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中分析地缘政治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内涵的演变,进一步探讨地缘政治思想在云南边贸发展战略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地缘政治学 起源 发展 演变 合理利用
地缘政治学(geopolitik)认为地理环境制约着国家的政治事件、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其核心就是认为国家是政治空间有机体,生存空间决定了政治行为,研究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地缘政治学就成为指导实际政治及国家道德的准绳。理论的支撑点是四点纲领(1)地缘政治学是关于环境制约政治现象的理论。(2)地缘政治学是建立在政治地理学的基础上,属理论地理学。(3)地缘政治学的范围决定于土地空间(Erdraume)的本质。(4)地缘政治学是理论、指针,引导实际政治,它要成为也必须成为国家地理学的准则。这个地缘政治理论是存在明显错误的,最突出的一点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因此极易为扩张主义所利用,但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确实对政治有影响,在分析许多国际政治行为中,是有独到之处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理论也需要发展,对这个理论要批判地继承、使之更符合实际,并正确地应用到我省边贸经济建设的指导工作中去。
一、古代的地缘政治思想
地缘政治学者一般认为,地缘政治学是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可实际上它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记录。
(1)地缘政治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由来久远。中国古代的地缘政治学者,虽然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但当时的决策者已从地缘政治角度进行方向选择,位置确定和地域分析等政治决策和实践活动。许多着作也专门探讨了地缘政治学的某些现象和问题。世界上最古老的,有着地缘政治学萌发意义的着作是春秋末期孙武所着的《孙子兵法》,全书共有十三篇,其中《九变》、《地形》、《九地》三篇都从地缘观点出发,评价空间对政治活动的影响和意义。孙武认为:地缘是分析、判断政治形势的基础。“在相持中,以江河为界,依险而守;在混战中,形成坚壁清野,自战为守”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地缘政治思想的萌芽。在《九地》篇中孙武就明确地写道“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圯地,有围地,有死地”九类,其中,孙武对“衢地”的定义和处理方针最接近后来地缘政治学的成长尖端论(Washstumspitzem)。成长尖端论认为:在国家扩张领土的前阶段,要在距本国比较远的地方建立根据地,获得势力支撑点。孙武则认为衢地是“诸候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也就是说:衢地一般不属于本国领土范围,而是在敌我双方和他国交界接壤的地区,事先占领,就可以得到全局的利益,使自己在未战之前,稳操胜卷。孙武在二千多年前就有这样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见解,至今仍有重大意义。其实,纵观当今各国争夺全球地缘战略要地的方法、手段等事例,是不难证实孙武关于衢地地缘政治思想上的正确性。《孙子兵法》中还有许多内容涉及到了地缘政治思想,但它们皆为描述地缘政治思想的一般现象,还没有专门形成地缘政治学理论,还只是地缘政治学描述着作的滥觞。另外,在中国历史上尤其应当提到的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东汉末年,群雄四起,战乱纷纷,诸葛亮依据地理形势和群雄割据的政治状况,从地缘政治思想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的地缘政治决策。先联合孙权,孤立曹操,造成三足鼎立,再夺占“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衢地——荆州,益州,以此两地形成成长的尖端——根据地,等待时机,从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总观上述,地缘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在中国起步虽晚,但地缘政治思想的萌芽却是历史悠久,其中《孙子兵法》代表了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的部分精华,而同一时期的西方却未能见与《孙子兵法》相媲美的专着。
(2)古代西方,地缘政治思想的发展紧密联系着军事战略学。古代西方,有些着作曾专门论述了地缘政治思想,象古希腊的希波革拉第(Hippocrates)在他所着的《论空气、水和地方》就用水源和气候两个地理要素来划分政治区域。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Strabo)在其着作《地理学》中提出:全球以大陆为着眼点,有人居住的地方可划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政治区域,并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的品性,最后导致不同的政治行为,他指出,欧洲大陆自然地理环境好,是“最能提高人类智力和社会地位的地区。”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也提出:理想的国度不可太小,也不可太大,以视线所及为限,地缘布局要依山川形势,以利军事、政治上的攻防。十八世纪,法国地理学家孟德斯鸠在他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也十分强调地理环境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他认为:气候,土地与海陆位置等地理条件不同会影响国家力量。气候宜人,土质优良的地区的人,不关心自己的自由,温顺、服从;气候逼人,土质低劣的地区的人,关心自己的自由,勇敢好战,岛屿地区的人比大陆地区的人更爱好自由。
以上这些观点虽然是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思想的萌芽,但它过分夸大了地理环境对国家政治力量的影响,有浓厚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色彩。真正系统地开始研究地理环境与政治现象关系的学者是近代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二、对近代地缘政治学的评价
拉采尔是地缘政治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观点是“国家有机体说”,“生存空间论。”此后马汉提出“海权论”,麦金德提出“陆权论”,其它提出“有机边疆论”、“成长尖端论”等等,这些观点都是西方近代地缘政治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其论点的核心与拉采尔的论点是一脉相承的。拉采尔在其着作《政治地理学》中,把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进化论概念应用到了国家的生存发展上,创立了“国家有机体论”和“生存空间论”。他把国家看成生物上有机体”,有诞生、成长、繁殖、而且成长有停滞、有时生病,达更高龄时要萎缩,最后达死亡。”一般认为将国家比喻作在一定空间中生存的有机体这种说法并无错误,在一定时期,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的一面,幅员辽阔的国家发展的地理条件好,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可以证明这一点,但问题在于地理条件并不是国家发展的决定因素,国家的生存发展主要是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战后领土狭小的日本的发展足可以证明社会发展规律对国家生存发展的制约作用。可以说“国家有机体论”和“生存空间论”有着正确的前提,但如果我们只对这种类比简单的望文生义,就容易导致错误的结论。拉采尔本人也认识到他理论的缺陷,生前曾一再强调他的这个理论仅仅是一种启发性的论说,但后来仍被德国纳粹党的地缘政治学者加以发挥和利用,认为强大的国家为了生存必须要扩张领土,当德国侵占别国时,是德国内部生长力的反映。这些理论成为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的借口和根据,因此,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期中地缘政治学的研究耻于被人们提及,一些学者为避嫌,把地缘政治学的研究都冠以“政治地理学”的名称。其实,尽管名称不同,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在内)对地缘政治学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毛泽东同志的根据地思想也体现了地缘政治思想,他认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存在地域不平衡的状态,这种特点使革命根据地的产生和出现有了可能性,毛泽东指出“革命的胜利总是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即中国革命战争有可能首先在反革命势力最薄弱的农村地区发展起来,并以农村为根据地向外扩展力量,取得全国革命胜利。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把创建游击战争的根据地思想提高到空前重要的地位,并认为根据地要选在地理环境好的平地,山地和河湖港汊等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八年抗战,在全国建立了拥有1亿人口,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的19个解放区根据地,为后来的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放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同志洞察了全国各地的形势,认为东北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又与苏联、朝鲜、蒙古接壤、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所以抢先在东北建立了根据地,形成了以山东、晋陕、东北为中心的“北三角”地缘政治形态,为夺取全国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毛泽东从地缘政治角度对根据地建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正确分析,已被实践所证明。其实,毛泽东同志关于建立根据地的思想就是地缘政治学中成长尖端论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而已,根据地也就是孙武所说的衢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斯皮克曼·琼斯等人出于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又重新大力提倡与发展了地缘政治思想,形成了现代地缘政治学。
三、现代地缘政治学的演变
现代地缘政治学在使用“地缘政治”这一概念时,其内涵与法西斯德国所指的“地缘政治”也有所不同。中心理论不再围绕国土大小,疆界扩张等低级阶段了,而是围绕着资源、文化、经济等几个中心论点了。其论据有两点:首先,当代世界军事上的紧张局势已得到缓解,世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各国之间以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为特征。发达国家需要从发展中国家输入原料、燃料、人才、劳力等,不发达国家需要从发达国家输入资金、技术、设备、管理手段等。这样就导致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影响,其中,某些国家就有了以经济手段去实现政治目的的机会,结果是各国之间的国界已不再是防止势力渗透的可靠屏障线,也没有一个国家能成为地缘上的封闭地,无论它的“生存空间”有多大,它也不一定能自给自足,供求平衡,而是需要与各国建立互通有无的关系。其次,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地缘优势对于国家安全的传统观念已被打破,诸如核弹头、洲际导弹、航空母舰的发明已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再能因为自己的地理优势而置身于被打击的可能之外。所以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地缘政治学的研究重点已发生了转向,它不再强调形式上的国土,边疆扩张,而着重于资源、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了。实际上,也是从另一侧面理解发展了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说”,国家仍喻为有机体,它的生存发展不再依靠领土扩张而是建立在资源的基础上,为了解决资源问题,必须通过经济手段去占领全球的资源基地。这样使得地缘政治学的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化、综合化。西方学者甚至用“地缘政治学的绿化”、“绿色的地缘政治学”来形容它的演变。当今世界正确应用现代地缘政治思想去指导国家政策的代表应该首推日本。日本地处亚洲东部,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弓形岛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纳粹地缘政治思想指导,先后推行过向西征服整个亚洲的大陆政策和向南征服西南太平洋诸岛的海洋政策,对外进行领土扩张。战败后国际政治形势对日本不利,加之本国国土狭小,面积仅37.8万平方公里,而边境线却长达3万公里,东西宽不足300公里,纵深横浅,易遭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登陆入侵,且人口、工业高度集中,经受不住战争的破坏,地缘政治不利因素多,日本就充分利用现代地缘政治思想来指导防务政策。提出“无核三原则”(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但事实上,日本完全有能力生产核武器,它如果每年用1000亿日元生产核武器,两年内便能成为一个拥有50枚2万吨级原子弹的国家。日本之所以主动提出“无核三原则”是因为它充分理解了现代地缘政治学的内涵,用它指导国家政策更符合日本地缘政治利益。且同时,日本又提出“技术立国”的政策,想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它以前通过国土扩张手段所不能达到的目的。最近几年,美国地缘政治学研究又出现了一种“软边疆”的说法,它的着重点也是想从经济、文化、资源等方面统一全球,而不再关心表面的疆界扩张。像美国前段时间推行的“和平演变”政策,实质上也是想从文化思想方面达到其地缘政治目的。其实,现代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内容,也从侧面反映了孙武的一个地缘政治思想“上兵之策,伐之以谋。下兵之策,伐之以焦。”
综上所述,现代地缘政治学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反过来,在实践中现代地缘政治学的指导作用也日趋明显。
四、现代地缘政治思想在云南边贸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现代地缘政治学界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命题:“控制中南半岛的国家将控制东南亚。”东南亚位于东经93°~141.5°,北纬24°~南纬10°之间,陆地面积约448万平方公里,包括十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菲律宾)。其中,中南半岛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处于连接亚洲与大洋洲,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长800公里,最窄处约40公里的马六甲海峡是东西方海运必经之道,地缘政治优势十分明显,故此,围绕着中南半岛诸战略要点的归属问题,历史上多次发生了战争。近年来,国际形势迅速变化,军事对峙日益淡化,政治上逐渐稳定,经济上加强合作,我省所毗邻的东南亚地区成为了一个拥有1500亿美元商品交换能力的大市场,且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未来世界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东南亚的地位将更加重要。所以,东南亚诸国都试图运用“软边疆”这个新地缘政治思想来指导它的经济决策,通过经济,文化渗透来逐鹿东南亚的控制权。泰国政府九十年代就曾积极推行“黄金半岛”计划,“设法实现把东南亚变成繁荣的黄金半岛的宏伟目标,给这个地区的人民带来和平和繁荣,使泰国成为其他国家依靠的中心。”云南是我国西南省份,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有8个地州,26个县市与缅甸、老挝、越南毗邻,其中滇缅1997公里,滇老710公里,滇越1353公里,边界上基本无天然屏障,村寨相接,山水相连,四季皆通,这样一种地理位置,不可避免地把我省推到了角逐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前沿,这是历史给予云南的一个有利时机。目前,东南亚各国对华关系的总趋势是进一步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各方在维持地区和平,发展民族经济上有着共同的利益。缅甸、越南、老挝已先后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等。面对多国竞争,如何正确运用现代地缘政治思想去指导我省边贸发展,是关系到云南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我省与邻国的经贸往来有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了,多民族跨境而居,具优越的地缘,亲缘关系。而且我省与中南半岛有4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山水相连。加之,东南亚各国都是新兴的国家,除新加坡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外,均属于“发展中国家”。各国与我国在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资源、产业的匹配上有着互补性,这些优势为今后我省与东南亚各国进一步友好合作,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云南在同周边邻国的角逐中也存在着不利。诸如:由科技水平所代表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经济基础弱,资金短缺,缺少到境外投资的主动参与能力;基础产业差,缺少现代化的外向型交通、通讯设施,信息不灵。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落后的经济,国家重要的陆上通道和落后的交通,通讯设施,这些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二十世纪给云南发展的机会不多了,我们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时机,在近两年内,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积极进行经济大调整。以改革为动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取消对贸易的限制措施。在国家投资不足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多种渠道的资金,增加金融支持。重视新技术开发,在出口产品中增加技术、资金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在此基础上,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坚持打开我省南门,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向亚太,推进对东南亚的开放,通过地缘经济影响地缘政治、积极参与角逐中南半岛,把云南变成我国重要的陆上通道,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
责任编辑:爱军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昆明011-015D0政治学吴映梅19951995 作者:云南教育学院学报昆明011-015D0政治学吴映梅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5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