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不如林彪?刘伯承兵略与人品远胜林彪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核心提示:刘伯承在世界军事史上自有其地位。名作家白先勇的父亲白崇禧称之为“共军第一悍将”。有意思的是邱清泉将军对刘伯承最感头疼,专着有《战胜刘伯承之秘诀》发给各级军官。即此也可见刘的大智大勇,不是林彪的霸王硬上弓可以比肩的。再就人格德操而言,林氏的短视狭隘阴沉与刘伯承的爽朗宽厚大气何可同日而语?

文章摘自《成功》2008年第4期 作者: 伍立杨 原题为《也说林彪、刘伯承的兵略高下》

《特区文摘》(2001年12月15日)摘《各界导报》署名仲可一篇文章,题曰《毛泽东为何重林彪、轻刘伯承》,认为林彪以善战着称,为常胜将军;刘伯承较之略逊一筹。读之极为惊讶。该文的主要观点是:

其一,南昌起义军队很快被击溃,刘负一定指挥责任。刘当时从苏联回国,对红军农村战略不以为然。而林彪1928年24岁时即做到红一军团长,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抵制刘伯承命令,改“遭遇战”为伏击战,歼敌两个师,使第四次反围剿转危为安。

其二,刘伯承不如林彪,显例是长征中林彪的左路军比刘伯承的右路军早九个小时夺取泸定桥,创传奇战例。

其三,抗战中,林彪115师逆势而上,首战平型关大捷。稍后,刘的129师出师不利,几乎损失一个团,被高层严厉批评。

其四,解放战争中,刘的13万人马在中原自身难保,被白崇禧围困在大别山,人马损失近一半;而林彪11万人马包括地方的“多山头部队”在东北由弱到强,消灭蒋军精锐百万人。可见林彪善于带兵、善于培养干部。

如此比较,似是而非,感人视听,有诸多不妥,兹将其种种想当然之处,以史实为依归,澄清如下。

关于第一个问题,当时的情况是,周恩来为前敌委员会书记,委员有:李立三、澎湃、恽代英;总指挥部: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为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为参谋长。起义后的撤退计划也是由周、贺、叶等共同拟定的。甚至在起义前夕、一触即发之际,张国焘、瞿秋白、张太雷等人对是否暴动,还在进退失据的再三犹豫之中,所以就是有十个刘伯承也无力回天。至于第四次反围剿,据解放后曾任上海民革常委的樊崧莆先生回忆,当时敌方由陈诚任围剿总指挥,师长以上(含师)高级将领有罗卓英、吴奇伟、赵观涛、萧乾、李延年、陈时骥、李明、周至柔、周浑元、樊崧莆、王锦文等,兵力50万之众。当时,王明已将毛泽东撤职,江西红军主力所采用的大兵团伏击和集中优势兵力围歼的方针,实为刘伯承一贯的战略思想,最后为朱德、周恩来所敲定,结果使国军丧失三个整师,陈时骥、李明两师长毙命。

关于第二个问题,飞夺泸定桥,确为林彪所部杨成武实施完成的。而就在打通泸定桥的前不久,红军攻占长征中的第一个大城市遵义后的一场恶战险战,夺取天险娄山关就是时任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总司令刘伯承亲自指挥杨成武、耿飙的第二师第二团所创下的重大战果。刘伯承对部队指示具体,亲临前线交付任务,基层指挥员说他对敌情了如指掌。林、刘作为大将,在长征途中,各有担当,指挥各有分属,不能以个别战例分高下。长征中,突破乌江、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着名战役,也多为刘伯承直接指挥或组织实施。

第三个问题,抗战中林彪首创大捷,确实鼓舞人心,但他随后被阎锡山部队击成重伤,于1938年赴苏联治病,1942年才回国,其后在重庆协助周恩来同国府谈判,长达七年之久,无甚建树。而在这些年中,刘伯承所部八路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游击战的可惊战局,建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为解放战争打下了良好的战略基础。

至于说129师出师不利一节,显系指挥百团大战后期战斗,那就是该文作者知其一不知其二了。百团大战的策略是破坏正太路,对日伪后勤实施总破袭,使其瘫痪,等于抽去其“扫荡”的筋骨。1940年8月下旬突袭发动后,八路军战线长达五千余里,129师为主力。而且,该师并非一般人印象中的一师三团或一师三旅九团制,事实是,该战役部署兵力仅129师即达46个团,120师达20个团,晋察冀军区39个团。面对的敌人,日军三个整师团加别的师团特别部队,七个混成旅,骑兵部队共20余万人,伪军15万人。虽然八路军发动突袭,占取主动权,但战斗仍空前的激烈,日伪反应过来后,决死反击,所以双方伤亡都不能免。据《百团大战文献资料》(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可知敌方伤亡人数略大于我方。而刘伯承将军的杰出战略思想,指挥若定的大将风范,在该战役中更有上佳表现。

第四个问题,刘伯承挺进大别山,时为1947年9月至次年3月份共七个月的时间,与敌主力有四个回合的大较量。其弹械两缺,地形复杂的处境,与林彪在东北粮饷充足,火器优良如何能比?刚开始向大别山突进时,蒋方即调集了23个旅跟进包抄。稍后14个整编师33个旅的重兵,由国防部长白崇禧统一指挥,企图完成合围。但在这四个回合的较量中,刘伯承所部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七个月中,解放了县城40余座,战线自安徽一直拉到湖南湘西石首一带,形成一个“大兜肚”,直接威胁敌长江防线和大巴山据点,为淮海决战,机动歼敌打下战略与战术基础。这样的战役没有伤亡是不可想像的。李达将军记刘伯承司令员在那时候说:“要看到我们以釜底抽薪的战略行动,调动敌人回援其根本重地。而不要只看到自己被敌人咬掉一个指头,烧伤了一点手皮,釜底抽薪而不伤手那才是笑话呢!”

而林彪在东北呢?据《李宗仁回忆录》可知,林彪率先接受了30万伪军的精良装备,却在四平被陈明仁拼死打退,死伤极其惨重。陈明仁说双方“炮火如此猛烈,平生未见”。这次战役,林彪指挥的一纵、二纵、六纵及热辽、松江军区约十万人也损失泰半,又如何说呢?黄仁宇先生《黄河青山》更记述,他在东北战场任参谋校官时,据基层军官反映,林彪将整师整团的兵力往火网中投放,对方机枪手打到手软心颤。指挥如此鲁莽,究算甚事?如此蛮干颟顸,如何称得上“善战”“常胜”呢?

反之,刘伯承以其深邃的古典兵学修养及对苏、德军事学的深刻领会,在不同的革命时期,参与组织或直接指挥了长征诸役,及上党、邯郸、陇海、定陶、豫北等重大战役,在淮海决战、渡江及解放大西南中尤有建树,创造了无数光辉战例。在兵法谋略、实战经验、理论总结等方面,林彪均不能望其项背。刘伯承将军极通俗的议论“正规军好比手上的骨头,游击队好比手上的筋,自卫队好比手上的肉,组成一个打击敌人的拳头”,为部队官兵啧啧称道。他的用兵理论及所推崇的古兵学诸如: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

“敌众我寡,我则以十击一。”

“夺其魁,以解其体。”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字里行间,闪烁辩证法的光辉。落实到实战中,将军神机妙算、用兵如神的情景宛在眼前。刘伯承在世界军事史上自有其地位。名作家白先勇的父亲白崇禧称之为“共军第一悍将”。有意思的是有黄埔第一悍将之称的邱清泉将军对刘伯承最感头疼,专着有《战胜刘伯承之秘诀》发给各级军官。即此也可见刘的大智大勇,不是林彪的霸王硬上弓可以比肩的。再就人格德操而言,林氏的短视狭隘阴沉与刘伯承的爽朗宽厚大气何可同日而语?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嘛。

最后对第一个问题的遭遇战与伏击战之区别补说一下。刘伯承将军的理解不像林彪那样生硬。他将奇袭、追击、伏击、突袭等兵法单位贯穿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实施。他认为:“伏击,以正规作战的术语来说,对我们是预期的遭遇战,对敌人则是不预期的遭遇战,其中包含的迎击,则是采取敌进我退的方针所产生的新内容。”(参见魏锦国将军的《论追击》,解放军出版社)如此明白,想来便是外行也可解惑了。

摘自《大梦谁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网载 2015-08-26 21:56:03

[新一篇] 蔣介石對蘇聯和共產黨看法探究

[舊一篇] 洪秀柱“一中同表”惹議 馬英九、連戰力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