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课堂教学中,艺术地运用“翻开书”和“合上书”的手段是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和悬念心理而使用的一种较常规的教学手段。它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增加课堂活力,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 * *
为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智力发展,语文课中运用的教学手段应该说是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而且许多教学手段都已有了理论的阐述和科学的说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有一种许多教师常用而且收效不错的手段,即艺术地引导学生“翻开书”和“合上书”以达到激发兴趣、发展智能和训练语言目的的手段,却没得到广泛重视,更无这方面的理论总结。
所谓“艺术”地运用“翻开书”和“合上书”的手段,是指教师为达到某种教学要求,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和悬念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采用的一种较常规的教学手段。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注意力常为兴趣所左右。在以班级授课制为特征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授课不见意趣,学生势必苦于听讲,注意力分散,这也是语文课教学少慢差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上课有了意趣,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知事物,对事物的观察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加强,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同时,因为情绪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增强。
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翻开书”,直接目的似乎是引导他们到课本中寻找知识答案,而“合上书”则往往是对答案的猜测或强化。其实,“答案”的置解只是表面现象,其更深层的考虑是兴趣的激发和智力的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合上”、“翻开”似乎是二个简单的动作过程,实际上却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不管是先“合”后“翻”,还是先“翻”后“合”,都是一个循环过程,而且不是单循环过程。撇开课堂节奏的严谨、教学容量的增大等不说,单就学生积极响应和参与的程度,就显示了卓有成效的智力培养和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为了说明问题,这里不妨先举二个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片断一:教学《从三到万》
师:今天这堂课我想教大家二种学习方法:一是学习讲故事说道理;二是学习“揣测法”。所谓“揣测法”就是不看文章先揣测其写法,或只看文章的一部分揣测其他部分的写法,最后对照比较,找出优劣,这种方法对我们理解课文或作文很有好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从三到万》,大家看过了吗?(生答:没有)没有就好,现在大家翻开书,但只能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听清楚吗?能做到吗?
(于是师生集中力量解决本节的文言字词句等难点,并理解了故事内容)
师: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说说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纷纷发表看法,许多道理与课文内容很接近,教师择其要一一板书)
师:现在请大家翻开书。但只能看4~7自然段,看看课文所讲的道理与我们揣测的道理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学生看书踊跃,思维积极,效果极佳)
(师用同样的方法“揣测”开头和结尾的写法,最后布置一篇讲故事说道理的作文,要求仿照课文的写法)
片断二:教学《看云识天气》
师:课文列举了晴天时的云有四种: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现在我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把这四种云的特征记清楚,然后合上书复述。看哪位同学记得最完整,分得最清楚。不能死记,要发挥想象力,想想它们在天空上的样子。
(不到五分钟,学生大都能不看书复述。然后再让学生翻开书印证、巩固)
(教师用同样方法教学雨天的四种云)
师:大家看到过夏天午后的雷雨云吗?(生答:看到过)下雷阵雨前的云是怎样的呢?现在请你们发挥想象,把这种云的形状及其变化写下来,把书全合上。看看那位同学写得与书上一样好甚至比书上更好,时间十分钟。
(十分钟后,指名学生读自己所写的片断,教师分析,再翻开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指出优劣,学生印象深刻)
这两篇课文的教学,笔者曾听过不少老师的课,但都是因为太按部就班,效果并不尽人意。教《从三到万》时,在“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上大做文章,教师虽条分缕析,学生仍是不得要领。教《看云识天气》时,在黑板上一一罗列每种云的形状特征,大多数学生被机械地提问,教学内容不可谓不清楚,但学生却似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效果之差自不待言。而就这二则巧妙运用“翻开书”与“合上书”的手段,可以看出,学生不会开小差,也没机会开小差,这里边所包含的激励因素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学生的悬念心理。所谓悬念,就是给人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挂念,是对人们期待、渴望心理的强化。在让学生翻开书之前,教师早就设置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如“片断一”,“只能看第3段”,为什么?4~7段到底讲的什么道理呢?有这样的中间部分,开头到底是怎么写的?这许多问题,在翻开书之前一直萦绕在学生的脑中。“片断二”也有如下问题:雷雨云到底是怎样变化的?我写得对不对呢?书上到底怎样写的?因此,这个时候,课本好比是闸门,合上书就好比是关上闸门,把学生的思考和疑问蓄得满满的。而当老师说打开书时,就好比打开了闸门,期待和疑问就争先恐后地逸出,学生往往都是迫不及待地到书中寻求答案或印证自己的思考,这是一种极好的“落差”导向,是有效的“发电”过程。第二,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学生的竞争心理。如,“看谁在翻开书时读得最快。”“看谁在合上书后回答得最好”,这些话对少年儿童是极富“煽动性”的。有了这种竞争心理做基础,学生就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谁都想证明一下自己的智能,谁都不甘落后于其他同学,于是学习热情就很高涨,思维器官就高速运转。当然,这时教师所提的要求必须适当,太易和太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第三,合上书也是对学生自信心的一次锻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论断在理论上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但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仍旧是以“我”为中心的。而让学生合上书则是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机会,学生也觉得这是真正显示自己能力的时候了,因而无形中有了一种自己作主人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能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也充分地肯定和强化这样的意识,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翻开书”和“合上书”过程中的自信心的锻炼,就是促进和强化这种意识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我们说,有了兴趣就能积极思考,而积极思考则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就智能培养的角度看,“翻开书”与“合上书”的艺术运用,其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首先,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翻开书”与“合上书”是一个互相关联的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十分明确,目标指向相对单一,故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因为内容节奏转换快,不会产生注意力的疲劳状况。另外,学生要在有限的翻开书的时间内强记一些内容,才能在合上书后应对自如,这样反复训练,又有利于记忆力的培养。
其次,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果说书的开合仅仅是为了背诵,那作用未免太窄了。从“片断一”和“片断二”中,我们只要稍加注意,便可发现学生如果缺少想象和联想,这一手段便会失去意义。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想象和联想是很重要的,要是失去想象和联想,就会严重影响课文的理解和写作。因此,课堂上运用这一手段,对整个语文教学有积极作用。
再次,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脑对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关系的认识能力。语文教学原则的重要一条,就是要求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尽管思维能力含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不同层次,但在具体教学中,却并不一定是某种思维的专项训练,而是综合的模糊的人脑机能的锻炼。当然,侧重点还是有的。考察上文的两个片断,虽然都强调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但前者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主,后者则更侧重于形象思维。
至于语文能力方面的培养,因为听、读、说、写始终贯穿于这一手段中,而且又是高速高效地运作着,因此,对语文能力的全方位的有效训练,自不待言的。这一点因其道理浅显,本文就不再展开论述。
那么,在什么样的课文和什么样的教学情况下使用这一手段为好呢?
这是一个极难界定的问题,因为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和语文教师的独特性使得我们很难规定“应该这样教而不应该那样教”。当然,教学也有常规,一般说如下几种情况下可采用这一教学手段:
一、就课文而言,那些表面能读懂而实际上难以把握或难以深刻体会的文章,在教学时可运用此法。这类文章一般以说明文为主,其次一些议论文。因为此类文章粗看好象什么都懂,但真的体会或应用起来,却又往往傻眼。用“翻合”的方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前文所举的就是两个很好的例证。
二、就教学内容而言,某些语文知识点因过于抽象,仅靠教师的解释和说明并不能使学生从心里泛起多少涟漪,作用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可使用此法以形象强化。如钱梦龙老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为了强调说明文的“用词准确”,在讲课文之前就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合上书”用一个词说明“大拱”与“小拱”的关系,当学生绞尽脑汁,滤尽词汇还不能使老师满意的时候,教师说“翻开书”,于是“两肩”一词豁然而出,学生对“用词准确”的理解就十分清楚,而且深刻了。
三、就课堂教学过程而言,一般在上新课前的问题设置或对旧课的复习,常采用“翻开书”和“合上书”的方法加以点拨或强化。如上文所举的二个片断实录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的。
另外,为了加速复述或背诵,为了调节学习情绪,为了引起竞争心理,都可随时灵活使用这种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翻开书”或“合上书”到底用多少时间最合适呢?换句话说,时机该怎样把握呢?笔者以为,当教师感觉到学生的思考相对穷尽的时候,就是“翻开书”或“合上书”的时候。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把学生的悬念心理或竞争心理调拨到智力训练和语文能力训练的高度。其实,这就是控制“开合”的最佳时机。
课堂教学的手段很多,本文谈的是其中的一种,在运用时,切忌为了手段而手段,搞花架子,否则不管其表面多么迷人,最后都将以失败告终。
台州师专学报:社科版临海83-86G31中学语文教学郑友霄19961996 作者:台州师专学报:社科版临海83-86G31中学语文教学郑友霄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0: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