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女博士精神分裂被遣返谁之过?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撰文|风青杨

来源|天涯杂谈


来自大西北的女孩儿,当地最有名的学霸,从初中起一路被保送,在北京最好的一所学府读到博士后,去美国一所着名大学又拿了个博士后,昨天,双博士后的她终于回国了。不过,这次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被两个高壮的美国警察押解遣返了回来,没有行李,只有一盒治疗精神分裂的药。(观察者网)


看完此新闻后,一网友在微信中对此事的评论,从初中开始一路保送着,直到内地排名前三位的某大学。你曾经是得多优秀啊!但眼前这个没有几根头发、脸色惨白、灰头土脸的人是你吗?你在国外究竟是经历了什么?为什么遣返警察会给你准备精神分裂的药啊!


无独有偶,曾经的江苏化学天才同小兰一样从小就学习好,家里也从不让她干任何家务活,他们的任务也只有一个,学习。他们的学习经历一样辉煌:他获过化学奥赛冠军,他读过硕士,博士,他留学美国,他“留住”美国,他是世界一知名企业的首席工程师,他年收入20万美金……他的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一路高歌,他应该算是成功了吧?可是就在那一年4月,美国的他也自己结自杀了,自杀的原因,据说还是压力过大?《中国江苏网》2012《江苏化学天才美国自杀曾获斯坦福博士学位》……


大部分的中国人,根本无法理解这样的悲剧是如何发生的。他们看上去如此优秀,简直就是我们应试教育的宠物和佼佼者,人生的前半生是顶着荣誉和光环长大的,是大部分家长教育子女的楷模,可是榜样为何会有这样的下场?


其实,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早在20多年前就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是把知识灌输给孩子,只是把知识机械地储存在大脑里,以开发左脑的逻辑性思维为主,表面上看,孩子掌握许多知识,但弊端也十分明显,那就是逐渐厌学,没有想像力、创造力,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孩子,不只是缺乏创造力,还明显地缺乏竞争力,在与世界孩子的竞争上,明显地处于劣势,显示出低能儿的状态。许多孩子都是知识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不但难以胜任工作,还经不起一点挫折。这样说,才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我们认为是“天才”的女博士,仅仅38岁就被折磨成一个老太模样,蹲了几个月的监狱,然后被送上回国的班机,随身只带着一份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物。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曾经说过:“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是受害者,他们或者厌学辍学,或者学业成绩不良,或者心理不健康,或者身体素质不达标。令人痛心的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那些所谓升学道路上的成功者也是受害者,他们或者发展不全面,或者综合素质差,或者创新能力弱……”“应试教育体制下,人人都是受害者。”


应试教育让孩子以为,人生就是作业、分数、升学、工作、赚钱,他们总以为人生的“苦难”会有“尽头”,这个“尽头”通过“分数”就可实现,但是,到头来,生活却是“欺骗”了他们,“分数”过后并没有“幸福”,没有“分数”的现实,让他们再也找不到通往“幸福”的道路,从小积聚的巨大的“压力”他们再也无法“释”,更无法再承受,唯一的选择自有走上不归路……


很多中国人百思不得其解:美国的中小学教育那么糟糕,为什么美国的大学那么牛?为什么美国无论是科技还是人文的创新,都远远把中国甩到后面?对此,美国林肯高中双语系主任方帆说,中美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美国人相信“不落后于终点”,而中国人更愿相信“不落后于起点”。


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办教育决不类似办工业,因为受教育的人绝对不是工业原料。”可是中国的教育就是把受教育者当工业原料的,不仅如此,还把其中许多孩子当成“工业废料”,这是如何的世界?教育是为了把人培养成才,而应试教育是为了把人培养成书呆子,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做题,只会考试的人。这样的人要他何用,这样的教育要它何用。



天涯观察 2015-08-23 08:49:43

[新一篇] 甘陽:中國大學的痛處何在?

[舊一篇] 一個6歲女孩對媽媽生二胎說的話,萌翻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