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用钱制造出来的文学都是垃圾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编者按

“现在文化生态破坏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功利……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安全感,你还有心思读书吗?都要为自己挣命,买房,买车,或者移民。不安全,就不会闲适,不会从容。”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剧作家过士行、小说家宁肯、文艺批评家李静等做客腾讯书院,探讨“文学冷漠”背后的社会深层原因。以下为部分对话实录,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收听“腾讯思享会”或“ThinkerBig”公众帐号:


文化生态遭破坏缺乏审美 呼吁智性救赎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我觉得中国现在的文化生态有问题,文化生态被破坏了,所以才会出现刚才说的很多问题。其实我们中国文化一直有问题,我不相信中国文化有盛世,你看一些特别不得志的文人写的文章,每个时代的问题都特别多。但是今天的问题尤其多,这就是由于文化生态被破坏,好多问题都出来了。


我们现在讲文学和社会的问题,我觉得李静的《必须冒犯观众》里有她独特的追求,她在强调思想的同时,也在强调审美的极致和超越。在文化生态里追求这种品格的人非常少,比如说曹雪芹、鲁迅、王小波,一个民族里面如果没有追求高品质的民众那是不行的,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高品质的。


乔布斯说苹果不是产品,它是艺术品。为什么会这样?美的精神是渗透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里面的,他们无论在什么时候,美的精神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外化到他的对象世界里面来,这个美,是骨髓里面的东西。不仅仅是文学,还有其他的,如音乐、美术等。


在这里面,文学是一个高峰,包括从事美术和音乐的人,伟大的作家能够诞生一个伟大的精神高地。我们中国的博物馆才不到110年,我们今天博物馆的建设,有一些外形很漂亮,可是里面的陈列缺乏美感,设计得特别粗陋。很多杂志也是,好的文章很少。这个就是李静在《必须冒犯观众》里面呼吁的智性,也是王小波和木心所推崇的智性。文化生态要健全,其实是这个民族、这个时代需要有一个较高层面的智性,然后和下面有互动。


文学发展需超越功利场域


讲回文化生态的问题,有一天我回到县城的家里,几个朋友在一块吃饭,他们都是文学爱好者,看书看得非常多,自己还主编了一个内部刊物,搜集国内最好的文章,他们自己在读。我觉得这个朋友圈里,他们日常生活过得比较丰富,内心比较充实。


我在纽约碰到我女儿的房东,女房东是一家公司的普通工作人员,她请我和我爱人吃饭,席间她说,她下了班就看小说,她周围看小说的人非常非常多。这是一个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但她的日常生活很丰富,而且她在跟我讲马尔克斯的时候有自己的判断,她还跟我谈莫言。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会跟你谈文学,他们那儿每个地方都有人在谈,我就觉得很有意思。我们这种文化生态有亮点,但大部分地方还是很荒芜的。我觉得作家是有责任的,关键要发出独特的光。现在文化生态破坏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功利,用钱制造出来的文学都是垃圾。很多地方,剧本花很多钱,到北京演一场,给领导看看就完了,这个是很对不起纳税人的。


我们现在各个地方好像都在搞文化建设,其实那个不是建设文化,是毁文化。我们现在的孩子们不愿意读书,是因为给他们看的好书太少了,很多生产出来的精神食粮都是垃圾,看书还不如玩游戏呢。文化生态的恢复,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从事文学艺术的人本身也要少制造垃圾,应该营造一个超功利的场地,从教育机构、文化机构,从各个方面做起。其实读者是需要这种好的精神食粮的,但是我们能遇到的好东西还是太少。李静这本书很好,很有智慧,从日常思维里面解放出来,进入有趣的精神领域里,很诗意地,很形而上地看自己看世界,这样的东西确实很少。


实用主义摧垮文学力量


过士行(剧作家):我们从秦始皇开始到现在一直就在破坏这个文化生态,1949年以后,真正意义上的严肃文学就没了。沈从文不写了,研究古代服装去了,好多能写的也不写了。毛泽东说,鲁迅这样的人要是活到解放后,要么闭嘴,要么到监狱里面去写,所以没有人敢真正地去写了。所以文学的力量一下就垮掉了。


现在呢,还要再加上实用主义的引导和恶劣的生存状态。上班族时间这么紧,你让他拿出一定的时间去看一本有闲情逸致的书,他确实得做出一个很大的牺牲。而且现在中小学生课业这么繁重,就算我们小时候看这些,家长也不支持,说是看闲书,你看得越多,家长对你越怀疑。除了语文老师会鼓励你,没人鼓励你。现在的小学生,你鼓励他,他也没有时间看。


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很差,既不悠闲,也不从容,急急忙忙也不知道奔哪去。你到欧洲去看看,那些人经常在看书,咱们都是看手机,欧洲人的阅读保有量比我们大得多,原来我们这些活在文明古国的现代人根本就不看书。


所以我觉得如果这个民族再有50年,或者100年在实用主义引导下创作的话,可能我们的文学就消亡了,可能你写出来也没人能看得懂,这是非常可怕的。


好的阅读时代需要社会安全感


宁肯(小说家):确实是,这个冷漠反映出来的现象是读者对文学的冷漠。我们什么时候不冷漠?就是当我们生活非常简单的时候,不冷漠。比如说匮乏年代,没有书读的时候,一旦有了一本书,大家就如饥似渴地阅读。我记得我曾经一个晚上看完了《铁道游击队》,把眼睛都看肿了,那是一个如饥似渴的年代。实际上文学到现在依然能够存在,我们真得仰赖于80年代的全民阅读,还留下一些活路,留下了一些遗风。现在我们觉得作家还受到尊敬,某种意义上说还挺繁荣,我觉得这是那个时代造成的,是一种惯性。


还有一个,就是社会安全感的问题,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安全感,你还有心思读书吗?都要为自己挣命,买房,买车,或者移民。不安全,就不会闲适,不会从容。刚才说欧洲、美国,我想他们一定是一个安全的环境,因为他们不必考虑将来这个国家乱了怎么办,我怎么办,孩子怎么办?他没有这么多顾虑在里面。所以我倒是觉得,一个好的阅读时代应该是一个安全的时代,如果国家慢慢走向正轨,走向一个安全的小康时代,我们的阅读时代才会真正到来。


文学爱好者“孤岛式”式存在


再有一点,我想强调一下,资讯的发达确实影响了我们的阅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个时代还喜欢文学的人,才是真正喜欢文学的人。才是真正心里面有文学的人,像我们从资源短缺时代出来的人,不一定都是喜欢文学的人,只是跟着大伙一块走。在现在这么一种安全感欠缺、文化生态恶劣,选择过剩的时代,如果仍然喜欢读书,仍然喜欢文学,我觉得才是一个真正喜欢文学的读者。


我并不认为真正爱好文学的这个群体人数特别少,因为我们国家这么大,有13亿人,不过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孤岛式的存在,只是我们今天有这么一个小小的活动,才有一些孤岛跟我们坐在一起。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为这些分散的个体提供一种交流的朋友圈。我觉得有好的读者,也有好的作者,只不过社会缺乏一种机制,好的读者和好的作者没有建立很好的沟通机制。举例来说,评奖就是一种很好的有效的机制,可以给大家提供好的作品。但是我们的评奖又受到种种的影响,经常评出一些比较差的作品,结果我们对评奖也很难信任。我觉得这也是读者冷漠的一个原因。




腾讯思享会 2015-08-23 08:38:46

[新一篇] 張五常:再論中國經濟的前途

[舊一篇] 【推薦】李靜:文學冷漠為時代之殤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