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豆瓣的十周年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豆瓣是在2005年3月6日上线的。豆瓣的创始人阿北发布了一条加标点共24个字的广播。“从所有人,到所有人:感谢和我们在一起。生日快乐。”

如果每一个可以与“年代”联系起来的事物最终都会过去,那么豆瓣是一个让人希望它慢些过去的年代。

我相信豆瓣是那类真正对潮流产生塑造力的事物。它塑造的通道并不是“文艺”,而是精神生活。通常而言这种力量只有那些市值百亿甚至千亿美元级的互联网公司才有。许多红极一时的公司,用户量和市场估值可以快速超过豆瓣,但它们对社会的塑造能力却无法与豆瓣相比。它是那种被编进潮流基本进程里的事物,也就是说,它对许多人的存在就像空气一样了。

我不是“豆瓣深度用户”。我对豆瓣的使用,就像要查餐厅会打开大众点评网,或要查地点打开高德地图一样。查看电影评分、书籍和唱片简介,我会去豆瓣搜索,豆瓣图书和电影的评分已经成为公认的标准(而不再是小众标准)。腾讯视频在自身的影视评分体系之外,也引入了“豆瓣评分”这个指标,这是一个证据。

网龄长一些的人会知道最初豆瓣是如何被定义的。文艺、小众,标签化明显。最初它也的确如此。后来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豆瓣已经是一个流行的、大众化的网站。原先的小众趣味和单一审美变得多元而开阔起来。很多人认为这一点很糟糕,因为那种独特的、能产生高度认同感的圈层被稀释了,人总会感到伤感。但我认为这一点并不糟。


当一个事物成功完成了初期气质的确定后,它应该努力膨胀自身体量并使这种气质波及更多人。我甚至认为,为了扩大影响力,它可以(且应当)部分稀释之前的气质的浓度——只要这种气质没有完全瓦解。

大众的面目总是更模糊,豆瓣官方数据现实它已经有一亿注册用户了。假如豆瓣仍然是一个几百万人高度活跃、认同的小网站,它也许更动人,但如今这个更大众、离庸俗社会更近的豆瓣,对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有更大的贡献。

何况,即使是在这个膨胀的过程中,豆瓣仍然保持了极强的自身气质。这让它能更有效地影响那些它覆盖的人群。

豆瓣的气质显然是偏重精神性的,是关于精神生活的。它没有什么“国外模式”,甚至是很难复制的。但这样一个由多重偶然性构成、最终逐渐长成一个影响当下时代气质基本面的事物,总是让人感到激动。塑造潮流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的事,而且这个过程的发生往往无法快速地测量和计算。我相信豆瓣已经做到了这点。无论商业上的成败如何,这一点都值得人给予赞美。也许这一点永远没法确证,但没关系。有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是可以通过“断定”而留下痕迹的。

这是来自世相的问候。祝愿豆瓣有更好的商业发展,并越来越流行。祝愿这种改善精神世界的努力能够影响广泛而深远。


文章选自微信公众号世相


爱思想的青年 2015-08-23 08:46:10

[新一篇] 開始清洗你的朋友圈吧

[舊一篇] 【思享】自由引導人民:德國古典哲學與我們的時代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