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中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早在1978年3月,吕叔湘先生就指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少、 慢、差、费的问题,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十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活跃,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却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一方面,我们不断地宣布一个又一个语文教改实验的成功,宣称它们对语文教学的惊人的‘突破’,它们对全国语文教学的巨大影响,它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丰硕成果;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语文教学年复一年少慢差费。 ”(注:引自毕磨书《语言文化教育:语文学科应有的个性》,(见《语文学习》97.9)。)总之,直至目前,我国“语文教学的总体面貌并无多大改观”。 (注:引自王序良《深化改革的思考》(见《中学语文教学》94. 7)。)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中学语文教学也是这样。中学语文教学有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事实:同一篇课文,张老师上两个课时,李老师上三个课时;而学了三个课时的学生,不见得就比只学了两个课时的学生学到的东西多。与数理化学科相比较,“别的学科少上几节课就感到缺少了好多东西,不补上是不行的。语文课却没关系,缺一个月课,也不显山露水。”(注:引自顾德希《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 (见《中学语文教学》97.7)。)原因何在? 这是由于语文教学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所致。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必要探讨和研究其特殊性。只有驾驭了这个特殊性,语文教学才有可能达到“教无定法”,殊途同归的目的。
  中学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较有些什么特殊性呢?大致说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语文学科是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内容上来说,课文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道德的、历史的、自然科学的等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泛而言之,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大至宇宙,细至核舟,色罗万象;从知识上来说,拼音、文字、词汇、语法、标点、修辞、逻辑、文体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无所不有;从能力上来说,从阅读到理解,从吸收到表达,读、写、听、说各个方面,应有尽有。总之,“综合性强,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它担负着思想教育、语文教育、文学教育、文化教育、能力教育等多重任务。”与数理化等学科相比较,“任何一门学科,大约无不具有综合性。但作为一堂课来说,别的学科却并非都具有那么强的综合性。”(注:引自顾德希《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 (见《中学语文教学》97.7)。)
  由于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注重研究其整体性。首先,教师心目中要有教学所要求达到的整体目标。没有整体目标的教学,那是盲目的教学,也不可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整体目标明确了,我们才能够把握住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个整体目标,要求我们要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去审视和把握整个中学阶段自己所教的课程的内容,即整个中学阶段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各个年级每一册课本要教给学生哪些东西,需要进行哪些训练,培养哪些能力,达到什么目标,谁先谁后,要了然于胸。其次,教师要把握好每一堂课的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我们教师每上一堂课,都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注意到它们之间知识的衔接、巩固和提高。“一堂语文课,到底有哪些语文知识是非讲给学生不可的?到底该让学生练习点什么?好多翻来覆去讲和练的东西究竟有没有必要?”(注:引自顾德希《对年轻朋友的热切期盼》, (见《中学语文教学》97.7)。)这些, 教师在上每一堂课之前,都必须在心目中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到了教学的整体性,我们的教学就可以居高临下,任意驰骋,教学就能够游刃有余。否则,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各篇课文各节课的教学缺乏一定的联系,“到哪团坡唱哪首歌”,这种教学肯定是不足取的。
      第二、语文教学具有知识的重复性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各种文体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学生小学在学,初中在学,高中还在学,语文教学具有知识的重复性。数理化学科,各章节之间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教学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阶梯性很强。相比之下,语文教学就缺少一定的阶梯性,这也就是造成语文教学“缺一个月课,也不显山露水”的原因。然而语文教学的重复性的知识,它们在形式上是重复的,但在内容上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地扩展知识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语文学科各部分的知识之间,也不是没有一定的相关联系。
  因此,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研究教学的阶梯性。由于语文学科的知识教学是重复的,造成了语文学科没有明显的阶梯性,但是不等于没有阶梯性可循。首先,根据学生各年级应该掌握的知识的层次,把握教学的整体阶梯性。教师的授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就是一种阶梯。其次,根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它们相互关联之处,恰当地进行组织教学,营造一定的阶梯性。第三,找出各知识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所在,进行组织教学,也可以形成一定的螺旋式的阶梯。总之,中学语文教学应该让它形成一个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能力较低到能力较高的过程,让学生感到每堂课都在学习新的知识,或者学到了新的方法,能力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不至于感到这堂课是可有可无。
      第三、语文教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语文学科综合性的内容、知识,在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中都应该讲,都可以讲,但又不可能都讲,也讲不了,教师的教学只能选择其中某些知识点来进行讲析,灵活性很强。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教学,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知识重点与难点;即使是相同的重点与难点,不同的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和训练过程也会大相径庭。读、写、听、说各个方面的能力,“涉及知识、技能、方法、思维等各种因素,而且存在着因时、因地、因人(作者、读者、教师、学生)制宜的极大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注:引自顾德希《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 (见《中学语文教学》97.7)。)语文教学不可能像数理化学科那样, 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和教学的目标都是很明确的。
  根据语文教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的特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首先,我们要注意研究语文教学的“度”。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的度的,中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由于语文教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度。在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一堂课能否把握住讲授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太广太深太难,学生会接受不了;没有一定的广深难度,教学就会达不到目的。比如,很多教师都提倡“精讲多练”,那么,这个“精”精到什么程度,这个“练”练到多少数量,灵活性就很大。这个“度”,应该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以学生在中学各个阶段应该掌握到的知识和达到的能力为一定的度。那种“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决称不上“精讲多练”,因为它已经失掉了“度”这个标准。
  其次,注重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我们说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并不排除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相辅相成的,是互不抵触的。因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往往是在教学起主导作用的启发诱导下才能正确地发挥出来。我们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相同基础知识和相同素质不同班级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师的教学下,最后取得的成绩是截然不同的。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因为:首先,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时间如何分割,是以讲为主,还是以练为主;是以读为主,还是以写为主,等等,这些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导。其次,一篇课文采用什么教法,是导读法,还是讲读法;是评点法,还是诵读法,等等,也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导。第三,一篇课文,综合性知识那么强,选择哪些内容讲授,讲授哪些重点和难点,哪些东西学生已经掌握了,要少讲,哪些东西虽然已经讲过了,但是学生尚未完全掌握,还须多讲;安排哪些基础训练,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等等,这些也完全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可见,语文教学能否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第四、语文教学具有思维的创造性
  中学语文教学是为了通过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的目的。而读、写、听、说的教学过程,不象数理化学科那样用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去完成,只能得出唯一的答案;即使是历史学科,史实和时间也是不变的。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在不同的学生的脑子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林妹妹,在不同的学生的心目中也会是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可能整齐划一。而同一个材料或同一道作文题,学生写起来,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语文教学的这种创造性思维,也是其他学科教学所不及的。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语文教学具有创造性的特点,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是要求学生去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或有所创造,只要是学生的思维在前一次的思维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即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教给他们锻炼创造性思维的一些方法,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一般说来,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一,通过观察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事物的前提,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对事物作深入、细致的观察,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点。其二,通过质疑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科学的创造发明无一不是从质疑开始,以解疑入手的。而从有疑到创新,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也常说“学贵疑”。教师应该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要教会学生学疑结合,才会发现问题,有所创新,得到进步。其三,通过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想象是人们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的加工,建立新的表象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产生疑问,而疑问要创造性地解决,还要借助想象。中学生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如果教师不注意加以培养,就会阻碍他们的想象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一个中学生知识领域的天地广阔了,他的想象能力就会丰富起来,创造性的能力也就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其四,通过思维自身的培养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思维是一块璞玉,需要加以雕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原原本本沿着原发现的过程进行,而是对同一事物从多角度、从不同结构形式、多个层面去探索思维方法。要鼓励学生敢于争辩,各抒己见,甚至标新立异,但又不是钻牛角尖。
      第五、语文教学具有语言文化教育性
  中学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自身特点,就是语言文化教育性。五、六十年代,中学语文教学出现“文”“道”之争,后来出现“工具”说。“工具”说一直影响到目前的语文教学。诚然,语文学科有很强的工具性,但是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化教育,这才应当是语文学科的本来面目”。(注:引自毕磨书《语言文化教育:语文学科应有的个性》,(见《语文学习》97.9)。)因为语文课本是由一篇篇有血有肉的课文组成,每一篇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没有语言文化教育内涵的课文是没有的。因此,一方面语言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一方面文化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语言文化教育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最宝贵的财富。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无法离开语文教学。离开了语言文化教育,也就谈不上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这是不容置辩的事实。近年来,有的老师针对“工具”说仅从形式上看问题,不能全面反映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说。“但人文性是一个内涵相当宽泛的名词。就中学各个学科说,不仅语文、政治、历史等文科有人文性,而且数学等自然学科也有人文性,它们并不是纯技能的。科学求真、求实,本身就具有文化价值。 ”因此,我们认为还是提语言文化教育性为好。
  由于语文教学具有语言文化教育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双重任务,即语文教学既是语言教育,又是文化教育,不可能教成单纯的工具课。在我们的身边,不识字,语言文化素质不高的人常见,而有知识,语言文化素质不高的人也并不鲜见。那些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经常发生在一些“文化人”身上,就是语言文化素质不高的佐证。原因之一,就是近年来“应试教育”只注重传授知识(工具),而忽略了语言文化素质教育造成的。因此,中学语文教学除了要教给学生必须的读、写、听、说的知识外,还要借助语文课文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思想,教给他们如何爱国,如何遵纪守法,如何为人处世,怎样辨别是非曲直,培养他们良好的文化素质。其次,语文教学又是审美教育。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一个中学生,当他有了一定的语言文化素质,会反过来百倍地投入学习,使语文能力百尺竿头更进一尺。同时,也只有注意到了传授知识与培养文化素质相结合,才能体现出语文教学既教书又育人的特点出来。
      第六、语文教学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一个小孩,从他呀呀学语开始,便已在学习语言。有的人,虽然从未进过学堂门,也会说《三国》道《水浒》,而且他们的话语不一定就不生动感人。这是他们从小就向社会学习的结果。但是这种学习是不全面、不系统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便是教给学生全面的系统的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教给他们读、写、听、说的有效的方法。然而,一个中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是十分有限的,还须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和报纸杂志,向社会广泛学习,才能有效地扩大知识面。语文学科不像数理化学科那样,主要是从书本上就可以学到比较全面的知识。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语文教学的社会性,注重教学的启发诱导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教给他们提高语文能力的办法。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又说,教是为了不教。在这里叶老强调了教学的社会性和启发诱导的作用。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与不够重视语文教学的社会性不能说没有一定关系。据有关方面调查,一个中学生高中毕业了,没有看过《三国演义》和《水浒》的已不是少数。一个中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六年间,如果教师不能恰当地引导他们读读《诗经》、先秦诸子、屈原、司马迁的一些诗文,不背诵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不看看四部古典名着,不熟悉鲁迅、郭沫若和毛泽东诗词,不浏览一定量的诗文,就难以谈上提高语文能力,难以谈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总之,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只要抓住了事物的特殊性,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探索和研究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以及围绕这个特殊性去进行教学,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些特殊性,我们的教学就有可能达到“教无定法”、殊途同归的目的,要大面积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不是完全没有这个可能。
黔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都匀58~61G31中学语文教学莫如彪19981998作者单位 三都民族中学 作者:黔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都匀58~61G31中学语文教学莫如彪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2:00:41

[新一篇] 試論魯迅的文化性格及其越文化印痕

[舊一篇] 誠信道德與民族精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