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却未曾见过的梁漱溟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今天是一代大儒梁漱溟先生121周年诞辰纪念日,梁家珍藏的百余幅展现梁漱溟生平的珍贵历史照片首度曝光,书评君选取了29幅分享给大家,以重温梁漱溟先生那曲折而荡气回肠的一生。其实最近几天,梁漱溟作品出版方世纪文景联合多地独立书店,已经在北京、南京、深圳、重庆、成都等地策划了“这个世界会好的”梁漱溟先生生平图片展,而这29幅照片也是书评君厚着脸皮从主办方那里讨来的,先来一睹为快,想看更多资料的朋友不妨莅临现场,展出书店包括北京万圣书店、北京三联书店、南京先锋书店、重庆西西弗书店等。


梁漱溟父亲梁济(1958—1918),字巨川。早年丧父,19岁便在义学教书,生活寒苦。27岁中举,后捐纳为内阁中书,升内阁侍读。梁济心忧天下,思想开明,支持维新变法。



梁济目睹清末民初时局混乱,社会失序,人心堕落,决心一死唤醒世人。1918年11月10日,在六十岁生日前三天,从容写好遗书,投积水潭自尽。遗书写道:“国性不存,国将不国。自必我一人殉之,而后唤起国人共知国性为立国之必要也。”梁济殉道引起思想界热议,亲朋至交为之立碑纪念。左二为梁漱溟,右起第七人为梁济至交彭翼仲。该碑在“文革”中被毁。



梁漱溟光绪十九年九月初九(1893年10月18日)生于北京。祖籍桂林,先祖为元朝宗室。自曾祖科举中进士开始,宦游北方,定居京师。祖父、父亲中顺天乡试。祖母、母亲亦出身书香世家。6岁入家塾,7岁入读北京第一个“洋学堂”——中西小学堂。图为家塾师生合影,右二为梁漱溟。



梁漱溟回忆父亲对其影响极大。父亲的教育很开明,很少疾言厉色,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教育,鼓励他的独立见解。图为少年梁漱溟与父亲合影。



与祖母、父母双亲、长兄及大妹二妹合影(约在1900年)。


1911年于顺天中学高等学堂毕业,特借长兄方留日归来所带回日本大学生的服装鞋帽留影纪念。



1916年着者任南北统一政府司法部机要秘书时与同僚合影,自右至左为着者、沈钧儒、何基鸿、柴春霖。



梁漱溟成名作《究元决疑论》,连载于《东方杂志》6、7、8期,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文是作者四五年来研读佛学和西方哲学,对人生所作思考的一次小结。 “至今好些朋友关系还是从这篇文字发生出来的。即我到北京大学担任讲席,也是因范静生先生的介绍而以此文为贽去访蔡元培先生。”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不久,即聘请梁漱溟到北大教授印度哲学。梁漱溟晚年回忆说:“我是为蔡先生引入北大而得到培养的一个人。而今我已九十有五,追忆往事,真可谓培育之恩没齿难忘。”图为北大教书期间的梁漱溟。



1918年7月,北京大学哲学门毕业合影。前排教师左起:康宝忠、崔适、陈映璜、马叙伦、蔡元培、陈独秀、梁漱溟、陈汉章,二排左四为冯友兰。



1919年于北京中山公园与张申府(右一)、李大钊(左二)、雷国能(左一)合影。张、雷二君为顺天中学时之同学;着者与李大钊先生则早相识在入北大时。



1924年3月、4月《北京大学日刊》登载的两则梁漱溟上课公告。梁漱溟当年在北大讲授“儒家哲学”,听课者并不限于北大学生,还有许多社会知名人士。此刻注册学生九十多人,实际听讲者约二百人,一院红楼教室容纳不下,不得不迁往二院马神庙阶梯教室。



为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1924年暑假,梁漱溟从北大辞职,应山东省议会议长王鸿一邀请赴山东筹办曲阜大学,首先接掌曹州中学,创办重华书院。图为当时随梁漱溟到山东办学诸人合影。



1927年着者(左四)应李济深等之邀南下广州,途经杭州时与马一浮(左二)、熊十力(左三)先生会面,留影于灵隐寺。



1930年10月,因蒋、冯、阎中原大战,河南村治学院被迫结束。1931年初,梁漱溟与原村治学院主要人员,受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邀请到山东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继续从事乡村建设事业。图为山东乡建研究院院部大门。



1933年7月14—16日,第一次“乡村工作讨论会”在山东邹平召开,与会者60余人,来自党政机关、大学、科研单位、报社等部门。此合影中15人为各地直接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负责人,同时是会议的发起人与组织者。前排自右至左为着者、章元善、魏朗斋、严敬斋、陈筑山、高践四、晏阳初、于树德,后排自右至左为许仕廉、杨开道、梁仲华、李景汉、孙廉泉、瞿菊农、张鸿钧。



1936年暑期与长子培宽(右)、次子培恕(左)留影于济南。



1937年3月,《乡村建设理论:一名中国民族之前途》由邹平乡村书店出版。梁漱溟指出:“所谓建设,不是旁的,是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即建设新的礼俗。”“所谓新礼俗是什么?就是中国固有精神与西洋文化的长处,二者为具体事实的沟通调和,不只是理论上的沟通,而要紧的是从根本上沟通调和成一个事实。此沟通调和之点有了,中国问题乃可解决。”



为了对国内团结抗战交换看法,1938年1月梁漱溟赴延安访问。其间,与毛泽东先后会谈八次,其中两次通宵达旦。梁漱溟回忆,谈话时“彼此虽有争辩,而没有不舒服之感”。图为梁漱溟与毛泽东谈话的情景。



梁漱溟从敌后游击区返回四川后,与黄炎培、晏阳初、李璜等共商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民盟前身),为调解国共两党矛盾努力。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国内团结抗战形势进一步恶化,遂又与黄炎培、张君劢、左舜生将“同志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简称“民盟”)在重庆成立,梁漱溟当选为五常委之一。图为1940年代的梁漱溟。



1942年10月18日重阳,着者五十岁生日时留影于桂林。



1948年在重庆北碚撰写《中国文化要义》时留影。



1949年于重庆北碚迎接解放军进城。



1950年1月,梁漱溟应邀从四川来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按照毛泽东主席的建议,1950年4月、5月、8月,梁漱溟分别赴山东、河南、东北考察。图为在山东青岛时留影。左三为梁漱溟,左一、左四分别为随同参观的长子梁培宽、学生李渊庭。



1966年8月24日,梁家被红卫兵抄家,房屋被占,藏书、资料被损毁。梁漱溟在逆境中依然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写出《儒佛异同论》《中国——理性之国》《人心与人生》等论着。图为《儒佛异同论》手稿。



“文革”后期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梁漱溟独不阿附,明确表示“只批林,不批孔”。1974年初,写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一文,并在政协学习组作长篇发言,明确表示“对时下流行的批孔意见不同意”,“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图为1974年春,梁漱溟在新中街7号楼寓所前。



1978年10月10日重阳节,着者八十五岁生日,游北京香山卧佛寺留影。自右至左为田镐、王星贤、着者、刘公纯。



1981年,梁漱溟写给最小的孙子梁钦宁的信,教育他“为人要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俯仰无愧”,“不要贪”。



1985年留影于木樨地寓所,时年九十二岁。


本文为新京报书评周刊独家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5-08-23 08:41:17

[新一篇] 走過1980年代:《世紀病人》與世紀之痛 鳳凰網讀書會

[舊一篇] 新刊 寧肯:文學應從人性角度看待權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