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民 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内容简介:
  《吾国与吾民》一书,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原书是作者用英文创作的,书名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后来经郝志东、 沈益洪二人将全书翻译为中文,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这部全译本《吾国与吾民》补上了原着中的一些重要而颇有争议的篇章,有《蒋介石其人其谋》、《收场语》(初版)、《我们的出路》、《领袖人才的要求》等。在保持原着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译者的附记、索引等内容,使得整部书的思想及内容更为完备。


55e736d12f2eb938f0b4578cd5628535e4dd6ff6.jpg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先生的着作,原书是用英文写作,名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作者在此书中以冷静犀利的视角剖析了中国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特质,向西方展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民族形象,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民族文化及精神内涵的好书。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着作。林氏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吾国与吾民》一书,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原书是作者用英文创作的,书名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后来经郝志东、沈益洪二人将全书翻译为中文,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这部全译本《吾国与吾民》补上了原着中的一些重要而颇有争议的篇章,有《蒋介石其人其谋》、《收场语》(初版)、《我们的出路》、《领袖人才的要求》等。在保持原着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译者的附记、索引等内容,使得整部书的思想及内容更为完备。


《吾国与吾民》一书的主体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包括了《中国人》、《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心灵》、《人生的理想》四章。


在阅读此书之前,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当时的写作动机和所处的时局。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动荡的、混乱的,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显得模糊而朦胧,让人无所适从。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正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赛珍珠序)林语堂也是这批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他看到当时的中国“无疑是这个地球上最混乱、最受暴政之苦、最可悲、最孤弱、最没有能力振作起来稳步向前的国家”。当时从个人和周围人群对中国命运的焦虑和担忧中,林语堂却又以崭新的理论,探究了潜在和必然的希望,断言了中国是伟大而不会轻易分解的。


赛珍珠序

自序

闲话开场

第一章 中国人民

一 南方与北方

二 退化

三 新血统之混入

四 文化之巩固作用

五 民族的童年

第二章 中国人之德性

一 圆熟

二 忍耐

三 无可无不可

四 老猾俏皮

五 和平

六 知足

七 幽默

八 保守性

第三章 中国人的心灵

一 智慧

二 女性型

三 缺乏科学精神

四 逻辑

五 直觉

六 拟想

第四章 人生之理想

一 中国的人文主义

二 宗教

三 中庸之道

四 道教

五 佛教

小引

第五章 妇女生活

一 女性之从属地位

二 家庭和婚姻

三 理想中的女性

四 我们的女子教育

五 恋爱和求婚

六 妓女与妾

七 缠足的习俗

八 解放运

第六章 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一 公共精神的缺乏

二 家族制度

三 徇私舞弊和礼俗

四 特权与平等

五 社会阶级

六 阳性型的三位一体

七 阴性型的三位一体

八 乡属制度

九 贤能政府

第七章 文学生活

一 文学之特性

二 语言与思想

三 学术

四 学府制度

五 散文

六 文学与政治

七 文学革命

八 诗

九 戏剧

十 小说

十一 西洋文学之影响

第八章 艺术家生活

一 艺术家

二 中国书法

三 绘画

四 建筑

第九章 生活的艺术

一 日常的娱乐

二 居室与庭园

三 饮食

收场语


创作历程


研究中国问题的人比比皆是,而且在当时也出现了宣传和介绍中国人的着述。那么林语堂为什么还要提笔撰文,洋洋洒洒地写出一部不算薄的《吾国与吾民》呢?他的动机何在?据作者本人说“只是表达了一下自己的观点”,当然这是林语堂的谦词,事实上并没有那么简单。介绍中国的文章固然不少,但是即使是所谓的“老中国通” (英文缩写为 OCH)们,他们了解中国也仅仅局限于一些表面的事物。他们虽然长期生活在中国,并被视为是中国问题的权威。但是他们在本质上和中国这个民族存在着一层捅不开的隔阂,因为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中国,因此也暴露出他们对中国的疑惑、恐慌,进而远远地避开。将这样的人推举为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是个不能容忍的错误。更有甚者,在仅有的几篇个人对中国问题的着述基础之上, 一再强化对中国简单而呆板的论调。

诚挚的民族感情驱使着林语堂,让他迫切地感到有必要澄清淤积的历史偏见,主动担负起了客观评价中国的重大责任。从客观公正这个意义上来讲,林语堂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主观意识、既成观念,不受武断思想的左右,排除西方观点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干扰,完全“像感觉自己心脏的跳动那样去感觉事物,用自己心的眼睛去观察事物”。

在《吾国与吾民》一书的自序中,作者说道:“然而我欢迎人们为我辩护,也随时准备接受人们对我的批判”,可见作者创作此书的态度是相当坦诚直率的,既要揭露内在的真相,难免会触怒某些表面意义上的爱国主义者们虚伪的神经,让他们在被揭开伤疤后的灼痛中引发羞耻。然而, 《吾国与吾民》真的是在亵渎吗?持这种看法的人可能是理解力肤浅,或者是要哗众取宠,再或者有其他的不可告人的缘故。我们应当看到,作为一个学者,作者既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同时又接受过西方高等教育,他是中国的林语堂,也是世界的林语堂。这就是他为什么可以从两种“对立的忠诚”,即“对古老中国的忠诚”和“对开明与智慧的忠诚”的挣扎中跳出来,站在公正的高度上审视和评价中国及中国人的原因。赛珍珠在为该书所做的序中这样评价《吾国与吾民》:“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的骄傲,写的幽默,写的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假意的吹嘘和追捧才是对中国真正的亵渎,这种做法看似隐蔽却又的确丑恶得昭然。林语堂在书中,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弊端和流毒,将旧中国压在箱底的老古董都抖了出来,放在阳光下翻晒、筛选、杀毒。

林语堂在书中追溯了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他看到这是一个一度雄视世界的强大国家,并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艺术文化和生活领域,过去的中国是遥遥领先的,令许多国家不能望其项背。然而在国内战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中,这个曾经充满活力与斗志的民族却显得异常的漠然。整个国家的漠然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力求探究中国的前途,寻找中国 “成功地生存下去”的条件。

在该书的《中国人的性格》一章中,作者从民主性的角度粗略地勾勒了中华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既包括了好的品质也包括了一些很糟糕的东西。而且有些特点粗略看来并无大碍,甚至会被误认为是优点,但很值得细细的探究。依照林语堂的看法,中国人公认的“遇事忍耐”、“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思想就很要不得。在中国人中,这种品质被过分的发展了,从而演变成为一种“恶习”,对暴政的屈服和逆来顺受的普遍心理,将中国引入了一个更为痛苦和艰难的境地。“遇事忍耐”之所以会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主导思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传统的家族制度,在当时“遇事忍耐”被曲解为“识大体”、“顾大局”的代名词,从而扼杀了个人应有的地位和价值。

作者又列举了中国人“最糟糕最昭着”、“最恶劣”的另两个特点:消极避世和超脱老狡,并对它进行了深入分析。“消极避世”暴露了“中国人缺乏组织能力”的弱点及缺陷;“超脱老狡”应该是一种较之“消极避世”更为“高明”的方法,故而大都掌握在阅历丰富、世故老成的人手中,是一种麻木不仁和自私心理的体现。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老成温厚”、“因循守旧”、“耽于声色”等特点。“老成温厚”给人以某种保持镇定的毅力,使人归于平静。同时作者就这一特点,从更深的层面挖掘了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认为是社会的压力导致了“老成温厚”的产生。的确,世故的冷眼过早的浇灭了青年的积极向上的热情,使之丧失年轻人特有的“活力和浪漫”。因此作者指明了这种老成温厚具有消极的一面。

在当时的中国,和平主义并没有被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被推崇,然而它的确覆盖了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和思想,作者认为中国的百姓“永远厌恶战争”,并指出中国历来的内战都缺乏战争应该具有的真正意义,毫无值得夸耀的地方。

对中国人“知足常乐”的品质应该表示赞许。中国人能够随遇而安,在生活的辛酸或困苦中寻找快乐,而且尽可能地汲取生活中值得慰藉精神的东西。中国人又是幽默滑稽的,幽默可以让人从严肃的问题中得到放松。“滑稽”也是幽默,是一种“闹剧性的幽默”。但是滑稽在严肃的政治改革运动中却取代了严肃性,中国内战中的很多严肃的政治问题,看穿了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

《中国人的心灵》一章中,林语堂将“智力”摆在了首位,因为尊重脑力劳动者是中国文明的显着特点。作者对中国人的 “智慧”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因为在中国并不缺乏智慧,相反,过多的例如“超脱老狡”、“避世洁身”这样的“智慧”,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隐患。作者认为“女性化”在中国人心灵中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样似乎比较抽象,作者本人的话来解释,就是: “中国人的头脑,就像女性的头脑充满了庸见。”可见这里的女性化并非指单纯的性别,而是指女性的某些思维特点,即局限于有形的世界,而反感对抽象事物的思索和分析。正因为如此,中国人的心灵又是“缺乏科学”的。而且还习惯用情理作为思考和判断的准则,这是与严密的逻辑推演相对抗的,但却比后者更加尊重人性、更符合现实。此外,中国人的心灵中还包括了自觉、想象等思维特征。

在《人生的理想》一章中,作者阐述了中国的人文主义、宗教、中庸之道(儒家实现)、道教和佛教思想,分析了这些因素在中国人思考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吾国与吾民》的第二部分是“生活”。包括了《妇女生活》、《社会与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人生的艺术》、《中日战争之我见》六章。

作者在《妇女生活》一章,研究了“妇女的从属地位”、“家庭与婚姻”、“理想的女性”、“女子教育”、“恋爱与求婚”、“妓女与姬妾”、 “缠足”、“妇女解放”等当时中国的社会现象及问题。

在第六章《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作者回答了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的原因;揭

民国初年的女子形象

露了家庭制度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并具体探讨了家族制度所造成的“裙带关系”、社会腐败及“礼俗”等社会问题。对于中国的社会等级问题,作者专门在“特权与平等”、“社会等级”等章节中做了剖析。作者分别从中国的城镇和乡村现状出发,引申出中国城镇存在的“官、绅、富”三位一体现象;中国农村社会“官、绅、富、匪”四大统治者。以及由等级观念和等级内平等观念对所造成的、具有权威性的“面、命、恩”三位一体的法则。此外作者还肯定了精神意义上的乡村制度,批评了几千年来虚伪的“仁政”思想。

在《文化生活》中,作者阐述了中国人对文化的划分,中国人的语言与思维,中国人对学术的盲目崇尚,中国的学府、散文、诗歌、戏剧、小说以及国内的文学革命和西方文学对中国的影响,还分析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艺术家生活》通过介绍中国的艺术家、书法、绘画和建筑,体现出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人生的艺术》包括了“人生的乐趣”、“住宅与庭院”、“饮食”、“人生的归宿”四部分内容。

在最后一章《中日战争之我见》中,作者以中日战争为出发点,探讨了日本失败的结局和中国发展的趋势及未来的前途,反映了中国对领袖人才的呼吁和寻求。

《吾国与吾民》是一部智慧的书,是一部思想与现实交相辉映的着作。中国究竟能否继续作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探讨这个问题,并且想要得到一个令自己和大家都信服的理由,远非像砍瓜切菜那样来得轻松干脆。正如作者所说:“这是长期痛苦思索、阅读和反省的结果。”

作者对中国的命运抱有足够的自信,始终流露出乐观的情绪,作者在书中说道: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众,因为我并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恢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作者的自信不是盲目的,他的乐观绝非是没有根据。

《吾国与吾民》一书在美国一经出版,便引起巨大的反响。赛珍珠誉其为“最真实、最深入、最重要的一本关于中国的书”。美国的书评家T.F.Opie甚至说: “不管是了解古老的或是现代的中国, 只要读一本《吾国与吾民》就足够了。”该书和林语堂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同样受到了国内文学批评家、文学史研究者以及读者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妙语佳句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众,因为我并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恢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但是中国人的圆熟非自书本中得来,而出自社会环境,这个社会见了少年人的盛气热情,会笑出鼻涕。中国人有一种轻视少年热情的根性,也轻视改革社会的新企图。他们讥笑少年的躁进,讥笑“天下无难事”之自信,所以中国青年老是被教导在长者面前缩嘴闭口,不许放肆。

忍耐为中国人民之一大美德,无人能猜想及有受批驳之虞。实际上它所应受批驳的方面,直可视为恶行。

不妨随便谈谈,中国人最富刺激性的品性是什么?一时找不出适当的名词,不如称之为“老猾俏皮”。这是向西方人难以导传而最奥妙无穷的一种特性,因为它直接导源于根本不同于西方的人生哲学。

孔子设教,以仁义为基本德行。老子却轻蔑地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孔子学说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学说的本质为田野哲学。


点评鉴赏


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它满足了以上所有这些要求。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着作。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与历来的伟大着作的出世一样,《吾国与吾民》不期而出世了。它的笔墨是那样的豪放瑰丽、巍巍乎,焕焕乎,幽默而优美,严肃而愉悦。我想这一本书是历来有关中国的着作中最忠实,最钜丽、了完备、最重要的成绩。尤可宝贵者,他的着作者,是一位中国人,一位现代作家,他的根蒂巩固地深植于往昔,而丰富的鲜花开于今代。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

读林先生的书使人得到很大启发。我非常感激他,因为他的书使我大开眼界。只有一位优秀的中国人才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

——《纽约时报》星期日书评

不管是了解古老的或是现代的中国,只要读一本《吾国与吾民》就足够了。

——美国着名书评家T.F.Opie

虽然他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精彩,但他的话,即使在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很受用。

——美国总统布什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着作和长篇小说。

1923年林语堂学成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32年起编辑《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幽默”、“闲适”小品文。1936年,林语堂以一个东方智者的形象出现在大洋彼岸,用娴熟的英文,把博大的中国文化通俗化了地介绍给世界,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林语堂一生着作等身,在中国作家中罕有人与之比肩。在他的自传和着作中,乡情乡愁始终缠绕着他,有人计算过,在这位文学巨匠的笔下,对平和县坂仔的记述竟有8000多字,这方山水成为他笔中的珠玑锦绣,是他不竭的创作源泉。

林语堂一生写了60部英文作品,他的作品被译成世界上25种文字,几乎囊括了全世界的主要语种,影响极为广泛,《生活的艺术》电视连续剧《京华烟云》就是由英文版翻译。林语堂曾任国际笔会副会长,四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在文学、历史、语言学和中外文化交流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是现代性灵散文的提倡者和写作者,林语堂是从平和走向世界的文学大师,是漳州的骄傲,中国文坛的骄傲。



网载 2015-09-06 20:55:44

[新一篇] 吾國與吾民 第一章 中國人民

[舊一篇] 閑評《閱微草堂筆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