部巨着--《本草纲目》。

清·梅清《莲花峰图》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注释】 更加茂密。

望临近。弥更加。 【道理】

【译文】 经历风霜雨雪意更强,磨过艰

蒲柳的枝叶,临近秋天就凋零 难困苦志益坚。

了;松柏的枝叶,经历风霜雨雪却

虚云禅师朝拜五台山

虚云禅师,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他十九岁出家,此后一生,一杖一笠行遍天下。

虚云为报父母深恩,于光绪八年(1882),由普陀寺起香,朝拜五台山。一路上,经受严寒酷热、饥饿疾病侵袭,九死一生,备尝艰辛,但恒心如一。光绪九年的寒冬腊月,虚云礼拜到黄河的铁谢渡,渡过河来,已是夜半时分,无处投宿,便在路边的一个茅棚里过夜。哪知后半夜,大雪纷飞,到黎明时分,积雪已没过膝盖。方圆十里,阒(qú)寂无人,礼拜无法继续,他便在茅棚中打坐念佛。不知过了几日,听到叽叽喳喳的鸟叫,虚云徽微睁开眼,见几只小鸟在自己身旁觅食,猛地想起口袋里还有几粒花生米,于是,嚼烂花生,吐在地

96

上,任鸟儿抢食,自己却终因体力不支,昏倒在雪地里。后多亏一乞丐相助,才得以继续礼拜前行。他足足跪拜了两年多,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终于到达了五台山的显通寺。

虚云禅师的一生,历尽苦难,道业日隆。正如他自己撰写的一副对联所言“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97

清·王鉴《仿古山水图册》(之八)

林无静树,川无停流。

【注释】 【道理】 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千变万化

略。

【译文】 之中,有些看似静止的事物,其实

树林中没有静止不动的树木, 也蕴含着变化。

河流中没有停止不动的水流。

陶潜劝学

东晋大诗人陶潜陶渊明,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居偏远之地的陶潜依然名满天下,很多人前来拜师求学。一天,一个年轻人径直来到田地里,对正在耕作的陶潜说“先生,您学识如此渊博,请将读书的诀窍传授给我吧。"

陶潜一听,哈哈一笑说“读书之事,哪有什么诀窍,唯'勒”字而已,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年轻人听罢,不解其意,一脸疑惑。陶潜便指着稻田里的一株秧苗说道“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它有没有长高。”年轻人蹲下身去,一动也不动地盯着秧苗,过了一会儿,抬起头来,认真地说道

98

“没见它长高呀。”陶潜说“如果真没长高,那幼小的嫩芽是如何长到这么高的呢?"

年轻人不知该如何回答。陶潜接着引导他说“其实,禾苗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罢了。读书学习,就像这禾苗在生长,日积月累,勤学苦练,不知不觉就会有所长进。"

年轻人一听,觉得很有道理。陶潜又指着溪水边一块磨刀石问他“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呢?"

“磨成这样的吧。”

“那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

年轻人摇摇头,无言以对。陶潜说“磨刀石天天被磨,年复一年,就成凹状了。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不坚持学习,每天都会有所亏损的。"

陶潜说完,为年轻人写下了一段劝学名言“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年轻人收下这句话,向陶潜行了三个大礼“感谢先生赐教,学生一定谨记教诲,日日勤学。”

明·李在《归去来兮图之九--临清流而赋诗》

99

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

【注释】 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同一个器皿

培pðu 1ðu,小土丘。薰 里。

香草。莸yóu,臭草。 【道理】

【译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小土丘上长不出高大的松柏,

割席绝交

管宁和华歆都是三国时的名士,年轻时两人曾是很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读书学习,下地劳动。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刨地种菜,翻土时,挖出了一块金灿灿的黄金。管宁就当没看见一样,仍旧挥动锄头,继续翻土,在他眼里,这块黄金就跟翻出来的瓦砾石块一样。华歆却不,一见金子,立马停下手中的活,捡起金子,在衣襟上拭擦得干干净净,然后举着金子嚷道“嘿,好大一块金子,你没看见吗?”管宁像是没听见似的,继续向前翻土。华歆自觉没趣,想把金子揣进怀里,又怕管宁笑话,最后,只好忍痛扔掉。

管宁和华歆读书时是坐在同一张席子上的。有一天,门外突然喧

100

哗不止,原来是有当大官的乘坐马车经过这里。管宁端坐在席子上,动也不动,依旧专心地读书。华歆却坐不住了,丢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那壮实的马匹、华丽的车盖、长长的马车队伍,让华歆好生羡慕。他一直目送着车队走远,直到看不见影了,才折身回去。不过,等他回到屋内,却见管宁正拿着刀在割席子。管宁边割边对华歆说“子非吾友也!”此后,读书时二人便分席而坐。

清·文点《看山图》

101

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

【注释】 雀的网所能捕捉的。

罗张网捕提。 【道理】

【译文】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有

云中飞翔的白鹤,不是捕捉燕 远大抱负的人终究是要做大事的。

关羽千里走单骑

桃园三结义后,关羽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忠贞不贰,特别是关羽为了寻找刘备下落,千里走单骑,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建安五年(200),曹操打败刘备,刘备独自投奔袁绍,张飞逃往芒砀(dàng)山,被围攻的关羽为了保护两位嫂子,被迫投降。投降时,关羽提出了三个条件一、只降汉,不降曹;二、奉养两位嫂子;三、一有刘备的音讯,便要去寻找他。

不论条件多少,只要关羽受降,曹操已是大喜。为留住关羽,曹操先用美女、钱财去打动他,但关羽根本不为所动。后来,曹操忍痛将吕布的赤兔马送与关羽,关羽为之称谢,说有了这匹千里马,他便可早一日找到大哥。为了感谢曹操的礼遇之恩,关羽骑着赤兔马,冲锋陷阵,于袁绍百万大军中斩颜良、诛文丑,枭首而归,无人可

●102

挡,曹操封其为“汉寿亭侯”。但封侯也留不住“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一听说刘备在袁绍处,便要告辞离去。曹操赶紧高挂“回避”牌躲了起来。关羽用朱墨画了一幅《风雨竹诗图》,并题诗曰“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然后挂印封金,带着皇嫂连夜离开许昌。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跋山涉水,兄弟三人终于在古城相聚。

曹操闻听关羽夺关斩将而走,很是慨叹关羽的忠肝义胆,便命人把关羽的《风雨竹诗图》刻在石碑上以示纪念。今天,很多地方都还存有关公画的风雨竹的碑刻。

明·戴进《关山行旅图》

103

森森如千丈松,虽磊呵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注释】 疤,但只要用到修建大厦上,它就

磊珂leiluǒ,树木的节疤多。 能起到栋梁的作用。

节目树枝与树干交接处叫节,纹 【道理】

理纠结不顺处叫目。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栋梁之

【译文】 材,主要看大的贡献,而不去纠结

树干高耸、枝叶茂密就像千丈 那些瑕疵。

高的松树一样,虽然树干上有些节

非常之人郭嘉

郭嘉是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曹操的智囊团,由名震一方的饱学之士组成,而郭嘉更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

郭嘉原是袁绍部下,但袁绍的迟疑不决使他毅然离开,尔后赋闲在家。公元196年,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事,英雄所见略同,曹操大喜过望,感叹道“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遂拜为军师祭酒,专为四方征战出谋献策。三国纷争,各路诸侯割据-隅,虎争天下,郭嘉知己知彼,对一个个敌手进行心理状态的剖析,给曹操屡献奇策。曹操如虎添翼,在北方愈战愈勇。

曹操的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所以两人关系特别密

104

切,亦君臣,亦朋友,两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但郭嘉言行散漫,出入军帐也不恪守规矩。有一位“纪检”官陈群,为此专门写了一本奏折,指出郭嘉行为不够检点。曹操一看奏折,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为郭嘉辩护,他说“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不但不惩治郭嘉,反而更加重视他,随时将郭嘉带在身边,以便共商国是。

郭嘉果然是栋梁之才,每逢军国大事,他的计策从无失算,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清·张崟(yin)《云泉图》(局部)

105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注释】 长的格桐叶刚刚抽出嫩芽。

引生长。 【道理】

【译文】 新生事物鲜明而又光彩照人

清凉的露珠在晨光中闪亮,新

甘罗十二岁拜上卿

甘罗,战国时着名的少年政治家,从小才智过人。他本是楚国人,因其祖父甘茂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于是,小小年纪的甘罗便投奔到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做了家臣。

当时秦国想联燕攻赵,吕不韦便想派遣大臣张唐出使燕国,但张唐却违命不从。吕不韦无计可施之时,年纪尚小的甘罗自告奋勇地要去劝说张唐,吕不韦深表怀疑。甘罗理直气壮地说“从前项橐(tuó)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十二岁了。有志不在年高。”吕不韦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答应了他的请求。

甘罗用吊丧的方式去拜见张唐,一席有理有据的话吓得张唐赶紧收拾行囊,准备出使燕国。甘罗又到赵国去游说赵王,他抓住赵王害怕秦燕联盟的心理,说“秦燕联盟,无非是想得到河间五城,你如

106

果割让这五城,我可以劝说秦王断绝与燕国的联盟,而且赵国攻打燕国,秦国决不参与,到时候,赵国得到的岂止是五城。”

赵王果然听从了甘罗的建议,割让河间五城,并且将攻打燕国所得的三十座城池中的十一座割让给秦国。这样,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十六座城池。甘罗满载而归,秦王大喜,十分赞赏甘罗的智慧,便封十二岁的甘罗为上卿。

107

清·吴历《人物故事图册》(之一)

毛逆自荐,随起国平原君问往楚国求救

栌梨橘柚,各有其美。

【注释】 水果,各有其鲜美的味道。

植mé,同“楂”,山楂, 【道理】

【译文】 世上人,世间物,各有千秋

山楂、梨子、稀子、袖子这些

张颠素狂,各有千秋

张旭,唐代着名的书法家,其狂放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min)的剑舞并称为唐代“三绝”。

张旭出身书香世家,世代以书法传业。他从小读书习字,对书法独有感悟。张旭性格豪爽,嗜好饮酒,每饮必醉,每醉必呼号狂奔,索要纸笔,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落笔成书,挥毫而就。其书变幻莫测,惊世骇俗,人称“张颠”,后世尊称为“草圣”。

相传当时着名的书法家颜真卿曾两度向张旭请教,后颜真卿将张旭所授草书要诀传与学生怀素。怀素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自幼好佛,出家为僧,在寺院里种芭蕉练字。怀素书法师承张旭,但又有所创新,其草书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人们称之为“狂草”,并将其与张旭并称为“张颠素狂”。

108

曾有人问颜真

卿 "你的老师张

旭和你的学生怀素,哪个书法水平高些?”颜真卿爽朗地回答道“分不出高下,各有千秋。

109

唐·怀素《苦笋帖)

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

【注释】 缓缓流过厅堂屋宇旁。

轩有栏杆的长廊。 【道理】

【译文】 悠游山水间,远离世俗的喧器

芳草树木遍植庭院,潺潺清溪 与浮华,方能心静思清。

康僧渊筑舍又弃舍

康僧渊,东晋高僧,祖籍西域,生于长安,晋成帝时与众僧人一起渡江到建康(今南京)。初渡江时,无人知其玄理高深,他便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后遇众名士聚会,淡定人座,大谈玄理,深入浅出,四座皆惊。从此,名声大震,往来谈玄之人,络绎不绝,成天迎来送往,忙乱不堪,无暇静心悟佛。

为了杜绝车马喧闹的生活,康僧渊远离都市,在距城几十里远的山林处,修建精舍,以便自己潜心向佛。精舍依山傍水,潺潺清溪缓缓流过厅堂屋宇,庭院里遍植花草树木。康僧渊悠游其间,研讨佛学,倾心于义理之味。当时的一些名士去看望他,听他讲授佛理,仰慕他神采飘逸的风度。康僧渊本就生性平和,有客来访,必倾心招待,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来精舍拜访他的人越来越多,

110

门前成天车马喧闹,他虽然处于山水之中,但无暇得山水之乐。于是,他毅然舍弃精舍,云游四方。精舍里的鲜花还在独自开放,屋宇旁的清溪还在潺潺流淌,但已是人去楼空,来拜访的人也只能望楼兴叹。

后来,康僧渊在豫章山建立寺庙,讲经说法,直至去世。

清·居廉《山水图册》(之二)

111

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

【注释】 【道理】

略。 做学问应像山峰一样,愈高拿

【译文】 有境界,也应像潭水一样,愈深愈

山不高就不灵,潭不深水就不 有内涵。

清澈。

马融石室

马融,东汉儒家学者,着名经学家,尤长于古文经学,世称“通儒”。

年轻时马融曾求学于大学问家挚恂(xún),深得老师赏识。但马融自恃聪明,有些飘飘然,挚恂就和女儿碧玉一起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

有一天,碧玉提出要和马融比试学问,马融一听,压根儿就没把碧玉放在眼里,只一个劲儿地催促老师快出题。挚恂说“先猜字谜吧。'一牛生两尾’。”马融抓耳挠腮了半天,也没结果,只见碧玉淡定说道“失。”““牛嫌天热不出头’呢?”马融抢先答道“伏。”“错,是'午’字。”碧玉说道。连输两局,马融还不服

112

气,说自己平时不学猜字谜,而是学习推理周易,可再出一题。挚恂依马融之意,出了一道推理题,马融不知如何回答,碧玉却回答得并井有条。这一堂学问比试课,让马融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独自来到游仙寺旁,劈石筑室,蛰居其中,苦读经书,终于成了有名的大学问家。

后来,马融设帐授徒,门生常有一千多人。名师出高徒,着名经学大师郑玄、卢植都是他的学生。

113

江亭妹色

做越伯胸。!

清·王时敏《仿古山水围册》(之七)

难兄难弟·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注释】 弟二人都非常优秀。今多反用,讽

难nán,困难,不容易。 刺二人同样坏。

【译文】 【道理】

元方做哥哥不容易,难以和弟 人生在世,应不断完善自我;

弟分清高下;季方做弟弟也不容 而不可放任自流,以难为难。

易,难以和哥哥分清高下。形容兄

陈太丘二子

陈太丘,东汉着名的清廉之士,家育二子,皆有其父风范,聪慧清正。长子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父亲本陈塞,却有太丘美名,他在太丘时到底做了些什么?”陈元方说“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袁公说“我也是这么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陈元方从容地回答道“周公、孔子生在不同的时代,所为却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袁公听后,连连颔首赞许。

陈太丘次子陈季方,年幼时曾被人质问“你父亲究竟有什么功德,享有如此高的名望?”陈季方回答道“我父亲犹如桂树生长在

114

泰山上,上有甜美的露水浸润,下有清澈的泉水滋养,你说是有功德还是无功德?”反问得别人哑口无言。

两个聪慧的儿子长大成人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有一次,陈元方的儿子和陈季方的儿子争论各自父亲的功德,争执不下,就去问他们的祖父,陈太丘感叹道“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呀!”

宋·李唐《采薇图》(局部)

鼓商遗民伯夷、叔齐兄弟宁可采摘野菜光饥也不愿苟食周菜,终至双双饿死。

115

覆巢无完卵·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注释】 还有完整不破的鸟蛋吗?

略。 【道理】

【译文】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难道能见到打翻的乌巢下面,

小儿从容

东汉名士孔融守城失利,逃回家中,等待祸降其身。果然,第二天一早,一群差役手拿绳索棍棒,吆喝着冲进院门,直呼“罪人孔融,藏在何处?”孔融听见喧闹,还没来得及躲藏,便被按倒在地,五花大绑,其家里人,无论老幼,吓得胆战心惊,大气也不敢出。

唯有孔融的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的才七岁,很是从容镇定。差役冲进来时,他们正在院子里玩琢钉的游戏,两人抬起头来望了一眼,并不害怕,也不退让,而是继续玩他们的游戏。

差役逮住孔融后,一群人推推搡搡地往外走。走过院子时,孔融见到尚未成年的两个儿子,不禁悲从中来。他转身对差役说“大人,你看我的两个儿子都还小,我犯下的罪过由我一人承担,不要殃及孩子,希望能保全两个孩子的性命。”还没等差役回答,九岁的哥

 116

哥拉起弟弟,走到父亲身边,说道“父亲大人,难道您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破的鸟蛋吗?"

孔融一听,悲喜两重天喜的是自己的儿子小小年纪如此大气从容,悲的是自己祸及孩子。果然,只过了两天,两个孩子也被捕人狱。

清·袁耀《花卉册》(之二)

117

咏絮之才·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

【注释】 舞。

【译文】 略。 【道理】 平时要多积累,关键时刻方可

白雪纷纷扬扬地下,像什么 才思泉涌。

呢?……不如说像是柳絮随风轻

万里桥边女校书

薛涛,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随父人蜀,父死后客居成都,曾拟任官府校(jiào)书,虽未能实现,但自此却被称为“女校书”。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赞她“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薛涛自幼聪慧,喜读诗文。八岁那年,其父见庭中一棵茂盛的梧桐树,便以“咏梧桐”为题,随口吟出两句诗“庭除一古桐,耸干人云中。”吟罢,故作停顿,眼望着薛涛。小薛涛马上明白了父亲让她接句的意思,脱口而出“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亲一听,心中又惊又喜喜的是女儿才华出众,惊的是这诗句暗含不祥之兆。

118

薛涛自小潜心研究诗文,勤于练习书法,其诗清丽隽永,其字笔力峻峭。因才貌出众,薛涛与当时着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特别是她与元稹之间的诗词唱和,演绎出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鸿雁传书几载,元稹与薛涛终于在蓉城花开时节牵手望江河畔。两人相见恨晚,谈诗论词,尽情挥洒着他们的青春与才华。可惜。一纸调令,官运不亨、生活不畅的元稹只得匆匆上马,挥手泪别薛涛。望着渐渐远去的背影,薛涛在自制的粉红色松花笺上,写下着名的《赠远》诗“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元稹早已远去,但望江楼上的薛涛还在望着千古流水。

明·陆治《花卉图册之--杜丹绣球》

119

云兴霞蔚·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注释】 山体,就像云霞升起于山岩间。

略 【道理】 芳草秀木罗列山林,高洁之士

【译文】

千岩挺立竞秀,万壑之泉潺潺 会聚一堂,自是一番繁盛景象。

争流,野草茂盛,树木浓密,覆盖

兰亭雅集

兰亭位于会(kuài)稽山一隅,此处山水清幽、风景秀丽,文人雅士常聚于此,谈玄论道,作赋吟诗,尽情挥洒豪情。

东晋初年,王羲之曾在会稽山的兰亭举行风雅集会,参与者全是当时的高雅名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恃才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还有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王凝之、王涣之、王玄之、王徽之等,一共四十二位风流雅士。崇山峻岭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众人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旁,尽享山水之乐。

曲水流觞(shāng,酒杯)是本次聚会的重大项目。那随波漂流的酒杯流经某人面前时,那人便即兴赋诗。后来大家将这些诗作汇集起来,公推德高望重的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

在蚕茧纸上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而这次聚会也被赞为“文人雅士,云兴霞蔚,鳞集兰亭,真千古盛事”。

明·文徽明《兰亭雅集》(局部)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注释】 【道理】

看问题要从全局出发,若只见

【译文】 树木不见森林,就容易犯以偏概全

从竹管中看豹,只看见一点花 的错误。

斑而已。

亚夫何错?

周亚夫,西汉时的着名将领、军事家。带兵驻扎细柳营时,治军严整,文帝来视察后,连连感慨“亚夫如此治军,谁还能侵犯他呢?”在“七国之乱”中,周亚夫统帅汉军,骁勇善战,三个月就平定了叛军。文帝去世后,景帝继续重用周亚夫,周官至丞相。但在关键时刻,汉景帝却因一块肉,不仅抛弃了周亚夫,而且还将其下了大狱。

有一天,汉景帝宴请周亚夫,在他面前放了一大块香喷喷的蒸肉,但既没刀叉,也没筷子,汉景帝在一旁观望着。周亚夫一看没有筷子,便不高兴地质问主管筵席的官员“这是何意,肉都摆上桌了,咋没筷子呢?快拿筷子来。”主管筵席的官员却站着不动。周亚

夫急了,大声嚷道“拿筷子来,拿筷子,没听见吗?”主管筵席的官员正不知如何是好,这时,皇上发话了“哈哈哈,丞相,给你这么大一块肉,还不满足吗?还嚷着要筷子。”这话里有话呀。周亚夫一听,赶紧离席,跪下谢罪。汉景帝不高兴地说“算了吧,既然丞相不习惯这种吃法,今天的宴会就散了吧。"

就这样,汉景帝自认为用一块香喷喷的蒸肉试出了周亚夫的本性。他觉得周亚夫功高盖主,不安守本分,对自己尚且如此,怎么能够好好地辅佐少主呢。他果断地放弃了周亚夫。其实,纵观周亚夫一生,他身经百战,刚正廉明,对朝廷忠心耿耿。想食一块肉,要双筷子,又有何错?

宋·马和之(传)《豳风图--伐问》(局部)

借由砍伐树木,讽刺成王不了解周公。

远我翻之子笾豆有跤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注释】 荡君子的胸怀。

虑心思,念头。度duó, 【道理】

推测。该句现通作“以小人之心, 世间小人总是用自己的私利念

度君子之腹”。 头去猜测别人,结果往往是自讨没

【译文】 趣,自取其辱。

用卑贱小人的心思,去推测坦

梁相疑庄子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哲学家。惠子和庄子是朋友,二人都博学好辩,常辩论一些“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样的哲学问题。庄子旷达、飘逸,视荣华富贵如敝屣,“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惠子倾心于政治,重奢华,好名利。两人的境界自有天壤之别。

有一年惠子在梁国为国相,庄子念其旧情,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专程去看望老朋友。庄子当时已是名满天下,因此,庄子进入梁国的消息不胫而走。惠子身边的人对惠子说“相国,善者不来,来者不善,这庄子恐怕是来夺取相国宝座的。”惠子一听,惊恐万状,居然

派出大队人马四处搜捕庄子,搞得梁国上下鸡犬不宁,不过,接连搜查了三天也不见庄子踪影。

正当惠子焦躁不安之时,庄子却飘然而至。他面色平静地对惠子说“老朋友,我只是来给你讲个寓言故事而已。南方有鸟名凤凰,它将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途中,不是梧桐树绝不栖息,不是竹实绝不吃啄食,不是甘泉绝不饮用。有一天,一只猫头鹰找到了一只已经腐烂的死老鼠,此刻,凤凰刚好飞过,猫头鹰惊慌失措,抬起头来,叫了一声'吓’。请问老朋友,今天你是想用梁国来'吓’我吗?"庄子说完,飘然而去。惠子呆在原地,半天回不过神来。

不限公万史推

也迎故事

不我入子之中等

我太强许王徐面

元·华祖立《玄门十子图--庄子》

东床快婿·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注释】 肃;只有一位公子露着肚皮,躺在

矜持庄重。坦腹裸露肚子。 东床上,像是没听说过这回事。

【译文】 【道理】

王家的几位公子都值得称道, 要想脱颖而出,有时就得独辟

听说我是去选女婿的,都很庄重严 蹊径,别出心裁。

东床快婿

郗鉴与王导同为东晋大臣。郗鉴任太傅时,住在江苏镇江,他写了一封书信与当时的丞相王导,说想在王家寻找一位中意的女婿。王导回信道“承蒙你看得起,你可以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

郗太傅要派人来挑女婿的消息在王家不胫而走,公子们个个大显身手有端坐窗前,默诵经书的;有手持诗书,于花园中踱步吟诵的;有饱含笔墨,写诗作画的;有调琴拨弦,雅弄丝竹的;有两人对弈,良久沉思的;……看得郗太傅派去的门生直点头称赞。

门生回去后,郗太傅便问“你觉得王家子弟怎么样呢?"

门生大加赞赏道“王家书香门第,子弟英俊潇洒、多才多艺,听说您要选女婿,个个都尽显才华。不过,有些奇怪的是,别人都在

读书写字、弹琴绘画,偏偏有一位公子袒露着肚皮,很惬意地躺在东床上,压根儿就视我不存在。”郗太傅一听,拍案惊喜道“这正是我想要的女婿。”又派人去打探,原来躺在东床上的那位公子,就是赫赫有名的书法家王羲之,郗太傅便毫不犹豫地把女儿嫁给了他。

自此,“东床”便成了“女婿”的代名词,“东床快婿”就是让岳父母满意的女婿。

晋·王羲之《丧乱帖》(局部)

《丧乱帖》书于永和十二年(356),为王羲之晚年佳作。

先墓再离茶毒退

声罪即暗复未牧

步行收纸成更备知

二谢面未皆通诼良不

鹤立鸡群·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注释】 鸡群中那样出众。

卓卓卓然而立。 【道理】

【译文】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卓然而立,就像一只野鹤站在

珠玉在瓦石间

王衍,字夷甫,魏晋名士。出生于名门琅琊王氏,清明俊秀,风姿文雅。幼年时,曾去拜访当时的名士山涛。山涛一见这个眉清目秀、谈吐不凡的孩子,连连感叹道“不知是哪位夫人,竟然生出了这样标致的儿子!”年少时的王衍在京城时,常常去仆射(pú yè,官名)羊祜(nù)那里帮父亲陈述公文。羊祜名望高,德行重,很多去拜见他的人都恭谦有礼,谨小慎微。但年事不高的王衍在羊祜面前却显得落落大方,不卑不亢,陈述公文时,口齿清晰,言辞晓畅,连羊祜都觉得他是一个奇才。

成年后的王衍,才华横溢,好谈老庄,行为举止潇洒风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玄学名士。与众人清谈时,他常手持白玉柄的拂尘,谈玄说理头头是道。无论朝廷高官,还是在野文人,都很仰慕,称他为

“一世龙门”。他曾参加一次高官与名士的聚会,宴会上,他手执拂尘,清谈玄理,满座皆惊。躲在帷幕后的太傅杨俊之女一眼就爱上了他,太傅托人说媒,王衍不想攀龙附凤,他装疯卖傻才推脱掉这桩婚事。

当时的另一位名士王敦,对王衍的评价很高,说“夷甫处众中,如珠玉在瓦石间。”

水天艳鲳

清·恽寿平《山水花卉册之二- 冰天独艳》

自惭形秽·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注释】 秽丑陋。 【道理】 有德之人,犹怀珠榅玉,品格

【译文】 自高。因此,做人做事一定要守住

珍珠美玉在旁边,自然会觉得 道德底线,否则,面对君子,就会

自己的姿容很丑陋。 愧疚自惭。

洪承畴“反成仇”

洪承畴和史可法同为明末守城将领。洪承畴乃朝廷重臣,深受崇祯皇帝宠爱,他曾自拟一副对联挂于厅堂,“君恩深似海,臣节重于山”。他镇守松山时,全城陷落,朝廷上下都以为他战死松山,皇帝悲痛不已,辍朝六日,特赐祭十六坛,祭到第九坛的时候,军报传来,洪承畴降清了,京城上下一片哗然。有文人将其对联改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于山乎?"

史可法镇守扬州时,一直顽强御敌,后终因寡不敌众,扬州陷落,史可法被俘。清军劝降,史可法愤然道“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慷慨就义。

洪承畴降清后,听说黄石斋(即黄道周,大学者)先生被俘,拒不降清,便亲自前往,想去劝降,哪知黄先生一直紧闭双目,一言不发。洪承畴只得告辞。临别,黄先生交给他一个字条。洪承畴出门后打开一看,上书一副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

元·郑思肖《墨兰图》

郑思肖于宋亡后作兰皆不写土,人问何故。答曰“土为蕃人所夺,汝尚不知耶?”

所南翁

丙午正月十五

曰作此后共

林下风气·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注释】 贤”的风度;顾家媳妇胸怀洁净明

王夫人指谢道韫。散朗潇 朗,是大家闺秀中的佼佼者。

洒爽朗。顾家妇指张玄(东汉末 【道理】

名士、高官)的妹妹,夫家姓顾。 胸襟坦荡、气度不凡,是优秀

清心玉映胸怀洁净明朗。 女子必备的品质。

【译文】

王夫人潇洒奭期,有“竹林七

卫姬谏齐桓公

卫姬,卫国人,嫁与齐桓公,深得宠幸。卫姬受宠,不仅仅是因为她貌若天仙,更多的是因为她冰清玉洁、聪慧贤淑。

齐桓公执政初年,一心想称霸诸侯。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商讨,准备攻打卫国,一切谋划妥当,只等时机成熟,便大举进兵。卫姬听说此事后,甚是着急。卫国,是生她养她的一片热土啊,这战事一起,卫国的老百姓岂不是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机立断,她必须想办法阻止这场战争。等齐桓公一回到后宫,卫姬便摘下头饰、耳环、佩铃,走到堂下跪着哭泣道“臣妾为卫国请罪。”齐桓公一

听,故作镇静地说道“我并没考虑攻打卫国,你请什么罪呀,快起来吧!”卫姬仍旧长跪不起,回道“妾听说人君有三色喜形于色,乃钟鼓酒食之色;寂然沉抑,乃丧祸之色;趾高气扬,乃攻伐之色。今妾望君举趾高,色厉音扬,意在卫也,是以请也。"

齐桓公听罢,心头一惊,他十分叹服卫姬的洞察力,便答应了卫姬的请求,不再伐卫。而后,将卫姬立为夫人,并对外宣称“夫人治内,管仲治外。寡人虽愚,足以立于世矣。”卫姬凭着她的聪慧与机敏,化解了一场血腥战争,其功不可没。

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卫女矫桓》(局部)

齐桓公夫人卫姬静听钟罄之声,以劝诚齐桓公不要陷入摩靡之音。

一往情深·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注释】 【译文】

子野桓伊,小字子野,东晋 桓子野可以说是一倾吐就有深

时的大将军。一往一倾吐,指痛 厚的情意。

快地宣泄感情。 【道理】

重情重义,为人真诚,方能交到真朋友。

不思量,自难忘

北宋时,在偏远的蜀地青神县的中岩书院,聪慧好学的苏轼深得老师王方的赏识,经常在家赞赏这个小伙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苏轼就这样走进了王方的女儿王弗的心里。

中岩书院不远处有一水潭,潭水清澈透亮,潭中沙石历历可数,王方经常带着学生来此授课讲学。一日,他让学生为此潭命名,其他学生取的名字,不是太雅,就是太俗。最后苏轼慢慢展出手书的几个大字--唤鱼池,并击掌几下,藏在石缝间的鱼儿便排着长队一路游过来,大家都赞叹不已。王方心头也为之一惊,因为,他女儿王弗也为此潭取名“唤鱼池”。心心相印的两人于公元1054年喜结连理。

王弗知书,但没告知苏轼,只是每日苏轼诵读,她就陪伴左右。有一次,苏轼诵读经典古籍,一时想不起下句来,正着急时,王弗从旁指点,苏轼大喜“原来汝知书!"

王弗不仅知书,还识人。苏轼广交天下朋友,王弗能在屏后听其言语,便知可交否。有一个叫章敦的人,在会谈中,尽拣些好话说给苏轼听,苏轼正乐呵着呢,王弗却告诫苏轼,此人不可深交。果如所言,后来这个章敦,百般加害苏轼。

就是这样一位知书达理的贤内助,与苏轼琴瑟相守才十一载,便抛下苏轼,独赴黄泉。深陷悲痛之中的苏轼将亡妻灵柩运回青神老家,葬于母亲坟旁,次年写下了《亡妻王氏墓志铭》,直言“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鸣呼哀哉!”尔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十年来,夜夜如此。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的晚上,王弗再一次走进了苏轼的梦里。苏轼披衣下床,来到书桌旁,挥笔而就《江城子·记梦》,一句“不思

量,自难忘, 来

然死知之

千里孤坟,无

勉很则下总第”

处话凄凉”,

道出了人间生死相依的深深不中言 就坚友三常子差思 闭而报私不

情思。 理爱生溪

爱奇立主成

承量任

宋·苏轼《人来得帖》

卿卿我我·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注释】 呼你呢?

卿古时夫妻或好友之间表示 【道理】

亲爱的称呼。卿卿称你为卿。 脚御我我所体现的平等、理

【译文】 解、包容,不仅是夫妻相处之道,

亲你爱你,所以才称你为 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种方

卿。我不称你为卿,谁能这样称 式。

“夫妻诗人”

秦嘉和徐淑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夫妻诗人”,夫妇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常有诗歌唱答,为后人演绎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汉桓帝时,秦嘉为地方官吏,岁末时,需到洛阳上报政绩。出发前,秦嘉派车去接妻子徐淑,遗憾的是妻子病居于娘家,身体极弱,不能同往。未能与妻子当面告别,秦嘉很失望,一提笔便写下三首《赠妇诗》“……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长夜不能眠,伏枕独辗转……”这些相思凝成的诗句,深深打动了病床上的徐淑。在寒冷的冬夜,她披衣起床,深情款款地给丈夫回复道“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辉。君

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后来,秦嘉还给妻子寄来明镜、金钗、素琴等礼物,本想让妻子好好打发时光,但徐淑在回信中说“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夫君不在,我还有必要装扮吗?”两情相悦,两心相思,明月可鉴。

后来,秦嘉留在洛阳做官,不料,因病客死他乡,徐淑悲痛不已。其兄逼她改嫁,她自毁容颜,至死不嫁,后郁郁而终。临终前,徐淑请求家人将其与夫君合葬。今天,在甘肃通渭县秦家坪的一座合葬墓里,还安静地睡着东汉时期着名的“夫妻诗人”--秦嘉和徐淑。

明 ·陆治《梨花白燕图》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注释】 【道理】

略。 兴之所至,读书、品着、访

【译文】 谈、郊游,都不失为愉悦身心的雅

桑兴而去,兴尽而回。 乐之事。

雪夜访戴

王子猷与戴安道同为东晋名士,王子猷入世为官,戴安道出世隐居,两人虽志向不同,却因品行契合、才情相当而成为绝世知己

一个冬夜,大雪纷飞,夜半醒来的王子猷见雪花飞扬,诗兴大发,命左右打开所有的门窗,一边踱步一边吟诵起左思的《招隐诗》。吟罢突然想起远在百里之外隐居的戴安道,于是,命左右开船,直奔戴安道隐居之地--剡溪。

雪愈下愈猛,寒气逼人,王子猷全然不觉,只是催促船夫快快行船。冒着一夜风雪,吟着一路诗词,终于在第二天黎明时分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口。此刻,大雪已停,四处白茫茫一片,好一个宁静、纯洁的清晨。顷刻间,探访好友的兴致一下子得到了满足,于是,王子猷又命左右调转船头,听着欸乃欸乃的摇橹声,返回住处。

后来,关于雪夜访戴的事有人问王子猷“你原本是要去拜访戴安道的,冒着那么大的风雪,经过一夜辛劳,才到剡溪,到了戴安道家门口,却不进去,这是为何?"

王子猷爽朗地答道“不为何,我本来是乘兴而去的,天亮时兴尽而回,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清·高岑《山水图》(局部)

魏武书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整臼」八字·魏武谓修曰;一解不?

-答曰一解·」魏武曰 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行三十里“魏武乃曰 吾已得"」令修别记所

知“偹曰” 黄网·色丝也·於字为絶·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整白,

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 绝妙好辞 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 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

里。」

疌吾第

会稽典录曰「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

,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迎伍

君神·泝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

年十四·号慕思盱'乃投瓜于江存其父尸

曰「父在此·瓜当沈·』旬有七日,瓜偶

沈·遂自投於江而死·县长度尚悲怜其羲

为之改葬·命其弟子邯郸子礼为之作碑。 

按曹娥碑在会稽中'而魏武丶杨修未尝过江也"

杨祖德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

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O文选集注七十九答临淄侯注引典略云…「

谋深长·常预为答教'故猜而恶焉。

杨修字德祖·少谦恭有才学·早流奇誉·魏

遂因事诛之。

武为丞相·转主簿·军国之事皆预焉·修思

人的魏武。石路,魏武舜少许,羞头上题 合 字以示隶·隶莫能解。次至易修,修更宜,.。

公教人噉一口也'复何疑?

世説新语⊙

捷悟第十

元帝过江犹好酒,王茂弘与帝有旧·常流涕谏·帝许之·命酌酒-一酣·从是遂断·

)邓粲晋纪曰· 上身服俭约,以先时务。性

素好酒·将渡江·王导深以谏,帝乃令左右

进'饮而覆之,自是遂不复饮·克已复礼

,官修其方·而中兴之业隆焉。 

【世説新语◎规箴第十

大朝的青谈

六朝的沸影 世乱彩寿

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郭林宗吊而见之“谓曰;「卿海

内之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稻也“於汝安乎?】吾不取也!

」奋衣而去·自从宾客絶百所日。

君子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

〇论语曰「宰我问「三年之丧·已久矣

·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汝安乎?夫

潜「·入潮酒卡·造」··

果通出商建电子一日海本」·山品团·宣本斗潜·州梁中业「·福|海川具品一川省店、米惠澜时向

汉武帝乳母尝於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秉方朔·朔曰一此非唇所争·尔必望济者-将去时

但当屡颜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乳母既至·朔亦侍侧·因谓曰「汝痴耳!帝岂复忆乳哺时

恩邪?」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然愍之'即敕免罪“

◎汉书曰「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朔别

「朔是楚人·武帝时上书説便宜·拜郎中·

传曰…「朔·南阳步广里人·」列仙传云”

宣帝初·弃官而去'共谓岁星也。」

【世説新语◎规箴第十

大明内青谈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丶子重多説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敦

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似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〇王氏谱曰「操之字子重·羲之第六子·历

秘书监丶侍中丶尚书丶豫章太守。

时人道阮思旷 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溅源,而兼有诸人之美

〇中兴书曰「裕以人不须广学·正应以礼让

为先丶故终日颓然·无所修综·而物自宗之

王戎七岁·书与路小儿说·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易·人尚之,答曰· 肉

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名士传曰”「戎由是幼有神理之称也“.

【世説新语◎雅量第六】

陈大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一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

曰…一君与家君期日中·曰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駡父·则是无礼·|友人慙“下车引之·元方入明

【世説新语◎方正第五


2022-12-08 18:56:11

[新一篇] 第十一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醫生

[舊一篇] 《漢語春秋 中國古典人文意象隨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