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高德:《道德经》中“德”的智慧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弘道讲堂》第六期之五:《道德经》中“德”的智慧

收起

 

http://dao.qq.com/a/20140801/026154.htm

上面我们就讲了这个道,讲了道后面的德就容易了,在没有讲德之前我们要澄清一个问题。尽管我们把《道德经》分成了道篇德篇,说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经》,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经》,这个是不准确的,其实每一章都是在论道,德是蕴含其中的,这个问题我们不重点讨论。那么德它和道是紧密相联系的,德把它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含义德是道的作用,当我们读到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时候,道生万物就是道的作用。以前我们读到这都不以为然,我们再读时,为什么我们要尊道贵德,道是我们的母亲,道化生了我们,它具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当然要尊道贵德。道和德是不可分的,是体和用的关系。道为体,德为用。有了杯子才能盛水,这个盛、装就是它的作用,但没有这个杯子它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没有道就不会有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这个过程,所以这里面一个关键词是“生”,既然生是道的德,你再去读中国所有的典籍,最大的德是什么,母亲生育了我们,我们就感激母亲。当一个人他的生命处于危难的时候,我们去救了他,他就会感恩我们一辈子,说我们是他救命之恩。所以我们读《道德经》是起作用的。

第二,“德”是“道”的特性,简单地说,德就是道性。自古以来,道有十个方面。道有虚无、清静、自然、无为、纯粹、素扑、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的特性。时间关系我们挑选几个和大家介绍一下。虚无:道是虚无之体,虚无之体也可以说是道的体性,体性也称为德。德的第三个含义是:道性在人身上的体验就是德,我们合起来讲。道是虚无之体,虚无是道的特性,这个特性我们把它称为德。正因为道具有这个虚无的体性,道就大而无外、无所不包,那么我们把道的这种特性体现在我们的人身上,用《道德经》里第十六章的话就是一个“容”:包容、宽容。四十一章里有一个词,“上德若谷”,叫我们虚怀若谷。各位,人怎样平安生存?读《道德经》我是深有体会的,那就是宽以待人,谦虚、卑下,或者说谦虚处下。这是虚无的特性,包括德的第三个含义,道性在人身上的体现也称为德,德是道性在人身上的体现。“清静”我们不讲了,“自然”这个也不用多讲,“自然”在《道德经》里面出现过五次,我们最清楚的就是第二十五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整个这一句话就是教人要法道自然,大道也好、天道也好都是自然而然的,很自然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去法道自然呢,有人说不是一句顺其自然就简单了事了,为了准确地把握法道自然,我们用六十四章的一句话去对照自己,那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什么叫辅?就是辅助的意思。辅助万物自然而然的本性而为就行了。

我们举一个例子,你做老师也好,你做家长也好,小孩他有音乐的天赋,你可以给他请个音乐老师,让他学习、深造;他有绘画的天赋,你可以请一个画家去辅导他,这就叫“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相反这个小孩他喜欢图画你让他去学数学,他喜欢音乐你让他去做文学家,那也不必要。更可怕的是什么?小孩喜欢玩游戏机,你说来一个顺其自然,这可不叫顺其自然。在社会上用的最混乱的就是一句“顺其自然”,道祖实在是害怕世人误解,在第六十四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不是说你什么事都不做,而是从旁地去做。

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具有“无为”的特性。道化生宇宙万物,它的过程是无为的,但是它的结果又是无不为的。那么什么叫“无为”?这个词我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词大家在《百家讲坛》也好,在各种报刊杂志、在新华书店随便找一本《道德经》注释也好,那是五花八门。我们以《道德经》第二章里面后半部分来以经解经,后半部分是“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无为”的含义出来了。“万物作焉而不辞”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辞,不干涉、不指指点点。我们概括一下无为第一个含义就是顺其自然、不妄为。祖师爷是高度的概括,一个词有很多的含义,这是第一个含义。读了“万物作焉而不辞”,这就告诉我们无为在行事方面的一个含义:顺其自然不忘为。第二个含义就是接下来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不有”:不再有;“不恃”:不图报;“弗居”:不居功。道化生了万世万物,不占有万事万物,不在意万世万物对他的报答,它不居功。它是最大的为,那么无为的第二个含义就是:无私心而为,这是品德方面的。“万物作焉而不辞”讲道顺其自然不妄为,这是它的行事的原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无私心而为,是指道的品德。无为是道的特性也是道的品德,在第五十一章讲到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所以,德的第一个含义是:德是道的作用,(第二个含义是)德是道的特性,这两个德合在一起称为玄德。

那么第三个含义,德是道性的体现,我们在讲解的过程中已经讲了,道虚无我们怎么做,道自然我们怎么做,道无为我们怎么做。那么把道的虚无的体现在人身上体现出来,表现为宽以待人、谦虚谨慎,这就叫做德。“道之在我谓之德”,德是道性的体现,“德言得者,谓于道果”。“无为”在《道德经》中出现十二次,是最难做到的。

第四个含义是不争,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读到《道德经》最后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现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为而不争”。这里的不争是什么意思?用经典里的词来解释,就是六十七章里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的不争就是不敢为天下先。我们反过来说,不敢为天下先是什么意思?就是不争。什么叫为?奋发有为,把不敢为天下先去掉一个“不”字,这种“为”就达到了极致:敢为天下先。前面的“为”是指做事,一定要敢为天下先。后面的“不争”是指处世,世人的“世”,与人打交道。不敢为天下先,用了不争去解释,还可以用一个词去解释就是“让”,还可以用一个词“谦让”。为而不争,用一个情景来表述。以运动员田径比赛为例,所有田径运动员在跑道上面都要奋发有为,都要敢为天下先,因为他们有一个目标:在国内比赛要为自己团队争光,在国际比赛要为国家争光,要奋发有为、要敢为天下先。当最后经过奋发有为,你终于跑到了最前面,得到了冠军的荣耀,你怎么做到“不争”呢?我们看另外一个情景,领奖、颁奖的例子。颁奖有第三名(季军),第二名亚军,第一名冠军。谁最后出场?冠军。这就叫不敢为天下先。说明我们的《道德经》无意中在这么一个情景下,把它表现得淋漓尽致,合起来就叫不争。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有使命的,一定要奋发有为。在处事方面又要做到“不争”,具体包括谦让、谦虚、宽容。第三个方面我们就讲到这里。

德的第四个方面:德在《道德经》里也指社会伦理道德。《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友善的人我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这个很容易做到;不友善的人,我也同样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这个很难。如果我们做到了那就是真正具有了友善的品德。信呢?诚信,诚实守信。诚信的人我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也同样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他,这就具有了诚信的品德。《道德经》是超时空的,在这里可以得到证实。这里的善我们把它解读为友善,这里的信是诚信。无论是2006年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面的它的要求:团结友善也包括诚实守信。现在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对于国家来说要追求:富强、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要追求平等、自由、公正、法制;公民层面要求爱国、敬业,第三是诚信,第四是友善。所以《道德经》它的思想是超时空的,它的影响也必将久远。德的这个含义,时间关系我们就不讲了。

我们现在再做一个总结,《道德经》我们怎么读,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那就是要领悟《道德经》中的道和德的含义,尤其是要领悟道的含义。道的这个含义与其说是四把钥匙,也可以说是三把钥匙。我们现在暂且用四把钥匙。每一章把它比作一扇门,都可以找到适当的钥匙把它打开。可以把道的四个含义当做四把金钥匙。因为每一章都在论道。德是什么?德是蕴含其中的,德它本来是从道那里来的,道是体、德是用,是不可分的。所以我们再回顾一下之所以要领悟道和德,这是因为它的内容所决定的,它就是一部论述道和德的书,正因为它的内容又决定它的主旨:尊道贵德。我们该怎么读《道德经》,不是读完了就读完了,还要尊道贵德。不仅仅是读了《道德经》,还要尊敬道、要崇尚德,以期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关于怎么超凡入圣,《道德经》怎么读,现在我告诉大家,说能不能告诉我们最简单的超凡入圣的方法。我们所讲的你尊道贵德,你就能超凡入圣。还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还有,《道德经》里33个地方出现了“圣人”,你就在圣人的后面是怎么做的你跟着怎么做,33个方面你全做到了,你也就是圣人了。第一个圣人是什么?,是第二章里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你做到。这还只是一方面,你做到八十一章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你也达到圣人境界也超凡入圣了。这个都是相通的。

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主要部分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

【腾讯传统文化(儒佛道)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载 2015-06-02 23:31:36

[新一篇] “大丈夫當如是也”和“彼可取而代之”有啥不同

[舊一篇] 諸葛亮在荊州究竟是個多大的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