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族性格:他们为何怀念斯大林?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俄罗斯民族性格历来饱受争议,这是一个经常遭遇外族入侵、苦难深重的民族;同时,俄罗斯又是一个屡次发动战争,侵占周边国家领土的国家。俄罗斯国家扩张立国的传统造就了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古老的村社和米尔文化是俄罗斯民族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思想的摇篮;笃信东正教的俄罗斯民族轻视物质享受,追求精神价值,为世界贡献了不朽的文学艺术瑰宝;理解俄罗斯民族非左即右、非黑即白的极端性格就如同破解斯芬克斯之谜;俄罗斯民族对权力的崇拜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即使全民选举的总统也一定要有继承人。俄罗斯历史是解开俄罗斯民族性格之谜的一把钥匙。


  

俄罗斯民族性格是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中逐渐形成的。俄罗斯民族性格丰富多彩,本文不准备一一论及。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俄罗斯民族性格中那些最基本的元素,它们决定着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基本面貌,我们称之为“民族性格基质”。民族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状况,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内外政策取向。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俄罗斯这个民族和俄罗斯国家,避免与俄罗斯交往中的盲目性。

  

民族主义及其表现


民族主义在俄罗斯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沙皇俄国主宰过欧洲的命运,苏联也曾在冷战期间独霸世界一方。20世纪末,在俄罗斯发展的危机时刻,民族主义再次登上了历史舞台。叶利钦曾经为北约东扩划定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普京时期,民族主义成为团结俄罗斯社会各派政治力量的黏合剂,爱国主义、民族复兴、大国强国的口号深受俄罗斯普通民众的欢迎。普京依靠自身的军事和能源优势,利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民族问题阻止其加入北约。

  

(一)扩张立国的传统与尚武精神

俄罗斯民族主义是在俄国历代沙皇和苏联时期的领土扩张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俄罗斯立国以来频繁的战争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俄国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说过:“唯有战争激发了民族感和自发地迫使人们去培养民族意识。”

  

俄国经过300多年的对外扩张,领土面积从16世纪中期伊凡四世即位时的280万平方公里激增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 280万平方公里,苏联时期斯大林又基本恢复了俄罗斯帝国的疆域。俄罗斯民族认识到,通过战争俄国几乎可以获得预期的一切。从1368年到1895年的525年间,俄罗斯有329年在打仗。俄罗斯民族以战争为荣,只要俄罗斯人曾经打过胜仗的地方就会树起纪念碑,许多俄罗斯新婚夫妇都会在婚礼当天向无名烈士墓献花。莫斯科公国使欧洲免遭蒙古鞑靼人的蹂躏,俄国打败了拿破仑,解放了欧洲,苏联又一次把欧洲从希特勒的魔爪下解救出来,俄罗斯民族为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俄国每一次战争的胜利几乎都伴随着疆域的扩大,都给俄罗斯是个“强势民族”的心理提供了事实依据,这种理念随后又以民族心态、社会心理、价值标准和政治倾向等方式表现出来,在俄罗斯民族中世代传承。

  

(二)排外心理

俄罗斯民族排斥异族人的心理某种程度上带有种族民族主义色彩。调查显示,对于一个非俄罗斯族的人当选为总统的设想,大多数民众表现了不能容忍的态度:1998年反对的人数为44.9%,2004年的时候已经超过了半数,达到58.1%。根据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和民族学研究所的社会调查结果,29%的俄罗斯远东人在与中国人交往时有优越感,这个比例在2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更高,达到50%,而2/3感到有优越感的远东人对中国人有排斥感。

  

俄罗斯民族排斥异族心理的极端表现就是种族歧视。俄罗斯自由民主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认为,西方国家应该和俄罗斯一起团结起来打击伊斯兰激进分子和中国移民。他呼吁说,白种人必须团结起来对付“黄色魔鬼”和“绿色威胁”。根据调查,43%的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族人应该比其他民族拥有更多权利。在俄罗斯卷土重来的“黑色百人团”甚至提出,国家应该对生育具有纯正斯拉夫族血统,尤其是俄罗斯族血统的婴儿给予奖赏。俄罗斯民族团结党要求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尽力保证俄罗斯民族的纯洁性,任何有关异族通婚的宣传都应该禁止。俄罗斯光头党甚至提出了“白人至上”和“外国人滚出俄罗斯”的极端口号。

  

俄罗斯在看待犹太人问题上排外心理更是突出。1881年后俄国开始推行针对犹太人的语言和宗教同化政策:关闭犹太人学校和出版刊物,强迫把犹太人儿童送到东正教会学校学习东正教。俄国最后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对犹太人的偏见也非常深刻,他公开说:十个闹事者中有九个是犹太人。

  

斯大林为了打压政治对手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和加米涅夫,冠冕堂皇地利用他们的犹太人出身做文章。苏联时期,在远东的比罗比詹设置专门的犹太人自治区,把犹太人迁居到这里集中居住。斯大林和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一样禁止犹太人在国家机关工作,限制高等学校招收犹太人学生,许多科研机构也采取了限制犹太人的措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官方反犹主义虽基本停止,但社会上的反犹情绪依然存在,反犹暴力事件也不时发生。日里诺夫斯基曾公开宣称:“要想反犹主义的思想彻底消灭,就应该让所有的犹太人都住到以色列去。”

  

(三)外交政策的实用主义

历史证明,俄罗斯随时可以放弃所谓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原则,也随时可以撕毁已经签订的国际条约、协定,实用主义是俄罗斯外交永恒不变的准则。

  

俄罗斯现实主义外交的突出表现就是它的自私和精明,为了俄国的利益历代统治者都曾不惜牺牲他国甚至盟国的利益。在这方面表现最出色的莫过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斯大林。19世纪初,为了抵抗拿破仑的进攻。俄国先与英、奥、普组成反法同盟。在军事上接连失利的情况下,亚历山大一世转而与拿破仑举行和谈,相互承认各自在欧洲一系列国家所取得的权益,并加入反英同盟。尽管革命后的法国与俄国所宣扬的正统主义大相径庭,这并没妨碍亚历山大一世与拿破仑结为盟友,按照“拿破仑在西,亚历山大在东”的原则瓜分欧洲。

  

基辛格曾深刻地提出:“斯大林的确是个难猜之谜;但在处理国际关系上他是个极端的现实主义者——耐心、精明、不妥协,可谓他那个时代的黎塞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先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希特勒制定了共同瓜分欧洲的计划,并通过向德国出口石油、锰、铜、镍铝、木材、谷物、橡胶等重要物资,大发战争财。为避免东西两线作战,斯大林又与日本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苏联在事实上承认伪满洲国,日本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换取了日本在苏德战争爆发时不对苏宣战的承诺。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恢复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所丧失的一切权益,并要求国民党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二战结束后,苏联如愿以偿,占领了库页岛南部以及包括千岛群岛在内的附近一切岛屿,从日本手中夺取了对中东铁路、大连、旅顺港的控制权,外蒙古也在苏联一手操纵的“全民公决”闹剧中正式脱离中国。因此,尽管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最终粉碎法西斯集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苏联与德国和日本签订的所谓“互不侵犯条约”和“中立条约”加速了欧洲战场的进程,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日后苏德战争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

  

集体主义及其表现


集体主义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另一个突出特征。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曾指出:“在俄罗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集体的,而不是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这种习惯的消退是非常缓慢的。”

  

(一)村社传统和米尔文化

俄罗斯有1 000多年悠久的村社土地占有传统以及近70年的农业集体化历史。农村公社“米尔”实行土地共有私耕制,个体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1861年的改革仍然保留了村社和定期重分土地的习惯。俄国农民自古以来认为,土地不是私有财产,只是劳动的条件。据统计,19世纪末公社土地所有制在欧俄中央省份达到96%,在北部省份达到98%,在南方达到80%~90%。俄国政府利用公社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同时也强化了农民心中土地归公社所有的传统意识。

  

1917~1920年的土地改革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全部土地再次收归苏维埃国家所有。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后,集体农庄取代了村社,村社的传统得以延续。历史学家米罗诺夫曾得出结论:“苏联城市和农村的生活都建立在革命前俄国重分村社的基本原则基础之上,斯大林时期在许多领域内复苏了村社的体制。”

  

不管俄国农民是生活在村社还是集体农庄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观念非常淡薄。土地平均分配和定期重分,村社分配租税,给予贫困农户税收优惠和救济,这些制度使俄国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对俄国农民来说,村社就是世界,就是和平和安定。俄国的农民特别依赖村社的这种救济和福利功能,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指出,“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是把改善自己处境的愿望同自己的努力和创业精神联系在一起,而是首先想到国家和社会的扶持和帮助。”

  

(二)固守传统,抵制改革

俄国人对土地集体所有的观念决定了1991年后俄罗斯《土地法典》的难产。在政府政策相对宽松、允许土地买卖的时期,俄国人依然想方设法抵私有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俄罗斯农业用地能否自由买卖的问题却长期得不到解决。俄罗斯杜马1993年通过法律取消了对买卖个人副业用地和个人住房建设用地的时间限制,1997年和1999年俄罗斯国家杜马审议的《土地法典》草案中农业用地的自由买卖问题依然被搁置。叶利钦不得不以总统令的形式多次重申:土地份额所有者有权自由支配自己的土地。

  

2000年1月代总统普京向国家杜马发出了尽快通过悬而未决的《土地法典》的呼吁。2001年10月,普京签署法令,允许俄罗斯人买卖土地用于工业目的或建造房屋。直到2002年6月,俄罗斯独立后的第11个年头,国家杜马终于通过了同意土地自由买卖的法律,这是1917年革命以来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土地买卖的合法性,距离斯托雷平改革过去了近100年的时间。

  

(三)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不受重视

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集体主义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不受重视。持不同政见者是俄罗斯一个非常独特的社会政治现象。一些人因对政权不满而被迫流亡国外,比如伊凡四世时的大贵族库尔勃斯基,苏俄时期被驱逐出境的700名哲学家,苏联时期着名作家索尔仁尼琴等。

  

还有一些持不同政见者因发表“不合时宜”的言论被政权宣布为疯子或精神病患者,政府严密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在《望远镜》杂志上发表《哲学书简》的恰达耶夫,每天在家都要接受沙皇派来的精神病医生的检查。生物遗传学家若列斯·麦德维杰夫被当局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在他出访英国期间,苏联当局剥夺了他苏联公民的资格,禁止他和家人返回苏联。

  

实行开明专制的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把《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的作者拉吉舍夫看成是“比普加乔夫更坏的叛逆者”,并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着名核物理学家安德烈·萨哈罗夫因反对苏联出兵阿富汗和抗议苏联侵犯人权的行为,被当局驱逐出莫斯科,流放到高尔基市。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刑法典的补充条款规定:对反革命分子和煽动反对苏维埃政权的人要实行强制性驱逐,这项条款一直保留到1961年。

  

(四)平均主义的思维方式

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说过:在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观念里,平均分配、平等主义观念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俄国人对鼓励个人成功的理念有着本能的反感,当今的俄联邦共产党就像19世纪的俄国民粹派和斯拉夫派一样,宣称集体主义的俄罗斯思想本质上就是深刻的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俄罗斯联邦实行的证券私有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叶利钦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否定苏联共产党,但为了“使改革不可逆转”,他不自觉地采取了具有浓厚平均主义色彩的办法。1992年10~12月,俄罗斯开始在居民中发放私有化证券,无偿转让国有资产,凡俄罗斯公民,不分年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每人获得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俄罗斯走在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只考虑了社会公平,而没有兼顾经济效益。

  

崇尚精神价值及其表现


俄罗斯民族对于财富的观念很淡漠。《俄国社会史》的作者米罗诺夫认为,“农民的传统思想否定任何形式的资本利润”。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民主派的自由主义改革最后以失败收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主张大大削弱国家的作用,把改革的希望只寄托在市场这只“万能的手”上,忽视了俄罗斯人最为珍视的公平、正义等古老的价值理念。

  

(一)注重精神需求,轻视物质享受

去过俄罗斯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俄罗斯人生活很拮据,但看芭蕾舞或听音乐会时,人们总是衣着讲究,精心打扮,有些人还会给自己喜欢的演员献上价格不菲的鲜花。俄罗斯的二战老兵在世的已经为数不多,他们中的很多人生活并不富裕,但都精心保存自己在战场上获得的各种勋章和奖章,每年5月9日红场阅兵式上,他们胸前一排排的勋章和奖章是最耀眼的风景。《俄罗斯文化史》的作者格奥尔吉耶娃说过:一枚以东正教圣徒的名字命名的勋章就足以让无数的俄罗斯士兵义无返顾地驰骋疆场,为俄罗斯帝国建功立业。

  

俄国有着颁发奖章和勋章的悠久历史,1698年彼得一世首次在俄罗斯创立了勋章奖励制。圣安德烈勋章、圣涅夫斯基勋章、格奥尔吉勋章和弗拉基米尔大公勋章都是沙皇俄国给予有出色战功的军人的奖励。

  

苏联时期这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苏联党和政府颁发的勋章和奖章数量之多,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匹敌。比如“金星”奖章和“镰刀和锤子”金质奖章、列宁勋章、胜利勋章、红星勋章、苏沃洛夫勋章、库图佐夫勋章等。在苏联时期,仅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奖章的就有两万人之多。在这些荣誉的激励下俄罗斯人民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俄国从一个手扶木犁的国家建设成了能生产核武器的超级大国,苏联成为国际格局中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

  

普京执政后的俄罗斯又部分恢复了苏联时期的勋章和奖章制度。2001年4月普京总统颁布命令,授予一名普通挤奶工二级“祖国荣誉”勋章,2013年5月1日,普京总统授予5名俄罗斯人“劳动英雄”金制奖章。在一个推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国家里,普京用奖章,不是奖金,来宣扬劳动光荣的传统价值理念。当然,普京的这个决定还唤起了俄罗斯人心中对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无限怀念。

  

(二)耻于言利,轻商抑商

马克思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是有其特殊的文化和宗教基础的。他在写给薇拉·查苏利奇的信中说:《资本论》反映的是西方的实际情况,因此并非总能适用于俄国。的确如此,东正教不可能促成资本主义精神的诞生。在东正教的莫斯科传统中,“经商”历来不被看作正途。俄罗斯1993~1994年推行“证券私有化”时,相当大一部分人把证券拿去换酒喝,而同样进行“证券私有化”的捷克,95%的证券持有者都把证券转换成了投资券。这固然与两国的具体政策设计不同,但两个民族性格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米罗诺夫在《俄国社会史》一书中告诉我们:“19世纪中叶,农民认为出卖上帝的恩赐——粮食是犯罪行为”,“农民还不能接受把钱当作资本,借钱带利率,还钱付利息的做法。认为高利贷者是觊觎亲人的财产。”俄国农民放弃“钱不是资本”这一传统观念的过程异常缓慢,到1915年依然有许多农民对信贷机构持观望态度,当问他们“是否准备参加信贷合作社”时,他们通常会叹息着回答:“不,上帝保佑,我自己还过得去。”

  

资本主义在俄国从来都倍受排斥。俄国斯拉夫派和民粹派的核心理论就是俄国有自己特殊的发展道路,可以摆脱资本主义的腐蚀,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建设俄罗斯式的村社社会主义。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作品里,资产阶级成了欺骗、暴力、残酷和犯罪的代名词,“成了黑暗的王国”。

  

这也是诞生在德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在落后的俄国变成社会主义实践的原因之一。十月革命后俄国政权机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正是原先的村社农民成了苏维埃的主导力量,成了国家的领导阶级,耻于言利,轻商抑商的东正教传统在没有东正教的社会里得以继续发挥作用。在苏联解体的1991年,无论在哪一次支持叶利钦的群众集会上,从未看到“资本主义万岁!”,“政权归资产阶级!”等口号标语。叶利钦本人在历次纲领性的演讲中,也从未说过要把“资本主义”当作他在俄罗斯推行“结构改革”的最终目标。

  

(三)仇富心理

俄罗斯民族仇视资本主义聚敛财富的心态,在苏俄政府对待所谓的富农和耐普曼的政策上表现得非常突出。19世纪上半叶,在农村,那些富裕的农民被称作“吸血鬼”,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斯托雷平改革中脱离村社的成功者被称为“富农”。俄语“富农”是个贬义词,指吝啬、守财奴、善于钻营的人,指那些没有贵族身份而靠倒腾买卖暴富的人。俄国农民内心深处的愿望就是没收所有地主的土地,转归村社所有。斯托雷平改革以后,农民开始希望夺取所有私有土地,不论是地主的,还是脱离村社的农民的,再将其转交给村社。在俄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始终没有提出过土地个人私有的口号。

  

苏俄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和斯托雷平改革发展私人农业的彻底否定。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后,苏维埃政府没收富农财产,宣布消灭富农阶级。富农中有的被当作反革命而遭逮捕,关押到集中营甚至枪决;有的被驱逐流放到国家的边远地区。经过全盘集体化运动,原来100万户左右的富农到1932年年底就只剩下不足6万户了。

  

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的耐普曼同样没有逃脱被镇压的命运。耐普曼在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各种文件中泛指工商业领域中的一切资本主义成分,总是与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相提并论,是被排挤、驱逐、消灭的对象。列宁始终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资本主义的退却,在新经济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苏维埃政府就曾加强对耐普曼的打击和排挤。1922~1924年间,有一半共青团员退团,抗议向资本主义过渡,有许多老布尔什维克为此痛心疾首而烧毁党证。苏联工业化开始后提出了消灭资产阶级耐普曼的口号,认为全部私商都具有投机性质,完全抹掉了合法与非法、投机与正当贸易之间的界限。到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苏联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国有化的大规模展开,耐普曼就整个地从苏联社会阶级结构中消失了。

  

(四)富于文学艺术创造力

俄罗斯民族在1 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创造出了极高的文学艺术成就。费多托夫曾自豪地说:俄罗斯并不是一个文化贫瘠的国家,而是一个有着千年文明史和丰富文化的强国……假如俄罗斯今天已经彻底灭亡,那么,它已经给世人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历史足迹,它是伟大国家当中最伟大的国家之一。假如没有俄罗斯文化,人类社会将会变得多么枯燥和寂寞。

  

事实也正如费多托夫所言,俄罗斯在文学、音乐和绘画等领域为世界贡献了无数杰出的作品,成为全人类的精神瑰宝。说到俄罗斯的文学,我们就会想到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果戈里、莱蒙托夫、契诃夫等。历史上俄罗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作家就有5位,他们分别是:蒲宁、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和布罗茨基。

  

俄罗斯音乐的杰出成就是与格林卡、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位钢琴演奏者的梦想就是在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中获奖。《天鹅湖》、《睡美人》、《黑桃皇后》、《胡桃夹子》等作品一直是俄罗斯各大剧院演出的保留节目,也是世界各国经常上演的经典剧目。无论在哪里上演这些作品,一票难求的情形司空见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是俄罗斯民族坚强精神的赞歌,鼓舞列宁格勒人战胜了德国法西斯900多天的围困。

  

俄罗斯的芭蕾舞艺术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尽管芭蕾舞的诞生地不是俄罗斯,但正是俄罗斯人把芭蕾舞艺术发挥到了极致。1909年开始,俄罗斯芭蕾舞开始在巴黎举行巡回演出,1911年俄罗斯芭蕾舞团开始在伦敦巡回演出。20世纪20年代以后,正是在俄罗斯艺术活动家的带动下,西欧的芭蕾舞艺术才开始得以恢复。担任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法国索邦大学俄罗斯芭蕾舞艺术主讲教授的谢尔盖·利发尔这样写道:我们可以自豪地说,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芭蕾舞艺术成果,就是俄罗斯移民的芭蕾舞艺术杰作。

  

极端性及其表现


说到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极端性,大家不约而同都会想到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论述:“ 俄罗斯民族只能在极化性和矛盾性上与欧洲民族相比,它是更加直爽和更富有灵感的民族,它不懂得方法而好走极端。”这正如一句俄语谚语所表达的:要么全有,要么一无所有。

  


别尔嘉耶夫


利哈乔夫院士在《解读俄罗斯》一书中说过,“俄罗斯民族是从一端迅速而突然转向另一端的民族,因此这是一个历史不可预测的民族。”俄罗斯文化中的圣愚形象也是俄罗斯性格中典型的二元对立现象,圣愚是智慧和愚蠢、纯洁和污秽、传统和无根、温顺和强横、憧憬和嘲讽的矛盾统一体。

  

(一)政治倾向:二元对撞

俄国历史上的哥萨克现象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矛盾性。哥萨克与国家制度和国家政权水火不容,是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者。与此同时,自由的哥萨克完成了俄罗斯国家在亚洲的殖民进程。被沙皇政府通缉的叶尔马克把西伯利亚赠送给了沙皇俄罗斯国家,换回的是沙皇对他一切罪行的宽恕以及军役贵族和西伯利亚公爵的封号,逃离政权和归顺政权在哥萨克身上得到了完美结合。

  

彼得大帝的欧化改革是用野蛮的手段制服了俄国的野蛮。叶卡捷琳娜二世学习西方自由、平等启蒙思想的同时把俄国变成了一个更加等级森严的社会。亚历山大一世在执政初期信誓旦旦要给俄国一部宪法,后期却在国内推行军警专制。俄国侨民佩切林的诗是俄罗斯这种矛盾和极端性格的最好写照:“憎恨祖国却又对她如此甜言蜜语!!贪婪地期待着她的灭亡。”

  

高举民主旗帜的叶利钦用武力解散了全民选举的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1993年通过的是一部“超级总统制”宪法,20世纪末的俄罗斯出现了“民选的沙皇”。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每到大选的年份,俄罗斯人最关心的不是各位总统候选人的施政纲领,而是现任总统的继承人是谁,俄罗斯人也总能把总统的继承人成功推上权力顶峰。普京第二个总统任期开始后不久,俄罗斯人就开始考虑如何修改宪法,使普京能够继续第三个总统任期。2013年12月普京的记者招待会上,谁是继承人的问题又提上了俄罗斯人的日程。了解俄罗斯的历史,就能理解俄罗斯的现在。

  

(二)经济政策:非左即右

从1861年到1991年,俄罗斯在短短130年间完成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大轮回。农奴制改革和斯托雷平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开了大门,1913年俄国的谷物出口跃居世界第一,工业生产跃居世界前五位。十月革命前俄国半个多世纪发展资本主义的成绩有目共睹。

  

十月革命之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期,政府强制把全部土地收归国有,把商品、货币、市场和私有制生产关系一律排除在外,实行无所不包的国家所有制,集中管理和行政命令体制,银行、商业、铁路和工业国有化,国家垄断对外贸易。战时共产主义是用军事指挥的方法和强迫手段来解决经济建设问题,而苏联经济的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实施的“休克疗法”经济改革走上了另一个极端,通过私有化和自由化改革,庞大的国有资产被迅速集中到为数不多的寡头手中,国家职能也从无所不包的大管家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苏联实行了近70年的计划经济被彻底放弃,改革派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上。俄罗斯私有化的方式和速度与苏联农业集体化惊人地相似,从1992年7月开始,经过了短短6年的时间,到1998年8月,俄罗斯私营经济成分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国有经济成分,占到50.5%。俄罗斯再次以革命的速度实施了经济改革。

  

(三)对内对外政策:简单粗暴

1896年5月,几十万莫斯科民众为了得到一个刻有新沙皇尼古拉二世名字的“加冕杯”来到了霍登广场,由于组织不力发生踩踏事故,1000多人在事故中丧生。“霍登惨案”是一场悲剧,但充分展现了俄罗斯民众对沙皇顶礼膜拜的心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命运也如同他的登基典礼一样,充满了戏剧色彩。

  

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俄国人数次颠覆了对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看法。从享有无限专制权力、万民景仰的沙皇,到沦为红军的阶下囚;从全家被秘密枪决,到被册封为东正教圣徒。为沙皇一家平反的是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1998年7月17日,叶利钦亲自出席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葬礼并发表讲话,为沙皇平反:“叶卡捷琳堡的镇压行动是我国历史上最耻辱的篇章之一,是俄罗斯社会分裂的结果,我们希望为自己的前人赎罪。埋葬叶卡捷琳堡悲剧的受害者的遗骨是人类的正义行为。祖国历史上许多光辉的篇章都和罗曼诺夫家族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叶利钦就出生在叶卡捷琳堡(苏联时期改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正是在叶利钦担任苏共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党委第一书记期间,1977年,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政当局把当年沙皇一家曾经居住和被枪决的那栋别墅推倒,目的是彻底消灭沙皇政权在人们心中的记忆。

  

二战时期斯大林的民族大迁移政策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爱走极端的性格特点。在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以某些居住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有通敌叛国行为为借口,强制他们整体搬迁到中亚和远东地区,那些动作稍有迟疑的人被立即枪决。在被迁移到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以及西伯利亚的40多万车臣人中,据苏联媒体后来承认,有7.8万人在途中被冻死和饿死。正如1913年捷克人马萨里克在《俄罗斯精神》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俄国人没有耐心的力量,使得俄罗斯不能经历酝酿过程,不能享受缓慢和自然的文化带来的益处。”叶利钦也说过:“俄罗斯历来抵制实验者。”

  

卡廷森林事件让世人再次见证了俄罗斯民族的极端性格。1939年9月,大约有25万名波兰军人和其他抵抗人士成了苏联红军的俘虏,1940年3月经斯大林和政治局批准,苏联内务部在斯摩棱斯克近郊的卡廷森林及其附近地区枪决了其中的2万多名战俘,并就地掩埋。波兰战俘的万人坑被德军发现后,苏联官方对此断然否认,并反控德国是杀人的元凶,指责波兰与希特勒合作,并宣布与波兰断交。苏联政府在掩盖了事实真相40多年以后,1990年4月突然公开承认对卡廷大屠杀负有全部责任,并向波兰转交了一些相关档案材料。1992年叶利钦派特使飞往华沙,再次向波兰转交了有关卡廷森林事件的绝密档案文件。俄罗斯人在对卡廷事件“深表遗憾”和对波兰人民及其死难者亲友表示“深切同情”的时候,丝毫没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和难堪,俄罗斯民族早已习惯了这种急转直下、简单粗暴的处事原则。

 

(四)治国之道:非白即黑

很多研究俄罗斯的学者都把俄罗斯民族这种左右摇摆的矛盾性格比喻成一个巨大的文化钟摆,俄罗斯总是匆匆忙忙从一端到另一端,总是无暇在中间停留片刻。俄国历史上的渐进式改革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亚历山大一世改革后爆发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贵族革命,解放农奴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致力于改革农村村社的斯托雷平,均被刺杀身亡。尼古拉二世颁布法律限制君主权力,选举国家杜马并赋予其立法权,但在二月革命中被迫退位,十月革命后又被红军枪决。以“解冻”改革闻名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1957年经历了“反党集团”事件,差点改任苏联农业部长,1964年被解除一切权力,不得不宣布因健康原因退休。实施“公开性、民主化”改革的戈尔巴乔夫,1991年8月被软禁在了黑海之滨福罗斯的度假别墅内,1991年12月被迫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一个庞大的苏联帝国也随之宣布解体。

  

与此相对照,俄罗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大都付出了血的代价。彼得一世亲手处死了反对改革的阿列克谢王子,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运动夺去了数以万计的无辜生命。俄罗斯独立后,总统叶利钦和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矛盾从经济领域蔓延到政治领域。叶利钦被最高苏维埃解除总统职务后,在强力部门的支持下开始围攻议会大厦。1993年10月4日政府军队开始炮打白宫,反对派被击溃,大批叶利钦的反对派人士被捕入狱。俄罗斯双重政权的局面最终以流血的方式宣告结束。

  

(五)对西方的态度:冰火两重天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自由派改革家把国家迅速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快速融入西方文明大家庭、与西方国家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浪漫主义情绪。美国人萨克斯被任命为俄罗斯经济改革的顾问,私有化的目标模式选择了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在政治改革领域俄罗斯也对美国的自由、民主顶礼膜拜。1992年初夏,叶利钦访问美国,在一次演说中,直言不讳说:他代表世界上最年轻的民主国家,来到了民主传统悠久的“圣地”。

  

当改革陷入了困境之时,俄罗斯人又把经济下滑、生活水平下降、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等挫折归咎于西方,迅速从对西方的憧憬和膜拜变成了对西方的指责和唾弃。1990年,32%的被调查者把美国看作俄罗斯的榜样,1992年,只有11%的被调查者把美国当成是模仿的榜样。

 

1993年和1995年两次议会选举的结果也表明了俄罗斯人对西方态度的转变。1991年支持激进自由改革的叶利钦高票当选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叶利钦的胜利标志着俄罗斯亲西方的激进民主派的胜利。1993年12月俄罗斯杜马选举,宣扬激进民族主义的俄罗斯自由民主党成为最大赢家。1995年12月杜马选举,俄罗斯共产党成为新一届议会的第一大党,激进民主派的代表“俄罗斯民主选择”联盟甚至没能突破5%的得票大关,俄罗斯民主派领导人盖达尔被关在杜马大门之外。

  

权力崇拜意识及其表现


2014年,俄罗斯民众纪念斯大林诞辰135周年


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16世纪沙皇伊凡四世进行的特辖制改革开启了加强君主权力的进程。18世纪彼得一世的改革最终确立了绝对君主专制制度。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俄罗斯都是在以极权主义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中度过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通过全民公决确立的是超级总统制,总统的权力凌驾于立法、司法和执行权力之上。

  

叶利钦没有把宪法赋予的全权落实,他与联邦主体领导人签署分权条约,给予选民直接选举地方领导人的权利,但叶利钦辞职时的民意支持率仅为个位数。

  

(一)只反贵族,不反沙皇的历史传统

俄罗斯历史上农民起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反沙皇,只反贵族,农民起义领袖往往冒名顶替已故沙皇或太子来号召民众。在俄国人心中,沙皇是上帝的使者,是善良和仁慈的化身。君主如果实行暴政,那只能说明他不是真正的沙皇,民间就曾把彼得一世称为“反基督”,认为真正的沙皇在幼年的时候被掉包了。

  

17世纪初的伪德米特里一世和伪德米特里二世冒充的是伊凡四世幼年去世的王子德米特里。当伪德米特里一世在波兰大贵族的支持下向莫斯科进军的时候,全俄缙绅会议选举出的沙皇戈都诺夫的军队甚至拒绝与伊凡四世的王子作战,许多城市不战而降。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鲍洛特尼科夫打着德米特里二世的旗号召集军队,挺进莫斯科。农民起义领袖拉辛认为自己是替沙皇来讨伐背叛的大贵族和杜马贵族。农民起义领袖布拉文发布檄文,宣称起义军针对的是那些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贵族大老爷。17世纪俄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自称为“沙皇彼得三世”,他宣布解放农民,消灭贵族和地主,深得民众的爱戴。

  

俄国民粹派“到民间去”运动的失败也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俄国农民对待沙皇政权的态度。俄国民粹派把农民和农村的公社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为了动员农民起来革命推翻沙皇政权,他们穿上农民的衣服,模仿农民的语言,学习各种工匠手艺,走乡串镇,以满腔热情鼓动农民起来进行革命。而农民把他们当作“精神失常者”,一些大学生甚至被农民送交警察局,在几个月之内,这些到民间的民粹派就被沙皇政府全部逮捕了。

  

(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斯大林在世的时候苏联人民把他推上了神坛,把他看作“马克思列宁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卫国战争胜利后,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达到了巅峰状态,“亲爱的领袖和导师”、“敬爱的慈父”、“有史以来全人类最伟大的领袖”、“我们星球上最伟大的人物”等口号和标语随处可见,对斯大林的歌颂甚至写进了苏联国歌中。牧师杜普科说出了俄罗斯人的心声:斯大林就是我们的上帝。

  

在俄罗斯,只要存在对秩序的需求,就会产生对斯大林主义的强烈需求。2005年5月初,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以“斯大林在俄罗斯人民心中的形象”为题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58%的受访者对斯大林给予了肯定的评价。2006年2月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的民意测验结果表明,47%的被调查者正面评价斯大林在俄罗斯历史上的作用。普京钦定的历史参考书《俄罗斯现代史》为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进行了辩护。该书作者认为,“大清洗”的结果是在资源缺乏条件下形成了适应完成现代化任务的新的管理阶层。书中斯大林被称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因为“斯大林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实现了东正教、君主政体以及在所有加入帝国的民族绝对平等的条件下的单一国家体制,保持了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和苏联之间的历史传统延续性。”

  

苏联时期遭到镇压的持不同政见者,苏联解体后也出人意料地为斯大林进行辩护。作家季诺维也夫着文称,斯大林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索尔仁尼琴把斯大林看成是“永恒的现象”和“最伟大的人”。斯大林对俄罗斯民族了解得非常透彻,他曾经说过:“千百年来在沙皇的统治下的俄罗斯人——是皇权主义者。俄罗斯人民,尤其是俄罗斯男人已经习惯了,以某个人为首。”斯大林曾亲口告诉他的母亲:“我就像沙皇。”这也许就是俄罗斯人对斯大林念念不忘的原因所在。

  

(三)引人深思的普京现象

1999年8月,“普京是谁?”这个问题曾经是俄罗斯国内外各大媒体最热门的话题。仅仅4个月过后,1999年12月普京的民意支持率就达到了49%,得到普京支持的“团结运动”在俄罗斯第三届国家杜马选举中获得了23.32%的选票,议会选举的结果让叶利钦最终做出了提前辞职的决定。2000年1月普京的国内支持率升到了55%,迅速超过了当选下届总统呼声最高的前总理普里马科夫。2000年3月,普京毫无悬念地成功当选俄罗斯总统。

  

普京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克格勃上校到成功当选俄罗斯总统,得益于叶利钦的提前辞职,更与车臣反恐战争的顺利推进有密切关系,普京是俄罗斯人心中期待已久的铁腕领导人形象。普京明确了俄罗斯国家的发展道路和目标:把俄罗斯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走俄罗斯自己的发展道路。普京的竞选纲领《千年之交的俄罗斯》就是恢复俄罗斯传统的号召,它唤起了俄罗斯人的信心和曾经的民族自豪感。

  

普京在俄罗斯国内的支持率居高不下,这与他在任期内实践的以俄罗斯国家利益为重的务实外交政策息息相关。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民主的指责和在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策划的“颜色革命”,普京提出了“主权民主”的思想,激烈批评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政策,把美国比作打着民主旗号实现一己私利的“狼同志”。普京领导的俄罗斯重返中亚和中东,成立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建立坎特空军基地以及与乌兹别克斯坦的战略同盟,最终迫使美国决定2014年从吉尔吉斯斯坦玛纳斯基地撤军。2003年俄罗斯与法国、德国一起采取协调行动,成功阻止了美国意在获得联合国授权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企图。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制裁的同时,俄罗斯与伊朗签署了出售地对空导弹系统的合同,并继续与伊朗建设布什尔核电站的合作。2006年3月,普京政府邀请受到美国制裁的巴勒斯坦哈马斯运动领导人访问莫斯科。俄罗斯在科索沃问题上支持塞尔维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阻止西方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允许科索沃独立的议案。2013年,俄罗斯的建议促成了叙利亚化武问题的成功解决。2014年3月,普京利用全民公投,成功把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并入俄罗斯,废除俄罗斯与乌克兰就黑海舰队驻扎问题签署的协议,俄罗斯黑海舰队获得永久驻地。普京在国际舞台上的强硬立场,毫不逊色于斯大林的霸气,让俄罗斯人感到扬眉吐气,体验到了久违的大国公民的优越感。

  

普京积极、正面评价苏联和斯大林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普京的态度引起了普通民众心中的情感共鸣,这为他在俄罗斯人心中的地位加分不少。克里姆林宫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碑上,斯大林列英雄榜第一。在普京心中,正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才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的存在以及它的核力量曾是世界强有力的稳定因素,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悲剧。

  

在普京的坚持下,俄罗斯国歌沿用了苏联时期的国歌旋律,苏联红旗成了俄罗斯军旗,红场无名烈士墓旁纪念碑上的“伏尔加格勒”恢复为“斯大林格勒”。普京与叶利钦不同,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普京尊重历史,用俄罗斯伟大的历史唤起了俄罗斯人民崇高的爱国情怀,普京也因此得到了人民的爱戴。


来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4年第5期

作者:杨洁,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传勋,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研究员



《国家人文历史》 杨洁 李传勋 2015-08-23 08:48:52

[新一篇] ㊙美國人拍的南京大屠殺紀錄片,日本兵終于吐口了!

[舊一篇] 老照片中消失的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