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将《圣经》中的故事拍摄成史诗级的电影,存在很大难度,因为牵扯的方面过多,很难取巧,唯有靠实力。不过,一旦拍好,获得的赞誉也超出寻常,像拍摄于1956年的《十诫》,历经半个世纪,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而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出埃及记》,未映先热,已经吸引了足够的关注。由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与罗素·克劳合作的《诺亚方舟:创世之旅》显然也具有这种话题性。
在人类繁衍的过程中,有关大洪水的记忆在各处文化中都有不同的体现。在中国文化中,大禹治水与女娲补天的传说都与洪水息息相关。在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玛雅等文明中,也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在这诸多的传说中,最为世人所知的,当是《圣经·创世记》第6至8章的记载。该书文学化地讲述了史前文明中与大洪水有关的故事,并因诺亚方舟而传世。
按照《圣经》的说法,鉴于人类在地上作恶,上帝决心要毁灭这个世界的文明。上帝命令义人诺亚建造一个巨型的方舟,把世上每一种生物都留下至少一对,放入方舟里。这只方舟长130米,宽22米,高13米,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都有一间间隔开的小舱房。然后天上降下暴雨,使水位不断上升。大水涌来,把地上一切的生物都消灭掉,唯有在诺亚方舟里的得以保存。
这个是《圣经》留下的故事框架,而达伦阿·罗诺夫斯基作为个性导演,他在《诺亚方舟:创世之旅》中的改编,明显加入了许多个人想法,不仅拓宽了人物的背景,还强化了人物之间的冲突,更重要的是他加入了现代化的元素,加入了对于工业文明的深层思考,以及对人性的哲学思考。
造物主在伊甸园里创造了亚当与夏娃,并给与他们以自由意志。但亚当与夏娃却受到了蛇的诱惑,偷食了智慧树上的禁果,于是被逐出了伊甸园,成为了人类之祖。偷食禁果也被引申为人类原罪及一切罪恶的起源。亚当与夏娃先后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该隐、亚伯、塞特。其中该隐由于嫉妒亚伯,将其杀害。弑兄之罪使得该隐被驱逐,之后亚当与夏娃又生下了塞特,以承担人类繁衍的责任。
在《诺亚方舟:创世之旅》中,该隐尽管被驱逐,却并没有消亡,而是作为人类的一支生产了下来。而且,由于该隐年长,后代势力也更大,他所代表的一脉生产能力更高,代表了发达的工业文明,对地球资源采取掠夺式扩张,而且迅速达到了城市文明。工业与城市的不断扩张,加上该隐弑兄的罪恶在先,其后世在传承上历代都不断上演着同类之间的争夺与厮杀。而塞特一脉的传承,则更多有一种道家文明的意味,对大自然不做过多的掠取,人与环境和平相处。这种相处的结果也使得塞特一脉的发展相对较慢,一直过着半原始的生活,直到诺亚一代。
该隐所代表的人类血腥的扩张,终于引起造物主的愤怒,以至于下决心要将地球文明进行重新洗牌,推到一切再重头来过。鉴于此,上帝选择了诺亚,让他去打造一个方舟,以拯救该拯救的生命,同时泯灭那些过度贪婪的人类。
而罗素·克劳饰演的诺亚,秉承上帝的旨意,一心打造方舟。同时,他知道这个任务的核心是毁灭人类,保护地球。这就意味着在完成保护地球的过程中,包括他与他的一家也将要死去,他的幼子也将成为最后之人。但是,他发现自己的养女与儿子之间感情有了结果,并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孩,意味这人类又将繁衍。上帝的旨意是让人类全面灭亡,诺亚既然秉持了上帝旨意,他究竟该怎么办?诺亚原本打算,如果生下来的是儿子,就让他去做地球上的最后之人,如果是女儿,就会马上杀死。但当双胞胎女儿被生下之后,诺亚举起了刀,却迟迟无法下手。面临如此艰难的抉择,其实导演将电影的的意蕴,深刻反映着现在的人类,人们可以大公无私的惩恶锄奸,当面对是自己的亲人能做到大公无私吗?人性的抉择面前,纵使大公无私的诺亚,也抵不过内心情感的冲突。诺亚选择了放弃,选择了再给人类一次机会。
就此,电影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它首先反思了工业化生产与城市文明对人类自身属性的泯灭,人类需要返璞归真,重归自然。但仅停留在这一主题上的话,又沦为了过度环保,陷入极端主义的窠臼。而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没有停留在那里,而是进一步去谈论人性的主题。诺亚举刀而不落的抉择,他内心的纠结,又体现了透露出地球总有一天会被贪婪的人类毁灭,如果人类没有欲望而是充满爱,这世界依然有救。爱与慈悲就此点亮了电影的主题。
正如电影中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辜负了造物主的人,面对人类的种种不堪,唯有爱唯有慈悲,才能使人类继续生产下去。造物主已经给了我们考验,也给出了警告。如果不知道珍惜,真的灭世,就还会有到来的一天。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就此将一个前现代的传说故事,完美地与后现代的话题糅合在了一起,使当初的创世之旅不仅具有了戏剧的一面,也有了启示录的一面。可能在史诗与大气上,略输一筹,但探讨的勇气却值得赞赏。
邑人 2014-10-03 11:43:2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