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 簡體 傳統 |
撰文|风青杨 来源|天涯博客 4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对文件运转流程明确要求:国务院常务会通过的文件,如无特别重大修改意见或其他特殊原因,7天内必须下发。“要坚决打破原来的规矩,不能让文件再在处长、司长那里一层一层地‘画圈’了!” ( 中国政府网 ) 一个处长到底有多牛,同一天的另一条新闻能告诉你答案。记得在一个公开场合,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颇有感触地吐槽:“中国严格意义上是‘处长治国’,投资环境的主要症结在处级及其以下。99%的企业家都要和具体的办事人员打交道,各处处长、副处长直到科员,这部分人的工作作风形成了具体的投资环境。”而某省一个富豪,在接受采访时更是直言无忌:老板再大,一个处长都能把你搞死。(中国青年报) 尽管处长离总理还有很远,也不归总理直接管,却先后有两位总理,对处长作出了严肃批评。另一位前总理朱镕基是这样说的:有些部门,处长在那里做主,地方省长、市长来看他,他对人家连眼皮都不抬一下。国家计委就存在这种现象,地方有很强烈的反映。一个小姑娘坐在那里,地方的同志跑到她跟前去汇报,不但不让人家坐,而且连眼皮都不抬。变成“处长专政”,那还得了?(摘自《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三卷) 据说有一位最史上最牛的处长,姓匡被尊称匡爷,曾有一位副省级高官去找他,他让人在外面等着,自己玩游戏到GameOver才见客;还有一位副省长被他呵斥之后,依然唯唯诺诺。他们不敢惹匡爷,只因各地机场建设规划、航空公司购买飞机都须经民航处审批。这位国家发改委民航处原处长匡新09年11月被刑拘。 官位不高的处长们为何能这么“牛”?一是处长们精通政策,长期在基层,又不大挪动。有时候一把手“走马灯”换个不停,但他们却变动不大。一个位子上坐长了,门道也就多了。政策不透明,缺乏对决策过程的监督,造成处长成为部门内部的“实权派”;二是目前的“现官不如现管”、“官大不如管大”的制度安排,让“现管们”手中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上级领导过于宏观的指示,政策的模糊性和解释的可筛选性,行政审批的非标准化或标准要求不高,以及行政审批和答复的无时间限制等等,给处长们留下了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而“欺上瞒下”的技巧更使他们“游刃有余”、“取财有道”。 “处长治国”现象之所以成为一种上至总理、下至民企都“吐槽”的“机关病”,就在于它已经不只是程序是不是多了的问题,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体制上的漏洞。一些部门的“权力”很大,但实际上却分解、掌握在几个关键处室中,具体权力又落到了几个人手里,一个处长的一句话就可能涉及成千上万的资金、项目。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大的问题,他们的意见就基本会被采纳。权力就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了。甚至有体制内的官员也认为,“一项建议或政策,你可以骗过司长、部长甚至国务院,但很难骗得过处长。” “处长治国”现象,非始自今日,而是古已有之,近代现代尤甚,所以积重难返,自然原因复杂。这其中既有体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而在没有好处不办事、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表象下,问题的实质则是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和部门利益个人化。 要治理“处长治国”现象,一方面要坚持继续简政放权,让政策下放的过程更加简单透明,减少权力寻租变现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权力监督,增加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正如李克强以靴子形象比喻:“千万不能让老百姓听到‘一声靴子响’,觉得自己要受惠了,结果等了半天,迟迟听不到‘第二只靴子落下来’,感受不到政策落地!”
天涯观察 2015-08-23 08:49:1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