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之争:民意的丰富和复杂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教育部最近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有44个字的写法有所调整,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这一举措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网民的热议。平心而论,这些变化其实都是一些细节的微调,和汉字当下应用的整体格局并无太大的牵涉。但这一举措出台的时机相对比较敏感,因此引发的不同意见的讨论其实也相对超出了这一具体设计的范围,而是转变成为当下汉字是否需要剧烈变化的讨论。现在看来,正是这一相对很小的微调,牵动了公众的情绪,也彰显出了许多人对于当下汉字使用状况的现实看法。
客观地说,这一微调完全不涉及关于汉字的简体繁体之争,而且调整的幅度其实很小。但由于近年来有关汉字文化和繁简体字的争议相当热烈,涉及面和社会关注度已经很高,一些人对于简体字的批评的意见和恢复繁体字的看法时有出现。当然也引发了一些意见的分歧和争议,虽然这些意见未必对于汉字的历史和现实有充分的认知,但这也是社会民意的丰富性的表现,对于我们更多地体认汉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今天这一微调虽然本无对于这一讨论进行回应的意味,但难免让相当多的公众有这一方面的联想和对于未来汉字的调整是否会持续的一些疑问和忧虑。如王立群教授就认为:“如果以美不美做为对现行汉字动不动微创手术的理由,恐怕要动手术的汉字远远不止这四十四个,只要开了这个头,就可以一直动下去。”
这可以说是道出了相当多的公众的担心所在。微调当然无伤大雅,但如果这样的调整常态化,则可能对于汉字文化的未来发展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对于这样涉及面极为广泛、涉及问题相对复杂的状况,充分考虑其复杂性,在尚未形成民意的相对共识的状况下,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审慎评估其后果,不急于采取行动,其实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民意的不同侧面在不同的情况下的表现的复杂性。这也启示我们其实民意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如何找到和体认民意的主流,并形成相对共识,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常常会简单地认为民意是一个整体,是一种一致的意见,“顺应民意”是社会的共同追求,但其实民意往往是多样而且分歧的。对于有些相对比较简单和容易判断的问题,公众的意见是比较一致的,这时“顺应民意”就相对比较容易。而一些高度专业的问题,公众也难以给出具体的意见。但对于一些相对比较复杂,得失难以判断,却又对于日常生活有较大影响的问题,公众的意见就会见仁见智,没有一个简单的、非此即彼的答案。
在今天公众的表达十分活跃,社会的公共空间前所未有地扩大的条件下,民意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变量”。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种公共政策的改变出台之前,主张改变的民意会在媒体和网络中占据主流,因为并不主张改变的民意由于对于当下的状况并无大的意见而觉得无需表达,而主张改变的意见由于有改变的要求,就会积极表达,显得相对强势,形成很大的声势,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形成了“民意”主流的印象,但一旦真正形成改变,原来并不活跃,觉得无需表达的“民意”却由于改变并不合于他们的想法而积极表达,同时原来主张改变的民意却由于改变已经“顺应”了这一群体的要求而不再积极表达。这时对于这种改变有不同意见的声音就会显得强势,给人“民意”主流的印象。民意在改变前后其实会出现一些相当前后不一的状况,这其实正是一种常态。当然,民意也会由于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的变化以及公众意识的变化而出现复杂的变化。而网络中的意见更是五花八门,千变万化,让人往往莫衷一是。在诸如城市燃放烟花爆竹、节假日改革等问题上其实都出现了这种情况。汉字的繁简争论,其实就有这样的状况,往往是对于简化字有不同意见的人表达比较强烈,而认为应用简化字的现实状况并无大的问题的人往往并不强烈地表达意见。这次微调引起的争议,其实就是后一部分人感到一些担心后的表达。
因此,寻找民意,其实是寻求民意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一种公众的相对共识。对于一些紧迫性相对较小,但分歧相对较大的问题,其实谨慎地体察民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不断深入了解民意的当下状况的同时,也要提前评估和了解在未来一旦改变发生后民意的变化的趋势,才可能明智和理性地作出判断和决策。
其实,有关汉字的微调引发的争议并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对于汉字未来发展的一些分歧的表现。目前看来,当然繁体字在传承传统文化和体现汉字文化的丰富性方面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其意义和价值应该有充分的估计和体认。而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简体字作为汉字的全球应用的主流地位已经完全形成,目前既无改变的必要也无改变的可能。当下汉字的以简化字为中心的应用现实已经为中国公众广泛认可,公众对于汉字的现实使用状况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有强烈的不满。简化字也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现代中国的值得珍重的重要的文化资源。
我们既要高度尊重传统的繁体字具有的文化积淀和传承的功能和作用,也要高度尊重简化字的现实的功能和已经形成的现代的传统。在此基础上寻求对于这一问题的民意的“最大公约数”,是汉字文化发展的必要选择。
 


张颐武 2011-12-29 22:20:35

[新一篇] 杜君立:學歷這張紙

[舊一篇] 陳平原:上什么課,課怎么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