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 簡體 傳統 |
曾因党天下言论遭毛泽东引蛇出洞,至今位列五大不准翻案右派的储安平5月19日下葬。储安平历经多次批斗,至文革初年生死不明,至今唯有衣冠冢在当日落成于江苏宜兴。当地媒体报道称,此衣冠冢的落成得到了当局批准。这在未获平反的右派中显得罕见,中共是否有意翻案引人浮想联翩。
据当地媒体《江南晚报》5月19日报道,当日位于宜兴西郊外龙墅公墓的储安平衣冠冢落成,储安平的儿子储望华在父亲的陵墓前说,今天不是一个悲伤的日子,今天是一个纪念、追思和怀念的日子。
当时,储安平的儿子储望英、储望华、储望德等至亲悉数出现在储安平墓地前,人们伫立在雨中,寄托哀思。储望华作为子女代表发言后,俯身亲吻了父亲陵墓前的无字书石雕。着名学者章诒和作为储安平子女邀请的亲友代表发言,其中有英雄献祭在国,魂兮归来在乡。于今唯留衣冠,何其悲也的表述。因为储安平在文革期间失踪后尸骨无还,落葬无骨灰,也没有逝者生前衣物。一帧塑封照片、一本塑封书籍,相片及书包裹在一方红布里,装入公墓管理方提供的一只陶坛内,由储安平的子女为父亲落葬。
报道称,从宜兴有关方面获悉,在宜兴龙墅公墓设立储安平衣冠冢,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批复同意。截至目前,宜兴龙墅公墓已有宜兴籍名人潘汉年、徐悲鸿、蒋南翔、周建南等逝者的陵墓,这些陵墓被安排在这个公共墓园的同一区域,管理方在其中设立了人文之灵石碑。其中,徐悲鸿衣冠冢于2011年设立,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在陵墓落成之际把珍藏了近60年的徐悲鸿先生穿的西装放入衣冠冢内。
专程回到故乡宜兴参加储安平衣冠冢落成仪式的储望华,于19日下午向宜兴博物馆捐赠了父亲的遗物和照片十七件,其中包括由储安平创办的《观察》杂志(原件)合订本共十册。储望华目前定居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是着名作曲家、钢琴家,宜兴博物馆藉此机会聘任储望华为宜博之友高级顾问。
储安平1909年生于江苏宜兴,他于抗战胜利后创办政论周刊《观察》。据新近出版的《储安平传》一书披露,储安平独立创办《观察》周刊,集合上百位一流学者论政,将杂志打造为国共内战时期知识分子最主要的舆论阵地,宣扬有别于国共两党的第三条道路,即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开创了新闻史上着名的储安平时代。
中共建政后,储安平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同年6月,因在《光明日报》发表《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着名的党天下发言),称宗派主义的突出,党群关系的不好,是一个全面性的现象,而且与中央也有很大关系。储安平还称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后,大家对小和尚(基层和一般党员)提了不少意见,但对老和尚(中共高层)没有人提意见,并委婉地批评政府已经成为一党天下,国务院12位副总理中无党外人士,最后总结这个党天下的思想问题,是一切宗派主义现象的最终根源,是党和非党之间矛盾的基本所在。结果,此举被毛泽东视为资产阶级夺权行为,随即,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掀起反右斗争,储安平首当其冲。
之后,储安平在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生死不明,后被宣布死亡。储安平家人和诸多相关人士均受牵连。1978年后,曾经被划为右派的55万人几乎全部改正,但是仍有极少一部分人只摘帽子,维持右派原案,不予改正,其中包括中央认定的5名右派分子章伯钧、罗隆基、彭文应、储安平、陈仁炳以及由各地方认定的90余名右派分子。
此番,当局批准储安平衣冠冢落成家乡,而且当地媒体亦予以高调报道,如果不是刻意向外界释放某种信号的话,也足可窥见目前当局对半个世纪前的反右斗争的态度有所保留。
海外挺习党媒多维
网载 2015-05-22 11:15:2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