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及其意义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经济伦理学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瞩目和重视。何谓经济伦理学?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研究经济伦理学有何重要意义?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
  世界各国至今对经济伦理和经济伦理学尚无统一的一致公认的定义,我国学术界对此亦是众说纷纭。一种意见认为,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伦理精神或伦理气质,或者说是人们从道德角度对经济活动的根本看法;而经济伦理学则是这种精神、气质和看法的理论化形态,或者说是从道德的角度对经济活动的系统理论研究和规范。另一种意见认为,经济伦理是在经济领域中,一是社会或阶级用以调节个人和他人、个人与社会、社会团体与团体之间利益关系且能以善恶进行评价的意识、规范及行为的总和。第三种意见认为,经济伦理就是人们在现实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并对其评判和制约的道德观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产生于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观念;二是指人们对这种道德观念的认知和评价系统。第四种意见认为,经济伦理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和直接产生于人们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观念的科学。第五种意见将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对经济行为的合理性的价值论证。第六种意见则认为,经济伦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完善人生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基本规律以及明确善恶价值取向及其应该不应该行为规定的学问。
  笔者认为,经济伦理学是一门经济实践的道德哲学。它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揭示其形成、发展的规律;研究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并以善恶观念进行评价;研究经济与伦理的逻辑关联,从而揭示社会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伦理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伦理学又可称为“企业伦理学”或“公司伦理学”,主要研究中观经济层次上的伦理问题,包括各种经济组织如公司、工厂、商店以及各种贸易联盟、消费者组织、职业联合会等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广义经济伦理学除此之外,还要研究制度或社会层次(宏观层次),包括经济制度、经济条件、经济秩序、经济以及社会政策等方面的伦理问题;研究个人层次或管理层次(微观层次),包括企业与企业内部的个人(职工、上司、股东、投资者、消费者、供应商等)以及这些个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通常说的“经济伦理学”是指广义的经济伦理学。
  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生活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中心。一方面,经济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经济生活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的属于在新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则属于古老罪恶的新表现。这就突出了建立和健全包括伦理规范在内的经济规范的重要性。进而言之,由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场普遍的、深刻的变革,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为了举国一致地完成这一伟业,也需要充分揭示它的伦理意义,证明它的道德正当性。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学首先要加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宏观层次的经济制度和体制的伦理道德问题,才可能解决中观层次的企业和微观层次的个人的经济伦理规范问题。
      二
  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经济实践的道德哲学,它具有接近实践、提倡对话、合作交往、学科综合等特点,其主要内容有:
  (一)经济伦理学的基本范畴。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关系的概括,任何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是由该门科学特定的概念、范畴和规律构成的。经济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主要有利益与道德、公平与效率、经济人与道德人等。
  1.利益与道德。利益是经济伦理的核心范畴。利益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条件,它既是经济行为的目的,也是社会经济关系的道德水平的体现。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第82页。)离开了利益及利益追求,经济活动的意义将是不可理解的,其经济行为的道德评价将失去基本标准;同样,离开了利益及利益协调这一社会根基,道德也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说,社会经济状况和利益状况决定着社会道德,利益是经济活动的驱动力,利益实现是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标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应该是能否促进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理性协调和充分体现,“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如果在经济活动中一味地追求私利、见义忘义、唯利是图,甚至损害公利而获取私利,这样的经济活动是违背理性的、不道德的。可见,利益与道德是互为相融、相通与互相促进的,经济问题说到底是个伦理问题。
  2.公平与效率。公平既是经济伦理学的重要范畴,又是它规定的经济行为的重要原则;效率则是指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过去由于对社会主义的误解,我们曾一味追求所谓的公平而忽视效率,其结果是平均主义盛行,人民生活普遍陷入贫穷之中。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在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上的重大飞跃。社会主义公平一般有两种含义:在社会学意义上讲,公平是一种道德规范的要求,是指以人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以避免社会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在经济学意义上讲,公平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机会均等,即交换的公平、竞争的公平、资源利用的公平,其实质都是如何处理社会经济中各种利益关系。坚持效率优先,有利于提高社会公平的整体水平,有利于冲破平均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束缚;强调兼顾公平,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助于培育积极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可见,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真正的公平只有在高效率中才能体现;也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才能实现经济活动的高效率。
  3.经济人和道德人。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任何人首先是作为经济人而存在着,因为人要生存就必然要创造自己生存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追求物质利益,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人也应该是道德人,应该确立符合理性的目标,坚持理性的手段,唯此才能成为完美之人。可见,完美的经济人本身就是完美的道德人,人们所创造和实现的物质利益越多,生存条件也就越完备,也就越发体现人的理性程度;而道德人也总是要在正当的经济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促进经济活动的进一步理性化和效益化。
  (二)经济与伦理的内在关联。经济伦理学要深刻揭示经济与伦理的必然联系,不仅是从外在因素或两者的相辅相成的视角去论证,更要深入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内部去探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进而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换言之,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实现最佳存在形式,其能量实现最佳程度的发挥。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孕育和催生了独立自主的主体精神、敢为人先的竞争意识、互惠诚信的发展观和尊重人才的人力资本观,这就推动了经济伦理关系的发展,提高了人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尤其是人的理性素质是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能否实现合理配置的根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理性经济。
  2.道德是动力生产力。从生产力要素看,人的素质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的道德素质是基础素质和核心素质。只有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们才能具有敬业精神和开拓精神,以创造性劳动去改造、发展和充分利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才能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而协调生产力内部各结构要素,推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
  3.伦理协调也是管理。在经济管理尤其是企业管理中,伦理道德手段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和辐射功能,不仅能够不断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大大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和“1+1〉2”的合力, 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理性化,从而推动各项经济工作的顺利开展。
  4.伦理道德是经济运行的无形资产。经济的发展,效益的提高,往往取决于作为无形资产的企业及员工的道德觉悟。企业的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观念,努力做好激励人、协调人和完善人的工作,把人和人的素质放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制高点。同时,企业的信誉,企业的理性形象,也是企业生命力之重要源泉。赢得信誉就是赢得了效益和发展,丧失了信誉将丧失企业的一切活力。因此,企业伦理道德作为无形资产,往往比有形资产更重要。
  (三)经济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现代西方经济伦理学提出了平等、守法、公正、承认人权、适度成效、普遍适用性、社会伙伴关系和互助、一定程度上的乐善好施等伦理规范原则。但在西方多元主义的社会中,实现的难度很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党和政府集中了广大公民的利益和意志,因而能确定和倡导一种得到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循的经济伦理原则,主要是:
  1.经济效益原则。我国正处于经济和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才可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首要目标是发展生产力。而要实现发展生产力的经济目标,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实现这一目标的普遍、持久、强有力的心理动力,即从事经济活动的物质利益动机等。从而,相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目标及其心理动力,形成了注重社会生产力发展,肯定公民经济行为物质利益动机的经济效益原则。
  2.社会公正原则。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创造高度社会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全体民众的共同利益,即不仅要实现发展生产力的经济目标,而且要逐步实现“消灭剥削、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从而,相应于这一社会目标,形成了注重社会公平,倡导服务奉献的社会公正原则。
  3.生态平衡原则。生态平衡又称自然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等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们在为实现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必须吸取近代以来人们因掠夺自然而受自然报复的教训,努力做到与自然和睦相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障生态平衡。从而,相应于它的生态目标,形成了注重与自然和睦相处,倡导与自然伙伴关系的生态平衡原则。
  4.个性发展原则。社会主义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的实现及其统一,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创造了现实基础。从而,相应于它的最终目的,形成了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理想的个性发展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对共产主义作过经典性的论述: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91页。)个性发展原则体现了以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的道德理想。
      三
  经济伦理学是顺应人类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学习和研究经济伦理学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是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道德哲学的眼光审视社会经济现象,揭示其深刻的伦理内涵。同时以独特的视角探讨道德的经济意义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道德内涵和道德规律,展示理性经济和经济理性的基本状态和基本内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学也必将进一步发展。而它关于道德、经济、义利等方面的许多理论,也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和理论体系。因此,加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实际上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本身的研究。
  第二,为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经济伦理学以其特殊的社会功能为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提供了一套符合现时代要求的伦理生活模式,规范社会经济行为,并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在道德问题上,人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党和政府在全社会应该提倡树立什么样的道德风尚?经济伦理学同样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
  第三,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我国全体人民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为此,加强经济伦理学研究和道德教育,对两个文明建设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伦理学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活动中,揭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际利益实现最佳协调的基本规律,探讨经济现代化和经济理性化的基本手段和基本途径,从而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第四,提高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识别善恶的能力,增强抵制经济活动中腐败现象的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党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探索而建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模式;但由于法律、制度、道德方面的不健全,存在着较严重的道德失范、经济秩序混乱现象。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已成为社会公害。尤其是党内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买官卖官、公款吃喝等腐败现象,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破坏了党群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靠党和国家实行惩治、监督和调控外,还必须凭借伦理道德的力量,提高人们识别善恶的能力,增强抵制腐败现象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桂海论丛南宁66~69B8伦理学钟月明19981998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作者:桂海论丛南宁66~69B8伦理学钟月明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59:14

[新一篇] 經濟人與道德人的對立統一

[舊一篇] 經濟倫理研究述評  ——經濟倫理的幾個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