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3)03-004-0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江泽民同志这个精辟论断,不仅坚持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思想路线,而且还把“与时俱进”的精神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度,深刻地揭示了与时俱进的学说精髓和哲学内涵,由此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哲学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新的原则、新的方法和新的思想武器。
      一、“与时俱进”,一个古老而崭新的哲学命题
  “与时俱进”一词,渊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从词义上看,“与时俱进”源于《易经》的“与时偕行”。《易经》的“易卦”中有这样一段话:“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意思是说,给人民大众带来利益,就像高天降下雨露,大地滋生万物,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如果抓关键,就是随时令前进,把握时机施行。从义理上看,“与时俱进”来源于我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的博大精深的时变思想,即因时而变,根据具体的客观情况而改变一定的思想和行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传·系辞下》)“与时偕行”的“时”讲的就是时机或时代,也是儒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指客观事物的现实状态,认为它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动的,不是僵死的,所以与“时”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的哲学家韩非子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进化发展的过程,“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战国时期的哲学家管子主张,“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管子·正世》)从古代各派哲学家的时变思想中可以看出,“与时俱进”作为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是指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和发展之中,每一种认识,每一种理论都要因时而变,只有在“时”中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才是唯一正确的致思取向。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科学论断。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强调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用“与时俱进”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将“与时俱进”的精神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并赋予“与时俱进”崭新的哲学内涵,第一次写进党的思想路线,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与哲学世界观,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与时俱进”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内涵和思维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必须随时代变化而发展,才能永远葆有强大的生命力。共产党人要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必须使党的理论、党的建设、党的事业与时俱进,而且要善于把握时机,既要反对超越时代的空想主义,也要反对落后于时代的教条主义。要永远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在新世纪的开端,我们正处在一个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紧要关头。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既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又强调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错误。江泽民同志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在新世纪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二、“与时俱进”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与时俱进就其哲学内涵上讲,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时空观以及条件论的最直观、通俗和生动的抽象和概括,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态度,积极的探索和进取精神。
  1.与时俱进反映了唯物辩证法批判的革命本性。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的认识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的认识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要使认识成为真理,就要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也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这段论述精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丰富内涵和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历来反对用僵化的教条主义对待历史和生活实践。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只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明确指出,唯物主义要根据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不仅以严格的批判态度对待各种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思想,反对各种曲解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扞卫自身的科学性和纯洁性;同时,它也以严格的批判态度对待自己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这种严格的批判精神,保持其理论的科学性、纯洁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辩证观点。因为,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就是唯物辩证法的革命的批判的过程。只要坚持与时俱进,就必然要用革命和批判的精神反对理论上的教条和实践上的固步自封。批判就是辩证的否定,自我批判就是辩证的自我否定。这种否定既包括对以前错误的或不能适应实践发展的理论和认识的公然放弃,也包括对不太完善和成熟的思想和学说的修正和补充。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通过自我批判和否定,都必将实现理论自身与时俱进的发展。这种革命性和批判性所体现的方法论,正是与时俱进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根本要求。
  2.与时俱进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性和能动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本质特征。因此,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理论。它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又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使自己不断经受检验,获得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力量源泉之所在。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这样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所以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才有列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诞生,才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丝毫未因实践的发展而停滞不前,反而更加生机勃勃,不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关于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文中作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由此可见,与时俱进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在指导实践中发展的,在接受实践检验中完善的,都是共产党人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产物。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3.与时俱进反映了一切以时间、空间、条件为转移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中,与时俱进包含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因素:一是时间因素。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理、观点,是反映特定时代的特定情况和内容的,因此,人们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和发展它们。毛泽东同志指出:“客观实际是错综复杂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的头脑、思想对客观实际的反映,这是一个由不完全到更完全,不很明确到更明确、不深入到更深入的发展变化过程”。[2]邓小平同志则指出:“就拿我个人来说,看法经常改变。毛泽东、周总理也是这样。因为世界事务、实践在变化,问题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既然总是在变化、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总得要适应这个变化。”[3]在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显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应有之义。二是空间因素。与时俱进,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要从当地的客观实际出发,要因地而异。早在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在为《共产党宣言》所写德文版序言中,在明确肯定“《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又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应用,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4]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离开本国特点去硬搬外国的东西,这条普遍真理就不能实现”。[5]江泽民同志则指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6]这个方面的一个成功的典型,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不同于欧洲革命道路的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用与十月革命不同的方式去走十月革命道路的实例。三是条件因素。就条件方面的因素而言,与时俱进,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某些原理的实用性、有效性,要依具体的条件为转移,就是说,当某个具体的原理所反映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就必须用反映新的条件的新的结论,来取代反映以前的条件的过时的结论。随着条件的改变而相应地用反映新条件的新原理去取代反映旧条件的旧原理的典型范例,是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马克思主义认为,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阶级斗争一直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但是,这个原理的使用要以阶级本身还没有消灭、社会主义还没取得胜利为条件。所以,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就随之而发生变化,要是无视这个条件变化,而继续坚持使用于过去条件的旧的原理和方针,就会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三、“与时俱进”的实质是理论创新
  关于“与时俱进”的实质,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以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即,党的全部理论工作中,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提高创造性。也就是说,与时俱进,是自觉把握“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相统一的一种思想境界,是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理论品格。与时俱进的实质要求理论创新,这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今时代决定民族命运的生命线。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青春的源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要与时俱进,要发展,就必须创新。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命力。
  什么是创新呢?马克思主义认为,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用哲学语言来说,创新过程是人们运用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事物从无到有,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创造过程。创新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文化创新,乃至更多方面的全面创新,但决定性是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先导,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是推动其他创新的强大力量。要使党和国家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则一切新的发展都无从谈起。如果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创新,中国革命就不能胜利;没有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没有“三个代表”的理论创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就难以实现。
  作为一个哲学命题,与时俱进是指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体,在对待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中,所呈现的精神状态和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与时俱进”,是说一种思想理论必须与时代共同进步,即符合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才能保持其生命力。与时俱进作为一种认识和实践理念,既包含着对客观世界内在本质规律的认知,亦包含着人对自身价值使命的确认,其核心则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驾驭和把握。由此可见,与时俱进,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还是一种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与时俱进的,总是具有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理论的宝贵品质。同时,也只有采取这种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才能使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实践和各门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天府新论成都4~6B1哲学原理刘道明20032003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与时俱进”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度,深刻地揭示了“与时俱进”的学说精髓和哲学内涵,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哲学基础。本文从“一个古老而崭新的哲学命题”、“丰富的哲学内涵”、“实质是理论创新”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与时俱进/哲学内涵/理论创新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成都 610081 作者:天府新论成都4~6B1哲学原理刘道明20032003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与时俱进”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度,深刻地揭示了“与时俱进”的学说精髓和哲学内涵,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哲学基础。本文从“一个古老而崭新的哲学命题”、“丰富的哲学内涵”、“实质是理论创新”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与时俱进/哲学内涵/理论创新

网载 2013-09-10 22:00:28

[新一篇] 試用協同學理論研究圖書情報系統的演化

[舊一篇] 試論中介及其哲學意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