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 簡體 傳統 |
2011 年 3 月 16 日上午,朱清时校长在教学楼 102室为南方科大首届教改实验班学生举行题为《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讲座,拉开了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的帷幕。 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讲座全文: 各位同学,欢迎你们到南方科大来,我这是第一次正式跟你们见面。我今天要讲的题目, 其实在中科大讲了 10 年,就是每年新生入学第一件事,在礼堂我给新生做个报告。这个题 目,实际上是办学的主要思想,就是要回答一个问题,你们到学校来干什么?学校要怎么培养你们?你们今后可能干什么?就是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说,做完这个报告之后,我 们心就相通了,大家就明白了我们到这来共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将怎么做?你们应该怎么 做?这样大学几年生活就不白费了。这个报告我想同学们都不用记,完了就发到我们网页上, 这样大家就可以随时随便下载。你们就集中精力听我讲,这样的效果最好。 我在过去10年在中科大讲,其实是每年跟每年讲的都不一样,因为我对这个问题的认 识,也是每年和每年都不一样。今天要讲,我先说前面的几个事情,一个就是我刚在北京开 两会回来,大家也许知道。在这两会上,南方科大成了两会共同的热点,无论是全国人大, 还是全国政协开会,一旦讨论到教育问题就提到南方科大,每次我们政协委员一起吃饭,在 我那个桌子上的委员就都开始和我讨论南方科大,出主意。其中有好多政协委员给我一个新 思想,我以前都没想到的,他们说你们南方科大不要着重把学生培养成科学家、工程师,你 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大学校长。(学生鼓掌)说以后的中国大学就有希望了。我想这话有道 理。(学生笑)这也是我今天要修改我这个题目的缘故,我这个题目光讲了培养创新型人才, 实际上应该让大家意识到我们不光是要是要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不光是成为一个技术型人 才,而是要成为一个领袖型人才,以后当大学校长的人才。 第二个,我今天也请了我们学校的同事,也来了很多,来听今天我的讲话,其原因就是我们办南方科大,已经筹备了一年多了,这一年多大家都忙于事务,我们要应付各种各样 的事务,大家共同努力下,事情在推进,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坐下来,大家统一思想,大家来 认真讨论一下这个学怎么办?我们将怎么办?我们期待我们学生以后会成什么样的人才? 没有统一过思想,所以我今天就希望我们工作人员也都来听听,听听以后,我们大家逐步统 一到一个思想里头去,就是如何办好南方科大。 在两会上还有个花絮,就是凤凰卫视的胡一虎组织了《一虎一席谈》,专门讨论南科大。这个节目大概这个礼拜六还是下个礼拜六就要播出了,我们肯定把这个节目录下来,然后给大家看。你们就看到这些委员和人大代表对南方科大的热情了。在《一虎一席谈》中, 一虎他组织了鲜明对照的两种观点,一个是我的,一个是复旦大学葛剑雄的。我的观点第一 点就写了一个--我也不知道我在哪儿说的这个话,说我们这 45 个同学今后都可能成为世界 一流的人才。 那边葛剑雄说,我的小孩我就不会送到南方科大,然后在开始辩论的时候,葛剑雄马 上就声明说,怎么把我弄到反派去了,其实我也是铁杆支持者,我说我女儿不能送南方科大 是因为她已经在美国读书了,而且是学文科的,她不可能去。 在《一虎一席谈》上,我首先就要回答:你怎么有信心你们的这45 个学生都会成为世 界一流的人才啊?我就告诉他们,有。因为我知道世界一流人才该怎么培养。第二呢,我知 道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南方科大,关注南方科大这些学生,所以我们的学生有很好的机会。 但是,是否能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并不是决定论的,不是肯定的,因为最主要还要看学生 本人的努力。我们外界呀,我们学校,我们老师,哪怕使出了十八般武艺把所有工作都做好了,但是学生如果努力不够或者是配合不够,还是达不到目标,因为教学的主体还是这些学 生。这些都是我觉得我回来之后,应该首先给你们讲这样一个讲座。这样一个讲座就是回答刚才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告诉大家,南方科大准备怎么办下去?为什么我觉得有信心把南 方科大办好? 我之所以有信心,其中一个原因是,我这代人经历很特别,可能在中国历史上像我们 这样经历这么多的也都不多。我在 1950 年上小学,然后 1957 年上初中,因为上小学中间有一个月学校学籍调整,在上初中的时候是反右,我还记得那时候学校满校大字报,批判右 派。1963 年上大学,然后1966 年就文革了,就上了 2 年大学。文革时候就分去青海当工 人了。当了几年工人呢,就调到一个青海的研究所,叫盐湖研究所,去做科研。到 1977 年开放,1978 年准备送第一批人出国的时候,我就是那批人之一,送到浙大读外语,然后就 到美国去了。 在美国就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加拿大国家 研究院,工作了一大圈然后就回国来。回国来之后又出国,在英国剑桥、牛津、法国巴黎大 学、巴黎十一大、第戎大学、格林罗布尔大学,然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又工作了一大圈,所 以对这个世界一流大学就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在我当中科大校长期间,就是亚洲研究型大学校长联合会,这个联合会有日本的8 所 大学,中国的清华、北大、复旦、中科大、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在这个联 合会期间,我们把这些大学都了解得清清楚楚,所以对世界上研究型大学怎么办的各种模式 也都比较清楚。这些特殊的经历,使我有条件在这一生中见过很多东西,特别是见过很多学 生,有很多学生在学校里头,学得非常之好,但是一出到工作岗位上,开始工作以后就不行了,就很平庸。有一些学生在学校里头很平常,但是在工作里头却干得非常之好。所以我自己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背后起作用。这个因素决不是表面,好学生大家都知道,好学生 占尽了各种优势。肯定有些背后的因素,大家不知道的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呢,我观察了这么几十年,我很愿意告诉学生。因为像你们吧,对我看到的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可能想 都没想过。如果你们早点知道,我相信会节省你们很多时间,不至于再重复浪费你们的时间, 或者走入歧途,或者你们一生都无所作为。 好,我就来讲我看到的、我所了解的一个人要成为创新型人才,比较深层次地原因是什么? 首先就是,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其实是新的思想。就是说你看看这个人是不是善于 产生新思想,善于抓住新思想,或者善于把新思想做好。这一点呢,跟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 正好不一致。我们国家教育体系基本上是知识灌输型的,是强调基础知识越多越好,基础知 识越全面越好,基础知识不要有缝隙,不要有漏洞,这样学生的基础最好。大家都以为学生 基础知识越好、越全面、越牢靠,创新能力就越强,其实这个话只对了一部分,并不全对。我也是花了大半生才搞懂。基础知识啊,其实只要恰到好处,有但不要太多,知识越多创新 能力越强这点是片面的。 因为知识多,当然它的好处是可以使你更广泛地继承这些知识,产生出新思想。但是创新的核心其实是新思想。有的时候,知识多不利于新思想产生,比如现代,我这一代人过 去没有接触过网络时代,跟年轻人有一个代沟,你们接触得很多。现在的网络时代,我们不 是很适应。为什么呢?一下子觉得知识爆炸了,好像只要一上网、只要一搜索、一谷歌很多 东西就跳出来了,跳出来的东西多得你根本就来不及分析它们。所以往往现在要写一篇文章 不敢上网,为什么呢?一上网基本思路就乱了,你一看网上的东西,你就不知道你究竟想干什么了,也不知道你自己思考最深入的东西是什么了。所以呢,现在当你要写一篇好文章的时候,我们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到一个不能上网的地方,专心去思考。这是我们这代人对知识过多反而影响新思想出现的一种体会。 但如果光是我们这样理解不足以说服人,真正能够说服人的是科学史。同学们,现在 还不知道你们读了多少科学史,科学史是很值得读的。因为一个人在婴儿时期,这个是最容 易被认识的,因为他最天真无华,对吧,他不掩饰。科学在刚诞生的时候也跟一个婴儿一样, 没有掩饰,没有人去修饰它,最朴实无华,所以有空多学学科学史。我就举科学史上的几个 例子,一个例子就是我中学时代就最崇拜的一个数学家,叫伽罗华。不知道在座有几个人知 道他的。那我给你讲讲这个伽罗华。 这是我在中学时代就非常崇拜的一个数学家。伽罗华他是个法国人,上中学的时候, 他就去想解当时几百年数学上解决不了的一个难题,就是高次方程有没有根号解。那个时候, 在他之前几百年,大数学家都要用这个问题来试试自己的能力,但是一直没法解决。伽罗华 是一个中学生,照理说他的知识是不多的,他的知识结构也是不全的,但是他就在中学时代, 把这个问题想出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这个办法当时的数学家都没有人能够看懂,以至于他的这个稿子被耽误了 50 年才发表。发表之后,就创立了一个新的数学理论,叫群论,这个 群论现在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我学原子分子物理,学光谱学,学量子力学,都是以群论为基础的。那么伽罗华是什 么一个例子?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的知识不多不少,但是在那个时候,在当时的知识结构下,他的新思想没有被淹没在里头。他没有过多的思想把他的新思想给淹没了,所以他能够坚持把他的新思想做到最后。我一直在想做一件事,我在法国工作的时候收集伽罗华 的这些资料,介绍他的文章,我很想在什么时候,能够把伽罗华如何解决这个高次方程不能用根号解,并且发明群论的这个思想历程还原出来。为什么呢?现在几百年以后呀,后代的 数学家就都把伽罗华的理论修饰再修饰,变成了一个定理、一个公理、一个定理、一个公理, 完全看不出伽罗华这个年轻的中学生的思想当时是怎么走过来的了,都变成一些数学推论了。这些东西对年轻人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了,现在最有作用的就是还原伽罗华当初的思想 过程,就是看看他的思想怎么越过一个一个的难关,最后转了多少弯想出了别人想不到的东西。 第二个例子就是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了不起的人,但是爱因斯坦最重要的几篇论文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写出来的,他最重要成果都是在二三十岁做出来 的,然后随后有几十年时间,他就基本上没有发表什么重要的文章。那个时候二三十岁的爱因斯坦也是知识并不多,知识结构也不是很全面,他的新思想就很突出。那么大家听了我的话就会有一个疑问,肯定就会要问,要指责就说:哎,我们老师都说知识越多越好,为什么你一开始要说知识多了反而又不好呢? 第一,知识确实是越多越好,但是多的知识一定是要消化的知识,而且这个消化的知 识一定要能够灵活应用才行。第二就是现在有很多知识,很多书本包括教科书中写的一些东西,实际上都有问题。现在的出版物已经多到这种程度,它已经把精品给淹没掉了。所以呢, 现在学生像你们,要学习最关键重要的就是,要借助老师的帮忙,借助学校的帮忙,然后集中精力在精品上,不要让一些泡沫的书,让一些有问题书,误导你们的书把你们的脑袋占据了。如果那样,脑袋一被占据以后,你们要想作出像伽罗华、爱因斯坦那样很原创的新思想就很困难了。 我之所以说这话是这次复试,我考你们,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第二次参加复试的,不 知道有多少同学参加这个复试。我出了一道题就是《周髀算经》里边证明勾股定理的一种证法。是画了一张图,文字也很艰深,我就是想考大家的理解力,看你们能不能理解这张图, 把《周髀算经》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写出来。同学们很多很快就写出来了,但是收上来的卷 子我一看,基本上都是用现代几何知识、现代代数知识新证的,都没有去真正理解《周髀算 经》是怎么做的。这件事使我感到什么呢?同学们数理知识都好,但是脑袋都被它们装满了, 所以你们的脑袋已经没有空隙、也没有意识要去耐心细心的体会一下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智慧,他们怎么来证明《周髀算经》的。所以这正好是你们的问题,你们已经被先入为主的很多东西占据了,你们的脑袋如果都是这样先入为主的东西,很难创新。因为创新的东西在最初往往都是跟先入为主的不一样的。所以大家要学会使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读书要读精品, 知识不要求多,要求精,你学的东西都要能够掌握,这样你才可能不会让知识多到去淹没你 的新思想。 好,说了半天,什么才叫科学的新思想?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也是我这一代 学物理学的人,我尽管后来被定义为化学家,但实际上我是学物理出身的。我在当院士被选 在化学部,那是因为我做的是物理化学。 什么是新思想?这里有一个故事,1968 年得诺贝尔奖物理奖的人叫阿尔瓦雷斯(Luis Walter Alvarez,1911.6.1-1988.9.1)教授,他在回忆录中间讲过他发明气泡室的故事, 这个故事很曲折很精彩。他是 1968 年得诺贝尔奖的,早在 15 年前就是 1953 年,阿尔瓦雷斯当时是 Berkeley 的名教授,就专门做大型物理学实验的,很能干,他去参加全美的物理学年会,我在美国的时候每年美国物理学年会都去参加,这是一个罗马大会,就是参加的 几千人,自定旅馆、自己管食宿,会议只给你发那个会议的指南,就是哪一场报告谁在什么 地方讲,会议在整个纽约城的好几个大旅馆里同时举行,大家就在纽约城的几个旅馆里头轮流转。 阿尔瓦雷斯那次也参加物理大会,会议最后一天午餐的时候,他们吃午餐也都是自己掏钱,在宾馆的餐厅里头。国际上开学术会的惯例就是吃饭的时候,认识的人不扎堆的,就 是我们两个一起来的,那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分别去跟不认识的人坐在一起,大家都专门找不 认识的坐在一起,老教授专门找年轻人坐在一起,年轻人专门找老教授坐在一起,差别越大,收获就越大。因为大家好不容易来开一次会,正需要交流,正需要听到新思想,对吧?那么 怎么样交流效果最好新思想最多?就是你不认识的人,这种人从来没接触过,你们一谈话, 他的思想就是可能是新的。第二个,年龄相差很大,平时也不熟悉,你跟他谈,可能就会对你有新思想的启发。我说这点啊,就是现在国内开会的气氛完全颠倒过来了,我现在参加国际会,我发现中国人出去开国际会,都是中国人扎堆,大家都坐在一起说中国话,然后越熟 的人越坐在一起,不熟的人大家谁都不理,这样开会就忘掉了这个国际学术交流的最重要的 一个原则了。那次他们开的会,就是大家都遵循这个原则。阿尔瓦雷斯找了一个旁边是一个 当初正是博士后的人,才27 岁,叫格拉泽(DonaldArthur Glaser),不认识,坐在一 起。格拉泽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后。两个坐在一起就开始交谈起来了,格拉泽就跟阿尔瓦雷 斯说,哎呀,今天我是最后一天下午的最后一个报告,我现在有一点紧张,担心没有人来听 我的报告。因为那么大个会,一般人都不愿意听,因为到快要结束的时候,那天下午都坐飞机走了,还有几个人坐到听完最后一个报告啊。阿尔瓦雷斯说,对,是的,我也不会去听的, 你究竟打算讲什么?格拉泽说,我想了一个新想法。当时物理学有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基本 粒子大家都承认,基本粒子存在,中子、质子这些都被各种方法间接观察到过。但是没有一种直接观察基本粒子的方法。就是基本粒子太小了,任何工具去观察都不可能。用显微镜, 光子都比基本粒子大,你不可能反射回来,观察不到,所以找不到一种方法观测基本粒子。 当初很多实验物理学家都在动脑筋,想一个办法来观察基本粒子。这个时候,格拉泽这个人 年轻,他的脑袋里头也没有太多的知识,但他有足够的知识,不太多,很精。他喜欢喝啤酒, 他们美国人喝啤酒的典型办法,现在不了,现在都变得文明了。50 年代初,就拿起一个瓶 子来,摇摇摇,摇出气来崩一下把这个瓶子盖给弄掉了,就靠这个气把瓶子盖弄掉。格拉泽 摇这个瓶子就观察到一个现象,大家都观察到的,就是你一摇呀,啤酒本来是清亮透明的, 一摇就出气泡了。哎,他就在想怎么回事?啤酒怎么摇得出气泡呢?噢,他一想对了,啤酒 是过饱和的二氧化碳压进去的。过饱和,摇怎么会出气泡呢?他一想这是热力学的定律,就 是我一摇就打破了热平衡。于是呢,就发生了相变,发生了相变就出气泡了。哦,他又再一 想,再一想就是,哎呀,这个现象我能不能用来探测基本粒子呢?为什么呢?因为基本粒子 虽然小,但只要它通过空间的这个地方,如果空间中间是热平衡的话,那它就破热平衡,一 旦破坏热平衡就会发生相变,如果周围空间是充满了过饱和的气体的话,一相变就可能出气 泡。他就想出这个思想,于是要到会上去报告。但是他的资力太浅,人也太年轻,这个思想 也太新。所以会议组织在给他安排到会议的最后一个报告。 阿尔瓦雷斯何等人啊?这个人是搞实验物理大师,5 分钟的谈话一听就受启发了。回去之后就赶快把他实验室的所有人都动员起来。 格拉泽本来想的是用乙醚,乙醚是一个高度挥发性的液体,乙醚很容易变成气体,它 在高压下气体又再变成液体。他就想用乙醚来做介质。阿尔瓦雷斯是搞实验物理的大家,他知道乙醚不好弄,就用液氢来做这个介质。格拉泽本来是想做一个小的格子,阿尔瓦雷斯知道要做就要做大的,观察到的几率才大。他就用一个大房间,充满了高压的液氢来做气泡室, 做了很多年,做成功了。 马上诺贝尔奖就要颁发了。就是气泡室发明了,观察到了基本粒子。1960年,1953 年过去了 7 年,1960 年诺贝尔奖就要颁发给气泡室的发明者了,但是没有给阿尔瓦雷斯, 给格拉泽了。 所以阿尔瓦雷斯很丧气,但他遵守一个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道德,就是他在发表论文的时候,提到他在那个会上听到格拉泽讲过这个思想。而格拉泽在这个会上确实有报告讲这个 题目,所以格拉泽就凭会上的报告的摘要、这个题目,然后凭着阿尔瓦雷斯承认听他讲过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什么原因呢?诺贝尔奖只授给原创新思想的人,不是授给随后把他搞成大 型仪器的人。尽管气泡室的最大贡献、就是最大量的、最艰苦的贡献是阿尔瓦雷斯做出来的, 但是原创思想是格拉泽的。他得了诺贝尔奖。这就是新思想的典型例子。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很多启示。第一就是,什么是新思想大家就知道了。你看到一摇啤 酒瓶发现有气泡,这个不奇怪,观察到这个事的人千千万万,年轻人都爱干这个事,当时的 美国人喝啤酒都是这样的,他摇摇摇,轻轻一咔就把这个瓶盖给飞出去了,这样拿起瓶子就 喝。新思想是格拉泽的,他看到这个事,他突然想起,这是什么原因?是过饱和的气体发生 相变的时候,一摇就发生相变,于是就有气泡出现。他又再想。这就有了几个思想深度,就 想到:基本粒子如果通过不饱和的蒸气,它也会引起它通过地区的局部相变,这个时候是不 是会有气泡产生?他想肯定要产生,就看产生多大。产生了是不是你看气泡就看到基本粒子 了?因为基本粒子被气泡裹住了嘛。于是呢,他又去把这个思想再走进一步,然后就设计了 乙醚做介质的机器。这一连串的思想进程,就构成一个科学创新的新思想,就是这个使他得 了诺贝尔奖。 当然这个故事之所以动人,还在于阿尔瓦雷斯他没有得诺贝尔奖。动人之处在于大家 都承认他的科学道德是无懈可击:自己听了年轻人讲了 5 分钟,自己又是一个大教授,他 完全可以说我没有听见他讲过啊,或者是开那个会他报告的时候我都飞走了,我也在喝啤酒 啊,我也会想到这个问题呀,而何况我用的介质是氢不是格拉泽提出的乙醚。他可以狡辩对吧,把功劳都归于自己,但是他没有,他承认。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科学道德。就正在于有这种科学道德,所以在美国,这些年轻人才敢到处给这些大权威讲自己的新思想,因为他知道 这些大权威都有道德约束,不会剽窃自己思想。但阿尔瓦雷斯的这个伟大的道德规范,也使 他1968年获得诺贝尔奖了。就是物理学界都觉得欠他一个诺贝尔奖,于是后来他用这个气 泡室又观察到一个新的基本粒子,就赶快又给他发了一个诺贝尔奖。 这件事情我讲给大家听,就是希望记住:第一,什么是新思想?就是刚才我说的格拉 泽粒子观察,和他的一系列想法,这就是新思想。这个新思想要产生需要什么要素?为什么格拉泽会产生新思想?成千上万跟他一样,年轻人整天喝啤酒没有新思想,而且也都是学物 理的,也有很多学物理都没有想到。其原因就是格拉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兴趣,他看到气泡之后,就动脑筋想这种好奇心,想把问题根源想出来这种好奇心,好奇心产生兴趣。这就是 新思想变成科学新发现的第一个台阶,好奇心和兴趣。如果格拉泽没有好奇心,看了之后就 熟视无睹那也完了。 第二是想象力,格拉泽一定有很丰富的想象力。第一想象气泡怎么产生?然后想象基本粒子通过的时候也会产生气泡,然后就想象一种把基本粒子产生相变气泡给固定下来,变成气泡室。所以想象力是第二个台阶,就是创新能力的第二个要素吧,第二个台阶。 第三就是直觉和洞察力了,就是光有想象力这个还不够,还要想到,一下子就像闪电一样,心里头一亮,这件事可以用来检测基本粒子,这就是直觉跟洞察力。 第四呢就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刚才我说了格拉泽跟阿尔瓦雷斯两个人不去参加全美 物理大会,吃午饭的时候不去找陌生人坐在一起聊天,不敢于把自己的新思想告诉别人,那 么就不会有这个火花。他遇不到阿尔瓦雷斯,做不成这个仪器,做不成气泡室,那格拉泽也 得不了诺贝尔奖,这件事没有做成对不对?阿尔瓦雷斯把他做成了,这个物理学就前进了一 大步,所以学术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学会学术交流。学术交流的前提是什么?就 是学术道德。如果没有学术道德谁都不敢学术交流了,现在我们国内的高校中间,学术交流 都在萎缩。有很多年轻人不敢学术交流了,就怕我交流的东西,被大教授拿去变成他的成果, 现在流行就是大教授申请大项目、申请成果、申报院士,把手下一把帮年轻人的工作都算做自己的。这种现象就正在阻碍我们的学术交流。 我说的这些就是我们南科大想做的事,就是想你们在南科大读书这几年,培养你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你们的想象力,培养你们的直觉和洞察力,培养你们学术交流的习惯和 能力。学术交流不光是想去说话就行了,不是的。说话并不是在于自己说多少的问题,在于 别人理解了你多少,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年轻人往往都忘了这个。觉得我说了我就说清楚了, 那就已经达到目的了。不对,那才做了前一步。你说了,你还要知道别人理解了多少,别人 都理解你,才是你交流的结果。所以大家要学会说别人理解的话,要学会去感知别人是不是 理解了你,这个是一种能力,这也需要训练。 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点,我要给大家讲的就是,创新人才其实并不是做什么事都是按部就班地做的。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一点,实际上是要善于抓住机遇,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这种人才,才真正能够取得成功。 那么以上这些,我下面就来展开,展开讲完了之后,我再给大家讨论,回答你们的问题,今天上午就这些事。讲了一个小时了,要不要休息,还是继续讲下去? 同学们:继续。 我来讲好奇心和兴趣,大家都以为好奇心和兴趣我们都知道了,其实并不完全。好奇心、兴趣,还有下面要说想象力,本来都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这个物种,跟其它物种的差 别就在于这些。你想想如果没有想象力、没有好奇心和兴趣,我们怎么去发明枪炮、发明火 车、发明汽车、发明飞机,我们就不可能打败老虎、不可能打败毒蛇,人这个物种就不可能 有今天成地球的主宰。当然换过头来,也许我们主宰过头了,让生态都失衡了。但毫无疑问, 好奇心、兴趣和想象力是人这个物种与生俱来的。与生俱来这点特别表现在孩童时代,孩子 们特别喜欢思考,喜欢问问题,他们有这个天性。但是这个天性在我们现在教育系统之中, 在上学之后就开始消失了,这是因为家长跟老师都在合谋、压抑学生的这种天性。为什么呢? 家长都希望学生听老师的话,以后考一个好成绩,小学考到重点初中、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再重点大学,所以都不希望这学生老是异想天开,不听老师的话。老师也希望,老师也是好 心,觉得我要给你们讲的知识都至关重要,因为高考都可能考到,你们不好好听这些,以后你们要吃亏的,你们老去胡思乱想那些东西没有用,高考考不着。合谋的结果就是,儿童时 代最重要的天性就是爱思考、爱发问的天性被压抑了。到你们上大学的时候,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讲座,实际上就在开始让你们的好奇心、兴趣跟想象力重新恢复起来才行。如果你们 不能重新恢复起来,你们在大学阶段特别在南科大就会很困难。那么重新恢复起来呢,首先 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好奇心、兴趣这些东西不是坏事儿,是科学创新的最重要的素质。你们在 中学时代,老师跟家长“合谋”的结果可能在你们的脑袋里头也有一个潜意识,就是我不要胡 思乱想,我不乱七八糟的想,我就去把老师规定的东西背好,把这题练好。于是你们在心里 头也有一种潜意识在压抑各种好奇心和兴趣,现在到时候了,现在就不能再压抑了。要恢复 好奇心和兴趣,要培养好奇心和兴趣。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时代的最重要标志就是原子能放射性,放射性是怎么发现的?放射 性是居里夫人发现的,居里夫人当初在实验室里头读书的时候,她看见了贝可勒尔(Antoine Henri Becquerel)实验室里头的一件怪事,贝可勒尔也是当初他们那个实验室的矿物学家。 矿物都自己发光的,矿物它都有一点小的鳞光或者晕光发出来,这种光我们眼睛看不见,但 是当时的矿物学家包括现在也有矿物学家在研究,就是测定各种矿石发出的这种光的强度, 贝可勒尔就做这个的。他就是把全世界收集的各种矿物,裹在那个感光胶片里头,放在那个 铁匣子里头,绝对暗室。过一个礼拜再打开,把它冲洗出来,看发出感光多少,用这个来做 实验。结果有一次,有朋友给他送的南非的沥青铀矿,他就用这个包起来做实验,到一个礼 拜打开一看,一冲出来那种胶片全黑了,就是这个曝光强度很大很大。这就发生了一个重大 的新闻。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个黑糊糊这个沥青铀矿,怎么能发这么强的光呀?整个学校 人都知道这件事,但只有居里夫人她的好奇心和兴趣就折磨着她,一定想把这个事情原由弄清楚。 她的好奇心和兴趣到这种程度:原因不搞清楚睡觉都睡不好,吃饭都吃也不香,她就 坚决要求把这件事作为她的博士论文题目。大家知道这件事是很有风险的,你要是搞不清楚你博士学位就得不着了,老师也同意了,她就说做博士论文题目。那么当时的方法就是分离, 看看这个沥青铀矿能不能分离出一个放射性的物质。那个时候大家就猜这个沥青铀矿里头肯 定有一种东西,它有很强的放射性,要分离这个东西呢,她就把十吨的沥青铀矿拿来在地下, 做那个大铁锅熬,就是熬那个沥青,现在马路不那么麻烦熬沥青了,现在有机器。过去我年 轻时代铺沥青马路的时候,马路边上修一个大的灶,沥青就在里头熬。她就是巴黎理化专科 学校,这个学校现在,还叫巴黎理化专科学校,但是是世界一流的一所大学,法国人重传统 不改校名,要我们早就改某某大学了,它就叫巴黎理化专科学校。还有居里夫人用过的那个 实验室,但是棚子都没有了。她就在熬这个沥青铀矿4 年时间中,逐渐提炼提炼,最后提炼出了 0.5 克物质,那天晚上她让居里先生陪着她去看,还没有进门就看见这个屋子发出 幽幽的蓝光,他们就兴奋起来了。这就是好奇和兴趣推动科学发展的最着名的一个例子。 爱因斯坦这个人为什么那么厉害,也在于他的好奇心。爱因斯坦他这个人从来就不想 写自传,也不想人家给他写传记,但是他的朋友说服了他,说他应该给科学史留下一些素材,于是他在去世前两年就接受了一个传记作家的访问,就开始写他的传记。他的传记中间就说, 我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才能,别人都把我吹的太高了,他说我经常都是惶惶恐恐的、忐忑不安 的。他说我的特点啊,其实我跟别人不同的,就是喜欢寻根刨底的追求问题罢了,就是一件 事我总想把问题想清楚,这就是我一生都在干的事,所以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干。他这个话的 意思其实就是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见一件事就很想把他搞得很清楚。爱因斯坦他自己也回答了他的好奇心是怎么产生的,他说,他在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过生日,他父亲送给他一个礼 物,就是一个罗盘。这个罗盘爱因斯坦一看,这个罗盘很怪,不管你怎么摆弄它,它的针总是指向一个方向,他就在想这里头肯定有什么神秘的原因,要不然这个针怎么固执地总指向一个方向啊?于是他决定要找这个原因成为他少年时代的一个很重大的愿望,就把他引向了物理学。 这个好奇心和兴趣,我们说了是先天就有,后天是可以培养的,当然也可以压抑的。 培养的办法就在于学校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南方科大希望的教学方法,都是能够在教学中 间让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起来。 好奇心被培养出来的最着名的例子是普朗克,他在回忆录中讲一个故事,普朗克他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他在上小学的时候啊,他的物理老师给他们讲力学,讲力学功和能的这 一段。这个老师就这样讲的,普朗克一辈子都没有忘。这个老师这样说:同学们,你们想象 一下,现在有个工人,他的胳膊很粗,正在举起一个大石头,并且把他顶到房顶上去放起来, 他放到房顶上之后稳稳的放好了,这个工人走了。那么这个工人做功的能量消失没有啊?大 家想想。然后过了一会他就跟同学们说:你们想想,如果过了 20 年以后,有人从这个房子边上走过,这个石头塌下来了,把这个人脚砸了,这个人会不会就知道,这个能量并没有消 失啊?这样一说,普朗克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就觉得周围的世界太有趣了,都有道理, 而这个道理就都在物理学中间了,他一生就选物理学。所以到最后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去请 教一个物理大师他应该学什么专业,那个大师就告诉他,物理学现在大厦已经建好了,以后 的工作顶多修修补补了,说年轻人你最好去选别的更有前途的职业吧。但他还是选物理学。 以上讲了两点,好奇心和兴趣,下面我来讲直觉和洞察力。这一点可能是同学们最不熟悉的。因为在我们很多年的教育中间,大家对人有直觉这一点,都持怀疑态度或者是不正面去肯定它。其实有很多人有直觉,有洞察力,这一点并不奇怪。什么叫直觉、洞察力?直 觉、洞察力就是指一个人面对十分复杂的情况的时候,能够迅速地抓住问题关键,并且找到 出路的这种能力。实际工作、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你根本不可能去推理,把道理想得清清 楚楚,然后再决定、找最佳的方案。一定要迅速抓住个方案,迅速就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就是开车,要从旁边的小路进到主干道里头去,这个主干道车流不断,如果是一个没有直觉 的人的话,他老要推理,他脑袋把各种车的数据输在大脑里,不断计算什么时候是最佳时刻, 我的车能够进去,那他始终永远没法动。开车开得好的人,看看看,突然一下子就转了,保 证没有问题,没有多少人开车那样进去会有问题的。直觉、洞察力每个人都有。 国际科学界评论一个年轻人搞科研有没有前途,他们都不是说你知识多全面、基础多 好,他们往往都说这个人对这个学科的感觉好不好。刚才说过我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时候, 就在赫茨伯格研究所里工作,就是得诺贝尔奖的那个赫茨伯格。我们在那经常参加这个研究所的讨论会,就是年轻人,他们都不请大权威的人来做报告的,他们都请各个领域中年富力 强的人来作报告,因为像赫茨伯格这种人,他都厌烦了大权威做总结似的报告,他都想听听 年轻人究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印象最深刻就是有一次英国的皮特萨尔就是诺丁汉大学 的那个年轻人来做报告。做完报告我们一起吃饭,也就自己付钱大家一起吃饭,这个时候大 家背后评论这个皮特萨尔:这个年轻人不简单,他对这个问题的感觉,feeling非常之好。 这个是对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评价,说你 feeling非常好。这就像踢足球的或者打篮球的,你 说哪个动作规范,动作好不好,那个都不够味的,要说他的感觉好不好,他的球感好不好, 这个才是直觉。这个跟科学说的不一定是一回事。这些呢都是直觉和洞察力。 这个爱因斯坦他自己就解释了他一生成就的原因根源在哪儿。他对他的传记作家说, 上大学的时候,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很多人都不解问他,他在苏黎世高等专科学校 读书的时候,那个学校 19 世纪末叶有好几个世界级的大数学家在那,像明科夫斯基这些人, 爱因斯坦在那读书。那个时候物理界没有任何有名的老师,大家都奇怪爱因斯坦为什么去学 物理,不去听这些大师的课,而去学数学呢?爱因斯坦很老实,他就跟传记作家说,并不是 因为我有什么雄才大略,而是因为我进到学校之后,先去看一下数学系的这个专业,一看数 学系有这么多领域,我的头就大了,我一想啊,这些领域这些课程,要学完我这一辈子就完 了。他对这些东西毫无感觉。然后到物理系去一看呢,觉得物理的好多问题都是可以避开不管的,就是不用把它装到脑子里头,只有几个关键问题值得我去思考。关键问题是什么?什 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就这个问题还没搞清楚,于是他就选了物理系。果然他就选对了, 他一辈子就是把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想通了,于是就出现了相对论。所以爱因斯坦他取 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年轻时候他就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有什么直觉?然 后不做那种随潮流、大家都觉得你应该做的事儿,而是自己做对自己最好的事儿。这样呢他找对了这个专业,他才有了他随后的成就。所以今天我要跟大家说的就是,你们也是,你们现在才刚开始上大学,从现在开始,你们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究竟喜欢什 么?究竟擅长什么?究竟对什么样的问题有直觉跟洞察力?不要都听家长的话,都按照社会 舆论,都按照社会上现在关注的程度高的东西选择。 我最近看了一个材料,中国的高考状元现在有人跟踪统计出来,其中有一半以上都学了北大的经济管理系了。我觉得太悲哀了。估且不说高考状元是不是就一定是人才,但是大 家都一窝蜂地学经济管理实在是有点太奇怪了。因为经济管理对于学问来说,它其实只是一 个很小的分支。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呢?特别是直觉和洞察力。我举杨振宁先生讲过的例子。杨振宁先生这个人非常聪明,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科学家之一,他讲事情也讲的很深刻。他的这段话我就经常都记住,而且经常都和学生讲。杨振宁讲,他原来在西南联大学过物理学,学过量子学。后来到芝加哥大学的时候,芝加哥大学又让他重学量子力学,因为 芝加哥大学我估计那时候不太承认西南联大学分的。上量子力学课的是 Taylor,当初美国物理学的权威的权威,就是美国的氢弹之父。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Taylor 是个特别忙的人,每天上课是从不备课的,他因为一天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他到该上课的时候就到课 堂上来了,然后来了才开始想,同学们,我上次讲到哪儿了?然后大家就提醒他上次讲到什么什么了,然后他开始想今天他要讲什么。他的这种讲法恰好是给杨振宁他们一个绝好的机 会,就是看像 Taylor 这种人的思维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因为 Taylor 他上课不准备,他往 往讲着讲着就要出错,就要误入歧途了。杨振宁上过量子学,也上的不错,所以知道 Taylor 讲到这要出问题了,他就很注意看 Taylor 怎么去跳出这个陷阱,他就觉得,Taylor 一旦发 现问题的时候,脑袋就像天线一样伸出去了,到处去探测看看什么地方有出路,然后这试一 下那试一下,然后很快就试出来了,就找到出路了。杨振宁说在这个关头上,他们就特别清 楚的看到了 Taylor 的关注点。第一他关注什么样的问题,他不关注什么样问题。有一些枝节末叶的问题,Taylor 这种人根本就不关注的,就丢开了,关注的问题都是实质性的重大 问题,这是学好科学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一定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不要去老是纠缠到枝 节末叶上,现在 SCI论文一提倡,我们国家 SCI 论文一下子就爆炸了很多,其实你看有很 多人就是专门关注枝节末叶问题,那些问题很容易做出来了,很容易写成论文,写出论文也 很容易发表,别人看你真做了工作就给你发表,但是那些对科学没有什么帮助。 第二就是像 Taylor 这种人,遇到困难时候他思想是怎么跳跃的,怎么跳跃是很生动地 展示他的直觉和洞察力,就是出路在哪。我还想起了我在做领导干部的时候,那些组织部门 考核干部的时候经常也爱说的话:就说某某干部工作能力强,他在遇到复杂的问题的时候, 往往都能够找到正确的出路。这也是一种直觉和洞察力的说法。所以杨振宁讲的这个例子很生动地说明,老师讲课不光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要让 学生看出直觉和洞察力是什么。这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同学们有幸遇到这样的老 师的话,一旦开起了你们的直觉和洞察力,你们的创新能力就前进了一大步。 学校怎么来让学生学到这些东西呢?我们学校能做的事情,能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 经常把一些大师请到学校来,给同学们面对面的接触,同学们听他们做报告,有可能他们讲 的东西是书本上已经有的,那不要紧,你看他们口头语言怎么表达,看他们关注什么样的东西,丢掉什么样的东西,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如果他们讲的东西你不懂,你也很值得在那里 耐心的听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看他们的思想怎么跳跃,看他们思想怎么表达。现在哈佛大学就在开一门数学课,他们的考试就是如何评价学生,他们觉得考试给学生打分这种东西都 有很多弊病,于是就在试一种新方法,有一个老师讲一门数学课,那个课很深、很有趣,全 部欢迎学生自由参加。学生们都慕名而来听,然后听一次讲人就少一些,听不懂的进不了意 境的以后就不再来了,等到课讲完剩下两三个学生了,这两三个学生真的听懂了,那就得最 高分,最终就完了,其他同学就淘汰了,听不懂。我意思就是说,好的老师他讲的东西你听不懂也值得听。所以上次霍金到北京去讲玄论,讲宇宙大爆炸,宇宙起源,400 元钱一张 门票吧,有不少人就听到一半就开始退场了,他们就听不懂,实在听不懂就退场了。其实这 些人都不明白,像霍金这样的人,你就是耐心两个小时看他如何表达,看他如何思考,这样 你终身就受用。 从今天开始我们会给同学们组织多场报告会,希望大家都踊跃参加。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些 大师介绍给你们,你们跟他们接触,从他们一语一动、从他们的风范、风度、说话的方式、思考的 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对你们都会有很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他们讲的东西你听不懂也值得听。因 为有很多东西呀就是在听听听,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能飞跃,这个时候你就会有直觉和洞察力, 才开始显现出来。 好,下面我再讲一下学术交流是创新的土壤。这个呢我不多说了,我想刚开始我讲气泡室已经把这个说的够清楚了。我只补充一句话,这句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他说:“人与人之间交换思想与交换苹果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苹果后, 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只苹果,而两个人交流思想后,你有可能同时又两个思想”。这是指 量上的。从质上来讲,任何形式上在刚诞生的时候都是十分粗糙的,要经过反复的学术交流、 琢磨,才可能真正成熟。做一个优秀的创新人才,一定要善于学术交流,并且要在活跃的学 术交流气氛中诞生或成长。一个好的大学就是一个有着浓厚的学术交流气氛的大学。钱学森就多次讲过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这样的一所大学。20 号下午我们开学典礼,我们会请来很多 嘉宾。欢迎同学们都参加典礼之后的酒会,你们就跟我们请来的嘉宾都面对面接触。我们请 来的人中间,有国家的领导人、有老院士、有国外的教授,有现在中国科学界最年轻、而最 有新思想的、大家公认最有前途的人潘建伟,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这个人他做的量子通讯在过去 10 年,中国的 10大科技进展有 8 年都是他,这个人才 30 多岁,你们见见他。 这些都是我们给你们创造的机会。 所以学术交流我就不多讲了。这里我最后还讲一个,这可能会颠覆过去传统想法,这 确实是我一生中的最大体会,就是一个人要取得成功,特别是是要成为创新人才,最重要的 实际上是要善于抓住机遇,这个机遇才会造成重大的成果。机遇这个东西不是按部就班,甚 至也不是谁可以预见的。我这一代人很幸运,因为在我们的前辈,他们没有我们有的机遇,他们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很多做学术研究的机会。在我 30 岁左右的时候,就是在青海做工 人,开始做一些研究的时候,正逢中国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后,当初有一件大事,我们这代人都是刻骨难忘,就是在 1977 年的时候 突然全国统考英语,然后考及格的就都送出国去留学去了。而在这之前 10 年学校没有开过 课,在 10 年之前还有好多届的学生也都没有好好学习,所以农村有好多届的学生在农村劳 动,但考试一公布的时候到快考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你要从头从字母来背来学肯定来不及了,所以那次考试,我想在我们这代人都是刻骨铭心,那次考试全靠你的基本功,看你平时, 就是在绝望中间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你还在不在坚持学习。这样的人坚持学习的人能考 得好,那次考试命运就大改变了。我是比这次考试还早一点就改变了,因为我在这之前已经 到盐湖研究所做重大项目,所以已经被中科院送到浙江大学学外语,准备出国了。我也参加 了那次考试,那次考试现在看是考的极其简单,但是那次考试要得 60 分都极为困难,后来就是降低标准考 40 多分就可以送出国。我大学有位同学他就在当工人,他就是大学、中学都学英语,他的爱好就是学英语,就是业余时间就学英语,所以一考好就送到意大利学汽车, 回来之后就是中国一个汽车大企业的总工程师。机遇就是这样。 我终身难忘的第二个,也许是比这个还要突出的,就是 1968 年我大学毕业分配,我 1963年上大学,1966 年开始文革,1968 年分配,我是学核物理的,但分配就分配到国 土边远地区去,边远地区像我们这届分配的主要是工厂跟城市。我先是分到天津市革委会报 到,到一个工厂报到。这个时候在我之前分配到青海去的,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当工人 的那个同学,他是南方人,对到青海很害怕。工宣队就给我说能不能换?我那个时候大脑是 单纯的,完全透明,根本不知道天津跟青海有什么差别,脑袋里头想的还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很浪漫,我就表示愿意,愿意就去了,去了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 所以人都在抱怨。但是命运就是这样,我一生中最大机遇就是到青海。因为 1974 年文革还 没结束,邓小平、胡耀邦恢复工作,胡耀邦他们就管科学院,然后就制定一个雄心勃勃的计 划,就是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世界很多年了,现在要制定一些重大项目,赶快做,不要让我们落后了太多了,其中一个重大项目叫用激光分离同位素。这些重大项目国家用国库来支付、 来支持,但全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都瘫痪了,都没有人工作,而且都不敢搞科研,反而就被 青海我所在的盐湖研究所把任务承担过去了。这个所承担过去之后才发现,因为那个所是搞 无机化学、化工的,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这个项目,就从分到青海当工人的人中间选一批,然后我毛遂自荐跑过去了,就选上了。选上了第二年就当了课题组的组长,然后干的很有声 色之后,1977 年改革开放,1978 年中科院就决定第一批送我们出国。那个时候,1978 年统考英语,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在浙大读书了,所以我这一生中间最大幸运恰好就是分到青 海,因为它使我比同时代的人早五六年开始科研,而且一做就是重大项目,不仅是重大项目 还是负责人,那个时候才 25 岁,这就相当于红军时代二十几岁的人能够当军长一样。所以在我的一生中间,我最清楚的一点就是,人生成功最重要的是抓住机遇,怎么才能抓住机遇 呢?机遇往往不是大家能够预测的。第一要做好准备,随时做好准备,这点大家都很理解。 如果那场考试之前,你没有在看不到希望也不知道有考试情况下,还默默的学英语做准备的 话,那你是不可能抓住这个机遇的。第二就是要与社会和睦相处,就是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 这就要求你有高尚的道德,这样社会和周围的人才都愿意帮助你,在机会来的时候大家才都 愿意帮助你。最后一个也是同学们刚进南方科大,最需要注意一个,就是要尊重师长。你们 太年轻了,你们有好多事还不明白,这些比你们早经过了几十年的人,他们对好多事情了解 得比你们多,但是你们不尊重他们,他们就放弃了,这样是你们的损失。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才,要取得成功,不仅要尊重师长,对社会上的所有人都要有尊重的态度。这样你才可能 得到不可预测的这些机遇。今天我只是开始给大家把我想到的这些,给大家讲一遍。
网载 2015-08-23 08:40:4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