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瞬》体验鲁迅3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理由是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好想弄死男主啊)

    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从幸免里又选出牺牲,供给暴君的臣民的喝血的**,但谁也不明白。

    死的说阿呀,活的高兴着。

    (《热风》一九一九年随感录六十五——《暴君的臣民》)文革中,我读到这些话的时候,如遭雷击。

    鲁迅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先知,他的这些话不是特意为文化大革命写的么!(妙就妙在四人帮也要大树百特树鲁迅,玩拉大旗当虎皮的把戏!)预见不祥。

    秋瑾、谭嗣同、鲁迅……都是不祥的预见者,秋瑾和谭嗣同都年为此丢掉了脑袋,唯鲁迅活到56岁而得以善终,而且他那不祥的声音永远留在的历史的铁卷之中了。

    每每想一到这一点,我就觉得非常痛快!于无声处听惊雷!已经成为中国人生存空间里的气象规律了。

    仅仅七个字,给了多少清醒的绝望者以希瞬望啊!比起前辈,我是晚生;比起后辈,我是老朽。

    虚度了一个甲子,也曾多次于无声处没有颓唐,而毅然走到夜空下,去倾听惊雷。

    愈是万马齐喑,惊雷来得愈快、愈强。

    中国的顺民并不都是顺得失去了五官,大部分人都懂得装聋作哑,至少还懂得敢怒而不敢言。

    所以,惊雷对于历朝历代制造过无声中国的皇帝们,既是惊雷,又是迅雷。

    迅雷不及掩耳!关于愚民来源,历来都有不同的见解。

    鲁迅先生非常明确地断言:愚民的生,是愚民政策的结果,秦始皇已经死了二千年,看看历史,是没有再用这种政策的了,然而,那效果的遗留,却久远得多么骇人呵!幸而鲁迅先生没有活到1966年,否则,他会骇然地看到举国上下通力合作,大张旗鼓地再次启用这种政策,长达十年,既非效果的遗留,又非看看历史,而是眼睁睁地身受。(逆天仙尊)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以文学来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

    以作家而论,其影响之大,空前绝后。

    可是,与秦始皇愚民政策的结果相比,就微乎其微了。

    三体纵观历史,何止是老调子没有唱完。

    故事不是也永远在重演么?我在鲁镇种田的时候,古轩亭口还依稀当年秋瑾遇难时的样子。

    每每从那里经过,都不自验禁地驻足凝视良久。

    我想象着,背上插着高标,五花大绑的秋瑾,所面对的人群,即秋瑾为之献身的乡亲们和鲁同胞们,是些什么人呢?全都是一些理解她的奋斗目标,并敬佩她高尚人格的人么?或者退而次之,是些并迅不理解,但具有同心,敢怒而不敢言的人么?不!他们大都是阿q的生前友好,也许还有孔乙己,当然,去讨人血馒头的老拴一定在。

    还有康大叔、红眼睛阿义、驼背五少爷等等。

    总之,绝非革命口号里的群众,更不是今天的电影导演安排的群众演员,而是清末暴政下的臣民。

    秋瑾之死,鲁迅先生有过许多悲哀和愤懑的感叹,以至把他的思考引向普遍的国民心灵的纵深。

    秋瑾是个有皇帝以来从未看见过的、不安份的女人。

    好好的贤妻良母不做,去留洋,去犯上作乱,去舞枪弄棍,拔刀佩剑。

    女强人!杀!——太轻!只有凌迟碎刮才能表达顺民对皇上的忠心!即使要造反、要革命,也轮不到女人呀!我记得,当年在鲁镇,我和一些农民撑船从桥下过的时候,如果桥上站着女人,我们的同伙就会惊天动地地大声吼叫:女人!女人走开!何况是在历史大潮中抢风头,哪轮得到女人!阿q的生前友好们准会为刽子手喝彩、鼓掌。(重生之嫡女不乖)

    不管秋风秋雨愁煞人是不是秋瑾临终的悲吟,我以为她站在轩亭口昂首等待刀锋时的心绪,比秋风秋雨要凄惨万倍。

    一个忘我的理想主义者,即使是最后一瞬,也不是为自己的命运;而是为那些高兴着的活人们至为悲哀。

    每一次我背纤进城,航船总是满载,而脚步却是比较轻快百的。

    到了府城,同去的农民们纷纷去逛商店,当然是买的少、看的多。

    我则去轩亭口、秋瑾和鲁迅故居,以及年徐文长先生(1521——1593)的青藤书屋,每每留连忘返。

    待到傍晚拉空船回程时,我的脚步反倒更加沉一重了。

    徐文长先生是明代文化领域里的一位通才大家。

    清代画家陈老莲为保护青藤书屋而将其置为私产。

    徐文长距鲁迅先生的住处很近,我相信鲁迅也曾去过。

    瞬袁宏道称徐文长为有明一人,实在不算过分。

    而这颗璀璨星斗的有生之年都被云雾遮掩。

    太多的光芒在太多的黑暗中的痛苦,已经够他承受的了!狂放无羁,不轨常辙而又敏感的徐文长,一生都在蹈死狱,负奇穷。

    愤而狂,以至杀妻入狱,长枷触地。

    他最好过的日子也不过是寄人篱下,做高官显贵的师爷,撰写违心文字。www.rgstt.com

    个中辛酸,唯徐渭自知。

    至今在残存的青藤书屋里,我仍然能感到一个被窒息的天才蛰居中的窘迫。

    小小一方积水,自题为天池。

    狭窄天井中,一枝徐文长自植的青藤,最终也没能越过高墙。

    对于儒、释、道学说,他都曾登堂入室。

    给自己找到了什么呢?只有桎梏和麻醉。

    问题是在他穿堂而过以后的清醒!啊!太可怕了!他在服刑的四年后,曾经在狱卒为他破枷时,高歌欢唱:……二木一金,昨日何重?今日何轻?其在今日也,栩栩然庄生之为蝴蝶。

    其在昨日也,遽遽然蝴蝶之为庄生。

    (徐文长:《前破枷赋》)可是,当他在狱外,一旦痛切地意识到:大明皇帝治下的生存空间,本来就是一座大监狱的时候!他就毫无轻松可言了。

    昔黔苍,万夫英,今视之,蝇所生。

    (徐文长:《六昔》)黎民百姓原来都是蛆虫!向何处去?何处可去?比绍兴人鲁迅早三百六十年出生的另体一绍兴人徐渭,即使在峭崖一般的四壁上撞破头,也找不到出路,甚至想都无从想起。

    旷世奇才徐文长,只给我们留下许多诗、文、书、画、戏曲和愤怒。

    明以后,验在鲁镇,才思如徐文长者绝无仅有,生存状态如徐文长者却大有人在。

    一样的皇天,一样的后土,一样的鲁圣贤典籍。

    到了鲁迅这一代文学家、思想家,才开始有了寻找出路的动机和勇气。

    迅近年来,看到许多对鲁迅先生的论述,认为鲁迅先生由于过于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负,而未能写出本来可能写出的伟大巨着。

    首先,我们今天来谈论这个问题是容易的,也比较轻松。

    当我们通读了鲁迅,读懂了鲁迅的时候,再谈这样的问题就不那么轻松了。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创造过伟大文明的民族。

    在世界上,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

    承受过任何民族都没承受过的苦难。

    有才有识之士,璨若繁星。

    但,正如我在卷首诗里说到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中国有了一个鲁迅。

    /我们又是多么的不幸,/中国只有一个鲁迅。

    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文人传统的理想追求,以往文人们几乎全都是想通过仕途去影响皇帝。

    就像杜甫所幻想的那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是一个古老的悲剧。

    而鲁迅却认为应当通过文学去影响亿万人们的心灵,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当然,这也是一个悲剧。

    在文盲占很大比重的国家,有多少人能读鲁迅?有多少人读过鲁迅?有多少人读懂了鲁迅?又有多少人读懂了鲁迅却装着读不懂鲁迅呢?读懂了,是有识之士;可是,无胆之识又有什么用呢?连自己的命运都决定不了的人能实现鲁迅先生的期待吗?鲁迅的出现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奇迹。

    他那不祥百的声音在当时毕竟呐喊了出来,而且永远地留下来了!关于鲁迅没有文学巨着的论断,有人是出于遗憾,有人年是出于狂妄。

    巨着与非巨着,不是以篇幅的大小来界定的。

    屈原的《离骚》篇幅不大,我们能够说它不是先秦一文学的扛鼎之作吗?迄今为止,哪一篇小说的影响在中国超过了《阿q正传》呢?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无须讳言,鲁迅先生从来都在为自己爱着、恨着的中国人写瞬作,忙于战斗而不能全力创作和精雕细刻,更没有想到走向世界。

    一个把自己的民族的危机和病症认识得如此深透的战斗者,能静静地坐在血泊中描花绣朵吗?鲁迅给我们留下了那么丰富的精神遗产和启示!我们让他的在天之灵如愿以偿了吗?即使是以所谓纯文学的角度而言,今天,许许多多已经抛弃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们,在鲁迅先生铺好的台阶上跨出了一步吗?美学的要求和精神的要求是能够分开的吗?伟大的作品的出现,原因种种。

    例如:前苏联斯大林时代居然还能容得下一部《静静的顿河》!难道不是一个历史的偶然吗?可我们竟然连这样一个偶然也没有。

    精神的死亡源于窒息。

    我永远不能承认:伟家的出现仅仅是文学家个人文学活动的结果,这是一个历史现象。

    正如不能认为一棵参天大树的形成,是一个与天地无关的孤立现象一样。

    文学的悲剧,首先是一个精神的悲剧。

    历来文化的苦难总是伴随着民族的苦难,没有繁花似锦,哪来的硕果累累!半个世纪以来,认真讨论鲁迅的文章并不多,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忽略了鲁迅,被忽略的又往往是鲁迅最鲜明的精神素质。

    由于在时间流程中的诸多干扰和局限,对鲁迅的认识有很大的片面性。

    最值得庆幸的是:鲁迅已是历史的存在,任何权威都没法在我们民族宝藏中焚毁鲁迅的作品了!任何权威都没体法在我们民族的心灵里,抹去他的影响了!鲁迅就是鲁迅!所有强加给他的一切都是实用主义的粘贴,一揭就验掉。

    他是一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孩子,他是一个从鲁镇走向苦难中国的一个青年,他是一个不愿鲁有片刻歇息而又过早长眠于地下的、力不从心的老人。

    他热,他冷峻,他温和,他严厉,他公正,他偏激,迅他随和,他也固执……我没有能力臧否历史,也没有能力褒贬鲁迅。

    我只能以自己的身心去体验鲁迅!

网载 2015-09-08 22:43:13

[新一篇] 《百年一瞬》我所見到的胡耀邦1

[舊一篇] 《百年一瞬》體驗魯迅2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