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行者民国之父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本名孙文,字载之,号日新、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是医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亦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在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故後人惯以「中山先生」相称;其後此称谓便逐渐演化为「孙中山」。

1940年(民国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赞扬孙氏「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或「中国国父」。孙中山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中山除了本名与下表所使用的名字外,亦用过大量的中文、英文、日文化名与笔名,多是为了摆脱通缉或隐蔽身份而取的,部分则在於宣扬革命或是表达人生期望。

1912年以後,孙氏不再面临满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本名「孙文」署名。在欧美,孙氏以其号「逸仙」或全称「孙逸仙」(即英文「Sun Yat-sen」)而闻名於世。

此外,孙文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於孙氏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於如此自称;中华民国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

在粤语中,「大炮」一词亦有「吹牛皮」的意思,常被用来隐喻「不切实际之人」。辛亥革命之前,当时的政治对手为了揶揄孙文,便给他起了一个「孙大炮」的外号,以暗讽孙文某些言辞的夸大不实。

另外,孙文在香港西医书院中读书时,常当众倡言反清,闻者多胆怯走避,惟陈少白、尢列、杨鹤龄附和之,乃得四大寇之诨名。

清代政府、公家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 

早年 

孙中山17岁时的照片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孙文诞生於广东香山翠亨村的一个农民之家,为家中季子。八岁时,孙文进入私塾,接受四书五经教育,并於闲暇之余常听太平军老兵讲述太平天国故事,心生佩服向往。1879年,14岁的孙文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始见「沧海之阔,轮舟之奇」。在当地,孙文於英国圣公会史泰利主教创办、以英语授课的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内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1年,孙文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随後,孙文入籍美国,获得美国公民身份,得到了美国护照及受美国政府保护。後进入夏威夷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厚学院」(Punahou School,相当於中学)继续学业。1883年,由於孙文有信奉基督教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不久因损毁村中北帝庙神像,为乡人不容。同年冬天,孙文来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於基督教公理会接受洗礼,并就读於拔萃书室(今拔萃男书院)。1884年,孙文进入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1887年,孙文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即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孙文以首届成绩第一名毕业,并获时任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其後,孙文於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在广州行医期间,常常与尢列、陈少白、杨鹤龄、陆皓东等人畅谈、批评国事,也常谈革命,故当地人将此四人名为「四大寇」。

革命思想发源地 

1883年起,孙中山曾先後在香港拔萃书室、中央书院和香港西医书院读书。孙中山曾回忆说:「予在广州学医甫一年,闻香港有英文医校开设,予以其学课较优,而地方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学校肆业。」而当中提到的这所「英文医校」便是香港西医书院。香港是孙中山革命思想产生之地[11]。1923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讲。有问到孙中山於何时及如何而得革命思想及新思想,他说:「我之此等思想发源地即为香港,至於如何得之,则我於三十年前在香港读书,暇时则散步市街,见其秩序整齐,建筑宏美,工作进步不断,脑海中留有深刻之印象。我每年回香山二次,两地相较,情形迥异,香港整齐而安稳,香山反是… … 外人在七八十年间在一荒岛成此伟绩,中国以四千年之文明,乃无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 … 研究结果,知香港政府官员皆洁己奉公,贪赃纳贿之事绝无仅有,此与中国情形正相反。」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895年2月21日,孙中山召集志同道同合陈少白、杨鹤龄、尤列等建立香港兴中会。该会所设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外悬「乾亨行」商号招牌做掩护。香港兴中会会员入会时,须高举右手对天宣誓,其誓词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监察。」从1895年香港兴中会建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的十六年间,孙中山发动的十次武装起义中,有六次是香港兴中会和同盟会香港分会,以香港为基地秘密发动的。香港既是指挥和策划中心,又是经费筹集与转汇中心、军火购制与转运中心,海内外革命同志的联络与招募中心,也是每次起义失败後革命党人的避难场所。孙中山在皇仁书院的注册纪录漫画:孙中山、陈少白、杨鹤龄、尤列共商反清大计。漫画: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设立兴中会总部。然而,在清政府的压迫下,港府在1896年颁发放逐令,不准孙中山进入香港,为期五年。

孙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尝於1894年6月《上李鸿章万言书》中,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惟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孙中山11月24日赴夏威夷檀香山茂宜岛募款组织兴中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图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准备筹划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目标。同年2月21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时杨衢云、谢缵泰等先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创立「辅仁文社」。孙中山以志业相近,遂与辅仁会社接洽,杨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於是租定总会所一处,托名「乾亨行」。

第一次广州起义与流亡
 
孙文上海故居1895年2月21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利用传统宗教信仰为誓,兴中会选出杨衢云为会办(时称「伯理玺天德」,音译自英文「President」),孙文为秘书。同年3月16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衢云主持後方支援工作。孙中山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徵同志,定重阳节(10月26日)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失败作收,以陆皓东为首的多数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港英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孙於11月避往日本,并於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

1896年秋天,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後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 in London),孙并被邀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1897年,孙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後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及平山,孙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保皇派。

1900年庚子拳乱引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孙中山藉机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李也答应与其会见。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不过是清廷的陷阱。而後李赴北京协调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後转往台湾,得台湾日治时期日本台湾总督府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起义(称惠州起义)。後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而失败,孙亦返回日本。
 
革命时期的孙中山,摄於1900年8月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改革命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年9月,孙中山离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华侨中发展革命。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致公堂,成为致公堂「红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後得旧金山洪门致公堂保释及代聘律师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孙中山之後到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於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活动宣传革命,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於1905年中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

成立同盟会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并以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在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进行者为国民革命,将创立者为中华民国;并举所誓之四纲,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式以达成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以15,000元请孙中山离开日本。孙中山收款後於3月离开日本。由於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於是引起会内分裂。孙中山先抵越南河内,继续策划革命起义,5月命余丑举行潮州黄冈起义,历6日而败,是第三次起义。6月孙中山命邓子瑜起义於惠州七女湖,历10余日而败,是第四次起义。7月6日徐锡麟起义於安庆,失败殉难。同年7月,孙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再告失败。12月,孙中山被越南法国殖民当局驱逐出境。南下南洋,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新加坡另成立同盟会总部,後搬迁到槟城。1908年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是第七次起义。4月,黄明堂起义於云南河口,是第八次起义。1910年2月倪映典发动新军起义於广州,是第九次起义。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分时间在旅途之上,曾环绕地球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

另一方面,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於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此外又先後发动包括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在内的多次起义,直至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成功击退,掌控武汉,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的革命党咸起响应,终推翻清朝。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

孙文上海故居 

革命时期的孙中山,摄於1900年8月

辛亥革命

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事件。当时孙中山人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典华(今翻译为丹佛),朋友的餐厅打工度日,对革命事并不知情,所以孙中山说:「武昌之功,乃成於意外」。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广场上的孙中山铜像,图中远後方的红色建筑是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现在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又称「红楼」。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缉的影响,自1907年起孙中山便长期居留欧美各国。武昌起义时,孙中山人在美国丹佛而不在中国。初闻革命成功时,孙中山还有些讶异,但随即在海外华人与美国的同情者间筹集资金。11月2日孙中山从纽约出发,前往伦敦、巴黎活动。11月24日从法国马赛启程,乘「狄凡哈」号邮轮,经停槟城、新加坡,香港,於12月25日抵达上海,并於29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於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并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於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月底组成临时参议院。

当时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实力有限;虽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脱离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军事凭藉却是各地的团练与新军,或是混入部分华侨以及洪门与旗下哥老会的成员,无论在装备与士兵素质上,皆无法与清朝主力北洋军抗衡。此外由於孙并未实际投入革命战事,故各省的革命势力纷纷推出自己的领导,使革命势力呈现多头马车的情形。革命军被北洋军接连击败後,孙中山决定与北洋军的统帅袁世凯和谈,希望通过给予袁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袁成为清朝垮台的最後关键。最後孙与袁达成协议: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由袁接任,袁则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退位。

民国元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中华民国终完全取代过去的帝国体制,孙中山即於13日向参议院请辞并举荐袁世凯以自代。兹後苦心孤诣协助袁氏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职内阁,尤特重其向国民宣誓一事,引导袁氏步入民主程阶。4月1日亲自去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

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到北京会见,向袁表示,退出政界,建设中国铁道。8月,经宋教仁从中斡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25日,孙中山在北京举行的国民党成立大会中被选为理事长,但孙中山以「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国民」,即委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孙中山自己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设总部於上海。

二次、三次革命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袁世凯嫌疑为元凶。孙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称为二次革命。由於实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败。孙中山被通缉,1913年8月2日由上海乘德国船舶潜逃至福州,之後转往台湾的基隆,随即再乘日本船舶信浓丸赴日本寻求援助。在日本政府的默许下,孙中山经门司、神户,最後从横滨进入东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向孙中山个人绝对效忠,要按手模宣誓;并且将党员按入党时间分成等级,享有不同待遇。部分同时流亡日本的国民党员对此反对,原同盟会中重要人物如黄兴、李烈钧、柏文蔚、谭人凤等俱未有加入。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称帝。同年5月1日,孙中山回到中国,住於上海租界区。5月9日,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推翻袁世凯。1917年7月张勋复辟,孙中山号召护法,时任广东省长朱庆澜邀孙赴粤,并派程璧光之独立海军载孙中山、唐绍仪、汪兆铭、伍廷芳等人南下广州。抵达广州之时,段祺瑞「保护共和」,拒绝恢复被张勳废止的1913年选出之国会。孙中山号召国会议员一起到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展开护法运动(亦称三次革命),组织护法政府并就职爲大元帅,誓师北伐。但广州护法政府逐渐由旧桂、滇系军人控制,孙中山实力有限,甚至出现「政令不出士敏土厂(大元帅府)」的情况。孙中山曾尝试发动兵变而未果。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护法政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孙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职。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8月,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请孙中山重回广州,11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1921年4月2日,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改总裁制为总统制,4月7日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习惯上称为非常大总统),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又称作三次革命。孙中山於5月5日就职後力主军事北伐,最终与主张暂缓军事,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激烈冲突,於1922年6月爆发炮击总统府事件,孙中山离粤退居上海。

联俄容共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演讲,台下身着白色西装的欧洲人为苏联代表。
孙中山主持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後,同蒋中正(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第二次护法後,孙中山开始考虑与苏联支持的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孙、越会面後曾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1923年1月16日,陈炯明部被拥护孙中山的滇军杨希闵部、桂军刘震寰部、和倒戈粤军联合组成的西路讨贼军击败,退守东江。孙中山得以在2月21日回广州,不再称呼大总统,而是设立大元帅府,任大元帅。12月29日,孙中山落实接受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为孙中山顾问,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容共政策。在苏联援助下,於3月组建黄埔军校,并以蒋介石为校长。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9月4日,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北伐讨贼军,以谭延恺为总司令,联合卢永祥、张作霖、段祺瑞,「共抗直系」,准备进行北伐。10月10日,广州发生商团事变,10月15日孙中山率师回广州,击溃广州商团武装。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推倒大总统曹锟,邀孙中山北上共襄国事,此时健康已急转直下。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演讲,台下身着白色西装的欧洲人为苏联代表。 

革命尚未成功

孙中山晚年照(1924年)

孙中山1925年1月1日抵北京後即开始病发,住进协和医院进行治疗,1月20日以後,病势严重,不能进饮食,经西医诊断为肝癌末期,全肝已坚硬如木,癌细胞四处蔓延,无法割治。2月18日出院,自协和医院移居铁狮子衚衕行辕,改以中医治疗,先後经由着名中医陆仲安、唐尧钦、周树芬三人共同诊视,情况有所好转。2月26日,停止服用中药,继续用西医治疗。此期间汤尔和与汪精卫对中西医治疗爆发争论,汤尔和在《晨报》上发表〈关於孙中山病状的疑问〉,对中医治疗加以指责。最终於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於北京铁狮子衚衕行辕,享寿60岁,孙中山临终时同意汪兆铭代笔的《总理遗嘱》。香港《华字日报》翌日报导了孙中山的死讯:

「孙文吐呕大作。不能进食。脉搏骤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极危险。克礼医生在左右看护。终夜不离。戴天仇为孙草遗嘱。唯孙尚未签字...孙文病至十日晚大变。腹胀加增。克礼为之打针放水。今日上午九点三十五分钟逝世。当弥留时。戴天仇代草遗嘱。孙科急电粤民党要人来京。」

同日,胡汉民饬令各地停止宴会:

「十二日午一时胡汉民接汪精卫来电、谓孙中山於十二日上午九时四十分病终京寓,胡汉民即分饬各大小机关、由十二日起、下半旗七天、并令公安局分饬市内酒楼、即日起停止宴会、市民停止七天、在职人员则停止一个月、各机关用蓝印一月、兵士及各机关职员缠黑纱一月。」

1925年4月2日,孙中山安厝於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北伐成功後,於1929年6月1日永久迁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弥留之际,孙中山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主持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後,同蒋中正(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 

遗书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弥留之际,签署了两份遗嘱,内容如下:

家事遗书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国事遗书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着《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澈。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於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国父名称的由来
 
孙中山先生画像孙中山於民国14年3月12日因肝癌逝世,当时於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锺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

抗日战争中期的1940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於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但是各地党政机关、民众团体在不同的场合无所适从,不知究竟是称孙中山先生为总理或是国父。同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公家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自此之後,孙中山即在中国历史上确立了其「国父」的地位。

金陵汪精卫建立的亲日政权也尊崇孙中山,并作出了一系列规定。1941年5月29日,在汪政府的中央政治委员会第49次会议通过的,由陈公博提出的「手创中华民国之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应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议案,即属一例,同时规定有关「公牍、教科书籍、报纸、刊物及一切文字称述总理或孙先生时,均应改称国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则未以官方名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的国父为孙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中国共产党在正式的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通常使用的称号是「革命的先行者」,从未称孙中山为国父。不过,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建政前或後,都尊称孙氏是「中共的老师」和「革命的旗帜」[20],民间则有人沿袭民国时代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的这一做法。另外孙中山先生之夫人宋庆龄女士,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享有较中华民国时期更崇高的地位,有时也被人进而尊称为「国母」。[21]

中共的「20024」号文件2002年11月修订的《关於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中,规定「对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不直接称谓,可称台北中山纪念馆。」另外在民进党执政时期,教育部也曾在2007年建议修改不适当用词,如「国父孙中山」应该为「孙中山先生」。有些人认为是民进党政府进行去中国化。

思想/措施
 
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是他重要的政治理念之一。孙文的思想大部分是他将中国道统和西洋欧美各家学说综合整理而来,但是也有少部分见解是「兄弟(我)所独创」(孙文语)。

孙文:「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
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区分」;广兴福利,大有为式的「万能政府」。
人民之权又称为政权,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
政府之能又称为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曾说「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似是受到达尔文进化论与俄国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
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於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画。
人生哲学:「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哲学主张:「知难行易」。
天下为公
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於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
[编辑] 信仰
宗教方面,孙中山青少年时就有无神论思想,否定神佛有灵,还打断神像之手。孙中山早年游家乡北帝庙时曾折断佛手,并说:「佛若果有灵,能即祸我!木偶由人而作,岂能操人祸福哉?」[22]十二岁时在夏威夷读书曾接触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後来又在教会学校读书,对基督教产生兴趣,在香港拔萃书室加入基督教。从事革命事业成立兴中会後,利用宗教进行革命。民国成立後,主张政教分立、宗教自由,注意宗教在道德建设方面的功效,如说「佛教为救世之仁」。到了後期,孙中山对宗教进行了批判[23]。他就自己对基督教的态度转变作了回顾:「予於耶稣教之信心,随研究科学而薄弱。予在香港医学校时,颇感耶稣教之不合伦理,固不安於心,遂至翻阅哲学书籍。当时予之所信,大倾於进化论」[24]他指出:「宗教的感觉,专是服从古人的经传。古人所说的话,不管他是对不对,总是服从,所以说是迷信。就宗教和科学比较起来,科学自然较优」[25]。又曾就西方对中国的宗教侵略抨击:「他们用政治力和经济力来掠夺中国人的物质还不算,又用宗教来耗夺中国人的精神。一班神甫牧师倚仗着他们的国力,包庇教民,干预词讼,欺压其教以外的人,无所不至,受其虐者忍心刺骨。」[26]

孙中山论宗教和民族的关系:

「大凡人类奉拜相同的神,或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结合成一个民族。宗教在造成民族的力量中也很雄大,像阿拉伯和犹太两国,已经亡了许久,但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至今还是存在。他们国家虽亡,而民族之所以能够存在的道理,就是因为各有各的宗教。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犹太人,散在各国的极多,世界上极有名的学问家,像马克斯、爱因斯坦,都是犹太人。在像现在英美各国的资本势力,也是被犹太人操纵。犹太民族的天资是很聪明的,加以宗教之信仰,故虽流离迁徙於各国,犹能维持其民族於长久。阿拉伯人所以能够存在的道理,也是因为他们有穆罕默德的宗教。其他信仰佛教极深的民族,像印度,国家虽然亡到英国,种族还是永远不能消灭。」

孙中山注意信仰的力量,以三民主义信仰团结革命同志。他曾说:「宗教之所以能够感化人的道理,便是在他们有一种主义,令人信仰。普通人如果信仰了主义,便深入刻骨,便能够为主义去死。因为这个原因,传教的人往往为本教奋斗,牺牲生命亦所不辞。」「我们国民党要革命的道理,是要改革中国政治,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我们的这种主义,比宗教的主义还要切实。因为宗教的主义,是讲将来的事和在世界以外的事;我们的政治主义,是讲现在的事和人类有切肤之痛的事。宗教是为将来灵魂谋幸福的,政治是为眼前肉体谋幸福的。说到将来的灵魂,自然是近於空虚;讲到眼前的肉体,自然有凭有据。那麽宗教徒宣传空虚的道理,尚可收到无量的效果;我们政党宣传有可凭据的道理,还怕不能成功吗?!」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内容之一,孙中山曾论及民族主义思想以及民族和信仰的关系:「大凡人类奉拜相同的神,或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结合成一个民族。」「中国人黄色的原因,是由於根源黄色血统而成。祖先是什麽血统,便永远遗传成一族的人民,所以血统的力是很大的。」

孙中山论三民主义信仰:

「人类对於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後,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所以主义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後完全成立。何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呢?因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於世界,所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

 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是他重要的政治理念之一。 

评价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於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高等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官话、粤语、英文、日语,有医生资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後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後,蒋中正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於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中正、汪兆铭(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後,孙成为蒋中正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徵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後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国父。

对於孙中山的中国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的确是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满清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後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中正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孙中山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中国大陆方面

在中国大陆,由於孙中山先生晚年对中国共产党采取联合政策,以及在他过世之後、其遗孀宋庆龄更是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的支持立场,故孙中山亦为自1949年之後、在中国的主流舆论中仍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国国民党革命人士之一。

一个显着的例子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原先常见的街道名称「中正路」大多被改,而「中山路」和「中山公园」等常见名称却多保留至今。现今中国共产党官方对孙中山的评价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值得一提的是,天安门广场逢重大节日─劳动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均悬挂巨幅的孙中山先生画像。

台湾方面

孙中山当初便因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割让台湾,而加深其推翻清廷的革命决心。孙中山一生访台三次,寻求台湾总督府帮助其所需的人力与金钱、军火,也曾被软禁於梅屋敷(今国父史蹟纪念馆)。今日中华民国政府依然尊孙中山先生为国父,并於许多公家机关及学校悬挂其遗像。


孙中山(逸仙) 2010-07-17 16:23:07

[新一篇] 趙宗彪:努力探求歷史的真相

[舊一篇] 憲政專家民主理論大師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