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需要与生态产业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生态需要是人的最重要的需要
  生态需要,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消费需要。我曾经提出:“人们的消费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还应包括生态需要在内”,“生态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对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具有极端重要性”①。人是社会的主体,不仅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经常受到自然界的赐与,避免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恩格斯早就提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并举了米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乱砍森林而受到自然界惩罚的事例,提出要“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反对“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②。生态需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但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情况,愈益严重,生态需要遭受严重的威胁,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及人的生存。这正说明了生态需要的极端重要性。
  还应该看到,人们的消费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发展的。不仅要求满足生存需要,而且要满足享受和发展需要。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这才是社会生产的目的。生态需要,不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需要,也是很重要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使人享受大自然的丰厚赐予,能开拓人的胸怀,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能启迪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智力、体力,大大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马克思在谈到未来社会时指出:“……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③又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④人们能“合理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使生态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正反映了“人类本性”,反映“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反映“人的复归”。不仅反映消费层次、消费质量的提高,也反映社会文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长期以来,在经济学中不研究生态问题,不研究人的生态需要,认为这是自然科学的问题,这是有失偏颇的。我们认为,经济学应该研究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研究人的消费需要、特别是生态需要。应该研究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如何发展生态产业,以便在更大空间提高满足消费需要的水平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我们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当代生态需要的危机
  工业社会,实质上是高熵社会。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早就指出:“清洁的空气和水已越来越成为稀缺的物品。”在工业社会,人们采取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根据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的第五届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提供的信息:全世界每年生产的垃圾约1000多亿吨。其中美国一年就产出生活垃圾2亿多吨,工业垃圾22亿多吨,每人平均生产800公斤垃圾,美国每年向外倾销危险废料200万吨以上。大气污染加剧、酸雨范围扩大,欧洲、北美和我国已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不仅空气污染,水污染也很严重:据有人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使55000亿立方米淡水资源受到污染,造成饮水出现很大危机。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严重缺水的国家达43个,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一半。全世界有20多亿人缺乏清洁水,发展中国家有3/4的农村人口和1/5的城市人口“常年不能获得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噪音污染也很严重。城市噪音不仅使人的精神受到干扰,而且破坏人的心血管系统、胃肠系统、内分泌系统,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沙漠化和森林锐减现象日益严重。据联合国环境署的材料:全世界受沙漠化影响和危害的土地已达36亿公顷,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4,而且还在不断蔓延;迄今遭受沙漠化危害的人数,已占世界总人口的1/6左右。多年来,还出现绿色危机,致使森林锐减。全球曾有76亿公顷森林,到19世纪降为55亿公顷,而目前全世界仅有森林28亿公顷。全球每年造林量只相当于毁林量的1/10左右。这不仅造成水土流失,也大大影响生态环境。
  我国环境污染也很严重:每年排放废水350多亿吨,排放废气59500多亿立方米,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4760多万吨,垃圾围城现象严重,“白色污染”问题突出。水土流失面积达15000万公顷,受沙漠化威胁的土地3300万公顷,草原退化面积每年达130万公顷,每年减少耕地500万亩。我国水污染也很严重,很多河流、湖泊的水已变质。全国430多个“建制市”,缺水城市达188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40多个。
  综观全球,随着工业的大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正如1991年8月《中国环境报》发表的一首小诗中所描述的:“烟囱擎天而立,大树倒地而泣,高楼冲天而起,绿地凄然而逝。刀斧的痕迹日深一日,地球的表面斑驳陆离。”
  由于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夺去一些人的生命。如1930年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1948年美国的“多洛拉烟雾事件”、美国40年代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英国5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日本的“四日市哮喘事件”等,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7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有900多万人,因饮用污水引起疾病或因缺水而死亡。据生态保护组织材料,意大利每年死于癌症的人中,有250~500人的死因与环境污染有关。环境污染还会导致人种退化:1993年丹麦学者指出,怀孕期间生活在受有害化学物质严重污染的环境里的妇女,生下来的男孩将来产生的精子很少;1985年美国报道男子产生正常精子数量越来越少的消息;1996年法国报纸报道,环境污染降低了妇女生育能力,不育妇女的数量在不断增加;1996年俄罗斯《劳动报》说:人类在退化,出生的婴儿中完全健康的不到20%,能生育完全健康的后代的妇女也不到20%⑤。
  要满足生态需要,除大力治理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外,还必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开拓生态消费品。前不久,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发展生态消费,开拓生态消费品,这就要发展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其他生态产业,形成生态化产业体系”,“建立全国性的绿色产品开发体系和销售网络,发展绿色市场,更好地满足生态需要”。⑥下面就这些问题作些探索。
      三、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发展生态产业,满足生态需要
  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持环境放到首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前不久,江泽民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的讲话中又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现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1994年我国政府也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提出了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落实到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规划之中。
  这里有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人认为:“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应是制定和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是很必要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但这是否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呢?如果这样,和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单纯追求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战略又有什么区别呢?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表现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使三者紧密结合,协调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内容确定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环境基础”。这就找到一条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协调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单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决不可能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甚至可能回到老路上去。
  和这相联系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落脚点在于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包括生态需要在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英国着名经济学家P·伊金斯在其主编的《生存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发展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整体的文化的过程”,“是人类整体的发展”。⑦1981年法国着名经济家佩鲁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提出一份名为“新发展观”的报告,明确提出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社会——人,是社会——人的需要,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和精神的需要,它的发展应与人的智力、体力的发展相一致。1994年3月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并呼吁“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无法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推进适当的政策,包括与人口有关的政策,以便满足当代的需要而又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1995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宣言》和《行动纲领》,提出社会发展“以人为中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人民是从事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课题”(见《行动纲领》第8条、《宣言》第8条)。这里所说的“人类整体的发展”、“人的需要”、“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都牵涉到人的生态需要的问题,都牵涉到如何促进生态平衡、发展生态产业,更好地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的问题。因此,我们强调指出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发展生态产业,更好地满足生态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如何发展生态产业,满足生态需要
  现在,世界各国都大力开拓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产品。从食品、服装、用品、住宅以及汽车等,无一不有。美国现在市场上的绿色产品已占10%左右,德国已有绿色食品800多种,有统一的“绿色标志”。有些国家,以天然动植物作材料采取无污染方法进行加工,生产生态服装;有的国家以天然材料构筑生态住宅。我国近年来,生态产业也发展较快。如1992年就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开发中心,截至1997年10月止,全国共有绿色食品企业550个,开发出890个绿色食品产品,食物总量达400多万吨。最近,在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石家庄等城市已有绿色汽车上路,即用液化石油汽代替汽油作燃料,以减少大气污染。据有关部门规划:到本世纪末,全国将生产及改装液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汽车5000辆,10年内发展到20万辆。⑧最近,有些企业还推出无氟冰箱、无氟空调及其他生态产品。我国已制定了《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问题是如何具体落实。
  发展生态产业,首先要树立生态观念。我国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提出,“要改变观念,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必须持续协调发展的意识”,需要“一场全面的思想革命和观念的更新”。⑨必须扬弃传统的单纯发展经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牢固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观念。特别是生态产业,从设计到生产、流通、销售的全过程,都要贯串生态观念,强调生态效益,为建立“绿色经济”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旗帜。
  其次,要培育生态环境。人生活在生态环境之中,任何产品都是在一种生态环境之中进行生产和营销。因此,不仅要防治污染,而且要积极培育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最近二三十年来,很多国家,花很大的力气培育绿色环境。如新加坡从1967年开始从各方面培育绿色环境,实施花园城市计划,现在新加坡已成为一座处处绿意盎然的世界着名的花园城市。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要治理已污染的环境,而且要从源头上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比如治理环境污染有很多措施,但绿化是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个极其重要方面。要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大地,提高森林覆盖率,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这对于发展绿色产业,开拓绿色产品,是一项基础工程。
  第三,要建立一个“清洁生产”体系。必须建立一个低耗、高效、少污染或无污染的“清洁生产”体系。这就要选准产业。要考虑该产业的资源、能源,如何进行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要考虑废物的处理与循环利用,建立一个良性循环体系;要开发无废、少废、节能、节水的新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开展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的开发利用。这就要发展高科技,用高科技培育生态产业,建立“清洁生产”的完整体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例如,发展绿色食品(生态食品),不仅要求农作物种植、饲养及食品加工全过程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而且产品的主要原料产地,也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即没有工业的直接污染和污染源,符合绿色食品的大气标准、土壤标准、水质标准。
  第四,要向产业化、系列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开展基地建设,培育主导产品。有些生态产品如食品,应从初级产品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既要增加产品的花色品种,又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此外,有些产业、有些企业,还要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只有形成规模经济,才能更好地利用高科技。我国现在虽有“环保企业”4000余家,但90%以上是中小型乡镇企业,技术素质不高,总产值不到100亿元。因此,要逐步采取联合、兼并等方式,向集团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为了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政府还可适当采取倾斜政策,使其优先发展。由于生态产业是以高科技为依托,投入多,资金需要量大,成本高,价格也较高。因此,政府要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大力扶持。例如,增加对生态产业的投入,在财政支持上予以倾斜,在信贷方面给予优先,在税收方面适当予以减免,等等。
  第五,要发展“绿色市场”。发展生态产业,不止于发展生产企业,而且应该包括营销企业在内。搞产业化,要包括“绿色市场”在内。当代生态产业越来越发展,市场规模越来越宏大。早在1994年,世界生态产业市场规模达4080亿美元,1995年达5000亿美元,预计本世纪末可达6000亿美元。在德国,绿色产品占商品的30%,日本已评定的绿色产品已达2600种。除了建立全国性的“绿色产品”开发体系外,还要建立营销网络,使“绿色市场”不断扩大并使之规模化、法制化。我们有些生态产品发展了,但市场并没有扩大,还没有形成消费群体。以食品而言,现已有不少生产企业生产不少食品,但在食品商店中很少看到“绿色食品”,只有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几个大城市建立了少量的“绿色食品”销售网点。很多消费者还不知什么是“绿色食品”,不知道“绿色食品”是否真正可靠。加之,“绿色食品”的价格,比同类食品高15%~30%,很多人不愿买。因此,除了加强生态知识的宣传、降低“绿色食品”的价格外,还必须建立营销网络,疏通流通渠道,包括开拓国际市场。
  最后,发展生态产业,还必须有大批掌握高科技、具有生态知识的人。生态产品的生产者,需要高科技人才;经营者也需要高科技的知识。有些发达国家,“环保产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多,职工素质高于经济部门的平均水平。在加拿大,“环保产品”制造业的40%的人员和环境咨询业的70%的人员是工程师和科学家。因此,我们也必须大力培养与生态产业有关的科技人才,包括产品生产、流通、产品检测以及咨询服务等各方面的人才,以提高生态产业的总体水平。
  只有发展生态产业,开拓越来越多的生态产品,才能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⑩只有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生态平衡,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才能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解放”,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沙1~5F10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尹世杰19981998生态需要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消费需要,人们必须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使生态需要得到满足。而在后工业社会出现生态需要的危机,因此更要促进生态平衡,发展生态产业,以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我们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发展生态产业,反对单纯发展经济,忽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观点。要树立生态观念,培育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市场”,向产业化、系列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生态需要/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尹世杰 湖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教授,长沙,410081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沙1~5F10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尹世杰19981998生态需要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消费需要,人们必须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使生态需要得到满足。而在后工业社会出现生态需要的危机,因此更要促进生态平衡,发展生态产业,以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我们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发展生态产业,反对单纯发展经济,忽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观点。要树立生态观念,培育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市场”,向产业化、系列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生态需要/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

网载 2013-09-10 22:00:13

[新一篇] 論班級教育管理觀念的更新

[舊一篇] 論目的與手段的相互關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