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民族的复合
“中华民族”不是中国各民族相加之和的称谓,而是一个复合民族的称谓。它是指在中国版图这个共同区域里生息的各个民族在语言、经济、文化相互渗透、交融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复合民族。汉族是形成中华民族复合体的主体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一样是一个平等的复合成份。
中华民族的复合过程中,作为复合体成分的各民族既推动复合体的发展,又推动着各民族自身的发展。
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和部族。一般地说:华夏族的东方人称为“夷族”;活动在黑龙江流域东北的是满族的先民“肃慎”;在北方、西方的称为“狄族”、“戎族”,匈奴的祖先蒙古族的先民“薰鬻族”是强大的游牧文化部族;在南方的统称为“蛮族”,远至岭南以外还有创造海洋文明的“百越族”。藏族的先民活动于青藏高原。西南地区亦住有众多的部族。先秦时代,中华大地上活动的众多氏族、部族都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他们在不同程度上相互交往,相互融合,起始了中华民族的复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建制,废诸候,设郡县;统一驿道和度、量、衡,发展经济;统一文字,畅通政令,融合思想;北筑长城,南服岭南,形成了更大范围国土统一的局面,为中华民族的复合奠定了共同区域的基础。
两汉时期,中央政权先后两次派员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联合西北各民族,相互交往,发展经济、文化,中华民族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西汉初年,与民休息,兴修水利,农耕文化,已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生活。当时,在各民族交往中为了有所区别,汉王朝统治区域内的各族人民统称汉人,是为汉民族之始。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频频交往,相互交流,相互渗透,推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合。
封建经济和文化极盛的唐王朝,明智地协调了各民族的关系,与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唐王朝先后在黑龙江流域、塞北和西域建立了都护府,治理东北、西北各少数民族地区。为汉、藏两民族的交往的发展,唐王朝两次与吐蕃赞普“和亲”。唐王朝还册封“突厥可汗”、“南诏(云南)王”,推行“羁糜州县”、“以夷治夷”。这些政治策略,大大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渗透、融合,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复合。
在中国历史上,经过多次民族大迁徙,大交织,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两晋、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有7个民族,建立了23个政权, 其中北魏鲜卑族拓拨氏孝文帝曾下诏,要求鲜卑人按汉制改革习俗,说汉话、穿汉服、与汉人通婚。中原汉族则南下长江珠江流域,遍布江浙、两广,称为“客家”人。元朝、清朝,把蒙古族、满族的官员派往各地主政,官兵派在各地驻防,许多退役官兵也就地安居。这样的民族大交流,是中华民族复合进程的一个显着动态。
成吉斯汗统一蒙古各部,忽必烈统一中国,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皇太极入主中原,元、清两代扩大、巩固了中国的版图和中华民族的统一。这期间,蒙古族、满族为中华民族的复合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到清朝末期,复合的中华民族族体的基本形态已经大体形成了。
1911年,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满清朝廷,结束了封建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使用了象征五族共和的国旗——五色旗,这标志着复合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团结各民族人民共同奋斗;抗日战争中各族人民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团结一心,打击侵略者,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中,各民族、各阶层的人民结成民主统一战线,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复合的中华民族空前巩固。
新中国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各种方式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1984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一切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复合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接轨,给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华民族的复合体更加巩固。
二、复合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完整地具备了复合民族的构成因素。不仅族体内各民族相互复合,而且正同世界各民族相互融合。
自秦始皇以来,各民族经过2000多年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斗,开拓、巩固了中国疆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开辟了约1000万平方公里的共同区域。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国家之一,它的领土和整个欧州的面积差不多相等。……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
中华民族还有众多的海外侨胞,他们与居住地区和国家的人民共同劳动,建设家园。他们身在异邦,情缘中华。他们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交往直到了桥梁作用。中华民族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融合,族体内56个成员相互交织,相辅相成,既有各自民族的个性,又有复合族体的共性,相得益彰。
中华民族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今天已进入了现代化生产的阶段,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形成,并和国际大市场经济接轨。各民族的经济范围早已逾越了原单一民族的经济活动地缘,变革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全国形成为一个商品生产、市场经济的整体,并进入了国际大市场。这就是复合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经济生活特征。
政治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很大,对社会进步、民族衍进有强大的推进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体制,实施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复合的政策: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团结、平等、互助、繁荣的民族工作方针;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民族工作策略等等,必将推进和稳固中华民族的复合。
复合民族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格局。中华民族文化集儒学、佛学、道学、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诸元文化,各民族传统文化、近现代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高新科学技术之大成,兼容并蓄,去粗取精,形成当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形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复合民族,其文化也是多元的复合体。
语言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至今在一定程度上仍是民族的一种表现形式。复合民族的语言也是多元性的,但必有一种语言是主体语言,这是复合民族语言形态的特征。中华民族的主体语言是汉语,已为各民族接受。目前,中华民族除通用汉语外,许多民族亦使用本民族语言,在民族地区学校还进行寒行“双语”(汉语、本民族语)教学。
习俗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方面。复合民族在长期的交融中,对传统习俗的精华发扬,对落后习俗进行扬弃,继承了各民族共同接受,统一规范的传统习俗。比如中华民族的春节、端午节,狮舞、龙舞等。并且逐渐向国际化靠拢,如西服已为中华各民族效仿。当然,习俗也是多元化的,中华民族的各民族还流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节日、习惯、民风等等。
共同的心理素质、民族意识、民族心态,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复合民族联系族体的纽带。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是最强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各民族共同咏唱的《爱我中华》真实地写照了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情感、意志。各国华侨庆祝香港回归的热烈气氛,更是中华民族民族感情的洋溢。
三、中华民族的研究
1877年, 标志着民族学诞生的《古代社会》(美国摩尔根Mnofgeh)一书出版后45年,中国学者蔡元培撰写了《论民族学》(1926年),把民族学这一认识领域介绍到了中国,并在他主持的北京大学开设了人类学讲座,从人类学的角度,介绍了欧洲的民族学研究,初步涉及了中国的民族现象的观察。也是在蔡氏的积极倡导下,在北京创建了展示中华民族生态的中华民族博物馆,在中央研究院设立了民族陈列室。由此开启了中国民族学研究的先河。
基于对中国各民族关系的认识,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以伟大的民主主义政治家的气魄,创立了包括民族主义在内的“三民主义”。他主张实现“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结束满清贵族的封建统治,各民族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喊出了“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伟大口号。这一反帝、反封建、谋求国家民主、民族自由的革命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动着对中华民族认识的发展。
1920年,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以《原始社会于文字书契上之唯物反映》一文,第一次在中国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观点观察了民族问题,专论了中国原始社会及其民族。1923年,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蔡和森又在他译编的《社会近代史》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他们的论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初,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民众大联合》的檄文中,使用了“中华民族”的称谓。特别是1939年,毛泽东在他写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论着中,以“中华民族”为开宗明义的第一节的标题,明晰地昭示了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与中华民族这一特定的民族族体的关系。从民族学的比较研究中认定:“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世界上别的许多民族同样”,从民族发展史的考察认定:“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着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和有优秀历史遗产的民族。”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翻开了对中华民族认识史的一个崭新的篇章。
在如火如荼的八年抗战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儿女在抗御外侮,争取民族生存的斗争中,空前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民族的旗帜凝聚着中国版图上各民族优秀儿女的鲜血。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在维护民族生存的严酷斗争中,又一次地深化了。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下,中华民族中的各民族儿女盛况空前地、平等地团结起来,赢得了覆地翻天的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得到自觉发展的广阔天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分离的部分。”1984年5月31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先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这样,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识纳入了法制的轨道。
当前,需要民族学家在对各少数民族研究的基础上,全方位地从民族复合的角度,研究跨地域的经济、文化、推动着民族的发展的实际。应该把现实的称为民族研究的研究,从狭隘的只研究少数民族的小天地里解放出来,放眼现实的广阔的民族现象——民族复合的民族现象。
为了深入地研究中华民族的复合进程,必须进程专题研究作为复合的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从民族学的角度,从民族的复合、民族经济学、民族文化学等等的考察,研究汉民族。不研究汉民族的中国民族研究是不完善的。汉民族是中华民族复合体中一个具有平等地位的成员。
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中国现实的民族研究中,不应再用“民族”这个概念表述“少数民族”。“民族”的概念在当今中国的表述理应包括:少数民族、汉民族、中华民族这三个板块。
从民族学的视角研究中华民族是现实的、中华民族发展的紧迫需要。必须研究中华民族的发展、复合民族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的民族学研究摆脱理论落后于实际的贫困,使中国的民族学界从贫困的沉寂中跃上广阔的新天地,自立于世界民族学之林,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天府新论成都86~89A849民族研究许力心/冉景福19991999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开发区教委 作者:天府新论成都86~89A849民族研究许力心/冉景福19991999
网载 2013-09-10 21: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