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马拉拉,我想讲我的故事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我想讲我的故事,可这也将是6100万失学儿童的故事。我想让所有的男孩子、女孩子都能得到上学的权利。这是他们的基本权利。”


——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马拉拉·尤素福扎伊



马拉拉这个名字,不管有意无意,这两天你一定经常撞见。刚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她因为同时是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才17岁)而备受关注。这不,获奖仅五天,她的简体中文版自传《我是马拉拉》便准备推出,计划月底上市(这里书评君不得不赞叹出版商的眼光及速度- -)。这本自传由马拉拉和英国知名战地记者克里斯蒂娜·拉姆合着,还原了马拉拉的传奇经历。书中还有两份马拉拉的日记手稿。诺奖颁奖词中,她被称“反抗针对儿童和年轻人的压迫,扞卫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于是,我们自然要从她的反抗说起,首先,她是谁。

────────────

谁是马拉拉?

────────────



马拉拉,1997年生于巴基斯坦,11岁时便在BBC网站发表文章,以争取儿童和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而闻名。年仅17岁的马拉拉获得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也是诺贝尔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

────────────

为什么要读她的故事?

────────────


2012年10月9日,因为不懈地争取受教育权,马拉拉在乘校车回家途中,遭到塔利班枪手近距离射杀,而后奇迹生还。


2012年11月10日,联合国决定将7月12日(马拉拉的生日)定为“马拉拉日”。


2013年7月12日,马拉拉在联合国发表演说,这是她被枪杀后首度公开演说。


2014年10月9日,马拉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同时她也是诺贝尔奖史上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者。  


2014年10月,《我是马拉拉》简体中文版面市,她说这是她的故事也是全球6100万无法受教育儿童的故事。



────────────

《我是马拉拉》抢先读

────────────

文 | 马拉拉


我来自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在午夜建立。而我在生死边缘徘徊的时刻,刚过正午。


一年前,我离家去学校,没曾想,却再也没能回去。我被塔利班分子开枪击中,失去意识,然后就被带离了我的国家——巴基斯坦。有些人说我永远都不会返回故乡了,但我坚信,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回去的。没有人愿意离开自己心爱的祖国。


……


我开始搭校车,是因为母亲不敢让我独自上路。我们一年到头都被人威胁,有些刊登在报纸上,有些是其他人转来的传单或小纸条。母亲很担心我,但塔利班分子从来没有特别针对过小女孩,相对而言,我更担心他们会针对我的父亲,因为父亲总是发表反对他们的言论。去年8月,我父亲的好友,也是他抗争暴权的同盟扎西德·汗在去祈祷的路上脸部中枪。我知道所有人都在劝我父亲:“小心点,否则下一个就是你了!”


我们家门口的街道狭窄,校车无法开进去,所以我每次都在小溪边下车,穿过一道上锁的铁栅门,然后再走一段阶梯,才能到家。我总觉得要是有人攻击我,一定是在阶梯上。和我父亲一样,我总是爱幻想。有时候在课堂上,我的心思就会不知不觉地飘走。我想象在回家的路上,有人从台阶上跳出来朝我开枪。我想象自己的反应:也许我会脱下鞋子,朝他扔过去;但我又觉得如果那样做的话,我就和恐怖分子没有什么区别。最好还是向他祈求好了。“好吧,如果你想开枪就开吧。不过,在此之前,请先听我说几句话。你这么做是不对的,我不是针对你,我只是希望每个女孩都可以去上学而已。”


我并不害怕,但我也开始在每晚临睡前检查门锁好了没有,而且也开始向真主祷告,询问人死后会怎样。我和我最好的朋友莫妮巴无话不谈。我们住在同一条街上,从小学开始就是好朋友。我们分享彼此的一切,比如贾斯汀·比伯的歌、电影《暮光之城》,还有最好的亮肤面霜。莫妮巴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时尚设计师,但她知道她的家人绝对不会同意,所以她告诉别人说她想成为一名医生。在我们的社会里,女孩们即便能外出工作,也很少能从事除医生或教师以外的职业。而我却不同,我从未隐瞒自己想当医生,或想当发明家或政治家的念头。莫妮巴似乎总能未卜先知,可我总是安慰她:“别担心!塔利班从没有针对过一个小女孩!”


当校车来的时候,我们跑下楼梯。其他女孩在出门之前,都会把面纱蒙好,然后爬上校车的后方。那是一辆白色的丰田之花卡车,车厢里平行摆放着三条长椅,两条在车的两侧,一条在车中央。那天,车上挤着二十个女生和三个老师。我坐在左侧,莫妮巴和另外一个低一年级的女孩夏希雅·拉姆赞,分别坐在我的两边。当时,我们怀里抱着考试资料,书包放在脚旁。


那之后发生的事情,我都记不大清楚了。我只记得当时车里的空气又热又黏,与往年比,天气凉得晚,只有遥远的兴都库什山顶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白雪。车子座位后面没有窗户,两边盖着厚厚的塑料布,时不时会被风吹开一溜小缝。塑料布黄黄的,上面满是尘土,没法看到外面。我们只能从车厢后面看见一线蓝天的痕迹和一抹太阳。那天的太阳就像是个黄色球体,飘浮在漫天风沙之中。


我只记得,校车一如既往地在路上架设的检查岗处右转行驶,然后经过废弃的板球场。然后,就什么也不记得了。


在我做过的梦里,我被开枪击中时,我的父亲也在车上,他也被击中了……周围挤满了人,我正到处寻找父亲。


而事实是,校车突然被截停了。在我们的左手边,是长满杂草的希尔·穆罕默德·汗的墓园,他是斯瓦特第一任经济部长。在我们的右手边,是个零食加工厂。我们停在离检查点不到两百米的地方。


我们看不到前方。但有个留着大胡子、穿着浅色衣服的年轻男子站在车身前方,挥手示意让车子停下。


“这是胡沙尔学校的车吗?”他问司机。学校的名字就写在车身上。我仿佛能听见乌斯曼大哥在喃喃自语:这是什么蠢问题?他回答:“是的。”


“我需要其中几个孩子的信息。”男人说。


“你得去学校办公室。” 乌斯曼大哥说。


他说话的时候,另一个穿着白色上衣的男人走到车后面。


“你看,又是记者要来采访你了!”莫妮巴说。自从我开始跟着父亲在几个活动上发言,为女孩子争取接受教育的权利,抗议塔利班分子试图让女性穿遮面长袍后,便常有记者来访,甚至还有些外国人,但从来没有人像这样拦在路边的。


那个男人戴着一顶宽檐帽,用手帕蒙住口鼻,看上去就像是得了流感一样。他看着像是个大学生。他一跃跳上车厢,向我们走过来。


“谁是马拉拉?”他用命令式的口气问道。


没有人开口说话,但有几个女生望向我的方向。我是唯一一个没有把脸蒙起来的女孩。


这时候,他举起一把黑色手枪。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把柯尔特45型自动手枪。几个女孩子开始尖叫起来。莫妮巴之后告诉我,当时我死死地抓着她的手。


我的朋友们告诉我,那个男人开了三枪,一枪接着一枪。第一枪射穿了我的左眼眶,子弹从我的左耳射出。我倒在莫妮巴身上,鲜血从我的左耳喷涌而出。另外两发子弹击中了我旁边的女孩。有一枪打中夏希雅的左手,还有一枪从卡内·利兹雅的左肩射穿进入她的右上臂。


朋友们后来告诉我,枪手开枪时手在发抖。


当我们终于到达医院时,我的长发已被鲜血染满,莫妮巴的腿上也全是鲜血。

谁是马拉拉?
我是马拉拉。
而这,就是我的故事。



作者:[巴基斯坦] 马拉拉·尤素福扎伊 [英] 克里斯蒂娜·拉姆 
译者:翁雅如  朱浩一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    
出版社:凤凰阿歇特·四川人民出版社


以上选摘自《我是马拉拉》,选摘时有删节。




────────────

访谈:马拉拉的另一面

────────────

翻译:董楠
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4年8月24日


Q:你现在在读什么书?
A:我一直在读约翰·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这是学校的课程。这本书很薄,但是内容很充实。它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情况。我兴奋地读到了女人们在当时受到的对待,还有流动工人的贫困生活。书籍可以捕捉到不正义,让你久久难忘,让你想要为此做点什么。所以它们才这么有力量。

Q:你最近读过的一本真正的好书是什么?
A:保罗·科埃略的《炼金术士》。我喜欢它,是因为它充满希望和启迪。它讲了一个男孩进行寻宝之旅的故事,他从旅途的每一段路程,以及遇到的每个人身上都学到东西。最后,他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发现了财宝。他的故事告诉你:应当相信自己,继续自己的旅程。

Q:你最喜欢的当代作家是谁?
A:黛博拉·埃利斯(《帕瓦纳的旅程》的作者)和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的作者)。两个人都讲述身处困境、必须做出艰难选择、必须鼓起勇气的年轻人的故事。他们都准确地描写了被战争蹂躏的地方。有些作家能向我展示出我所不知道的世界,我喜欢他们;但我最爱的还是这样的作家,他们创造出的人物与世界让我感觉真实和熟悉,或者让我感觉受到鼓舞。班主任鼓励我在课余多看些书,找找自己喜欢的书,后来我在学校图书馆里发现了黛博拉·埃利斯。那是在我来英国不久后,很想念朋友们。读着关于阿富汗的事,令我感觉好像回到了家中。这就是书籍的力量。它们能让你去到双脚去不了的地方。

Q:对于那些想了解如今巴基斯坦的女孩和女人们所面临的困境的人们,你向他们推荐什么书呢?
A:《泥城》,这是黛博拉·埃利斯的《帕瓦纳的旅程》系列中的一本。我迷恋这个系列,看得停不下来。埃利斯美妙地捕捉了饱受战争破坏的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孩子们的童年。这些故事非常感人。

Q:有没有一本书是你希望所有女孩都能读一读的,所有学生必读的书呢?
A:给所有女孩:黛博拉·埃利斯的《养家糊口的人》。这本书讲了一个年轻的女孩接受挑战,拯救全家人的故事。我觉得世界各地的女孩都应当了解女性在某些社会中遭受怎样的对待。但是,虽然帕瓦纳受到的待遇不如男孩和男人们,她自己却从来不这样想。她相信自己,更加坚强地同饥饿、恐惧与战争作战。像她这样的女孩非常鼓舞人心。《养家糊口的人》告诉我们,世界上哪里都有勇敢与坚强的女人。

学生们都应该读一读《追风筝的人》。它告诉你,不要通过外表判断别人。书中也写出了忠诚与友谊。

Q:关于书籍与阅读,你的童年记忆是怎样的呢?
A:我读过的最早几本书里有《米娜》,讲了一个女孩支持阿富汗的女性权利与教育。我还读过儿童版的小马丁·路德·金传记。

但我小时候没有读过很多书。在我们的国家,很多孩子不上学,也不学识字。上学的人通常也只读课本。我们课上主要读历史、科学和数学,而不是文学。很多人买不起书。大多数书籍都是二手的,之前被很多孩子读过。在巴基斯坦,就连学校也没有多少书。幸运的是,我父亲重视教育,觉得让我学会阅读是很重要的。在斯瓦特,我读了八九本书,就被人们看成女书虫!在这儿(英国伯明翰),女孩子们都读过几百本书呢。

受邀为伯明翰图书馆揭幕,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之一,它是欧洲最大的新图书馆。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书,它们全都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要是巴基斯坦的孩子们也能这么方便读到书就好了。伯明翰人拥有这么棒的一座图书馆,真的很幸运。



────────────

马拉拉语录

────────────


1.“重要的是一直推动这个世界去采取行动。但有时候可能无法实现,所以你不得不做出努力,你不得不去完成这些工作。”


2. “我梦寐以求的改变,以及我希望我们的社会发生的改变……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3. “我们必须帮助女孩们与生活中的一切障碍抗争,站起来大胆发声,战胜她们内心的恐惧。”

4. “我希望成为总理,但不是马上。我希望从政,先成为教育部长,积累经验,然后当上总理。”

5 “我的梦想是让我的祖国变得更好,成为发达国家,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

6. “即便我是一个女孩,即便不被人们看好,我都不会失去希望。”

7. “让女孩子变得强大的最佳方式是教育,所以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呼吁让女孩接受教育——女孩和男孩都应接受教育,因为有时候是男孩,有时候是男人阻止女孩发声……所以我们也需要告诉社会中的男人和男孩们,让他们给予女性更多的空间……让她们能够站出来。男孩和男人们应当了解平等和公正,了解女性也拥有同等的权利,应当受到平等对待。”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5-08-23 08:41:16

[新一篇] 阿城:且說侯孝賢 鳳凰副刊

[舊一篇] 古典詩詞中的悲秋綜合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