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闹脾气,这招完胜打屁股!!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你好!我是丹妈

童书作者,亲子阅读推广人,儿童心理研究者

丹妈语:相信你们很多人面对孩子情绪失控、大哭大闹等表现,往往要么各种哄,希望孩子立刻停止哭闹;要么选择大声喝止,或者干脆冷处理。其实,这些方法丹妈都不建议。最好的应对办法是给予共情。


共情是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观点,就是一方对另一方内心世界的理解和体验。一般孩子情绪上或者行为上出现问题,就意味着急需父母的理解、关怀。因此,父母对孩子表示出的共情,恰是孩子最需要的,它能让孩子体会到,“我是被接纳的,是被爱着的,是值得爱的。”父母给予了孩子共情后,孩子的情绪得到了疏导,也能有更多精力去深入认识自己,以及学会自我管理。


今天丹妈分享这篇常见而又重要的案例,来说说这个对付孩子的绝招!



* * * *

| - 故事案例 - |


寒假时,表弟东东从外地来过春节,住在小鸿家。小鸿和表弟在一起玩,有时很开心,有时也会起争执。


正月初六,恰好是东东的生日。小鸿妈妈为东东预定了一个漂亮的蛋糕,送了一辆蓝色的小赛车模型作礼物。还把外公外婆舅舅都请到家里来为东东过生日。


一整天,妈妈都在为东东的生日派对忙碌,午睡前也没有像平时一样给小鸿讲故事。小鸿在床上翻来覆去很久才睡着。


晚餐开始前,亲戚们陆续到了,带来好多漂亮的礼物,大家还围在荧荧的烛光前,为东东唱了生日快乐歌,东东开心极了,整个晚上都大声地笑着。小鸿也收到了礼物,但和东东的相比少很多,而且他还觉得不如东东的礼物好看,小鸿很不开心。家里人还说,一直开朗活泼的小鸿今天怎么有点奇怪啊。


晚餐后大家在客厅里喝茶,妈妈收拾完餐具,看到客厅里只有东东在玩车。她叫了声小鸿呢,没人回应。妈妈往卧室里看了一眼,小鸿在里面,她进去又叫了声,还是没人回应。妈妈蹲下身去看小鸿的眼睛,小鸿一下哭了。


妈妈问,“怎么不在外面玩呢,我给你也买了一份拼图玩具呢”。小鸿哭的声音更大了,他说“我才不要拼图,我要东东那个!妈妈,我再也不想东东来我们家过年了”。


东东在外面听到了,有点楞楞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你看起来很伤心,是吗?”妈妈说。小鸿点了点头。妈妈继续说:“我来猜猜你为什么难过,是不是因为妈妈今天都在忙东东的生日派对,没时间关心你。外公外婆舅舅们来家里也更关心东东,东东拿走了大部分礼物,你却只得到了一点点礼物。”小鸿又点了点头。


“你也想得到那么多礼物,你觉得不公平,所以你很难过又有点埋怨。” 妈妈没有停下来,接着说,“如果别人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那么我也会觉得难过。”


“孩子,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感受,你想知道这个词是什么吗?”妈妈将小鸿抱进怀里说,“这叫嫉妒。你想要东东的礼物和大家的关注,但你却得不到,所以你嫉妒他。”小鸿渐渐平复下来。“嫉妒?”他低声说。“对,没错!”妈妈答道,“这种感觉很不好受"。过了一会儿,她抱着小鸿的肩膀说:“妈妈永远最爱你!因为东东难得春节来玩,妈妈对他照顾多一些,对你关心不够,妈妈向你说道歉。前几天你们在一起是不是也玩得挺开心啊”。小鸿点了点头,情绪也和缓了很多。


“还记得去年你过生日的时候吗?你收到了妈妈和外公外婆的什么礼物呢?”小鸿的眼睛有些发亮,“是一辆漂亮的红色跑车——闪电麦坤,外公还送了我一个蓝色小叉车!”妈妈问,“你现在还喜欢这些礼物吗?”小鸿高兴地回答,“喜欢啊!”


妈妈建议说,“那就拿出来和东东一起玩吧,看看哪辆赛车跑得快”,“嗯,看看我的蓝色小叉车怎么在旁边随时待命准备换轮胎!”




* * * *

| - 积极教育分析 - |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家长可以参考如下步骤来处理:


第一步:充分共情


共情是亲子沟通的基础,简单询问孩子是不是难过或安慰孩子别难过,这都作用不大。由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可尝试帮孩子尽可能表达出他内心微妙的复杂感受。对不太有把握、难以确定的部分,可以用“你看起来 / 感觉……,是吗?”的句式来询问,如文中“是不是因为妈妈今天都在忙……,没有时间关心你。外公外婆也……”。尽量描摹出孩子细微复杂的情绪和感受,如文中妈妈说“你也想得到那么多礼物,你觉得很不公平,所以你很难过又有点埋怨,是吗?”


第二步: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和感受


孩子能够及时表达情绪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让家长及早了解到孩子的感受,可以及时加以引导,情绪就不会一直淤积甚至恶化。另一方面,儿童接纳并合理表达本身就会让负面情绪得以纾解。


父母亲要让孩子觉得任何感受都是可以表达的,切莫简单地压制、批评甚至斥责孩子。“怎么可以忌妒弟弟呢”,“不要嫉妒”,“哥哥应该为弟弟高兴”这样的道德化说教并不能让孩子的嫉妒感受消失,而只会让孩子关闭心门,或是为了迎合成人而压抑真实的自我。


在中文语境中,情绪词汇似乎有褒贬之分,但就情绪的进化来源,每种情绪都有它的功能,害怕可以让人避开危险的地方,嫉妒让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或拥有资源的差异。家长们不妨告诉孩子每种情绪的功能,比如“害怕有时候会帮助我们远离危险的地方”“嫉妒有时候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接纳和包容负面情绪。


第三步:给情绪一个“名称“,这有助于孩子将来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仔细揣摩文中的示范(妈妈将孩子一把搂进怀里。“这叫嫉妒。你想要东东的礼物,但你却得不到,所以你嫉妒他。”),显然在妈妈这里,嫉妒是可以接受的人之常情,她充分理解和接纳孩子,孩子情绪得以逐渐平复。鼓励孩子用词汇描述情绪也能促进左右脑的整合和对情绪的认识和管理。


第四步:鼓励家长自我吐露


如果家长曾有过类似感受,能够自我吐露是值得鼓励的。“我也曾经忌妒 / 害怕……”,这会拉近亲子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得到了接纳,会觉得自己的“情绪问题”是正常的,也只是暂时的,之后可以改善。


当孩子出现嫉妒、恐惧等负面情绪时,这么做尤其重要。例如孩子怕黑时,你告诉他“妈妈小时候也有点怕黑,不敢出门”,“长大后就敢和朋友一起出去,后来一个人出去也没问题”这会让孩子觉得自身的恐惧是正常的、暂时的,对将来也会报以期望。


第五步:告诉孩子在负面情绪时可以怎么做


例如孩子嫉妒同学比自己好时,家长可以说:“妈妈小时候平时成绩都很好,有一次考试考输给了同桌的同学,也挺嫉妒她的。后来妈妈在平时的学习准备中做得认真,下一次成绩又追上来了”。现在流行的说法“羡慕嫉妒恨”,其实既可以激励人提升自己能力(正面),也可能让人通过贬损别人来满足自我价值感(负面),重要的是,家长需要作出正向引导。


孩子的所有情绪和感受都可以被接纳,但接纳不等于赞同!接纳感受也不意味着接受孩子不合理行为表现(比如乱摔东西),恰恰相反,家长接纳了孩子的感受后(嫉妒),可以引导示范孩子怎样用正面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嫉妒可以说出来),怎样调整自己的行为来改善现状(如“后来妈妈学习更认真了,下一次成绩又追上来了”)。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安抚,学会欣赏自己拥有的。比如告诉孩子害怕的时候可以抱着自己喜欢的玩偶,看自己喜欢看的故事书。嫉妒的时候可以想想自己拥有什么,这会让自己感觉好多了。文中妈妈引导小鸿回忆起去年获得的精美生日礼物,不但减少了当下的嫉妒和失落感受,还让孩子感到“自己拥有的爱和美好”,并巧妙地引导小鸿用自己喜欢的和表弟一起游戏,走出情绪的“阴霾”。



丹妈私人微信:jdths1


经典图画书 2015-08-23 08:47:05

[新一篇] 孩子的31個敏感期(0-9歲版)

[舊一篇] 現在的學校教育,是在逼著其中一個家長辭職回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