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幅人类脑海中闪耀的智慧图景,都是漫长宇宙历史中的一小块拼图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编者按:今天要说的这本书很奇特,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漫画,又不能说它是一部思想史,说它是一本不想当艺术史的艺术史也概括不了它的属性。这本书叫《万物:创世》,作者大胆运用了人类文明各种经典符号、绘画为科学做注脚,用2000幅手绘漫画讲述了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诞生前夕的这140亿年历史。它有着《塞拉菲尼抄本》的天马行空和奇趣诡诞,却又更加接地气儿;它有着《S》一般调动读者参与度的奇特魅力,可是解读本书的一块块拼图却需要你自行找寻。有点被书评君绕晕了吧,不妨看看这本书的编辑手记,也许通过它的解读,这部奇书会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面前。




文 | 孟蕊


给《万物:创世》写编辑手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实在是一本不容易定义的书。看它的封面,许多读者大概都会以为这是又一本科普读物,就像市面上那些着名而常见的科普读物一样(比如DK系列的百科全书),以照片和插图结合说明性的文字作为载体,来阐释自然的真理。


是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确实是一本图文结合的科普读物,讲述的是我们这个地球和宇宙140亿年的创生史。只是在这里,文字变得极为稀少,除了注释外,仅仅作为地球演化的线索性节点出现;而与之同时,画风恢弘,想象力奇诡的漫画代替了一般的照片或插图。


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又不单单是一本所谓的科普漫画,它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远不止于此。可以说,这是一部高度抽象而又极端具象的作品。




这种高度抽象在于,这本漫画分明是中规蹈矩地按照线性历史的方式,以宇宙大爆炸为起点,描绘我们所认识的这个宇宙的诞生。但作者偏偏不肯按照常理出牌,不满足于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偏偏要在线性的叙事中利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信手嵌入了许多无论从时间线上还是空间线上都与所述事物没有必然关系的图像。但仔细推敲这每一格看似并无关联的图像,你会发现它与所表述的事物发展都有种或隐秘或直白的逻辑联系。


“过了60亿年,某个位于银河边缘,温度很低的云团解体了。云团成分包括各种轻比重气体和星尘,来自第一代恒星死亡或爆炸后的残骸。云雾开始收缩,核聚变开始了,一颗新恒星燃烧起来——这就是太阳。”


这是书中关于太阳诞生的文字描述,作者也为这段话配上了看似中规中矩的插图。接下来,我们似乎理应看到其他太阳系天体的形成过程(通过残存在太阳周围的一些气体和尘埃的相互作用)——这个过程确实在更后面的地方出现了——可是在这两个时间段之间,书中还有着完整的一页,这一页是讲什么的呢?


我们看见了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其中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




我们看见了荷兰地图学家安德烈亚斯·塞拉里乌斯(Andreas Cellarius)编绘的星图,这是一张基于日心说的太阳系图。而这位地图学家最有名的作品是由其编着的星图《和谐大宇宙》(Harmonia Macrocosmica)。该星图的第一部分是描述托勒密、尼古拉·哥白尼和第谷·布拉赫的体系,是以铜雕版印刷。在后半部则是传统和基督教风格星座的星图,而基督教风格的星图是由尤利乌斯·席勒在他于1627年出版的Coelum Stellatum Christianum中已有介绍。因为该星图介绍了当时广为流传的天主教会的宇宙观,未被列入禁书目录。





我们看见埃及“新王国”时期的法老阿米诺菲斯四世(Amenhotep IV),此人是个异端派,他打破了许多有古老传统的神圣习俗。他不愿意对自己民族中的许多怪模怪样的神顶礼膜拜。在他看来,只有一个神至高无上,即阿顿(Aton)。他崇拜阿顿,将其表现为太阳形状。在这幅图中,他跟妻子妮菲尔提提(Nefertiti)抱着孩子,而太阳神则表现为他们头顶的金球,那些光线象征着由太阳神赋予的法老权力。




我们看见了墨西哥提奥提华坎遗迹(Teotihuacán)中最大的建筑太阳金字塔,缘阶而上达塔顶是一座太阳神庙,现已被毁。一位学者于1925年在神庙地基的4个角落发现了骨骸,他认为这是在神庙中进行的人祭活动。




而在这种高度抽象的表述方式中的极端具象又在于,与作者将时间线和空间线进行重组的天马行空相比,这些被嵌入线性叙事中的图像并不是作者随意虚构出来的。就像本书附录中作者写给“致爱较真的读者”中所说的那样:“为了用图像的形式表现人类史,我借用了化石的形象,也借用了三万年人类文明史中部分成员创造的丰厚视觉遗产——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壁画到古希腊马赛克镶嵌画,从中世纪的祭坛装饰屏到现代银版摄影,从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图像到3D数码形象,不一而足。”作者在书后附上了厚达二十余页的附录,从初期的阶段草图,到参考过的生物谱系图,从灵感来源到书中的图像出处,都被他严谨地一一展示出来。


事实上,这样的表述方式贯穿了全书,我们几乎可以在所有的角落里发现人类历史上各种经典的文化符号、意象和经典形象。


◎印度湿婆神的“宇宙之舞”跟宇宙创世大爆炸的瞬间交织、重叠。湿婆为印度教毁灭之神,在印度教中“毁灭”有“再生”的含义,这与“大爆炸”这个事件所隐含的毁灭性和开启宇宙新纪元的创生性似乎有着非常微妙的不谋而合;(中文版24-25页)




◎在月球的形成中,出现了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创作的大型壁画《创世纪》中《上帝创造太阳和月亮》一幕中,驭风前来的上帝形象(左上)。古人对世界结构的想象图(右上),勒内·马格利特画作中的一轮弯月(中左),月球车(左下)与登月的人类从月球带来的照片在跨页中与中世纪的星图交相呼应;(中文版76-77页)





-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创作的大型壁画《创世纪》中《上帝创造太阳和月亮》的一幕。





-对勒内·马格利特某幅画作的临摹。《幸福的赠与者》(The Happy Donor),1996年。





-1971年“阿波罗15”号登月任务期间拍摄的照片。





◎《侏罗纪公园》与真正的侏罗纪世界;(第264页)





◎希罗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怪诞绘画,以及更加怪诞的怪诞虫(Hallucigenia)(第172页)




-希罗尼穆斯·博斯富有想象力,形容怪诞的原画。





-怪诞虫的化石(左)和复原图(右)。它是寒武纪最着名的动物,怪诞虫这个名字的词源是“离奇的白日梦”。由于最初的化石保存不好,当英国古生物学家莫瑞斯1977年看到它身体上规则分布的两排刺时,误当成了用来走路的腿,而把本用来走路的腿误作装饰品。他认为这样的奇幻生物“只有做梦才能梦到”,所以命名为怪诞虫。





作者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就好比坐上了电梯,在140亿年的历史间上下穿梭跳跃,将读者从一个楼层带到另一个楼层。就像他自己在后记中讲的那样,古人许多素朴的世界观常常与最先进的科学发现不谋而合,某些幼稚、天真的图像中说不定正隐藏着宇宙的真理。


本书中大量的灵感来源即来自于19-20世纪时期的古生物艺术家创作。例如下面这幅291页的仿布里安画作:




成年后,哈德的兴趣转向了更为深奥的问题:例如世界、生命的本质和起源。除此之外,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受人关注的环保问题也成了他思考的一部分。可以说,《万物》系列创作的初衷就是为了回答这几个最基本的问题:


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要到哪里去?


至此,作者已经完成了野心勃勃的《创世三部曲》系列的第一部《创世》和第二部上卷《文明》。《文明》简体中文版不日也将由后浪公司出版,敬请期待。


在编辑《万物:创世》的过程中,面对作者严谨、粗粝的绘画线条,我最多感受到的,还是一种对整个宇宙和生命的深深的敬畏。要知道,《创世》一部书就讲了140亿年的历史,算下来,平均每幅图压缩了700万年的时光。在这期间,沧海桑田,岁月变换,生物出现,而后又灭亡,经历了数次大灭绝和重生,直到远远的地平线上出现人类文明的曙光;相比之下,人类文明五千年历史实在是微不足道。


可是,又正是人类在这短短五千年中所创造的文明,催生了这本书,和嵌在140亿年历史中的各种符号和意象。看似渺小的人类,却也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相信这就是为什么《创世》选择了在地平线上远远出现的猿人来结束这本宇宙创生史,就好比《2001太空漫游》开头被抛上蓝天的那根骨头:缺了人的历史,多少总会是有点乏味的。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5-08-23 08:46:33

[新一篇] 童道明、濮存昕、任鳴:契訶夫和他懸而未決的詩意 鳳凰網讀書會

[舊一篇] 在楊柳園畔,我的愛人和我相見 詩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