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指南:寻找上海的感觉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上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6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4座上海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地方。当时上海着名的“百乐门”舞厅享有盛名,从英文“Paramont"得来。“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娱乐中心。很多电影院也是非常豪华。例如,大光明电影院始建于1928年,由德国杰出的建筑师乌达克(L.E.HUDEC)设计,属市级优秀保护建筑。国泰电影院原名国泰大戏院(Cathay Theatre)。建于1930年,由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采用紫酱红的泰山砖,白色嵌缝,属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1932年1月1日,国泰大戏院正式对外营业。当天登在《申报》上的广告用语是:“富丽宏壮执上海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化之大成”。1949年以后,更名为国泰电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一度改名人民电影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历史建筑。
 
1918年至1925年间,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也曾经在繁华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东侧的香山路上的一幢欧洲乡村式样的小洋房居住过。现被改为孙中山故居。上海行知公园设有陶行知纪念馆。虹口公园附近有鲁迅纪念馆。
 
上海拥有许多欧美式样的老建筑,其中位于外滩的一组欧洲风格的外国银行,商家和饭店遗留下来的建筑群一直以来就是上海的标志,例如:花旗银行,和平饭店等。但事实上在市内还有很多一些二、三十年代遗留下来的,风格迥异的花园别墅,例如丁香花园、沙逊别墅、马勒住宅以及现在被用作上海市少年宫的嘉道理花园等。在上海的市中心,还有当时的面积庞大的上海跑马厅。
 
 
十里洋场南京路
 
南京路和淮海路是上海最繁华的街区,素有“中华商业第一街”之誉,东起外滩,西至静安寺与延安西路交汇,全长5.5公里,两侧商厦鳞次栉比,云集着约600多家商店。西藏路以东称南京东路(原称花园弄,1865年改名为南京路),以西称南京西路(从前称静安寺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迫辟为通商口岸,后成为帝国主义公共租界。二三十年代,南京路既是帝国主义者耀武扬威的“十里洋场”,又是一条富有革命传统的马路,着名的“五卅惨案”就发生在南京路上。
 
近年来南京路发生了巨变,新的商厦群体及宾馆拔地而起,大型商厦与百年老店、名店、特色商店交错林立,互为衬托。老介福商厦、电器商城、曼克顿广场、海伦宾馆、丝绸商厦、新世界商城、华联商厦、一百商厦、广电大厦、轻工大厦、上海商城、锦沧文华大酒店等现代化的大型、高层建筑使南京路更加雄伟、繁荣,据统计,南京路每天客流量在170万人次以上,连续多年蝉联全国零售商业企业前三名的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上海华联商厦、上海新世界商城都在南京路。
 
 
南京路商厦群内名品荟萃、琳琅满目。各地的名、特、优、新产品,以及进口的名牌商品,不下数十万种。几家老字号特色商店的商品,尤为名声卓着。
 
南京路的夜景分外迷人。火树银花不夜天,霓虹灯一条街是上海的一大景观。许多海外游客称赞说:这里的灯彩不亚于东京、香港、曼谷等任何一个闹市地段。 
走在步行街上,可别只顾购物,千万别忘了仔细看看市百一店(原“大新公司”)、华联商厦(原“永安公司”)、上海时装公司(原“先施公司”)和第一食品商店(原“新新公司”)这“四大公司”,无不把南京路的过去与今天不断迭映在眼前,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为这条百年老街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走在这12 00多米的步行街上,时时体会到一种莫大的快乐,彩色的铺路砖石、统一的路心售货亭、两边各类时尚流行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可爱的观光小火车,以及设计别致的城市雕塑……这些都构成了上海的现代都市风景。黄包车、香烛店、“美丽牌”香烟广告不见了,身着旗袍、梳着盘发的上海小姐不见了,就连当年曾显赫一时的“先施百货”如今也完全换了样子。现代的都市文明在这里把所有属于过去的痕迹抹得一干二净。
步行街上,随处可以感受到这路的平易近人:地面是淡红色石块铺成,干净清爽,不必担心滑倒,也不会踩到脏物;还有导盲道,让盲人也能感受到逛街的乐趣;路中间更有各式花坛、绿化带,花坛上还设有暗红色大理石凳椅,走累了,随处可坐,赏路景闻花香,还可以思量一下接着去往何处,绝对的逍遥自在。
步行街上另一大景观——步行街观光车同样引人注目。车由一节节小巧玲珑的车厢组成,车厢上画满了精美的图案,每节车的图案色彩各不相同。登上车,仿佛钻进了玩具车里,任它带着你逛个够。
步行街上最多的是人,或从容信步,或匆匆疾走,或闲坐休息,或饶有兴致地转进每一家商店。街上跟人一样多的就是各种商店了,且都是上海店家中的“大腕”:华联商厦、第一食品商店、第一百货、新华书店南京东路店……当然也少不了各大专卖店,“麦当劳叔叔”、“肯德基爷爷”自然不甘落后,而哈根达斯、天使冰王、必胜客也为有闲阶层提供了世界各地着名的美食。
假如肯早起,那你一定要来看看六七点钟的步行街。那时的步行街,商店均紧闭大门,清洁工在进行路面的清洗工作,可街上却热闹非凡,人们有的跳着交谊舞,有的打着太极拳,有的在溜滑板,有的在打羽毛球,真是玩什么的都有,不像是一条商业街,倒像是一座公园,与白天的喧嚣相比真是两个世界。原来南京路步行街也是这般“淡妆浓抹总相宜”呢。
从河南路口开始,步行街结束,继续向东。一直到南京东路外滩,行人似乎又从21世纪坠入一个陌生又熟悉的时空,似乎是狄更斯笔下的英伦街景,似乎是在父辈的照相簿中见过。狭窄的街道,四方高大的建筑,灰色调的围墙和百叶窗,高高的天花板,尖尖的屋顶,每一栋楼都记载了一段曲折跌宕的故事。夕阳为它们添上一层薄雾,黄黄的街景透出一种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特有的迷离的浪漫。
外滩 上海历史的缩影
 
在近现代历史上,上海,一直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而黄浦江畔的外滩,则是近代上海的城市名片。
 
作为滨水城市的上海,外滩是这座城市的门户,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人就是从这里进入上海,开始他们全新的人生道路。正如当时自由女神像意味着新大陆的到来,外滩以及背后的上海,对于他们,意味着一种梦想的开始。
 
到上海去,从外滩进入上海。了解上海,从外滩开始。
 
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外滩一般是指从北京东路外白渡桥至金陵东路的黄浦江西岸道路,全长1300米。近年向北延伸至黄浦路,称为北外滩;向南延伸至南浦大桥,称为南外滩,全长4000米。外滩东面即黄浦江,西面为新哥特式、古典式、中西合璧式等52座风格迥异的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无论是白天夜晚,其不凡的景致永远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游人前往。由于外滩面对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来在经济活动领域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影响,使其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外滩是上海人心目中的骄傲,它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上海的文化,以及将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有机揉合、创新、发展的卓越能力。
 
外滩是上海人最愿意讲述故事的地方,来上海不到外滩,就等于没真正的上海。过去人们管上海叫上海滩,上海人认为这个滩,指的就是外滩。外滩有各式各样的建筑,也有数不清的人在外滩发了财。
 
而一百多年前,当第一船外国人来到上海时,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很普通的渔村,当时的外滩也只是一条便于纤夫行走的小道。184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这里的黄浦江岸也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属于黄浦江泛滥时的淤泥地带。
 
1842年的夏天,参加鸦片战争的英国舰队,终于开到了上海。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从此,上海跟中国另外四个口岸,被迫开放。因当时住在上海的洋人常去这条纤夫行走的小道上散步,特意铺上了煤渣,取名为黄浦滩路。
 
法国冒险家描述当年的外滩:“不计其数的污水沟和小河纵横交错,到处是坟墩。低矮肮脏的茅屋,是竹子和干泥搭成的破棚子。”
 
1845年外滩被辟为英租界后,外国的洋行、银行等相继在此建立,至20世纪初,由于外国银行大量进驻上海,上海不仅成为旧中国的金融中心,外滩更是称为了国际金融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此外,还有西方大商贾的高级俱乐部--上海总会,还有英商亚西亚火油公司大楼。不少银行或财团在外滩大兴土木,营建豪华大厦。
 
从延安东路外滩到北京东路外滩,银行林立,形成了上海金融中心。各银行为了显示其资本的雄厚,为追求建筑外观具有坚实雄伟的形象,采用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形式,用大块花岗石做墙体,建造高层,有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壁式等等。
 
当年作为繁华的上海金融中心,外滩附近聚集了各国颇具实力的银行: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法国东方汇理、美国花旗银行、比利时华比银行等,使外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方华尔街”。
 
自从上海开埠以来,外滩一直是上海的高级商务区。这里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为金融家服务的。众多的银行都希望能在外滩争得一席之地。外滩也成为了上海的华尔街,是上海历史的缩影。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金融家,都把上海外滩当作远东的金融宝地,外滩的各式各样的房子也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上海人把外滩作为一段历史保留起来。
 
昔时有“东方华尔街”之称的这条滨江大道,如今是上海最具“海派特色”的景点。
 
上海外滩观光隧道
 
上海首条黄浦江越江行人隧道——外滩观光隧道,外滩观光隧道的浦东出入口紧临东方明珠电视塔的西侧,浦西出入口位于外滩的北侧,是我国第一条越江行人隧道,全长646.70米,两边的地下建筑均为地下3层、局部4层结构,总建筑面积近17500平方米。陈毅广场
 
这条观光隧道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无人驾驶自动控制系统,12辆四壁透明的观光车可以不间断地运送游客往返于浦江两岸,以每秒3米的速度行驶,全程仅需5分钟,每小时运送量达5000人次。 隧道的两岸出入口由自动扶梯输送旅客,残疾人采用液压电梯输送。
 
同时,隧道还将利用空间,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在隧道内演示反映人物历史文化科技风景等各种图案、景象及背景音乐,使过江过程带有极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和刺激性,给游客留下美好的记忆。
 
外滩观光隧道地处上海钻石地段,浦西出入口位于外滩陈毅广场北侧,浦东出入口位于国际会议中心南侧,紧挨东方明珠。隧道洞体全长6467米,隧道内壁由高科技手段营造的各种奇异的色彩变换不停,黄色的海星,粉色的花朵,形状各异的几何图案,各种充满生机的地球生物,跃动着生命的力量,引人遐思。而穿越这一梦幻之旅的载客系统采用的是从法国引进的无人驾驶、环保型的SK车厢,银白色、全透明的车厢视野开阔,同时车厢内6声道高保真音响系统送出的音乐和音响效果与眼前的景观变幻相结合,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震撼。
地址: 中山东一路外滩300号(浦西) 滨江大道2789号(浦东)
走进上海老街   
走进上海老街,您仿佛回100年前上海的繁华集市。这条豫园商业旅游区内风格独具的,集旅游观光、购物消费、体闲娱乐、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特色街,历史上曾以庙前大街为名,汇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钱庄、金店、银楼、酒肆、茶馆、戏楼、商行,一直是连接十六铺(小东门)和城隍庙、豫园地区的人流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沿街人文景观使其拥有丰富的商业文化底蕴。
上海老街,原名方浜中路,西起河南南路,东至人民路, 全长825米,由西到东的建筑风格和业态布局展示了老上海从明清向民国直至西洋文化涌入时期的一段历史文化的演变。全街的商业经营以传统特色行业为主流,突出传统民俗文化,营造海派文化氛围。
上海老街以馆驿街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经过装饰和改造,保留了清末民国初年的民居特色,老街两侧恢复了花格窗、排门板、范氏栏杆、落地摇杆门等,再配以屋顶上的飞檐翘角,花边滴水和马头墙。西段的房屋外立面仿明清建筑,突出上海老城厢的民俗风情,黛瓦粉墙,红柱飞檐,上海老街重现了童涵春、老同盛、吴良材、万有全、裘天宝、老上海茶馆、德顺酒菜馆、春风得意楼、西施豆腐房、丁娘子布庄、荣顺馆、博印堂等百年老店,同时开设丹凤茶楼、名医堂等富有传统特色的商铺。它和北侧的“明星街”一起向您呈现出老上海商旅百业、市井百态的一幅“清明上河图”。
城隍庙最具历史感觉的马路

一座城市,无论他有多现代化,总要有这样一个地方,保留下些历史的回忆。在大上海都市中,城隍庙便是这样一个地方。城隍庙,原为三国时吴主孙皓所建的金山神庙,明永乐年间改建为城隍庙,现存建筑为1926年重建。它位于市中心人民广场的东南方,邻近着名的外滩,淮海路和南京路等景观。
景区内有茶楼、餐馆以及百货商店等,经营各种日用百货和上海风味小吃:酒酿圆子、南翔小笼包、梨膏糖、八珍汤等,城隍庙五香豆更是闻名四海。

湖心亭和九曲桥,是城隍庙的代表建筑,九曲桥更是城隍庙的精华之处。它有九个弯曲,建在湖的中心。节假日里这座桥上游人如织,寸步难行。
 
感受时光交错下的海派风情
 
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里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灯红酒绿时尚前卫的快节奏生活……快摩登的时代感差点使我们淡忘了上海也是座有着164年开埠历史,醇厚文化积淀的城市。
 
浙江中路661号职达求职旅社人民广场店1930年建成的老式石库门建筑,沉淀着原汁原味老上海情调。历史在这里凝固,若时光倒转,端坐房间窗口的你会看到许文强挽着冯程程在路灯下的梧桐树旁缓缓走过;穿着学生装的阮玲玉羡慕地盯着百货商店橱窗里的洋装;来参加一大的青年毛泽东无暇留恋十里洋场匆匆赶往现在的新天地开会;张爱玲也在对门静静倚窗深锁眉头听风鸣看落叶飘零。而现在,你可以从店里出发去游览依旧是冒险家乐园的新上海摊。5分钟步行至十里南京路看一个新世界、7分钟步行至七浦路与明星们老外们一起淘“Cheap Road”的A货、8分钟步行至人民广场不买门票参观上海博物馆、10分钟步行至外滩坐浦江邮轮看万国建筑。地铁1、2、8线和不胜枚举的公交线路都在这交汇分流,载你开往大上海各处。
 
这里再也没有孙中山挥斥方遒主历史浮沉,但会有更多和你一样的青年才俊前来将青春安放于此拼打出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嘿!你也来了吗?
 
上海孙中山故居
 
莫利爱路(后译莫利哀路)29号(今香山路7号)。民国7年(1918年)6月26日至民国13年11月21日,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居此。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居至民国26年。
 
故居建于20世纪初,为两层欧式楼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13平方米,建筑面积452平方米。外墙饰以灰色卵石,屋顶铺盖洋红色鸡心瓦。楼前正方形草坪,三面绕以冬青、香樟和玉兰等树木花圃。民国7年,4名加拿大华侨购赠孙中山。为筹集革命经费曾抵押予银行,由几名华侨赎回。
 
在上海繁华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东侧的香山路上(原莫利爱路),坐落着一幢欧洲乡村式样的小洋房,这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1918年至1925年间在上海的寓所。
自1894年创建兴中会,孙中山先生就一直奔波于海内外策动起义、领导革命,自己却连个固定的住所都没有。为了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这栋住宅捐赠给他。这里是孙中山生活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也是他思想发展和飞跃的历史见证地:在这里,孙中山潜心研究革命理论,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着作;在这里,孙中山会见中国共产党和苏俄代表,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完成了他思想上巨大的飞跃;在这里,孙中山召开会议,着手改组国民党,酝酿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这里,孙中山举行记者招待会,向国人发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号召……
 
1924年,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次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宋庆龄料理完孙中山的丧事后回到上海,继续在此居住。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上海,宋庆龄接受中共方面的劝告,离开了这里。
 
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将此寓所移赠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
地。1949年上海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这里。1961年3月4日,故居成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现在故居内的陈设,绝大多数是孙中山和宋庆龄使用过的原件原物,并遵照宋庆龄生前回忆按二、三十年代原样布置。楼下是客厅和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和小客厅,在书房和卧室前,有一间长方形的内阳台。楼旁是汽车间。楼前是一片草坪,围绕着冬青,香樟和玉兰等树木花卉。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上海孙中山故居,作为一个重要里程碑,将永远屹立在中国人民心中。
 
一条多伦路 百年上海滩——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扫描
 
多伦路位于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附近,原名窦乐安路。这条小街曲折幽静,街边的小楼风格各异,虽然只有短短500多米长,但它在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个多世纪来,上海走过了从开埠时期的沙船渔村到三十年代的十里洋场直至形成今日东方大都市的沧桑历程,多伦路及其周边地区从一个侧面集中地展示了这个历程印迹和文化缩影,真可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其间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的文学活动,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文学地位,而名闻遐迩的公啡咖啡馆(遗址)、鸿德堂,风格各异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更使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从瞿秋白、陈望道、赵世炎、王造时、内山完造到景云里、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名人故居、海上旧里,积淀成今天多伦路上浓厚的文化气息,使人流连忘返。
 
1998年多伦路改建为“文化名人街”,开发后的多伦路主要以文化景观来带动文化经营网点的形成。文化景观主要是多伦路文化街沿线的具有特色的建筑风貌与文化氛围的凸现,加之弹格路的铺设、道路绿化、路灯等市政设施的设计点缀,展示其文化街的基本风貌。在此基础上进行诸如“公啡咖啡馆”、“内山书店”等旧有着名文化景观的恢复重建和“世纪钟楼”、“街心花园”、“名人雕塑广场”等文化休闲景点的新建,尤其是引进设立近二、三十家“民间收藏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形成以文博为特色的文化街市。
 
交通指南:轨道交通三号线(明珠线)--虹口足球场站下,公交18、21、97、139、231、854、79、939路等。
 
多伦路(原名窦乐路)是上海虹口区的一条小街,但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却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名人济济造就“现代文学重镇”
 
30年代,众多我国文学巨匠的文学活动,造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历史地位,这其中有:鲁迅、郭沫若、茅盾、瞿秋白、冯雪峰、夏衍、叶圣陶、丁玲、沈尹默,此外,还有内山书店店主、鲁迅先生的挚友、日本冈山人内山完造等等。当时,这些文学巨匠以多伦路为中心开展的文学活动,曾经震撼一个时代并且至今产生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围绕这一人文资源的开发,在“名人文化街”上除很好地保护性开发名人故居外,还设立了名人墙、名人茶艺馆、名人展览、名人之路、名人雕塑等一系列供人们踏访的设施和项目。而历史人物孔祥熙、汤恩伯、白崇禧等曾在此居住,更使这条小街形成一层深深的历史沉淀。当双休日,知识型为主体的游客群在这里浏览历史陈迹,向子女实地述说历史,成为一处实景的历史展示地。
 
异域建筑荟萃“露天博物馆”
 
众多小巧宅院式建筑组成的多伦路建筑群,以它的奇幻式情调形成特色,从而被誉为建筑艺术的“露天博物馆”。
 
在这里,位于多伦路59号的鸿德堂是1928年建造的,当时为纪念美国传教士费启鸿而命名。这是国内罕见的以中国式庙宇形式建造而作为基督教教堂的建筑。但见它既有我们常见的基督教教堂那高耸凌顶的气派,又显中国庙宇那圆柱擎万钧、凌顶轻飞檐的气势,真可谓中西合璧的完美结合。
 
而20年代建造的、坐落于35号的汤(恩伯)公馆以及210号的白(崇禧)公馆,均为法式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这一风格的建筑有如西方民族外露的性格那样,充分展示建筑的结构挺拔、突出几何形状的构造,强调外观表露,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215号广东人李观森1924年建造的具有西班牙建筑风格的花园别墅则以结构与单元精巧雅致,夸张顶冠,强调庭院的修饰给人以一个典型的异域印象。此外,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石库门客栈、上海旧里等各种建筑的踪影。
 
引鸟筑巢激活文化街市
 
多伦路是与文化事业的蓬勃与进步联系在一起的。除众多文学巨匠外,从瞿秋白、赵世炎、王造时、内山完造到景云里、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积淀成今天多伦路上浓浓的文化气息。本着挖掘历史人文资源与开发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使文化街不完全依赖政府的长期资助而生成本体的“造血”功能,在文化街的发展战略上采取了引鸟筑巢的开发思路。如今用吸引外埠文化事业单位等方式开设了围棋馆、苏韵阁、内山书店、西安艺术品展、大理石艺术馆、日本茶艺馆、水晶工艺品、陈大朴艺术馆等,使众多的文化企业落脚多伦路。
 
在这里,有写生画人像的,有当众作画出售的。在街市中,各类字画悬挂于街道两侧以招徕买主,尤如一个街头画展。到这里来的游人不一定买画,而懂艺术的店主也没有商场上那种急吼吼招揽生意的市侩气。出于真心实意的爱好与懂行,不时与观而不购的游人交流对艺术品的见地与感受,充分表现出文化市场的商风。
 
如果说书画行业多为男士操之的话,那么女红中的顶级绝活刺绣则是闺秀们的天下了。刺绣这一女红珍品包括了美术中对色彩的理解、构图布局、物体透视关系等一系列的美学理念,是一种品位颇高的艺术,难怪先时的人们将其视为衡量闺秀才艺的重要方面了。多伦路上的苏韵阁是全国首家生产苏绣产品的国家二级企业——苏州刺绣厂在多伦路上开设的窗口。场内的姑苏绣女现场操作,她们现场显现的绝活吸引得女士们久久不愿离去。
 
 “馆”中有馆公私并立
 
多伦路除了它是一个建筑艺术的“露天博物馆”外,众多的“馆”中之馆足以使您对这条小街的文博容量惊叹不已。这其中有集报馆、瓷器收藏馆、藏书票馆、民间藏馆、钱币馆、古陶瓷收藏馆等等。其中钱币展览馆隶属于金泉钱币文化公司,是亚洲最大的一家古钱币公司。上起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中仅存的孤品,下至乾隆皇帝禅位时御赐的养老牌。馆内展出的品种有8000多个,数量有10000多枚。其中有27.5万元创世界拍卖天价购回的“清钱之王”。
 
除了以上的公立博物馆外,在多伦路,由于特殊的文化底蕴的熏陶浸染形成民风,于是便形成了众多民间博物收藏家,如189号的“文风奇石藏馆”是着名奇石收藏家、离休干部陈瑞枫、周文秀夫妇在半个世纪里历经艰难,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藏石上万,共有100多个石种。
 
多伦路193号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钟表分会理事刘国丁先生专门收藏南京古钟,历时20余年,收藏有60多只不同年代不同型号的南京钟。他收藏了时间,也收藏了历史。
 
多伦路191号“蓝翔藏箸馆”是筷子收藏家蓝翔创办的我国独一无二的民俗藏筷馆。现珍藏古今中外筷箸980多种,总数近1600双。已接待美、日、韩、泰、俄等国外宾。港台同胞慕名前来参观者更多。蓝先生撰写出版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箸文化专着——《筷子古今谈》。  
 
很多时候想走的更远,离开这座喧嚣的城市,走向更远的地方,但是真下决定的时候却发现上海这座城市对我的吸引力远比其他地方来得深刻强烈。在中国,能称得上文化城市的也就那么几个,而上海在近代的文明史上则占据了浓厚的一笔,她是东西方文化的一个交汇口,而上海有其十分大气的一面,也有极为精致的市民生活,喜欢游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扛着新买的相机到处乱拍,记录着城市的发展步伐,感受着弄堂里小市民的生活琐碎,觉得后者才是真正的世界,油盐酱醋组成的成活才是贴贴切切的。。。
 
上海以其独有的魅力及海派氛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化名人,在上世纪的30年代,旧上海的繁华更吸引了鲁迅等文人骚客来到了这文化重地,在逼仄的亭子间里写下了一篇篇令人振奋的文章,而多伦路在文化上海中又占据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故而,游走上海之第一站也就选在了虹口区这条在早年中国文学及政治上具有强烈色彩的多伦路!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是上海的一条小街,南傍四川北路商贸闹市,北邻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内环高架、轻轨明珠线,动静相间一里有余。街短而窄,路曲且幽。夹街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小街虽在地图上难有立锥之地,但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多世纪来,上海走过了从开埠时期的沙船渔村到三十年代的十里洋场直至形成今日东方大都市的沧桑历程,多伦路及其周边地区从一个侧面集中地展示了这个历程印迹和文化缩影,真可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其间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的文学活动,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文学地位,而名闻遐迩的公啡咖啡馆(遗址)、鸿德堂,风格各异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更使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的 “露天博物馆”;从瞿秋白、陈望道、赵世炎、王造时、内山完造到景云里、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名人故居、海上旧里,积淀成今天多伦路上浓厚的文化气息,使人流连忘返
 
以上是“多伦路”官方介绍,相信读过之后,你也会和我一样对这条上海小街多一份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可惜整条街走下来,有些名人的故居没有找到,这点是比较遗憾的。拍摄途中总觉在条街生活的人更多的是生活在一种历史氛围里,更确切的说是上世纪30年代的旧上海里。古玩店,博物馆的人们悠闲自然,他们衣着未必是高价或是品牌的,但是他们仍旧矜持着那股旧上海的味道,这点是让旁观者的我感受较为深刻的。
 
在拍摄中,更让我坚信尽管时代变化,但仍旧有那么一批人坚持着自己对于文化,时尚及历史的理解,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穿着黄色的呢绒大衣,里面是旧式的西裤及衬衫,连领带的打法及发型也是上世纪30年代的风格,或许这就是上海话中的“克拉”,这点让我诧异。或许有些东西在某些人心中是永不退色的。。。。
 
相比孔祥熙,白崇禧的故居则保留的较好,现为政府医院,一直羡慕在这种老式房子里办公的人们,在工作的时候也能领会到一种历史与文化,或许真的在里面工作的人未必有如此感受,或许还嫌设施不够完善,灯光昏暗,但是在喜欢文化的人眼中,这种不足恰恰成了吸引人之处
 
在这条小街上坐落着很多博物店,多半是些古玩及字画,我也只是在门口稍作停留,自己清楚这里的东西并非是我这等的三教九流可以消费的起的,但是走在街上,远远看着店里摆设及店员,就仿佛把自己拉到了那个旧上海年代,或许这就是一种历史的回忆,下面这张是家卖老上海的画报及钟表之类的玩艺儿,没有细看,唯一引人注目的就是墙上一张老的周旋画报,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历史中去。。。
 
下面就是这家店,喜欢旧风情的人可以进去陶陶货
 
左联是在多伦路的一条小分支上,工人师傅在小路上施工,机器的轰鸣声显然把我拉回了现实中来,本想进去参观一下,但是觉得没必要花钱进去,再外感受下也就可以了,里面传来了工作人员的介绍,看来这里也和很多其他地方一样成为了历史文化的景点,而在之前,这可是我们的文学阵地,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不多,但是总觉得左联应该是激进的代名词
 
旅游的魅力并不止于视觉上的冲击及新奇,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体验,感受不一样的民俗风情,而真正喜欢的旅游的人并不是走访那些名山遗迹,更多的是背个相机“走街串巷”,每到一处看看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看看特有的地方建筑,某些在现代人眼里所谓落后的,丑陋,不合时代的建筑恰恰是真正爱好旅游者所向往的,可惜上海的建设步伐太快,很多老房子都在慢慢消失,包括上海的弄堂,这个极具市民色彩的生活建筑种类也渐渐在我们的视野中,所谓的新式里弄,如新天地等处也只是徒有其表的弄堂而已,实质上也已经缺失了建筑以外的文化及地域内涵,多伦路多为私人大寓所,而眼前的这一排房子给我感觉还是很深刻的,希望看客们也能感受一番。。。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编者 2010-07-15 08:32:43

[新一篇] 天涯100條爆笑評論

[舊一篇] 不一樣的天堂蘇州杭州之比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