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世纪神作“《少年时代》:时间的魔力,影像的灵韵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19.jpg

文/达达先生(电影学博士,电影文化研究者)

尽管在第72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颁奖礼上,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这两个分量最重的大奖,颁给了《少年时代》和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考虑到近些年金球奖和奥斯卡在口味上的趋近性,人们多认为金球奖的胜利为《少年时代》的奥斯卡之旅增加了筹码。可惜的是,虽然《少年时代》这部影片本身具备着出众素质,但最终却在87届奥斯卡上铩羽而归,只拿到一个最佳女配,让很多观众惋惜不已。



《少年时代》并不是一部具备很强商业色彩的影片,这从影片的拍摄期长达12年就可见一斑。同时,《少年时代》也不是一部具备起伏转折的剧情片,影片的故事可以简单的概括成少年梅森从6岁到18岁的成长日记,仅凭这样的故事,或许不会有什么普通影院观众会对这个美国德州普通家庭的经历有多大的兴趣。然而,正是这样一部看似抛弃了商业、市场的作品,却能在全球范围的影迷中,引起巨大的反响,烂番茄网上101家媒体给影片给出了100%的好评率,这是十分惊人的口碑。而在中国,影迷群聚的新浪微博上,曾经有一段时间,许多人都在转发或收藏《少年时代》的下载资源,所以你能够经常在微博上看到影片的那幅海报,一个少年,躺在草坪上,迎着阳光,若有所思。



的确,《少年时代》的至大价值就在于它的启思性,在围绕着一个少年的12年成长经验中,影片无论从展示手段还是呈现理念,以及影片故事本身所具备的细节价值,都是让这部影片得以如此独特的关键所在。导演林克莱特擅长从生活的片段呈现更宏观的内容,而其影片风格也是一贯以从容和舒缓为特点,许多场景和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深藏了导演和主创们对影片本身的理解和思考。



电影是关乎时间与空间的,对于任何一部电影来说,其所讲述的内容,实际上都是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中进行延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少年时代》是一部跨越12年的少年养成记,用不到3个小时的电影时间予以呈现,这中间所蕴含的时间的差异感就让人很感兴趣。而导演则每年截取了一个时间段来呈现,用普通的、不经意的、生活化的场景去串联起了整个的12年历程。所以,在影片中这一秒你看到的少年还是一个普通的初中生,而在下一个场景中,他就成了略带叛逆的高中大男孩,时光的意外和流动,就这样让观众感受着。



这种感觉是相当奇妙的,影片围绕着梅森的家庭,一方面观众看着梅森的父母不断老去,而同时又看着梅森和他的小伙伴们不断成长。时间在影片里所呈现的这种强大的自然式力量,让人在唏嘘的同时也感慨生活的奇妙。所以,当影片中梅森的母亲面对着儿子要离开自己去上大学的时候,她突然的情绪崩溃,以及那句“我原以为人生会有更多”的感叹,就恰切的点出了这部影片的终极内涵和能量。这便是“我以为”与生活本真的差别,同时也是电影《少年时代》与很多普通商业电影的分野所在。“我以为”,所具备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梦想和憧憬,电影中梅森以及母亲、父亲都带着这样的憧憬努力生活,无论是梅森想学摄影,抑或是梅森的母亲完成学业成为教师。但当他们总是抱着梦想生活会越来越好的时候,却发现生活总是一成不变的、波澜不惊的、甚至还会向后退。好在,影片最后的开放式结局,又带给影片和生活本身一种积极的可能性,一如我们的生活本身一样,虽然颇多坎坷,但总归前路光明。



所以,《少年时代》的另外一个优秀的品质,就在于它为我们展示了电影的一种可能性,这份可能性是与当下好莱坞甚至中国电影“大片时代”所背道而驰的。当我们在荧幕上看惯了光怪陆离的场景和未来的时候,《少年时代》将生活的日常性摆放在了我们的面前。这种日常性放弃了奇观化叙事的冲击感,转而以如涓流般流淌的时间感呈现出日常生活的诡谲魅力。借此,影片也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桎梏,拥有影响世界的魔力。



在这十二年的光阴荏苒中,少年用的手机逐渐换到了iPhone,美国总统也换到了奥巴马,梅森爸爸开的车也越来越高级。影片中有个细节,梅森的爸爸换了新车,梅森质问他怎么处理旧车,当得知旧车被卖掉之后,梅森显得很失望。一方面失望于爸爸的失信,另外则是对过去生活的无力感。很多评论指出影片缺乏共鸣,在“美国少年的时代”的指责中,实际上缺乏的是对影片深层次内容的理解,如果能够看到电影中所具备的生活本质的内容,那么这些由布兰妮、X-Box、哈利·波特等构成的成长史,实际上也具备了跨境旅行的文化可能性,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有一个特别而又身处于大的文化背景之下的少年时代。



独特的制作手法也带给《少年时代》与众不同,影片全部用35毫米胶片拍摄,在去除特技魅惑的同时,影片呈现出胶片的特有质感,噪点、虚焦让这部作品带上了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之美。而在整个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创作者们每年都会用几天的时间聚集在一起,分享过去一年每个人的生活感受,同时探讨电影中人物所要呈现的命运与生活,在演员们不着痕迹的表演之下,展现出一种虚构的真实。这种在一个大的前提与框架之下,创作者进而将生活实时呈现给观众的方式,显然就如同一幅成长的画像一样,平淡的画面里,却有着汹涌的力量。



《少年时代》尽管是一部讲述时间流逝的电影,但其力量的来源却是对当下和现在的把握。导演和演员们用手工业者般的虔诚,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精心的奉献,来雕琢《少年时代》这个艺术品。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创造性的提出艺术作品的“灵韵”,这是属于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只是当工业化来临之后,可以成批量复制的技术手段剥夺了艺术品的这种独特价值,那些被洗印出的照片、复制出的唱碟等等,都已经不再具有这种灵韵。



尽管这个略显绝对的论断已然不太适合我们当下这个时代,但就电影本身而言,《少年时代》的制作与呈现方式,却最大程度的赋予了影片自身一种“灵韵”,这份光环,不随影片的拷贝增多而降低,也不因无处不在的下载资源而损失,相反,在这样的一个传播过程中,《少年时代》传递了艺术工作者和电影观众对这份艺术品“灵韵”的尊重和膜拜,让我们得以在这个快餐化、爆米花化的电影环境中,还有机会得以感受时间赋予日常生活的魔力。


达达先生 2015-05-15 14:37:31

[新一篇] 柴靜《穹頂之下》揭露霧霾 點燃中國 呼喚人性的柔情

[舊一篇] 英國人眼中的“乾隆盛世”:一個停滯的帝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